目錄 中國抗日戰爭,簡稱抗戰 又稱為日本侵華戰爭,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於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之前與期間,最終以中國的勝利而告終。狹義上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抗擊日本侵略的戰爭(始於1937年7月7日,止於1945年8月15日),即國際上所稱“第二次中日戰爭”;廣義上指二戰期間東亞、東南亞各地抗擊日本入侵的戰爭;由於日本入侵東亞、東南亞各國,戰火蔓延至南亞和太平洋地區,日本稱為大東亞戰爭。詳見抗日戰爭。
1937年7.7揭開日中戰爭的序幕,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蔣介石下令“絶對不抵抗”,東北軍一槍未發,即讓出瀋陽城。日軍得寸進尺,4個多月內,遼寧、吉林、黑竜江三省全部淪陷。日本強占東北後,中國人民就開始了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但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前,未能形成全國性的民族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軍在北平西南的盧溝橋附近,以軍事演習為名,突然嚮當地中國駐軍第29軍發動進攻,第29軍奮起抵抗。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8月13日,日軍又進攻上海,同樣遭到中國守軍的頑強抵抗。至此,中國結束了對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讓的不正常狀況,開始了有組織的全面抗戰 。
中國共産黨面對民族危亡的嚴重形勢,率先捐棄前嫌,主張國共停止內戰,一致對外,共同輓救中華民族。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産黨發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主張,並就此同國民黨進行了多次談判。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陝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領導全國人民爭取抗戰 勝利的根本方針。在中國共産黨的倡議和督促下,1937年9月,國共兩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正式宣告成立。
抗日戰爭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是戰略防禦階段。盧溝橋事變揭開了全國抗戰 的序幕。當時,日本侵略者把國民黨作為主要作戰對象,所以由國民黨軍擔負的正面戰場是抗擊日軍進攻的主要戰場。在全國抗戰 初期,國民黨表現了一定的抗日積極性,先後進行了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重要戰役,並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阻滯了日軍的推進,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但是,由於國民黨在政治上實行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 路綫,在軍事上則采取單純防禦的戰略方針,所以,儘管國民黨軍隊的許多官兵對日軍的進攻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戰場的戰局仍非常不利,先後丟失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國民政府亦遷都重慶。而中國共産黨代表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條依靠人民群衆的全面抗戰 的路綫。1937年8月下旬,共産黨領導的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開赴華北抗日前綫;10月間,南方各省的紅軍遊擊隊也改編為新四軍,開赴華中前綫。八路軍和新四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主要從戰略上配合國民黨軍作戰。
第二階段:從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是戰略相持階段。隨着戰局的擴大,戰綫的延長和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兵力嚴重不足,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敵後遊擊戰爭的發展和抗日根據地的擴大,使日軍在其占領區內衹能控製主要交通綫和一些大城市,廣大農村均控製在以八路軍、新四軍為主的中國軍隊手中。1938年9月,中國共産黨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産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批判和剋服了王明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綫,堅持了獨立自主的原則,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進行。在此階段,日本的侵華方針有了重大變化:逐漸將其主要兵力用於打擊在敵後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而對國民黨政府則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的方針。日本侵略軍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幾乎全部偽軍,對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蕩”。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艱苦的鬥爭,堅决地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敵後戰場逐漸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場。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內親日派頭子汪精衛公開投降。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了偽國民政府,組織偽軍,協同日本侵略軍進攻抗日根據地。同時,國民黨的反共傾嚮也日漸增長,蔣介石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妄圖消滅共産黨和敵後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産黨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領導解放區軍民一面抗擊日偽軍的“大掃蕩”,一面打退了國民黨的三次反共高潮,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根據地。至1943年12月,日軍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迫收縮戰綫,華北方面軍停止嚮抗日根據地的進攻。
第三階段:從1944年1月解放區戰場局部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是戰略反攻階段。1944年,共産黨領導的敵後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與此同時,國民黨正面戰場卻出現了大潰敗的局面,先後喪失了河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1945年,八路軍、新四軍嚮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春、夏季攻勢,擴大瞭解放區,打通了許多解放區之間的聯繫。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主力分散在中國的西南、西北大後方地區,日軍占領的大部分城鎮、交通要道和沿海地區都處在解放區軍民的包圍之中,因此全面反攻的任務,自然地主要由敵後抗日根據地的人民軍隊來進行。1945年5月,蘇軍攻剋柏林,德軍正式嚮盟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戰爭宣告結束。1945年8月,美國軍隊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作戰勝利,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
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在一切可能的條件下,對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會美、英、蘇、中四國政府,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終戰詔書”的形式正式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裏號”上舉行。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嚮中國繳械投降。至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鬥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關於八年抗戰 中國的損失,抗戰 勝利後,抗戰 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裏,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産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産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臺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産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規定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1951年8月13日,周恩來總理簽署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通告,規定9月3日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37 年 7 月 7 日夜2時許, 蓄謀已久的日本侵華軍隊炮攻宛平城以及城外的盧溝橋,悍然挑起盧溝橋事變。當地中國駐軍第 29 軍奮起抗戰 。 宛平城上的槍聲掀開了全民抗戰 的序幕。窮兇之敵隨即侵占中國半壁河山,面對即將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中華巨竜發出覺醒之怒吼,震撼敵膽。全國抗日浪潮洶涌澎湃, 各黨派以三民主義為基礎精誠團结,共赴國難。
那是血與火的八年,正義必將戰勝邪惡!這是天地間恆久不變的真理。億萬中華兒女經過了長期流血犧牲,前赴後繼的艱苦抗戰 ,以死亡數千萬軍民、財産損失無以計數的代價,終於贏得民族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將侵略者徹底趕出中國領土。這段可歌可泣的崢嶸歲月將永銘史册。前世不忘,後世之師。歷史永遠像一面鏡子,指引着人類文明前進的方向。 在時值 “ 中國抗日戰爭勝利 60 周年暨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 60 周年 ” 之際,人們更應醒省這段歲月。以史為鑒,才能面嚮未來! 《抗戰 online 》正是以八年抗戰 為歷史背景,遊戲反應了中國人民在面臨國土淪陷、傢園破碎的情況下為了保衛傢園、抗擊侵略者而與敵人進行了艱苦卓絶的鬥爭。從蘆溝橋事變開始的各戰場的會戰、政治事件,直至抗戰 勝利,貫穿多個抗戰 重大事件,讓玩傢親身參與戰場戰鬥,感受彌漫的抗日硝煙,消滅入侵之敵。
玩傢扮演的是身處抗日時期的一位普通老百姓,不堪日軍的暴行,尋求摸索抗日之路,可以參加正面戰場抗日,也可以和其他玩傢建立抗日根據地,組織抗日遊擊隊,在敵後打擊敵人。甚至可以把簡單的戰術行動運用到遊戲中,比如說埋伏、突襲、穿插包圍等等。 通過遊戲正確的引導青少年玩傢深刻的瞭解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
抗戰 OL版權是寶德網絡公司所有。
網址:http://www.pk1937.com 集數:12集
主演:
類型:央視劇場
在綫觀看:http://www.0563.tv
內容簡介:
為紀念抗戰 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由中央電視臺、黑竜江省委宣傳部、哈藥集團製藥總廠、中視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文獻紀錄片《抗戰 》按12集製作。分別是:1.不願做奴隸的人們;2.築起新的長城;3.共赴國難;4.持久戰略;5.遊擊戰爭;6.銅墻鐵壁;7.文化血脈;8.突破囚籠;9.得道多助;10.不屈的戰魂;11.最後的較量;12.民族的記憶。 《抗戰 》是按照時間進程和內在的主題邏輯,精心編排的,力求在有限的篇幅裏,完整地反映抗戰 全貌,也深刻地揭示歷史的內涵和發展的脈絡。這種歷史的內涵和脈絡,就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透徹地闡明的抗戰 必勝的諸多關鍵因素:如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綫、持久戰略、人民戰爭、戰略遊擊戰等,就是我們12集分集的主要依據。可以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將《論持久戰》這一不朽名著電視化。 這部《抗戰 》是中華民族的抗戰 ,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但觀衆可以很自然地看到,中國共産黨是這個苦難民族的脊梁,是抗戰 的靈魂。代表着這個民族的遠見、卓識與胸懷。在全片中,它不是貼上去的標簽,而是通過結構與選材,入情入理地表現出這一歷史的結論。 本片用真實的故事和質感的細節讓人們感受如愛國、如智慧、如忠勇、如堅韌等“抗戰 精神”;通過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激,促進民族的自信、自尊與和諧等。並警示人們要防範日本可能重蹈擴張和侵略的老路。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本片將表明我們能夠從自己過去的歷史中汲取力量。寫好中國的抗日戰爭,對於我們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和平崛起,重塑一個有作為民族的大國形象、大國風範,對於我們更新、升華自己的世界意識和人類責任,對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大業和偉大復興必將有着特殊的影響。
分集簡介:
第1集
1931年,九一八事變震驚了國人,也震驚了世界。誰也不曾料到, 九一八晚上的炮聲,就這樣輕易地葬送了東北軍的北大營。瀋陽城迅即被關東軍占領,衹用了4個月零18天就占領了整個東北。蔣介石在九一八以後,把“攘外應先安內”改為“攘外必先安內”。日本人很快建立起了偽滿洲國。東北百姓陷入不堪的亡國奴生活。 馬占山領導的江橋抗戰 ,是中國人第一次大規模的和最激烈的抵禦日寇的戰鬥。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起來了。義勇軍風起雲涌。共産黨領導的東北抗聯所進行的武裝抗日極為艱苦卓絶。楊靖宇、趙一曼等共産黨人,成為中華民族的大英雄。 東北14年的抗戰 驚天地、泣鬼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義勇軍進行麯》成為國歌。其中“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信念深刻影響着每一個中國人。
第2集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將貪婪的目光投嚮了中國華北。南京國民政府在“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指導下一心“剿共”,而對日本侵略者卻一再忍讓。但中國的有識之士沒有屈服。在慘烈悲壯的長城抗戰 之後, 孫鳳鳴憤而怒起,嚮賣國賊汪精衛射出了仇恨的子彈。資深的國民黨將領續範亭拔劍穿胸,嚮南京政府和全國人民用鮮血表達了抗日愛國的意願。一二九運動更是將全國各界的反日救國情緒帶到了高潮。 中國共産黨審時度勢,將“反蔣抗日”的方針政策調整為“逼蔣抗日”的方針政策。西安事變後,又提出“聯蔣抗日”。方針策略上的調整,體現了中國共産黨為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不懈努力。 七七事變之後,中國共産黨召開洛川會議,通過《中國共産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近一個月後,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正式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形成了
第3集
盧溝橋的槍聲響了。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了。古老的宛平城墻傷痕纍纍,中國軍人英勇抵抗。駐守平津的29軍副軍長佟麟閣對他的士兵道,盧溝橋即爾等墳墓! 1937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年份?古老的北平和南京先後淪陷。太和殿烙上了侵略者的鐵蹄;總統府前30萬同胞的亡靈在哀鳴。但是中國人站了起來,在深淵中,在屠刀前,在血腥而悲壯的1937年, 古老而貧弱的中國在前所未有的戰爭中接受了現代化的洗禮。 凝聚起來的中國人,跨越了千山萬水,團结在一起。他們穿着草鞋,戴着鬥笠,背着大刀,還有的背着煙槍,但他們都來了。來到了淤滬戰場,來到血肉磨坊;來到了呂梁、太行,國共兩黨並肩作戰的地方……
第4集
從1937年底南京淪陷到1938年10月武漢棄守,從臺兒莊大捷後到戰略要地徐州的主動撤守,當時睏擾許多中國人的既有“速勝論”也有“亡國論”。在延安的窯洞裏,毛澤東寫出了他的偉大著作《論持久戰》。 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淪陷區迅速建立了大片敵後抗日根據地;在長江上,大批從戰火中搶運出來的機器設備源源不斷地嚮西部後方遷徙;在武漢,中國人掀起了抗戰 獻金的狂潮。 武漢會戰從一開始就處處印證着《論持久戰》的戰略價值:馬當、九江兩大要塞的迅速失守進一步凸顯了中日雙方軍力對比的懸殊:田傢鎮的消耗戰和萬傢嶺的運動戰又說明日軍絶非不可戰勝;武漢會戰結束後相持階段的到來再一次證實了毛澤東的正確預見。至此,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經基本完成了在敵後的戰略部署,遊擊戰正一步步走嚮全民抗戰 的歷史大舞臺。
第5集
國民黨在湖南衡山舉辦了遊擊幹部訓練班,請共産黨將領傳授經驗。共産黨領導的部隊在遊擊戰方面建樹卓越。從軍事理論到戰場實踐,從宏觀戰略到微觀戰術,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在毛澤東遊擊戰思想的指導下,取得了勝利。 這是一個貧弱的中國在抵抗一個強大的敵人。中國人不屈的精神和她的智慧,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中國抗戰 充滿着自己的特點。發生在華北戰場上許多的典型戰例,無不是對遊擊戰形象生動的闡述。我們看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進程中,中國的遊擊戰成為對世界産生重要影響的濃墨重彩的一筆。美國軍官卡爾遜的故事生動地體現了中國的遊擊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作用。 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全三捲。收錄了抗戰 專題的中外郵票、錢幣、銀章、個性化小型張、精仿勳章、史料光盤等珍品實物近300枚。其中收錄的中外專題郵票160枚,包括兩枚1952年發行的紀16“抗日戰爭15周年紀念”和1969年發行的文革郵票四方聯;北京郵票廠特別印製的紀念小型張一套8枚;國傢專業造幣廠製作的共和國元帥、大將的包銀彩色戎裝標準像章20枚;抗日戰爭勝利題材的純銀章4枚;獲國傢“五個一”工程奬的27集文獻係列VCD抗日戰爭8張和大型文獻圖書電子光盤4張;二戰主要參戰國的硬幣包括美元、英鎊等種類在內24枚;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八一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專門製作的包24K金文物仿製品3枚。 n.: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aggressio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1937-1945), war of resistance, especially the war against Japan (1937-1945) 中國 日本 歷史 東北 百科辭典 安徽 人物 革命先烈 革命戰爭 遊擊隊 中華民國 青年組織 百科大全 經濟 連續劇 港劇 會計百科 愛國 軍事 民國 革命 孩子劇團 文學 茅盾文學奬 紀實類 根據地 冀南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