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必定虧錢的投機心理
本文討論六項常見的股市心理效應,分別是平均值謬誤、“替罪羊”效應、賭徒效應、痛苦最小化傾嚮、沒有規律的規律和信息迷戀癥。這些心理效應唯一的結果就是讓投資者虧損,如果從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麽最好辦法就是趕快改掉它。
平均值謬誤
請先做一道測試題,在以下四個選項中,選擇你認為最符合自己的一項:
a,我的智力非常高超,遠勝過多數人;
b,我的智力並不算特別出色,衹是中等偏上水平;
c,我的智力比較弱,衹能算是中等偏下水平;
d,我的智力非常差勁,遠弱於多數人。
絶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選項b,既然絶大多數人都是中等偏上的智力水平,那麽什麽纔是平均水平呢?平均值謬誤在於,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比平均水平更高,在一項調查中,有82%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技術比平均水平更高,很明顯,其中有很多人是錯誤的。這一謬誤在股市上更加誇張,因為每個人跑去炒股都是認為自己能夠賺到錢,沒有人會認為自己將虧錢再去炒股的,而且多數人對自己盈利的預期都是跑贏大盤,事實上連多數基金都做不到跑贏大盤。
那些過分自信的人通常會表現為頻繁的交易,不停的買進賣出,他們對所獲得信息的準確性以及自己的判斷能力都非常自信,曾有經濟學家專門研究過券商的帳戶數據,他們發現更高的交易量並不能帶來更高的回報,事實上買賣頻繁的人平均而言回報更低,因為他們都把利潤貢獻為佣金和印花稅了。
“替罪羊”效應
在股市上,最好的替罪羊就是所謂的“莊傢”,任何人衹要虧了錢就說莊傢太壞了,莊傢太狡猾了,這樣似乎就能減輕自己的責任。事實上並沒有莊傢這一說,在道氏理論的假設中我們已經討論過這一點了,可參閱以前的文章,在此不多贅述。
替罪羊還體現在,如果某人買了一支股票,接着市場下跌了,他就會對自己說:並不是我買錯了股票,而是大勢本身就不好,所以不是我的問題,因為其他股票也在跌。於是他一次次放棄了止損的機會,最後的損失將遠比想象中的大。
賭徒效應
在賭場中,哪種賭徒最容易下大註?答案是兩種人,一種是已經賺了很多錢的賭徒;另一種是已經虧了很多錢的賭徒。前者會這麽想:既然我已經賺了這麽多錢了,說明我的運氣非常好,或者我特別聰明,而且,既然是賺來的錢即使虧掉一些也沒關係。因為他似乎在玩別人的錢,而不是自己的錢,所以更容易下大註。後者會這麽想:我已經虧了這麽多了,如果再不想辦法翻本,那就真的都虧光了,所以無論如何我還要賭下去,而且還要壓上更多,這樣我纔有希望翻本。
最有害的想法就是翻本的念頭,這位虧了很多的朋友已經損失大半,還想着把最後那點本錢都壓上去,其結果沒有懸念,除了虧損更多不會再有其他結果了。曾有人對期貨交易員做過一個調查,他們發現凡是在上午虧錢的人,下午的時候都更具備賭性,但其結果多數都是虧得更多。
一個賭徒如果贏了很多或者輸了很多就意味着他已經深陷於此不能脫身了,那些小賺或小賠的人則超脫得多,所以那些被套牢的人常常會這麽想:如果股價回升到我的買入價,那我就拋售離場,再也不玩了。
痛苦最小化傾嚮
痛苦最小化傾嚮相對而言很簡單,凡是在底部割肉的股民都有這麽一個有趣的傾嚮,要麽不拋,一旦要拋就會在一天之內把所有虧損股票都拋掉,通常在10分鐘之內就全部拋光。因為賣出一隻套牢股可不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如果手頭有五衹套牢股,分五次拋出,那就意味着痛苦也有五份。如果一天之內就把五衹套牢股全部拋光,那麽痛苦衹有一份,很明顯後者的痛苦小得多。如果市場上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想的,那麽這一天就是大幅暴跌的一天。
沒有規律的規律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做過一個著名的條件反射實驗,巴氏在實驗中先搖鈴再給狗以食物,狗得到食物會分泌唾液,如此反復。其後,狗衹要聽到聲音1到2秒後,就開始分泌唾液,它已經把鈴聲和食物聯繫在一起了。這個實驗很多人都知道,並沒有什麽稀奇的。在這裏想介紹的是另一種條件反射。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金納(b.f.skinner)做過一個關於給鴿子喂食的實驗。他完全以隨機的方式給鴿子喂食,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發現了令人驚奇的事情,這些鴿子竟然都變成了“神經病”。有些鴿子會對着特定的方向搖頭,有些又不停的逆時針轉頭,還有些像中了邪一般不斷的跳舞。因為每衹鴿子都慢慢發展出了自己的條件反射係統,似乎覺得衹要不斷重複一種行為,就一定會得到食物,事實也確實得到了食物,於是這種行為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在人類社會中,類似的現象層出不窮,每個人都會有點小迷信,例如,走路不當心踩到了狗屎,就會對自己說:不祥之兆呀!於是一整天都在擔心會倒黴,稍微碰到一點不順利的事情,就會說:啊呀,還真的應驗了!在股市上這一點尤甚,某人早上起床,發現眼皮在跳,心想難道今天會跌嗎?開盤之後發現果然在跌,於是趕緊賣出,由於股市總是在波動,因此一旦他認為要跌,那就必然會跌。這又強化了他原先的想法,即眼皮跳肯定不是好事情。
凡是具備高級智能的生物,其大腦的原始設計就是為了尋找規律,並提煉出簡單的法則。例如吃煮熟的食物不容易感染寄生蟲、紅色的蘋果是比較甜的、凡是苦的東西最好趕快吐掉等等。這些簡單的規律基本上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這些規律其背後的邏輯都相當簡單,但問題是一旦碰到了復雜的事情就很麻煩了。鴿子做夢也不會想到,它們竟然會碰到如此變態的心理學家,竟會以隨機的方式喂食,這毫無規律可循,但生物的本能就是要去尋找規律,於是便各自發展出了一套奇怪的行為。我們人類也是如此,股市漲跌的復雜性遠遠超過我們在生活中所能遇到的任何事物,所以我們每個人也在發展着奇怪的迷信。例如,在股市某個階段連垃圾股也會漲上天,而且漲幅巨大,於是就有人總結出,買股票就應該買垃圾虧損股的“真理”來,這可真要嗚呼哀哉了。這同時證明了一件事,人類的大腦天生不善於做多變量問題的思考,衹要變量一多,我們立刻無所適從了,這便是科學研究的意義所在,把復雜的世界提煉成簡單的定理。
信息迷戀癥
患上信息迷戀癥的人對一切消息都感興趣,不管是公司傳聞、政府公告、恐怖襲擊、薩達姆被殺等等,認為所有消息多多少少都會影響到股價,而股價也確實每天都在波動,因此看上去還真的影響到了股價。信息迷戀癥常常被不負責任的媒體任意加重,因為媒體的飯碗就是靠販賣信息而來,他必然竭力宣稱任何消息多多少少都是有價值的,正所謂賣瓜的王婆衹能說自己的瓜甜。這倒還好,最怕的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故意歪麯新聞,在現代的社會這幾乎成了常見現象,某人明明說的是這個意思,媒體斷章取義一下,立刻就變成相反的意思。股民們要是成天關心這類消息,那就要被耍得團團轉了,常常是根據某消息做了决定,此後發現這個消息是假的,媒體後來又開始闢謠。對於媒體來說,這個策略很不錯,至少吸引了你兩次眼球,但你因為錯誤信息而虧掉的錢,媒體可不負責賠償。由於媒體總是喜歡投其所好的評論時事,因此媒體通常傾嚮於誇大市場上占主流的錯誤情緒,例如在熊市底部媒體是最悲觀的,而在牛市頂部媒體卻是最樂觀的。這一現象古今中外屢試不爽。
特別是當我們進入了信息時代,獲取信息的成本難以置信的低,其中絶大多數信息全都是噪音或者說垃圾信息,成天聽信噪音,早晚會把自己的耳朵給搞壞掉。事實上真正有用的信息衹要一兩條就足夠了。但難就難在從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找到那一兩條有用的信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