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膳”的菜品中,欽定過的“抓炒裏脊”衹不過是當年慈禧下人信口鬍謅的菜餚,後來竟成為名菜,說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老佛爺慈禧太後喜愛遊山玩水,最喜歡看香山紅葉。有一次去香山,問及看山者是誰,有人就把王玉山之父引來相見。慈禧念其祖輩看山有功,當下封他“香山山王”,並準其子王玉山進宮當個聽差的“火頭軍”。
王玉山有幸進宮,聽差自然盡心盡力。也該他時來運轉,有一天,慈禧用晚飯,御膳房照例做了許多玉饌珍饈。一道一道進上之後,卻不合老佛爺的胃口,筷子一動也沒動。上菜的聽差回廚房,將此情形一講,可嚇壞了禦廚師們。正沒主意時,王玉山從火裏走出來,他自稱有辦法使老佛爺高興,於是便拿出他的看傢本領——“糖酥裏脊”。
不多時菜做好了。聽差將王玉山做的“糖酥裏脊”端了上去時,果然受到慈禧垂青。她從沒見過這樣子的菜,舉起象牙筷子,夾起一塊又一塊送進嘴裏,感到非常的爽口,真是妙不可言。忙問上菜的聽差菜名是什麽,聽差本來也不知其名,心中又發慌,忽然靈機一動。就根據剛纔看的王玉山做菜時的亂抓的手勢,脫口答了一句:“稟老佛爺,這菜乃是‘香山山王’之子王玉山所烹,名曰‘抓炒裏脊’。”老佛爺吃得高興,立即傳出口諭,封火王玉山為“抓炒王”。聖諭傳下來,非同小可,王玉山做夢也沒想到因聽差鬍謅得官。“抓炒裏脊”也從此而名揚天下了。
王玉山自從被火提升為禦廚後,出於對老佛爺的感恩戴德,日後自然更加盡心盡力。他後來相繼推出的“抓炒魚片”、“抓炒腰花”、“抓炒大蝦”和“抓炒裏脊”一道被稱為清代宮廷菜“四大抓炒”,也成了北京風味名菜中的代表作品。
“抓炒王”的美名也一直在民間流傳着。
“抓炒裏脊”的製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輔料——
豬裏脊肉200剋,花生油100剋,醋15剋,白糖25剋,醬油、料酒各10剋,熟豬油、蔥、薑、????、味精各少許,濕玉米粉100剋。
製作技藝——
1.先把裏脊肉切成長3釐米的滾刀片,倒入少許料酒、醬油、????拌勻入味,再放入玉米粉輕輕抓勻。
2.用大火把鍋燒熱,倒進花生油,等油七八成熱時,把裹好玉米糊的肉片放到鍋裏炸,邊炸邊用筷子撥開,防止粘結。待油大熱時再改小火炸5分鐘左右,撈入漏勺。
3.把適量的玉米粉、糖、醋、醬油、????、味精、料酒、蔥薑末放到碗裏,合成汁。另起鍋燒熱,加入豬油,油熱倒入碗內,等炒到粘稠時,再將炸好的肉片倒入,顛翻炒勻,再澆點明油便可食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