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 : 文藝 > 扶蘇
目錄
扶蘇 Fu Su  

No. 2
  樹名。
亦作"扶胥" Also as "Fu Xu"
  亦作“ 扶胥 ”。
  1.樹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毛 傳:“扶蘇,扶胥,小木也。” 馬瑞辰 通釋:“《釋木》:‘輔,小木。’小木即木之名。 錢大昕 曰:‘扶、輔聲義皆相近,長言為扶蘇,急言為輔。’其説是也……胥、疏、蘇疊韻,古通用。”
古代兵車上的藩盾 Ancient military car fan shield
  古代兵車上的藩盾。《周禮·夏官·司戈盾》“及捨,設藩盾,行則斂之” 漢 鄭玄 註:“藩盾,盾可以藩衛者,如今之扶蘇與?” 孫詒讓 正義:“雲今之扶蘇者…… 惠士奇 雲:‘蘇與胥古文通,故扶蘇一作扶胥,蓋 秦 漢 間語, 周 之藩盾也。建之乘車,以蔽左右;軍旅會同,前後拒守,在車兩藩,故曰藩盾。’”《六韜·軍用》:“凡用兵之大數,將甲士萬人,法用武衛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
扶助 Help
  扶助。《黃庭內景經·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鬥煥明是七元。” 南朝 梁 陶弘景 《華陽頌》:“重離儻或似,七元乃扶胥。”
No. 6
  【亦作“ 扶胥 ”。 1.樹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隰有荷華。” 毛 傳:“~~,扶胥,小木也。” 馬瑞辰 通釋:“《釋木》:‘輔,小木。’小木即木之名。 錢大昕 曰:‘扶、輔聲義皆相近,長言為~~,急言為輔。’其說是也……胥、疏、蘇疊韻,古通用。”
  2.古代兵車上的藩盾。《周禮·夏官·司戈盾》“及捨,設藩盾,行則斂之” 漢 鄭玄 註:“藩盾,盾可以藩衛者,如今之~~與?” 孫詒讓 正義:“雲今之扶蘇者…… 惠士奇 雲:‘蘇與胥古文通,故~~一作扶胥,蓋 秦 漢 間語, 周 之藩盾也。建之乘車,以蔽左右;軍旅會同,前後拒守,在車兩藩,故曰藩盾。’”《六韜·軍用》:“凡用兵之大數,將甲士萬人,法用武衛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
  3.扶助。《黃庭內景經·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鬥煥明是七元。” 南朝 梁 陶弘景 《華陽頌》:“重離儻或似,七元乃扶胥。”
  秦始皇長子(?—前210),姓趙氏,名扶蘇
  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但也是位無政治經驗的人物,在面對復雜的政治背景下,無法應對選擇自殺,一方面單純的可笑,一方面是因為皇帝制度的難違。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即位執政,便偽造詔書,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逼其自殺。
  因其母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於詩經,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寄托着無限的期望。
  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始皇偏執的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所致,於是下旨讓扶蘇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萬裏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
  幾年的塞外徵戰果然使扶蘇成長得與衆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衆多的邊防將領自嘆弗如。他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就在扶蘇熱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圖之時,始皇一旨詔書傳至上郡,竟是責備他辦事不利,賜其與將軍蒙恬自盡。扶蘇悲憤交加,便自刎。
  秦始皇統—中國後,扶蘇曾多次議政,對於治國、安定天下頗有見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侯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並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消息後極為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阮之之鹹陽”。身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懦的舉措,多次上書諫議,勸阻秦始皇。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趕快中止錯誤的舉動。扶蘇的勸諫觸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派到北方,在上郡蒙恬的大軍裏面鍛煉。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鼕,趙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時不幸病逝。秦始皇臨終以前,曾為璽書召令扶蘇至鹹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趙鬍亥陰謀篡改始皇帝的遺詔,立鬍亥為太子,即皇帝位。同時另書賜蒙恬和扶蘇死,並“數以罪”。鬍亥的使者奉書到上郡,扶蘇打開詔書知必死無疑,遂準備自殺。大將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但扶蘇為人寬厚仁義,不願背禮,旋即自殺於上郡軍中。
  對於扶蘇的死有多種說法,許多人對史書的記載持懷疑的態度,至今尚未定論。
  一部分人認為扶蘇識破了趙高等人的計謀,衹是因為天下初定,不願挑起戰爭,也不願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見,避免不必要的爭端,纔毅然自盡。但扶蘇這種做法相對來說是不正確的,如果他成為皇帝,那中國的歷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寫了。
詞語解釋
  亦作“扶胥”。
  1.樹名。《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隰有荷華。” 毛 傳:“~~,扶胥,小木也。” 馬瑞辰 通釋:“《釋木》:‘輔,小木。’小木即木之名。 錢大昕 曰:‘扶、輔聲義皆相近,長言為~~,急言為輔。’其說是也……胥、疏、蘇疊韻,古通用。”
  2.古代兵車上的藩盾。《周禮·夏官·司戈盾》“及捨,設藩盾,行則斂之” 漢 鄭玄 註:“藩盾,盾可以藩衛者,如今之~~與?” 孫詒讓 正義:“雲今之扶蘇者…… 惠士奇 雲:‘蘇與胥古文通,故~~一作扶胥,蓋 秦 漢 間語, 周 之藩盾也。建之乘車,以蔽左右;軍旅會同,前後拒守,在車兩藩,故曰藩盾。’”《六韜·軍用》:“凡用兵之大數,將甲士萬人,法用武衛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櫓矛戟扶胥七十二具。”
  3.扶助。《黃庭內景經·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鬥煥明是七元。” 南朝 梁 陶弘景 《華陽頌》:“重離儻或似,七元乃扶胥。”
歷史人物
  秦始皇長子(?—前210),姓趙氏,名扶蘇
  是秦朝統治者中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但也是位無政治經驗的人物,在面對復雜的政治背景下,無法應對選擇自殺,一方面單純的可笑,一方面是因為皇帝制度的難違。他認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對實行「焚書坑儒」、「重法繩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貶到上郡監蒙恬軍。秦始皇死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即位執政,便偽造詔書,指責扶蘇在邊疆和蒙恬屯兵期間,「為人不孝」、「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上書直言誹謗」,逼其自殺。
  因其母鄭妃是鄭國人,喜歡吟唱當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蘇》,始皇便將兩人之子取名“扶蘇”,“扶蘇”是古人對樹木枝葉茂盛的形容,出於詩經,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顯見對此子寄托着無限的期望。
  年少時的扶蘇機智聰穎,生具一副悲天憫人的慈悲心腸,因此在政見上,經常與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馳。始皇偏執的認為這是扶蘇性格軟弱所致,於是下旨讓扶蘇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萬裏長城,抵禦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養出一個剛毅果敢的扶蘇
  幾年的塞外徵戰果然使扶蘇成長得與衆不同,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敏銳的洞察力與出色的指揮才能讓衆多的邊防將領自嘆弗如。他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
  就在扶蘇熱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圖之時,始皇一旨詔書傳至上郡,竟是責備他辦事不利,賜其與將軍蒙恬自盡。扶蘇悲憤交加,便自刎。
  秦始皇統—中國後,扶蘇曾多次議政,對於治國、安定天下頗有見地。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侯生、盧生等人議論皇帝,並雙雙逃走。秦始皇聽到消息後極為憤怒,下令御史進行追查,把460多名儒生全部“阮之之鹹陽”。身為秦始皇長子的扶蘇不同意父親焚書坑懦的舉措,多次上書諫議,勸阻秦始皇。他認為“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趕快中止錯誤的舉動。扶蘇的勸諫觸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派到北方,在上郡蒙恬的大軍裏面鍛煉。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鼕,趙政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時不幸病逝。秦始皇臨終以前,曾為璽書召令扶蘇至鹹陽主持喪事並繼承帝位。但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與秦始皇的小兒子趙鬍亥陰謀篡改始皇帝的遺詔,立鬍亥為太子,即皇帝位。同時另書賜蒙恬和扶蘇死,並“數以罪”。鬍亥的使者奉書到上郡,扶蘇打開詔書知必死無疑,遂準備自殺。大將蒙恬曾經起疑心,力勸扶蘇不要輕生,“請復請,復請而後死,未暮也。”但扶蘇為人寬厚仁義,不願背禮,旋即自殺於上郡軍中。
  對於扶蘇的死有多種說法,許多人對史書的記載持懷疑的態度,至今尚未定論。
  一部分人認為扶蘇識破了趙高等人的計謀,衹是因為天下初定,不願挑起戰爭,也不願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見,避免不必要的爭端,纔毅然自盡。但扶蘇這種做法相對來說是不正確的,如果他成為皇帝,那中國的歷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寫了。
英文解釋
  1. :  Fu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