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南道 : 鬆原 [顯示全部] > 扶餘
顯示地圖
目錄
古國名
  古國名。位於鬆花江平原。晉太康年間為鮮卑族慕容氏所破,後復受他族頻頻襲擾,至南朝宋﹑齊間消亡。參閱《後漢書.東夷傳.夫餘國》﹑《晉書.四夷傳.夫餘國》◇藉為假托的國名。
復姓
  復姓。唐有司稼正卿扶餘隆。見《金石萃編.唐贈泰師孔宣公碑》陰《幹封祭文》。
古國名
  古國名。位於 鬆花江 平原。 晉 太康 年間為 鮮卑族 慕容氏 所破,後復受他族頻頻襲擾,至 南朝 宋 、 齊 間消亡。參閱《後漢書·東夷傳·夫餘國》、《晉書·四夷傳·夫餘國》。後藉為假托的國名。 前蜀 杜光庭 《虯髯客傳》:“有海船千艘,甲兵十萬,入 扶餘國 。” 古直 《虯髯客》詩:“萬丈紅光海外起,坐擁 扶餘 作天子。”
扶餘民俗節慶活動 Fuyu Folk Festivals
  扶餘民俗節慶活動: 每年4月忠州舉辦忠州傳統武術節:傳統武術表演、優秀武術節目展、武術音像製品展、武術自由對練、學武活動、兒童武術夏令營、武術十項全能賽等 扶餘購物: 山菜拌飯、牡蠣飯、南瓜糊糊、甜南瓜粥、竜鳳湯、清麯醬湯、田蠃湯、烤辣醬豬肉、烤辣醬雞肉、山菜、木耳、疙瘩湯﹑雜團、高麗人參、扣飾。
  
  
  扶餘在錦江下遊麯流部左岸,是韓國三國時代百濟的古都。自公元538年遷都於此,直至公元660年國滅,均為百濟首都。扶餘作為文化中心繁榮達120餘年,現仍保留了許多百濟古跡和名勝。
  
  城邊有扶蘇山,山上有百濟時建築的城壁,山頂有展望臺,可俯瞰扶餘全景。峰頂東有迎月臺,西有送月臺,相傳百濟全盛時期,國王在此迎月送月。
  
  錦江流經扶餘的一段被稱為白馬江或白江,“白馬江沉月”是扶餘十景之一,風光極美。江畔有名寺,寺後有涌泉,據傳可治療胃腸疾病,名臯蘭水。白馬江北有斷岩名落花岩,岩影波光,風景清絶,岩上有落花亭。其西側,白馬江北岸有山,似漂浮在水面,被稱“浮山”。
  
  城內的定林寺遺址有五重石塔,亦名百濟塔,是珍貴的文物。昔有扶科八景,它們是:百濟落日、扶蘇日出、臯蘭曉鐘、白馬春江、大王浦歸帆、萬光池秋色、白馬蒼鬆和馬來築防之柳。
  
  離扶餘4公裏處有百濟王陵,扶餘北16公裏萬壽山側有百濟時代創建的無量寺,寺中有極樂殿、五層石塔、石燈等,石燈為珍貴文物。
歷史沿革 History
  扶餘歷史悠久,地靈人傑。早在西漢初期,古老的歲貊人便在這裏建立了我國東北地區第一個地方民族政權部落國傢——夫餘國,開創了北疆歷史文化的先河。歷史不斷前進,社會屢經變遷,但扶餘作為開啓東北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始終令全國矚目。這裏隋屬靺鞨,唐屬渤海;遼時為加強邊防和繁榮邊貿,曾設立寧江州;金太祖反遼誓師和首戰寧江州也源屬此地元隸開元路,明置撒叉河衛( 也作三岔河衛)。清初設治以來,曾先後設置副都統衙門、長寧縣、伯都訥廳、新城府。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新城縣,次年為避免重名,以曾為夫餘國屬地改稱扶餘縣。1945年11月,東北人民自治軍嫩江縱隊長白支隊進駐扶餘,次年2月,成立扶餘縣人民政府。1987年10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扶餘縣。建立扶餘市。1992年7月,設立鬆原市 ( 地級 ) 撤銷扶餘市,改稱扶餘區,1995 年 7月恢復設立扶餘縣。有史以來 , 歸屬、分合屢有變化,幅員、疆域有增有減,以至演變成今日之縣域。
人文古跡 Human monuments
  鬆花江,這條黃金水道,繁榮了扶餘古地;扶餘,這方肥甘熱土,哺育了一批批中華優秀兒女 。這裏曾誕生過巴英額那樣的安邊宿將,也養育出於蔭霖那樣的朝廷重臣;抗戰時期的著名愛國將領蕭振瀛誕生在扶餘縣四馬架鄉;解放戰爭中著名戰鬥英雄梁士英就是在如今縣城長大的;扶餘也是中外知名作傢、電影《紅色娘子軍》、《赤壁大戰》、《從奴隸到將軍》、《風雨下鐘山》的作者梁信以及齊白石親傳弟子、中國美協副主席、著名畫傢王慶淮等名傢的故鄉。建國以來,扶餘又涌現出以全國林業勞動模範田富為代表的 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英才。扶餘環境優美,名勝可觀。縣內有各類古遺址、古城址、古墓葬、古廟宇多處。保存良好的大金得勝陀頌碑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亭修繕一新,周圍環境幽雅,可供遊人觀賞、考證。城區之北,拉林河畔林青水碧,珠爾山上鳥語花香;城區之南,鬆花江滾滾東來 ,江防林翠屏疊障。城南城北,瀕江臨河,都是有着極大開發潛力的旅遊資源。
  地理位置 扶餘縣地處鬆嫩平原東北部邊緣,位於吉林省東北部,鬆原市的東部,北緯44°45′40″——45°32′18″、東經124°39′10″——126°11′30″之間。西與鬆原市寧江區接壤,南隔第二鬆花江依次與前郭縣、農安縣、德惠市為鄰,北以鬆花江為界與黑竜江省肇源縣相對,東北隔拉林河同黑竜江省雙城市相望,東以會塘溝為界與吉林省榆樹市接壤。
交通通訊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扶餘交通方便,通訊發達。京哈鐵路橫穿縣城而過。“同三”高速公路 、102國道 、 開方公路等國省主要交通幹綫與縣內鄉間公路連網貫通。扶餘水上交通方便,水運條件得天獨厚,下岱吉碼頭是吉林省內陸河重要天然港口,下行可直達邊境口岸,與俄羅斯通航;上行可通黑竜江省肇源縣、吉林省大安市。全縣郵電通訊設施完備,設備先進。公衆傳真、國際國內電話直撥、特快傳遞等先進通訊手段的廣泛應用,大大縮短了同世界各地友好往來的距離。
氣象氣候 Weather Climate
  扶餘縣屬於東部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主要特點是大陸性明顯,四季分明。表現為春季乾燥多大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冷溫差大,鼕季漫長寒冷,降雨稀少,江河結冰,大地封凍時間長。夏季全縣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達37.8℃,全年日照2787.1小時,年活動積溫2700-3000℃,大於等於10℃的有效積溫2870℃。全縣多年降水量年平均460.3毫米,由於受太平洋熱帶高壓強弱和北擡早晚的影響,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受季風影響,降水量月際分配很不均勻,多集中在5-9月,7月份是降水量最多月份。鼕季最大積雪厚度15釐米,最大凍土深度2.03米,年蒸發量1683.7毫米。春季多西南嚮大風,最大風速40米/秒,多年平均大風(8級)23.4日。全年元霜期按輕霜期計平均145天,沿江河地區坎下為135天;按嚴霜計,平均為165天,初霜期在9月是旬,終霜在4月末5月初。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區劃沿革
  1946年4月,全縣劃為8個區:城關區(城鄉);二區(八傢子、大窪、伯都村);三區(長春嶺、發德、伊傢店、九間村);四區(蔣傢、增盛、三井子村);五區(五傢站、新站、萬發村);六區(弓棚子、榆樹溝、大溝村);七區(三岔河街、新城和珠山村);八區(陶賴昭、三傢村)。
  1947年,全縣轄城區、朝陽、四馬架、萬發、三岔河、八傢子、蔡傢溝、陶賴昭、三井子、大林子、弓棚子、長春嶺、五傢站、力峰14個區。1948年,增設增盛、榆樹溝2個區。1949年,增設伊傢店、石頭城子區。1950年,建伊傢店國營農場;扶餘縣轄18個區,217個村。
  1956年3月,合併為扶餘、三岔河、大窪、長春嶺、三井子、五傢站、弓棚子、石頭城子、陶賴昭9個區,計81個鄉9鎮。1957年12月,又劃為扶餘、三岔河、長春嶺、五傢站4個鎮,八傢子、伯都、大窪、聯盟、團结、革命、永平、平川、四馬架、五大、三井子、長久等30個鄉,含223個高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個國營農場。
  1958年9月20日,調整為扶餘、三岔河、長春嶺等15個公社。1960年12月,扶餘縣轄6個鎮、15個公社,228個生産大隊。1962年,增加伯都、善友、徐傢店、新立、新站、新安鎮、大三傢子、七傢子、大窪、三義、石橋、伊傢店、肖傢、新城局、社裏15個公社。1964年,增加新興、新民兩個公社。
  1964年3月,扶餘縣調整為5個鎮、15個公社,228個生産大隊。 1966年1月,扶餘縣調整為5個鎮、30個公社,367個生産大隊。1971年初,扶餘縣轄30個公社、5個鎮、16個街道,432個生産大隊,2643個生産小隊。 1981年,增加二竜山、拉林兩個公社。
  1983年9月,將公社改為鄉;鄉下轄村、社。全縣轄5個鎮(扶餘、長春嶺、陶賴昭、五傢站等)、32個鄉,468個村,1182個自然屯,3332個農業生産合作社;2處國營農場、5處國營林場、1處國營畜牧場、4處國營漁場、2處良種場。
  1985年12月,扶餘縣轄9個鎮、28個鄉,467個村。1987年,全縣轄9鎮、26鄉和兩個國營農場,共有22個街道、474個村。
  1988年1月11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撤銷扶餘市的扶餘鎮,設立新城鄉及臨江、文化、民主、團结、和平、前進、工農7個街道辦事處。
  1995年扶餘區轄25個鄉、10個鎮,兩個國營農場。共有10個街道辦事處、483個行政村。全區總人口1145011人。
  
  1995年12月,扶餘縣轄8個鎮、18個鄉:三岔河鎮、五傢站鎮、三井子鎮、蔡傢溝鎮、弓棚子鎮、增盛鎮、長春嶺鎮、陶賴昭鎮、三義鄉、永平鄉、萬發鄉、肖家乡、二竜山鄉、石橋鄉、伊傢店鄉、徐傢店鄉、更新鄉、大林子鄉、新站鄉、四馬架鄉、社裏鄉、新城局鄉、大三傢子鄉、榆樹溝鄉、七傢子鄉、拉林鄉。共有53個居委會、393個村委會。另有國營伊傢店農場和兩個灌區。
  2000年,扶餘縣轄8個鎮、18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33746人,其中:長春嶺鎮 32586人、五傢站鎮 43057人、陶賴昭鎮 32235人、三岔河鎮 84194人、蔡傢溝鎮 36833人、弓棚子鎮 28341人、三井子鎮 26854人、增盛鎮 34639人、四馬架鄉 27018人、永平鄉 29294人、社裏鄉 24296人、新站鄉 25204人、萬發鄉 34304人、更新鄉 25199人、大林鄉 25715人、徐傢店鄉 19155人、伊傢店鄉 23620人、石橋鄉 20691人、三義鄉 18262人、肖家乡 21162人、榆樹溝鄉 22836人、新成局鄉 23936人、七傢子鄉 17725人、大三傢子鄉 21812人、二竜山鄉 16738人、拉林鄉 14428人、伊傢店農場虛擬鄉 3612人。
  2001年7月9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1]2號)文件,對扶餘縣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撤銷大林子鄉,設立大林子鎮;撤銷萬發鄉,設立新萬發鎮;撤鄉建鎮後,所轄行政區域和政府駐地不變。2001年9月25日,經吉林省人民政府批準,吉林省民政廳下發(吉民行批[2001]9號)文件,撤銷扶餘縣七傢子鄉,設立新源鎮,轄原七傢子鄉行政區域;撤鄉建鎮後,鎮政府駐地不變。
  2002年12月,扶餘縣轄11個鎮、15個鄉。
  2003年,扶餘縣面積4673平方千米(根據《吉林年鑒2003》),總人口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萬人。全縣轄11個鎮、15個鄉:三岔河鎮、三井子鎮、蔡傢溝鎮、五傢站鎮、增盛鎮、弓棚子鎮、長春嶺鎮、陶賴昭鎮、新萬發鎮、大林子鎮、新源鎮、三義鄉、永平鄉、肖家乡、二竜山鄉、石橋鄉、伊傢店鄉、徐傢店鄉、更新鄉、四馬架鄉、新站鄉、社裏鄉、新城局鄉、大三傢子鄉、榆樹溝鄉、拉林鄉。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
  2004年,扶餘縣轄11個鎮、15個鄉:三岔河鎮、長春嶺鎮、五傢站鎮、陶賴昭鎮、蔡傢溝鎮、弓棚子鎮、三井子鎮、增盛鎮、新萬發鎮、大林子鎮、新源鎮、四馬架鄉、永平鄉、社裏鄉、新站鄉、更新鄉、徐傢店鄉、伊傢店鄉、石橋鄉、三義鄉、肖家乡、榆樹溝鄉、新城局鄉、大三傢子鄉、二竜山鄉、拉林鄉。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
  
  2005年9月9日,吉林省政府批準同意扶餘縣撤銷四馬架鄉、三義鄉,設立四馬架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10月25日,四馬架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更名為三駿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歷史上,四馬架鄉就是少數民族特別是錫伯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鄉成立前,四馬架鄉有滿族、蒙古族、錫伯族、回族等8個少數民族,4016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0%。三駿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轄29個行政村,總面積290.54平方千米,總人口50202人。(本站目前尚缺其他鄉鎮調整相關資料)
  2006年,社裏鄉劃歸鬆原市寧江區,扶餘縣現轄三駿鄉、永平鄉、新站鄉、更新鄉、伊傢店鄉、肖家乡等6個鄉,長春嶺鎮、五傢站鎮、陶賴昭鎮、蔡傢溝鎮、三岔河鎮、弓棚子鎮、三井子鎮、增盛鎮、大林子鎮、新萬發鎮、新源鎮等11個建製鎮。另有國營伊傢店農場和兩個灌區。共有415個行政村。全縣總人口735727人,182696戶,其中農業人口663106人、城鎮人口72621人,少數民族有9740人
  目前,全縣人轄10個鎮(其中新萬發鎮和大林子鎮為今年新批)、15個鄉、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
宗教民族 Religious Nationalism
  縣城內共有5種宗教,共有宗教活動場所7處教職人員63人,信教群衆13792人。其中佛教活動場所3處,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活動場所各1處。全縣共有9個民族,少數民族8個、人口9818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4%,其中朝鮮族489人、滿族6706人、蒙古族1301人、回族709人、錫伯族581人,主要分佈在陶賴昭、四馬架、新站、社裏等四個鄉鎮。
  --------------------------------------------------------------------------------------------------------------
扶餘 Fuyu
  韓國西南部城鎮。屬全羅北道。有名的百濟古都。在錦江下遊麯流部左岸。有王城“半月城”遺跡,東部斷崖江岸上有臯蘭寺。山麓建有博物館。
  郵編:131203 代碼:220724 區號:0438 地理坐標:東經125°0′-126°10′、北緯44°44′-44°30′
  扶餘縣位於吉林省西北部,鬆原市東部。東臨榆樹市,南靠德惠市,北接黑竜江省雙城市,西與寧江區毗鄰且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農安縣隔江相望。總面積4464平方千米。總人口735727人(2006年)。
  縣人民政府駐三岔河鎮。全縣轄11個鎮、6個鄉、1個民族鄉:三岔河鎮、長春嶺鎮、五傢站鎮、陶賴昭鎮、蔡傢溝鎮、弓棚子鎮、三井子鎮、增盛鎮、新萬發鎮、大林子鎮、新源鎮、永平鄉、社裏鄉(根據“扶餘縣政府信息網”該鄉已於2006年劃歸寧江區)、新站鄉、更新鄉、伊傢店鄉、肖家乡、三駿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1個國營農場、2個灌區:下岱吉灌區管理局、伊傢店農場、拉林灌區管理局。
扶餘國 Help other countries
  扶餘國,古國名,亦作鳧臾、夫餘,是古東北亞民族、穢貊別族所建。古代北方政權高句麗和百濟的王室都是來自扶餘人。此外,北沃沮、東沃沮、濊都是扶餘的兄弟民族。扶餘人聚居於今日中國東北,那裏𠔌物豐盛,餘糧頗多。扶餘國從公元前2世紀立國到公元494年東扶餘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
  疆域
  根據《後漢書》85的〈東夷列傳〉:
  扶餘國,在玄菟北千裏。南與高句驪,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二千裏,本濊地也。
  扶餘的起源地位於今日中國黑竜江省的鬆花江流域中心,遼寧省昌圖縣、洮南縣以北,至吉林省雙城縣以南,皆其國土。今昌團縣之扶餘城即古扶餘王所居。扶餘最強盛之時,疆域達到萬裏長城以北,南達高句麗、東達挹婁、西接鮮卑,方圓約二千裏(中國三國時代的一裏約有今日450米,方圓二千裏即約900公裏的範圍)。
  歷史
  扶餘最早在史書出現的地方是《史記》,在衛滿朝鮮於公元前108年被滅國時就已存在。後來在解夫婁時,宰相阿蘭弗(有「右輔」的意思)假藉「天帝」的話而篡位,解夫婁東遷。為分辨這兩個扶餘,史書一般稱前者為「北扶餘」,東遷後的為「東扶餘」。至西漢時期,被劃入玄菟郡。漢武帝年,扶餘開始嚮漢朝進貢。漢順帝永和元年(136年),扶餘王曾來到洛陽。之後到了三國時代,遼東半島被公孫氏支配。後來扶餘受到鮮卑的攻擊,慢慢步嚮衰亡。至晉太康時,為慕容廆所破,旋即復國。最後在北魏被同是通古斯族的勿吉(一說高句麗)所滅亡。唐薛仁貴徵高句麗,嘗攻拔之。金朝置蒲與路,明朝置福餘衛,皆扶餘之音轉也。
  社會文化
  扶餘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盛産名馬、赤玉、貂貆。社會盛行巫術,也會在戰爭時祭天占卜以預知吉兇。其占卜方式是殺牛而觀其蹄,如果牛蹄並躘即為吉兆。每年12月,扶餘皆舉行「迎鼓祭」(可能屬秋收祭典),人民飲酒歌舞,統治者赦免罪人。
  扶餘人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崇尚厚葬,甚至停靈5個月。王與諸加的葬儀更為講究,例如玉匣為棺、百人殉葬等等。
  婚俗方面,扶餘社會容許一夫多妻,而且有兄長死,則弟娶嫂為妻的風俗。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fuyu
  扶餘
  中國東北古代民族名與國名。亦作“夫餘”或“鳧臾”,同名異寫。
  扶餘建國於何時,史傢考訂,尚無定說。西漢已有扶餘,稱王於□貊之地,故有“□王之印”,有故城名叫□城。
  漢代扶餘,在長城以北,去玄菟千裏;南與高句麗、東與挹婁、西與鮮卑接,北有弱水,地方可二千裏,戶8萬,於東北各族中,地最平敞,農業發達也最早。過去,治史者多以為扶餘以今吉林省農安為中心。近年來,考古學與歷史地理學的發展,有的學者認為早期扶餘王城應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區,高句麗強大以後,扶餘王城纔西遷至今農安縣境。其範圍,相當今西以農安為中心,東以吉林市為中心,四平以北,哈爾濱以南,東北平原中部。自漢以來,役屬挹婁,使其不得自通於中原;至三國時,高句麗漸強,而扶餘衰弱,挹婁始自通貢於中原。
  扶餘物産豐富,除五穀之外,又出名馬、赤玉、貂□、大珠,以金銀為飾。其王以六畜名官,有牛加、馬加、豬加、大使等號。圍柵作城,有宮室、倉庫、牢獄。邑落有豪民,名下戶皆為奴婢。其法嚴苛,男女淫皆殺之。殺人償命,盡沒其傢人為奴婢。其俗,用殷正月祭天,遇戰亦祭天,殺牛,以蹄占兇吉。死則有槨無棺。厚葬,富者殺人殉葬,多者以百數。兄死妻嫂。
  西漢時,扶餘於□貊各族中為最強,屬漢玄菟郡。扶餘王死,至玄菟郡取玉匣(金鏤玉衣)以葬,說明享有漢諸侯王葬禮。東漢自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扶餘王朝漢,終漢世不絶。東漢末年,高句麗圍攻漢朝玄菟郡,扶餘王派其子尉仇臺率兵 2萬餘助漢破高句麗。後來,因鮮卑、高句麗強盛,扶餘正處於兩大族之間,逐漸衰弱。至晉太康六年(285),為鮮卑慕容□(269~333)擊破,國王依慮自殺;不久,在晉朝的支持下,依慮之子依羅因得復國。 晉永和二年(346),慕容□以其子慕容□統軍,又大敗扶餘。經過這兩次打擊,扶餘大衰。至北魏太和七年(483),滅於高句麗。扶餘自立國至此約6個世紀而亡。 太和十七年(493)扶餘王室之殘留故地者,復被勿吉所逐,遂北渡那水(嫩江及東流鬆花江),徙居今嫩江支流富裕爾河一帶,金代蒲與路治在富裕爾河沿岸並以此河得名,都因扶餘遺裔居於此河流域,是扶餘的對音。
  高句麗和百濟王室均出自扶餘,所以高句麗、百濟都曾冠以扶餘之號,而扶餘本身就有北扶餘之稱。一說,扶餘建國之前,北方有□離,亦稱橐離,或稱索離,其王有婢,感氣而生子名東明,南下至□地建國稱扶餘,因而古□離即北扶餘
  參考書目 《後漢書·夫餘傳》捲八十五,中華書局,北京,1982。 《三國志·夫餘傳》捲三十,中華書局,北京,1982。 《晉書·夫餘傳》捲九十七,中華書局,北京,1974。
  (邱久榮)
近義詞
扶餘
扶餘
扶餘
扶餘社區, 扶餘居委會
相關詞
高句麗高句驪朱蒙夫餘穢貊喜都惠漠高朱蒙
長春東北肅慎朝鮮半島朝鮮歷史吉林鬆花江地理
陶賴昭站人口村落半號第三高中中學三中
人物藝術繪畫
包含詞
扶餘國扶餘縣扶餘郡
分類詳情
扶蘇山宮南池無量寺陵山裏古墳
國立扶餘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