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ǒu fēng qín shǒu fēng qín |
風琴的一種,用手拉動風箱代替一般風琴用腳踩動風箱 |
|
鍵盤樂器。構造分鍵盤、鍵鈕和風囊三部分。演奏時左手拉動風囊,右手按鍵盤,即能發聲。 |
|
氣鳴樂器。構造分三部分:右側為鍵盤和音栓,左側為低音鍵鈕,中間為摺叠式音箱。演奏時以肩帶將琴懸於胸前,右手彈奏鍵盤,左手按鍵鈕並推拉風箱,鼓動簧片發音。用於獨奏、伴奏和合奏。 |
|
簡介
手風琴是一種既能夠獨奏,又能伴奏的簧片樂器,不僅能夠演奏單聲部的優美旋律,還可以演奏多聲部的樂麯,更可以如鋼琴一樣雙手演奏豐富的和聲。手風琴聲音宏大,音色變化豐富,手指與風箱的巧妙結合,能夠演奏出多種不同風格的樂麯。除了獨立演奏外,也可參加重奏、合奏,加之音高固定,易學易懂,體積小,攜帶方便,因此,手風琴很適合不同年齡的演奏者自娛自樂,也可以很方便的攜帶到學校、劇場參加演出。
手風琴演奏需要雙手同時參與,而且在練琴時,手指尖不停的與鍵盤和鍵鈕進行不同速度、不同時間的接觸,這樣便增加了神經末梢與大腦信息的傳遞機會,手指肌肉的控製能力也相應提高,久而久之,左腦與右腦的信息處理能力將會大大加強,反應能力提高,手指更加靈活,經常練習將會提高雙手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在讀譜並同時進行視奏時,註意力也會相應提高,註意力提高了, 記憶能力也隨之增長。此外,當琴發出聲音時,耳朵將聽到的聲音信號傳遞給大腦,大腦需要對聲音是否正確、音量是否合適、音符的長度是否符合樂譜的要求等等迅速做出判斷,因此練習手風琴的同時也使得眼睛、大腦、手指以及上肢的肌肉同步反應能力逐漸變得快起來,思維速度也隨之加快。隨着程度的加深,表現能力、想象力與表達能力也會相應的豐富起來。
發展及分類
手風琴屬於活簧類樂器。它是藉鑒中國笙簧發音原理而形成的。
十八世紀下半葉,中國笙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布期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一八二二年創製的,後經奧地利人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琴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在歐洲和美洲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手風琴的種類和規格很多,從結構、形態上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全音階手風琴,半音階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和鍵盤式手風琴。
全音階手風琴的結構非常簡單,相當於口琴增加了風箱;右手部分有十來個鍵鈕供演奏麯調,左手部分有兩個和弦鍵鈕擔任伴奏;在同一鍵鈕上,推拉風箱發出不同高度的兩個音(與口琴發音相似);琴上沒有背帶,完全靠雙手托琴;全音階手風琴的最大缺點是不能轉調,如若變調則需另換一架琴演奏。
半音階手風琴首先是為轉調帶來了方便;左右手兩部分的鍵鈕數量都有所增加,加之此琴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不同,所以這種琴音域很寬;半音階手風琴也無背帶,仍靠雙手托琴演奏。
鍵鈕式手風琴(亦稱新半音階手風琴)裝上了背帶,這對雙手來說是一大解放;另外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一致,這樣使風箱的變換和運用也獲得了很大的自由;鍵鈕式手風琴左手部分的鍵鈕數量大大增加而且排列相當科學,因此沿用至今。
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鍵盤式手風琴
從此手風琴便分成鍵鈕式、鍵盤式兩大類,二者並行發展。鍵盤式手風琴左手部分其結構與鍵鈕式手風琴完全一樣,衹是將右手部分的鍵鈕改為鋼琴式的鍵盤。可能是由於鋼琴的原因,這一改進使手風琴這件歐洲民間樂器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最廣泛的普及。
透過上述幾種手風琴結構類型的變化,大致可以看出手風琴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當今鍵鈕式手風琴主要是在蘇聯以及北歐一些國傢中流行,在其它國傢和地區流行最廣泛的還是鍵盤式手風琴。
自手風琴的創製至今,在製造工藝、演奏技巧和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變革性的發展。當今西德荷萊琴廠生産的185貝司的高級手風琴,已成為國際手風琴界所驚贊、神往、欲求不得的珍品。現代手風琴不僅可以擔任伴奏、獨奏,參加重奏、合奏、協奏,而且可以單獨演奏古典各派音樂大師們的大型音樂作品的原作。隨着手風琴這種樂器的不斷完善和演奏技巧的迅速發展,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引起了衆多作麯傢們的重視,為手風琴專門寫作的作品越來越多。總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手風琴由原來的雛形發展成現在這樣完善精美的樂器,其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在樂器發展史上也是少見的。
手風琴是在全世界範圍的,最為廣泛普及的樂器之一。在當代,手風琴不僅在專業樂壇上,而且在大衆音樂文化生活中也占據着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國便在特洛辛根市建立了一所手風琴專業學校。到一九四八年學校進而改為州立手風琴學院。在英國,則把手風琴作為發展音樂教育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一九三六年建立了“英國手風琴演奏者學院”,為發展英國的音樂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使英國成為手風琴音樂創作最為繁榮、文獻資料最為豐富的國傢之一。現在國際音樂組織建有國際手風琴協會,並經常舉辦國際性的手風琴比賽。在西方一些著名音樂校裏都建立了手風琴係,在一些普通大學裏,也設有手風琴專業。
在世界手風琴史上,蘇聯手風琴藝術的發展道路是值得註意的。 衆所周知,手風琴在蘇聯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俄羅斯民間樂器。早在上世紀中葉,即在手風琴剛剛誕生不久,這種新生的樂器就流傳到了古俄羅斯。俄羅斯人對這件還不夠完善的樂器的熱愛,是以一種特殊的方法表示的,他們對手風琴掀起了一場改良再造的風潮。一時間,在俄羅斯各地,同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過改頭換面的手風琴,意大利手風琴,德國式手風琴,多調式手風琴,雙排式手風琴,改良式手風琴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過於狂熱的行為,大概正是手風琴能夠成為典型的俄羅斯民間樂器的重要原因。現在,蘇聯能生産專供手風琴樂隊使用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手琴,也生産專供管弦樂隊使用的手風琴,還有大管、大號、低音大號、圓號、小號、單簧管等特種音色的手風琴。現代蘇聯生産的最大型號的鍵鈕式手風琴的音域,從大字一組的e1音到小字四組的f 4之間,包托了所有七十七個半音音級,超出了六個八度,這在當今世界樂器王國裏也是屈指可數的。
紮根於俄羅斯民間音樂活土之中的俄羅斯手風琴演奏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對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也發生着積極的影響。偉大的作麯傢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都曾把手風琴用在大型管弦樂隊中。尼古拉?柴金為手風琴寫的奏鳴麯和帶有管弦樂隊伴奏的手風琴協奏麯,引起國際手風琴界的重視。目前,蘇聯手風琴界,正在為手風琴在管弦樂隊中爭取一個固定的席位而不懈的努力着。
我國的手風琴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纔開始興起和發展的。 從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初斯,手風琴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啓蒙階段,並循着從部隊到地方、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農村這樣一條獨特的路綫,在我國人民群衆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普及。同時,各級各類師範院校和部分音樂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了手風琴必修課、選修課和主修課。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我國的手風琴教育事業和演奏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國內外手風琴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專業手風琴演奏隊伍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一九八一年中國音協北京手風琴專業組的成立,一九八三年全國音樂藝術院校手風琴學術會議的召開,一九八四年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手風琴學會的建立,一九八九年全國手風琴學會的成立標志着我國手風琴演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手風琴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着手風琴藝術的繁榮,我國的手風琴製造工藝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天津、上海、營口三傢手風琴廠已成為我國手風琴生産的重要基礎。其中,天津手風琴廠和上海手風琴廠都成功地研製了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由低音高級演奏手風琴,分別榮獲國傢金質奬章和銀質奬章。
然而,與西方國傢相比,我們的手風琴藝術還太年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手風琴基礎理論研究上我們還是空白,專業手風琴音樂創作也纔剛剛起步,高等手風琴專業教學體係還未形成,完整係統的教材建設更是急待解决的問題。
我們相信,在我國廣大手風琴專業工作者和愛好者的繼續合作努力下,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特色的手風琴藝術之花,必將在我們社會主義百花園地裏,開放得更加芬芳豔麗,手風琴所具有的作用,也必將在發展我國音樂事業、開展群衆文化娛樂活動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手風琴基本演奏技巧
無視覺觸感的需要
衆所周知,其它鍵盤樂器的鍵盤平面方向都是嚮上時。在演奏中,觸鍵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通過人體的兩種觸感來提供:第一是視覺觸感,二是手指觸感。手風琴的鍵盤平面和鍵鈕平面卻與衆不同,是背嚮演奏者而嚮外的,演奏中一般要求不看鍵,因此,演奏時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衹能靠一種觸感來提供,即手指觸感。這種有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就要求我們在演奏中下定要貼鍵,才能改善手風琴演奏中,人體所提供的觸感的不足。我們知道世界上許多生物的視覺觸感是很差的,或者根本沒有,但它們的其他器官的異常靈敏,彌補丁這種先天不足。如鼻子的嗅覺,觸須的敏感,聲納的導嚮等等。手風琴的貼鍵演奏,實際上是增強了手指尖的靈敏度。
地面引力偏嚮影響的需要
我們在其它鍵盤樂器上觸鍵時,手指的作用力正好與地面的引力方向相同,地面引力不會對手指産生偏嚮影響。在手風琴上觸鍵時,手指作用力與地面引力是相互垂直的,所以地面引力對手指會産生偏嚮影響。當然。剋服這種偏嚮影響,主要是靠手臂力量的自我調節。但如果貼鍵演奏,手指與鍵盤之間的摩擦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抵消地面引力偏嚮影響的作用。提高手風琴觸鍵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減小動作幅度的需要
手風琴構造决定了它的音量強弱不是靠右手觸鍵的力度來控製的,而是靠左手的風箱。所以任何靠大幅度的手指動作,對音量的控製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再說,手風琴鍵盤的硬度與其它鍵盤樂器的硬度相比,衹比電子琴稍硬一些,用不着大力度來按鍵。而且手風琴演奏的風格,應該是輕捷華麗的,不應帶有笨重感。如果我們貼鍵演奏,這時手指與鍵盤距離最近,衹要以微小的動作就可按下鍵盤。這樣我們才能去掉使準確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的多餘動作,而容易使手風琴的聲音效果具有輕捷、華麗之感了。 |
|
手風琴(accordion)是一種既能夠獨奏,又能伴奏的簧片樂器,不僅能夠演奏單聲部的優美旋律,還可以演奏多聲部的樂麯,更可以如鋼琴一樣雙手演奏豐富的和聲。手風琴聲音宏大,音色變化豐富,手指與風箱的巧妙結合,能夠演奏出多種不同風格的樂麯,這是許多樂器無法比擬的;除了獨立演奏外,也可參加重奏、合奏,可以說一架手風琴就是一個小型樂隊。加之音高固定,易學易懂,體積小,攜帶方便,因此,手風琴很適合不同年齡的演奏者自娛自樂,也可以很方便的攜帶到學校、劇場參加演出。 |
|
世界手風琴的發展
手風琴屬於活簧類樂器。它是藉鑒中國笙簧發音原理而形成的。
1777年,中國器樂“笙”由意大利傳教士阿莫依特神父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開始出現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但它們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真正用手拉的風琴是由德國人德裏剋· 布期曼(Friedrdch Buschman,1805—1864 )在1821年製造了用口吹的奧拉琴,1822年又在琴上增加了手控風箱和鍵鈕,後來,奧地利人西裏勒斯· 德米安(cyrillus Demian 1772—1847)在布斯曼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製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為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從歷史上來講,琴的種類和規格很多,從結構、形態上看,大致可分為四類,即全音階手風琴,半音階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和鍵盤式手風琴。
全音階手風琴的結構非常簡單,相當於口琴增加了風箱;右手部分有十來個鍵鈕供演奏麯調,左手部分有兩個和弦鍵鈕擔任伴奏;在同一鍵鈕上,推拉風箱發出不同高度的兩個音(與口琴發音相似);琴上沒有背帶,完全靠雙手托琴;全音階手風琴的最大缺點是不能轉調,如若變調則需另換一架琴演奏。半音階手風琴首先是為轉調帶來了方便;左右手兩部分的鍵鈕數量都有所增加,加之此琴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不同,所以這種琴音域很寬;半音階手風琴也無背帶,仍靠雙手托琴演奏。鍵鈕式手風琴(亦稱新半音階手風琴、巴揚)裝上了背帶,這對雙手來說是一大解放;另外推、拉風箱發音高度一致,這樣使風箱的變換和運用也獲得了很大的自由;鍵鈕式手風琴左手部分的鍵鈕數量大大增加而且排列相當科學,因此沿用至今。目前使用的鍵鈕式手風琴包括了三、四、五排鍵鈕。在我國主要使用五排樣式的鍵鈕手風琴。鍵鈕式手風琴最大的優點在於十二平均律中的半音階上下行。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開始出現了鍵盤式手風琴,從此手風琴便分成鍵鈕式、鍵盤式兩大類,二者並行發展。鍵盤式手風琴左手部分其結構與鍵鈕式手風琴完全一樣,衹是將右手部分的鍵鈕改為鋼琴式的鍵盤。可能是由於鋼琴的原因,這一改進使手風琴這件歐洲民間樂器迅速在全世界得到最廣泛的普及。
透過上述幾種手風琴結構類型的變化,大致可以看出手風琴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幾個主要階段。當今鍵鈕式手風琴主要是在蘇聯以及北歐一些國傢中流行,在其它國傢和地區流行最廣泛的還是鍵盤式手風琴。
自手風琴的創製至今,在製造工藝、演奏技巧和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變革性的發展。當今西德荷萊琴廠生産的185貝司的高級手風琴,已成為國際手風琴界所驚贊、神往、欲求不得的珍品。現代手風琴不僅可以擔任伴奏、獨奏,參加重奏、合奏、協奏,而且可以單獨演奏古典各派音樂大師們的大型音樂作品的原作。隨着手風琴這種樂器的不斷完善和演奏技巧的迅速發展,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引起了衆多作麯傢們的重視,為手風琴專門寫作的作品越來越多。總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手風琴由原來的雛形發展成現在這樣完善精美的樂器,其發展速度是相當驚人的,在樂器發展史上也是少見的。
手風琴是在全世界範圍的,最為廣泛普及的樂器之一。在當代,手風琴不僅在專業樂壇上,而且在大衆音樂文化生活中也占據着極為重要的地位。早在一九三一年,德國便在特洛辛根市建立了一所手風琴專業學校。到一九四八年學校進而改為州立手風琴學院。在英國,則把手風琴作為發展音樂教育事業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一九三六年建立了“英國手風琴演奏者學院”,為發展英國的音樂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使英國成為手風琴音樂創作最為繁榮、文獻資料最為豐富的國傢之一。現在國際音樂組織建有國際手風琴協會,並經常舉辦國際性的手風琴比賽。在西方一些著名音樂校裏都建立了手風琴係,在一些普通大學裏,也設有手風琴專業。
在世界手風琴史上,蘇聯手風琴藝術的發展道路是值得註意的。 衆所周知,手風琴在蘇聯早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俄羅斯民間樂器。早在上世紀中葉,即在手風琴剛剛誕生不久,這種新生的樂器就流傳到了古俄羅斯。俄羅斯人對這件還不夠完善的樂器的熱愛,是以一種特殊的方法表示的,他們對手風琴掀起了一場改良再造的風潮。一時間,在俄羅斯各地,同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過改頭換面的手風琴,意大利手風琴,德國式手風琴,多調式手風琴,雙排式手風琴,改良式手風琴等等。這些在今天看來似乎有些過於狂熱的行為,大概正是手風琴能夠成為典型的俄羅斯民間樂器的重要原因。現在,蘇聯能生産專供手風琴樂隊使用的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手琴,也生産專供管弦樂隊使用的手風琴,還有大管、大號、低音大號、圓號、小號、單簧管等特種音色的手風琴。現代蘇聯生産的最大型號的鍵鈕式手風琴的音域,從大字一組的E1音到小字四組的f 4之間,包托了所有七十七個半音音級,超出了六個八度,這在當今世界樂器王國裏也是屈指可數的。
紮根於俄羅斯民間音樂活土之中的俄羅斯手風琴演奏藝術的繁榮與發展,對手風琴專業音樂創作也發生着積極的影響。偉大的作麯傢柴科夫斯基和普羅科菲耶夫,都曾把手風琴用在大型管弦樂隊中。尼古拉?柴金為手風琴寫的奏鳴麯和帶有管弦樂隊伴奏的手風琴協奏麯,引起國際手風琴界的重視。目前,蘇聯手風琴界,正在為手風琴在管弦樂隊中爭取一個固定的席位而不懈的努力着。
我國手風琴發展概述
我國的手風琴藝術,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纔開始興起和發展的。 從五十年代初期至七十年代初期,手風琴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啓蒙階段,並循着從部隊到地方、從工廠到學校、從城市到農村這樣一條獨特的路綫,在我國人民群衆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普及。同時,各級各類師範院校和部分音樂藝術院校也逐步開設了手風琴必修課、選修課和主修課。 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我國的手風琴教育事業和演奏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國內外手風琴學術交流日益增多,專業手風琴演奏隊伍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特別是一九八一年中國音協北京手風琴專業組的成立,一九八三年全國音樂藝術院校手風琴學術會議的召開,一九八四年全國高等師範院校手風琴學會的建立,一九八九年全國手風琴學會的成立標志着我國手風琴演奏藝術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手風琴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着手風琴藝術的繁榮,我國的手風琴製造工藝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天津、上海、營口三傢手風琴廠已成為我國手風琴生産的重要基礎。其中,天津手風琴廠和上海手風琴廠都成功地研製了具有當代國際先進水平的自由低音高級演奏手風琴,分別榮獲國傢金質奬章和銀質奬章。
然而,與西方國傢相比,我們的手風琴藝術還太年輕,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們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手風琴基礎理論研究上我們還是空白,專業手風琴音樂創作也纔剛剛起步,高等手風琴專業教學體係還未形成,完整係統的教材建設更是急待解决的問題。
我們相信,在我國廣大手風琴專業工作者和愛好者的繼續合作努力下,具有中華民族風格特色的手風琴藝術之花,必將在我們社會主義百花園地裏,開放得更加芬芳豔麗,手風琴所具有的作用,也必將在發展我國音樂事業、開展群衆文化娛樂活動和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
|
(一)鍵鈕式手風琴 (或稱巴揚)
左右手都為鍵鈕的手風琴。分為B係統和C係統,B係統琴右邊第一排的第一個白鍵鈕音是B音,C係統琴右邊第一排的第一個白鍵音為C音。B係統在俄羅斯較為廣泛流傳,C係統在歐洲比較多。而我國這兩種係統的琴都比較流傳。
(二)鍵盤式手風琴
右手是以十二平均律結構的鋼琴鍵盤形式,左手是鍵鈕的手風琴。
鍵鈕和鍵盤式手風琴都分為傳統貝司低音琴及雙係統可變換自由低音琴。傳統貝司低音琴是指它的左手貝司衹有一組低音,相同的音衹是重複這個音,所有低音衹在一個八度內。雙係統可變換自由低琴是左手貝司既有傳統低音琴的結構又有自由低音結構,它是通過一個轉換按鈕來變換的。左手貝司轉換成自由低音結構後,可以演奏多個八度的音,提高了手風琴的表現能力。
(三)電子手風琴(或稱MIDI手風琴)
采用了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各種音效及特效的手風琴,通常有MIDI接口可以連接至各種外部設備。有些電子手風琴帶有力度感應鍵盤,不僅可以通過風箱控製力度,還可以用觸鍵力度來控製強弱。
(四)班東尼手風琴(或稱班多鈕手風琴)
由德國六角手風琴演變而來,在南美十分流行,主要用於演奏探戈音樂。而被稱作“探戈之父”的皮亞佐拉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
|
手風琴演奏需要雙手同時參與,而且在練琴時,手指尖不停的與鍵盤和鍵鈕進行不同速度、不同時間的接觸,這樣便增加了神經末梢與大腦信息的傳遞機會,手指肌肉的控製能力也相應提高,久而久之,左腦與右腦的信息處理能力將會大大加強,反應能力提高,手指更加靈活,經常練習將會提高雙手以及身體的協調能力。在讀譜並同時進行視奏時,註意力也會相應提高,註意力提高了, 記憶能力也隨之增長。此外,當琴發出聲音時,耳朵將聽到的聲音信號傳遞給大腦,大腦需要對聲音是否正確、音量是否合適、音符的長度是否符合樂譜的要求等等迅速做出判斷,因此練習手風琴的同時也使得眼睛、大腦、手指以及上肢的肌肉同步反應能力逐漸變得快起來,思維速度也隨之加快。隨着程度的加深,表現能力、想象力與表達能力也會相應的豐富起來。
無視覺觸感的需要
衆所周知,其它鍵盤樂器的鍵盤平面方向都是嚮上時。在演奏中,觸鍵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是通過人體的兩種觸感來提供:第一是視覺觸感,二是手指觸感。手風琴的鍵盤平面和鍵鈕平面卻與衆不同,是背嚮演奏者而嚮外的,演奏中一般要求不看鍵,因此,演奏時的準確性和可靠性衹能靠一種觸感來提供,即手指觸感。這種有限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就要求我們在演奏中下定要貼鍵,才能改善手風琴演奏中,人體所提供的觸感的不足。我們知道世界上許多生物的視覺觸感是很差的,或者根本沒有,但它們的其他器官的異常靈敏,彌補丁這種先天不足。如鼻子的嗅覺,觸須的敏感,聲納的導嚮等等。手風琴的貼鍵演奏,實際上是增強了手指尖的靈敏度。
地面引力偏嚮影響的需要
我們在其它鍵盤樂器上觸鍵時,手指的作用力正好與地面的引力方向相同,地面引力不會對手指産生偏嚮影響。在手風琴上觸鍵時,手指作用力與地面引力是相互垂直的,所以地面引力對手指會産生偏嚮影響。當然。剋服這種偏嚮影響,主要是靠手臂力量的自我調節。但如果貼鍵演奏,手指與鍵盤之間的摩擦力也能起到一定的,抵消地面引力偏嚮影響的作用。提高手風琴觸鍵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減小動作幅度的需要
手風琴構造决定了它的音量強弱不是靠右手觸鍵的力度來控製的,而是靠左手的風箱。所以任何靠大幅度的手指動作,對音量的控製來說都是毫無意義的。再說,手風琴鍵盤的硬度與其它鍵盤樂器的硬度相比,衹比電子琴稍硬一些,用不着大力度來按鍵。而且手風琴演奏的風格,應該是輕捷華麗的,不應帶有笨重感。如果我們貼鍵演奏,這時手指與鍵盤距離最近,衹要以微小的動作就可按下鍵盤。這樣我們才能去掉使準確性和可靠性受到影響的多餘動作,而容易使手風琴的聲音效果具有輕捷、華麗之感了。 |
|
《手風琴》
開拍時間:2008年7月10日
拍攝地點:北京市
導演:喬梁
演員:
爸爸——馬迎春
蒙蒙——馬雅舒
馬海東——錢泳辰
劇情簡介:
《手風琴》講述了一位老人為了修好自己心愛的手風琴,來到北京找自己的女兒,並目睹了女兒和其男友的生活現狀。錢泳辰打趣說,自己就是片中那位男友——眼高手低,不務正業,成天混跡於股市的投機分子。
據悉,由青年導演喬梁執導的數字電影《手風琴》,意在通過一個看似簡單淳樸的故事反映生活在北京的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所以在表達上力求貼近生活,臺詞盡量口語化。可謂一個小故事就是一段生活的縮影。所以表演方面導演要求盡量生活化,臺詞口語化,如此,對演員得考驗可謂是每個小細節都有大文章。
電影《手風琴》講述了一位老父親到北京看望自己唯一的親人——女兒,並在與女兒及其男友相處中的不同感情之間碰撞所發生的一些故事,情節很簡單,但從中卻可以感受到偉大的、感人至深的父愛又夾雜着母愛的一種無私的親情,同時也反映了我們年輕一代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私自利,小人之心的一面。
故事中的父親是一位酷愛音樂的老人,為了讓喜歡音樂的女兒學琴,竟然將傢裏所有的積蓄都拿出來還藉了一筆錢為她買了一把捷剋手工造手風琴,一萬塊錢在當時可以說是千文數字了。
若幹年後,女兒大學畢業了也在北京工作了,而且住的是豪華別墅、開的是高級轎車,但是老父親卻孤傢寡人一直生活在家乡。老人視琴如命,因為那代表了他的寶貝女兒。但是,由於年代久了,琴也壞了,老人不忍心丟棄一直陪伴他的心肝寶貝,就藉到北京修琴之際順便看望一下很久沒見的寶貝女兒。
當女兒帶着父親到琴行看琴時,被告知琴已無法修了,但是正好有一臺一模一樣的琴擺在那裏,老父親看後愛不釋手。女兒得知價錢2萬元後,覺得有點不值,拉着父親離開了琴行。故事就是圍繞女兒在買琴與不買琴的心理矛盾鬥爭中展開的。
當女兒公司倒閉,但即便借錢也要住別墅開轎車等等打腫臉裝胖子的一係列做法,加之男友生意被騙,又鬧分手,女兒煩躁之際,我們下一代的任性,自私的一面徹底爆發了。老父親為了開導女兒,想和女兒還好談談,但此時的女兒卻把自己生意上的失敗、男友的離去等等心中所有的無名火全部爆發在可憐的老父親身上,以買琴為由數落着父親的不是。
看到此,老父親徹底心碎了,終於說出了一句簡單卻很有哲理的一句話“我從小就教育你自己頭有多大就戴多大的帽子,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
當然故事的結尾還不錯,女兒與男友重新和好,住進了普通的房子裏面,老父親也在病好後回到了傢中。 |
|
shoufengqin
手風琴
accordion
自由簧氣鳴樂器。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地的一種輕便鍵盤樂器。其構造包括:右手操縱的鍵盤機構、變音器(音栓),左手操縱的低音鈕鍵部分(通常稱倍司)、風箱、音屜、簧片(自由簧)、外殼等。演奏時用肩帶把琴懸於胸前彈奏,以左手推拉風箱鼓風,使簧片發音。
手風琴的大小,通常以左手彈奏的低音按鈕多少來區分。供專業演奏使用的規格有48、60、80、96及 120倍司各種,右手鍵盤音域隨倍司的多寡而定。專業用的常為120倍司,右手41鍵,音域f~□,並有11個音栓以變化音色。德國和來公司及中國天津樂器廠(1983)先後製成的185倍司手風琴,右手45鍵,音域e~□。
鈕鍵式手風琴在歐美許多國傢均流行。在俄羅斯稱為“巴揚”,左右手全為鈕鍵,右手鈕鍵按半音階排列。阿根廷的一種手風琴“班多尼昂”,也全為鈕鍵,左手鈕鍵衹是單音而無和弦,如奏和弦則需同時按數鍵。
一種小巧的六角手風琴,為1829年英國人C.惠茨頓所發明,是由早期簡易手風琴改進而來。外體多呈六角柱形,兩端皆為按鈕;德國造的衹能奏兩個調及少量和弦;英國造的則有完全的半音階。常用的有高音、次高音、上低音 3種。也有按提琴族音域設計的可以用來重奏的六角手風琴。此外,尚有合奏手風琴、低音手風琴以及專供兒童使用的小型無低音鍵鈕手風琴。手風琴體積小,攜帶方便,常用於歌唱、舞蹈伴奏和輕音樂,也可獨奏和組成手風琴樂隊。手風琴演奏麯目,可用鋼琴麯、管弦樂麯,也有專業作麯傢創作的各種手風琴麯。
歐洲早期手風琴的創製人與改進者,有德國的C.F.L.布施曼,於1921年製作了用口吹的“奧拉琴”,後在此琴基礎上加按鈕鍵盤及手壓風箱。1929年,奧地利的C.代米安改進了布施曼的琴,增加了伴奏和弦鈕鍵,並正式取名手風琴。1830年以後,在歐洲,特別在法國、比利時,手風琴已廣泛流行。鋼琴鍵式手風琴是19世紀50年代出現的,於20世紀30年代流行於世界各地。
(孟文濤)
|
|
- : hand organ
- n.: accordion, Piano Accordion, an accordion
|
|
- n. accordéon
|
|
俄羅斯 | 東歐 | 樂器 | 把揚 | bayan | 音樂 | 作麯傢 | 藝術 | 中央音樂學院附中 | 人物 | 演奏傢 | 偵探 | 教授 | |
|
|
手風琴師 | 手風琴傢 | 六角手風琴 | 手風琴獨奏 | 探戈手風琴 | 手風琴之一種 | 手風琴演奏傢 | 手風琴演奏者 | 用手風琴演奏 | 鍵盤式手風琴 | 手風琴式運動 | 快樂的手風琴 | 零售手風琴理論 | 梁祝手風琴獨奏 | 手風琴式摺叠門 | 手風琴獨奏係列 | 拉起紅色的手風琴 | 手風琴入門一點通 | 輕音樂手風琴麯集 | 青少年手風琴麯集100首 | 手風琴晉級教程(上册) | 梁祝 手風琴獨奏 | 手風琴考級教程(湖北藝術職業學院社會藝術考級係列教材) | 漁民變奏麯 手風琴獨奏係列 | 漁民變奏麯手風琴獨奏係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