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拼音: fáng móu dù duàn
用法: 聯合式;作補語;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
解釋: 房: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决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資料來源: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例子: 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
|
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 Tang, the name with Fang Xuanling resourceful, Du dark and decisive |
唐太宗 時,名相 房玄齡 多謀, 杜如晦 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 太宗 嘗與 文昭 圖事,則曰:‘非 如晦 莫能籌之。’及 如晦 至焉,竟從 玄齡 之策也。蓋 房 知 杜 之能斷大事, 杜 知 房 之善建嘉謀。” 元 雅琥 《上執政四十韻》:“ 房 謀兼 杜 斷, 蕭 律繼 曹 遵。” |
|
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
|
較少使用 |
|
fáng móu dù duàn |
|
唐朝宰相房玄齡;謀:計謀;杜:唐朝杜如晦;斷:决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佳話。比喻能人合作,天作之合。 |
|
房玄齡主意多,杜如晦比較知道選擇哪個。 |
|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
|
★ 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
★ 柳亞子《寄毛主席延安》:“~勞午夜,江豪丘錦各名傢。” |
|
天作之合 |
|
聯合式;作補語;形容能人之間的合作。 |
|
唐朝初年,唐太宗善於任用能人為之服務,經常聽從大臣的意見。一次他與文昭商量事情,房玄齡感慨地說:“非如晦莫能籌之。”等到杜如晦來到時,杜如晦立即分析房玄齡的計謀做出决斷。他們兩人合作得十分融洽,人稱房謀杜斷。 |
涉及人物簡介 Involved Biography |
房玄齡 唐代初年名相。名喬,字玄齡(一說名玄齡,字喬)。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徵,參謀劃策,典管書記,任秦王府記室。每平定一地,別人爭着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徵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杜如晦(585~630)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國唐初名相。字剋明。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從祖杲為北周、隋顯官。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見李世民)引為秦王府屬官。如晦常從徵伐,參與機要、軍國之事,剖斷如流。又遷陝東道大行臺司勳郎中,並以本官入文學館為十八學士之首 。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為從事郎中。當時世民弟兄間皇位繼承的爭奪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圖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淵前譖毀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齡同被斥逐。九年,潛入秦王府謀劃玄武門之變,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遷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二年(628),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仍總監東宮兵馬事。三年,任尚書右僕射,仍領選事。四年三月卒。如晦為相時,正值唐新建不久。他與房玄齡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兩人所定。時稱如晦長於斷,玄齡善於謀,兩人配合默契,同心輔佐太宗,後世論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
|
成語名稱 房謀杜斷 漢語拼音 fáng móu dù duàn 成語釋義 指唐太宗時,名相房玄齡多謀,杜如晦善斷。兩人同心濟謀,傳為美談。 成語出處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齡之策也。蓋房知杜之能斷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謀。” 使用例句 房謀兼杜斷,蕭律繼曹遵。
★元雅琥《上執政四十韻》 |
|
成人之美, 濟睏扶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