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政部門 : 飲食 > 戶部
目錄
No. 1
  古代官署名。秦為治粟內史,漢為大司農。三國以後,常置度支尚書及左民尚書,掌財用及戶籍。隋設民部尚書,唐因之,高宗即位,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稱戶部,為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五代至清相沿不改。清光緒三十二年,設民政部﹑度支部,戶部遂廢。參閱《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五》。
hù bù hù bù
  官名,我國古代朝廷分掌戶口、財政的官署
No. 3
  戶部主事。——《明史》
No. 4
  戶部司務。
No. 5
  南京戶部。
No. 6
  三國以後設度支尚書掌財政,隋改為民部尚書,唐時改為戶部,為三省下的六部之一,長官稱尚書。以後歷代沿置,清末改為度支部
No. 7
  1.官署名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
  戶部起源源先於秦《周莊》記載此職為“地官大司徒”;秦為“治粟內使”,兩漢稱“大農令”和“尚書民曹”,三國至唐稱“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諱太宗皇帝世民名諱改稱“戶部”,五代至清光緒末年,改“戶部”為“度支部”,管田賦,關稅,釐金,公債,貨幣及銀行等。
  戶部起源於周代官製中的的地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書事。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依功作,當工官之任。三國魏置左民尚書,掌財政。晉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時有右民尚書。東晉及宋、齊並置左民尚書,梁、陳並置左戶尚書,並掌戶籍,兼知工官之事。後魏、北齊有度支尚書,亦左民、左戶之任。後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稱度支部,開皇三年改為民部。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改為戶部,高宗顯慶元年改為度支,竜朔二年改為司元,鹹亨元年復為戶部。光宅元年改為地官,神竜元年復故。後歷代沿稱。
  唐代戶部一般設有尚書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錢𠔌之政、貢賦之差。其屬有四:一曰戶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倉部。 戶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倉部主事三人。竜朔年間曾改戶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倉部曰司庾。天寶十一載改金部曰司金,倉部曰司儲。
  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 、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戶部總的執掌是管理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財政等事宜,其機構按地區劃分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14個清吏司,並設有八旗俸餉處、現審處、飯銀處、捐納處、內倉等機構,辦理八旗俸餉、捐輸等事。其部內的行政事務則由南、北檔房、司務廳、督摧所、當月處、監印處分別管理。隸於戶部的機構還有掌鑄錢的錢法堂及寶泉局;掌庫藏的戶部三庫;掌倉儲及漕務的倉場衙門。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佈“仿行憲政”,進行官製改革,將戶部改為度支部,並將財政部並入。戶部遂廢。
  2.部首名 
  戶部,部首之一。在繁體及簡體字中,戶均歸於部首的四劃。戶部通常是從上方或左方為部,例如房、扇、所等字。
  3.行政區劃名
  戶部鄉,為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的一個所轄鄉鎮,位於五蓮縣城東南19公裏,334省道北,北接諸城,南臨五蓮山。
英文解釋
  1. n.:  the Board of Revenue and Population,  feudal Chinese Ministry of Revenue
近義詞
戶部
相關詞
官名李世民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