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戴森(freeman dyson, 1924-)
出生於英國,1947年至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1951年正式定居美國,1953年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物理學教授至今。戴森教授不僅是位優秀的理論物理學者,更是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他一生優遊數學、粒子物理、固態物理、核子工程、生命科學、天文學領域,志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戴森教授早年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巨擘,與諾貝爾物理奬擦肩而過。1956年發表的《自旋波》論文受到無數引用,堪稱物理學史上的重量級論文之一。戴森稱,“自旋波”或許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戴森教授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服務四十年。戴森獲得許多殊榮:倫敦皇傢學會休斯奬(hughes medal)、德國物理學會蒲朗剋奬(max planck medal)、歐本海默紀念奬、以色列海法理工學院的哈維奬(harvey prize)等。他著有《全方位的無限》、《武器與希望》、《宇宙波瀾》、《想象的未來》、《太陽、基因組與互聯網:科學革命的工具》、《想象中的世界》等書,在科學界和大衆中都激起極大的回響。
弗裏曼·戴森小時候並不是衹對數理化感興趣,而是非常喜好閱讀文學作品。沒有早年打下的文科基礎,他的《宇宙波瀾》在茫茫書海中必定是波瀾不驚,而不會成為暢銷書,他的《全方位的無限》的銷路也必定相當有限。弗裏曼.戴森的書幾乎每一本都好看,且不說他思考的深度,單是他的典雅文字就充滿了魅力。他的《宇宙波瀾》、《全方位的無限》、《太陽、基因組與互聯網》、《想象中的世界》已有中文譯本。此外,他還寫了《從愛羅斯到蓋婭》、《生命起源》、《武器與希望》,等等。 他和許多博學的作傢一樣,在書的每章最前面均引用一段與本章主題有關的名人名言。如果沒有“讀書破萬卷”的功力,就做不到“引用如有神”。
主要作品介紹:
《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
量子電動力學的第一代巨擘戴森,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大科學家,更是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本書是他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以來的回憶,他把科學生活比作個人靈魂的航程,浪漫而生動地記述了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歐本海默、費曼、泰勒等人的風範與成就,原子爐、生命科技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究歷程與爭議,同時對科技發展與人類前途有深刻的省思。
《全方位的無限:生命為何如此復雜》
戴森教授是科學界的通人,他以高超的智能和過人的勇氣,跨越科學的門檻,思索宇宙與人類心智的緊密關聯。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生命為什麽如此復雜”,作者在書中探索生命的多樣和一致、復雜和單純,一步步帶領讀者開啓生命起源的奧秘,進而推想人類的終極未來。第二部“核子鼕天到又見蝴蝶”,檢討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人類道德倫理的睏境,從軍力平衡、核武發展、星球大戰計劃,談到國際政治更涉及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命運。戴森教授以如同觀察蝴蝶自蛹之生、以致翩然起舞的精彩歷程,將諸多觀點形諸筆墨,叫人大為嘆服。
《想象的未來》
一九七九年,戴森在《宇宙波瀾》中,透過個人傳記的手法,表達自己對人類處境的關懷;一九八八年,戴森在《全方位的無限》中,探討多樣的生命,並進一步深思人類、科技與道德之間的互動。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他貫有的流暢思緒、優美文筆,旁徵博引並充滿想象力地預期人類的未來。本書透過文學以及科幻小說的色彩,戴森點出明日科學的命運,預測未來科技的邪惡與美好,以十年、百年、千年、甚至是無限長的時光為尺子,衡量人類的演化歷程。同時,他呼籲科技必須與道德齊頭並進。戴森想象中的未來,就像搭乘時光機器漫遊無垠的宇宙,展現在人類面前的是絢麗多彩的世界。 | | 戴森(Freeman Dyson, 1924-)
出生於英國,1947年至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1951年正式定居美國,1953年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物理學教授至今。戴森教授不僅是位優秀的理論物理學者,更是一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他一生優遊數學、粒子物理、固態物理、核子工程、生命科學、天文學領域,志在探索未知的世界。戴森教授早年為量子電動力學的巨擘,與諾貝爾物理奬擦肩而過。1956年發表的《自旋波》論文受到無數引用,堪稱物理學史上的重量級論文之一。戴森稱,“自旋波”或許是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戴森教授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服務四十年。戴森獲得許多殊榮:倫敦皇傢學會休斯奬(Hughes Medal)、德國物理學會蒲朗剋奬(Max Planck Medal)、歐本海默紀念奬、以色列海法理工學院的哈維奬(Harvey Prize)等。他著有《全方位的無限》、《武器與希望》、《宇宙波瀾》、《想象的未來》、《太陽、基因組與互聯網:科學革命的工具》、《想象中的世界》等書,在科學界和大衆中都激起極大的回響。
弗裏曼·戴森小時候並不是衹對數理化感興趣,而是非常喜好閱讀文學作品。沒有早年打下的文科基礎,他的《宇宙波瀾》在茫茫書海中必定是波瀾不驚,而不會成為暢銷書,他的《全方位的無限》的銷路也必定相當有限。弗裏曼.戴森的書幾乎每一本都好看,且不說他思考的深度,單是他的典雅文字就充滿了魅力。他的《宇宙波瀾》、《全方位的無限》、《太陽、基因組與互聯網》、《想象中的世界》已有中文譯本。此外,他還寫了《從愛羅斯到蓋婭》、《生命起源》、《武器與希望》,等等。 他和許多博學的作傢一樣,在書的每章最前面均引用一段與本章主題有關的名人名言。如果沒有“讀書破萬卷”的功力,就做不到“引用如有神”。
主要作品介紹:
《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
量子電動力學的第一代巨擘戴森,不僅是一位優秀的大科學家,更是位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本書是他從事科學工作五十年以來的回憶,他把科學生活比作個人靈魂的航程,浪漫而生動地記述了許多著名科學家如歐本海默、費曼、泰勒等人的風範與成就,原子爐、生命科技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究歷程與爭議,同時對科技發展與人類前途有深刻的省思。
《全方位的無限:生命為何如此復雜》
戴森教授是科學界的通人,他以高超的智能和過人的勇氣,跨越科學的門檻,思索宇宙與人類心智的緊密關聯。全書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生命為什麽如此復雜”,作者在書中探索生命的多樣和一致、復雜和單純,一步步帶領讀者開啓生命起源的奧秘,進而推想人類的終極未來。第二部“核子鼕天到又見蝴蝶”,檢討在科技高度發展的現代,人類道德倫理的睏境,從軍力平衡、核武發展、星球大戰計劃,談到國際政治更涉及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命運。戴森教授以如同觀察蝴蝶自蛹之生、以致翩然起舞的精彩歷程,將諸多觀點形諸筆墨,叫人大為嘆服。
《想象的未來》
一九七九年,戴森在《宇宙波瀾》中,透過個人傳記的手法,表達自己對人類處境的關懷;一九八八年,戴森在《全方位的無限》中,探討多樣的生命,並進一步深思人類、科技與道德之間的互動。在這本書中作者以他貫有的流暢思緒、優美文筆,旁徵博引並充滿想象力地預期人類的未來。本書透過文學以及科幻小說的色彩,戴森點出明日科學的命運,預測未來科技的邪惡與美好,以十年、百年、千年、甚至是無限長的時光為尺子,衡量人類的演化歷程。同時,他呼籲科技必須與道德齊頭並進。戴森想象中的未來,就像搭乘時光機器漫遊無垠的宇宙,展現在人類面前的是絢麗多彩的世界。
戴森 (James Dyson,1947-)
戴森曾擔任巴斯戴森高等教育學院院長、設計博物館館長等要職,擁有飛利浦王子奬、皇傢藝術學院委員會委員等多項榮譽,並獲布拉福特大學和西英格蘭大學博士學位。戴森現任英國設計協會主席。
戴森出生於教師家庭,在中學時就成績優秀,1966-1970年就讀皇傢藝術學院,學習傢具設計和室內設計。學習期間他就從事許多設計活動,由他設計的名為“海上卡車”(The Sea Truck)的汽艇,獲得設計協會奬和1975年的愛丁堡公爵特別奬。1974年,戴森開始自行設計球輪小推車,該小推車獲得了1977年的建築創新奬。1979年,戴森賣掉自己球輪小推車股份,自行研製一種新型氣旋式吸塵器。1983年,戴森製造出自己的第一臺吸塵器樣機,這臺非常具有後現代特色的粉紅色産品被命名為“G-Force”,刊登於1983年的設計雜志封面。戴森在英國和歐洲並未找到合作夥伴,1985年,戴森帶着他的産品來到日本,開始了事業的轉機。1986年,日本開始銷售 “G-Force”,1987年,“G-Force”在維也納的英國設計展中亮相,1991年,G-Force日本獲國際設計博覽會奬。1993年,戴森在英國開設自己的研發中心和工廠。到目前,戴森的公司已經成為國際性的傢電設計製造公司,在德國,日本等國都設立了分公司,主要生産吸塵器。1997年,戴森公司成為第一傢獲得歐洲設計奬的英國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