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人物 : 歷史人物 : 名人 : 中國倫理學 > 戴季陶
目錄
戴季陶 Tai Chi-tao (1891~1949) 浙江吳興

異國風情 in an outlandish manner.《日本論》

戴季陶
瞿世镇
戴季陶
瞿世镇
  戴季陶(1891年1月6日-1949年2月11日),原名良弼,字選堂,號天仇,後改名傳賢、字季陶。籍貫浙江吳興,生於四川廣漢。中國政治傢、中國國民黨元老之一,也是中國馬剋思主義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生平簡史1905年到日本讀師範學校,1907年轉讀日本大學法律係。
  
  1909年回國,並於1911年加入同盟會,屢於報章批評滿清朝廷。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戴1912年擔任孫中山的秘書。
  
  1913年逃亡日本、與當時同樣留學日本的蔣介石為同室好友,關係密切,據說戴、蔣兩人,曾同時與一名美貌護士重鬆金子過從甚密,戴與重鬆生下一子,並過繼給蔣介石為養子,即蔣緯國。
  
  1916年始返中國,在上海創辦《星期評論》周刊。
  
  五四運動後曾大力推廣社會主義。1920年5月,參加上海“馬剋思主義研究會”,起草“中國共産黨綱領”,是中國共産黨最早的一批黨員之一,後來因孫中山反對而退出共産黨。
  
  1924年1月出席中國國民黨一大,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常務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部長。同年5月黃埔軍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改名“傳賢”,字“季陶”。11月,參加反對共産黨的“西山會議”。
  
  1926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及後司中華民國考試院長達二十年(1928年10月─1948年6月)。中華民國國旗歌的歌詞作者。
  
  1928年著《日本論》。
  
  1949年2月11日於廣東省政府廣州東園招待所,服安眠藥自殺,自殺原因大都推測與國共內戰局勢,國民黨迅速崩潰瓦解而絶望有關。
  
   子女家庭
  
  
  
   高祖父:戴聞天
  
   曾祖父:戴崇節
  
   祖父:戴廉
  
   父:戴小軒
  
   戴季陶(1891-1949)
  
   母:黃氏
  
  
  
  妻子鈕有恆、趙文淑,妾趙令儀。 戴季陶有一女二子——戴傢祥、戴安國與蔣緯國。
  
  戴留學日本時,交一護士重鬆金子為女友,育有一子,但是重鬆金子與蔣介石亦有感情,戴因而將此子過繼予蔣介石,即為蔣緯國,此經蔣緯國於晚年著書證實。蔣緯國與戴安國的關係乃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創辦西北首所國立高等農業院校1932年10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戴季陶於右任等人“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初期計劃”議案,成立了“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同年12月,“籌建建設西北專門教育委員會”更名為“建設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籌建委員會”,委員有於右任、張繼、戴傳賢、王世傑、王陸一、王應瑜、朱傢驊、吳敬恆、李石曾、瀋鵬飛、邵力子、焦易堂、楊虎城、褚民誼等15人,於右任、張繼、戴傳賢被公推為常務委員。委員會辦公處設於國民政府教育部,籌劃建設“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戴傳賢具體主持了校址選擇和籌建事務。戴傳賢著有《關於西北農林教育之所見》,針對西北教育工作闡述了較為係統的辦學思想,對學校的創建具有指導意義。
  
  1934年4月20日,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學大樓(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3號教學樓)奠基典禮,戴季陶到會祝詞,宣告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正式成立。祝詞曰:“民為國本,食為民天。炎黃立國,首裕民食。薑原後稷,弘茲天職。衣食既足,禮義斯輿。樹德務滋,樹基務堅。木貴鬆柏,寶重金剛。堅貞之性,百物之良。立教興學,志在成人。建國之業,教學為先。民德歸厚,百業興焉。萬衆一心,教有次第。學有師承,事有始終。德有本根。克勤克儉,創業之源。腳踏實地,步步嚮前。光榮歷史,從此開篇。奠基禮成萬衆歡。祝我學校萬萬年。” 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後與國立西北聯合大學農學院、國立河南大學農學院畜牧係合併成立國立西北農學院,歷經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業大學和院係調整,於1999年與同處楊陵的1所大學和5個研究所合併成立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現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高校。
  
   紀念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校本部內有季陶樓。
  
  臺北市東吳大學校本部(外雙溪)有傳賢堂。
  
   著作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孫文主義哲學的基礎》
  
  《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
  
  《青年之路》
  
  《學禮錄》
  
  《日本論》


  Tai Chi-tao (Chinese: 戴季陶; pinyin: Dài Jìtáo; January 6, 1891 – February 21, 1949) was a Chinese journalist, an early Kuomintang member, and the first head of the Examination Yua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Dai Chuanxian (戴傳賢; Wade-Giles: Tai Ch'uan-hsien) or by his other courtesy name, Dai Xuantang (戴選堂; Wade-Giles: Tai Hsüan-t'ang).
  
  Early life and educationTai was born Dai Liangbi (戴良弼; Wades-Giles: Tai Liang-pi) in Guanghan, Sichuan to a family of potters. He went to Japan in 1905 to study in a normal school and entered Nihon University's law program in 1907. He graduated and returned to China in 1909.
  
   WritingsTai started to write for the Shanghaiese China Foreign Daily (中外日報) and Tianduo Newspaper (天鐸報) at 19. At this time, his sobriquet for himself was Dai Tianchou (天仇), or Heaven-Revenge Dai, to signify his dissatisfaction for the Qing Empire. The Manchus threatened him with imprisonment for his writings, so in 1911 he fled to Japan, and then to Penang, where he joined Tongmenghui (同盟會) and wrote for its Guanghua Newspaper (光華報). Later that year, he returned to Shanghai after the Wuchang Uprising and founded the Democracy Newspaper (民權報).
  
   Political careerTai's fluency in Japanese, unusual for a Chinese young man,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un Yat-sen. He became Sun's translator and then his confidential secretary. After the Kuomingtang failed to overthrow Yuan Shikai, he went to Tokyo to jo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Party in 1914.
  
  He attended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 in 1924, where he was elected a member of the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then later a member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and the Minister of Propaganda. Soon after Sun's death in 1925, he published a controversial book that reinterpreted Sun's legacy. He claimed Sun derived his ideology chiefly from Confucianism instead of Western philosophies and that Sun was a traditionalist. This was praised by the KMT's right-wing but condemned by leftists and communists. After the right's triumph, Tai's interpretation became the dominant one within the KMT. In 1926, he served as principal of the Sun Yat-sen University, and the chief of politics at Whampoa Academy, with Zhou Enlai as his deputy. From 1928 until 1948, he served as head of the Examination Yuan.
  
  From October 1928 to June 1948, his official positions consisted of:
  
  State Councillor (國民政府國府委員)
  
  Director-Gener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中山大學委員長)
  
  Member of Kuomintang Central Executive Committee (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1924
  
  Member of Standing Committee (常務委員): 1924
  
  Minister of Information (宣傳部長): 1924
  
  Chief of the Embassy (國使館館長): unable to attend due to illne
  
  Tai was one of the lyricists of "National Anth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also wrote:
  
  The Fundamentals of the Principles of Sun Yat-sen (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
  
  The People's Revolution and Kuomintang (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
  
  The Complete Book of Sun Yat-sen (孫中山全書)
  
   Later years and deathAfter Sun Yat-sen's death in 1925, Tai changed his name to Dai Chuanxian, Continuing-Virtue Dai. He jumped into a river and was rescued by a fisherman. After this suicide experience, he converted to Buddhism and was accused by many of being superstitious. His works about Buddhism are published in The Collection of Mr. Dai Jitao's Discussions on Buddhism (戴季陶先生佛學論集). He is widely known to be the birth father of Chiang Wei-kuo, the adoptive second son of Chiang Kai-shek. According to popular speculation, Tai believed knowledge of his extramarital affairs would destroy his marriage and his career, so he entrusted Wei-kuo to Chiang Kai-shek, after the Japanese Yamada Juntaro (山田純太郎?) brought the infant to Shanghai. Yao yecheng (姚冶誠), Chiang's wife at the time, raised Wei-kuo as her own. The boy called Tai his "Dear Uncle" (親伯). Tai Chi-tao had also fathered a son, An-kuo (安國), whom Tai later sent to Germany, to be educated at t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Berlin. An-kuo (Ango) and Wei-Kuo (Wego) were half brothers.
  
  In 1949, with the Kuomintang los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to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ai committed suicide by swallowing over 70 sleeping pills in Guangzhou.
  
   Further readingLu, Yan; Re-Understanding Jap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is an English-language study of Tai Chi-tao and three other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ontext of their contributions to 20th-century Sino-Japanese relations.
No. 2
  戴季陶(1891-1949) : 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名傳賢。早年留學日本。1911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曾任孫中山秘書,協助孫組織中華革命黨。1924年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1925年發表《孫文主義之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兩書,歪麯孫中山的革命學說,散布反共、反對工農運動的言論,形成“戴季陶主義”,並支持西山會議派的主張。長期充當蔣介石的謀士,曾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1949年2月在廣州自殺。
No. 3
  戴季陶(1891~1949.2.11.)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早期幹部和理論傢。名傳賢,字季陶,筆名天仇。原籍浙江湖州,生於四川廣漢。早年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追隨孫中山,參加了二次革命和護法戰爭。1917年由上海赴廣州任大元帥府秘書長。五四運動期間,在上海主編《星期評論》周刊,對社會主義和勞工問題作過一些研究。1924年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長,後任黃埔軍校政治部長等職。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積極參加西山會議派的反共活動。同年先後發表《孫文主義的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等文章,反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國民黨右派的理論傢。1927年,協助時任國軍總司令蔣介石策劃四一二政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歷任國民政府委員、考試院院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職,長期為國民黨出謀劃策。1948年6月改任國史館館長,1949年2月11日在廣州自殺。
  另一面的戴季陶
  戴季陶是四川廣漢縣人,公元1891年出生,年輕時到過日本留學,在日本大學(前身是日本法律學校)讀法科,在那裏認識了蔣介石。四年後,回到上海。時值晚清,投奔江蘇巡撫瑞澄,被任命為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主任教官。瑞澄奉旨調升湖廣總督後,戴季陶沒了靠山,辭官另找出路,逐步投嚮革命派,先當上海《中外日報》記者,繼而轉入《天鋒報》,寫出大量的反清文章。幾個月後,19歲的他,成為《天鋒報》總編輯。清政府已盯上了他,下令拘捕,以致他立即逃到日本躲風,還進了同盟會。回上海後,在《民權報》上寫下大量反袁世凱的文章,被袁世凱下令“提究”———關入牢獄。他這時纔懂得:“百萬錦綉文章,終不如一枝毛瑟(槍)。”被營救出獄後,便直接投身反袁鬥爭,協助黃興起義。最後,還在孫中山身旁,當上秘書。陳炯明叛變時,戴季陶勸蔣介石立即回廣州,保衛孫中山。
  許多人沒有想到,戴季陶還是“五·四”期間宣傳馬剋思主義的人。1919年繼李大釗《我的馬剋思主義觀》之後,戴季陶嘗試用馬剋思主義說明中國倫理問題,稱贊馬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稱馬剋思是“近代經濟學的大傢”、“近代社會運動的先覺”,他撰文批判有人企圖壓製思想解放,說:“翻譯馬剋司(思,下同)的著作和研究馬剋司批評馬剋司的著作,豈是可以禁止的?又豈是能禁止的嗎?”李立三在一次黨史報告中甚至說:“中國黨的發生是由六個人發起,陳獨秀、戴季陶……”但黨成立的時候,戴季陶表示要忠於孫中山先生,不能成為共産黨員。由於世界觀的不同,戴季陶終於漸漸與馬剋思主義分道揚鑣了。後來直接充當蔣介石的“文膽”和幕後參謀。
  1926年,戴季陶被任命為中山大學校長,為此也作出過相當的努力。1928年2月,又被提升為國民黨宣傳部長,10月,當上國府委員和考試院長,一當就是20年。他還經營了童子軍,在中國發展了50萬成員,寫下《偉大精神》、《同舟共濟歌》、《日行一善歌》等歌麯,在當時非常流行。
  1936年,戴季陶代表中國政府率領中國奧運代表團到德國參賽,開幕前見了德國元首希特勒,和他談話20多分鐘。事後,遊歷了歐洲,五個月後纔回到中國。西安事變之後,他認為對張學良、楊虎城應堅决開戰。與何應欽不同的是,何是為了自己取而代之,而戴是為了蔣介石的安全。但宋美齡和孔祥熙主和,力陳利弊,戴季陶最終也改變主意。這年12月14日舉行的高級會議上,戴季陶在休會時,出其不意地嚮與會者磕頭,說:“我是信佛的。活佛在拉薩,去拉薩拜佛有三條路,一是由西康經昌都,二是由青海經玉樹,還有一條是由印度越大吉嶺。這三條路都可通拉薩,誠心拜佛的人三條路都走,這條不通走另一條,總有一條走得通的,不要光走一條路。”說完又叩了一個響頭,退了席。與會者都看見這一幕,特別是反對和平手段的人,知戴季陶轉了嚮,也不再提反對意見了。
  抗戰開始時,戴季陶堅决批判國民黨內的亡國論,指出離開南京最多十年八年,一定會重返的。他寫信給兒子:“被欲並吞中國破壞中國之企圖,其失敗將尤有甚於拿破侖之末路者……中國之前途决不悲觀。”所以,他西遷重慶時,雖有大小六輛汽車隨他,但除帶個人鋪蓋衣服外,其餘個人的東西都不帶,已放上車的全部取下。結果,匪盜把他傢房子一火燒光,片瓦無存。
  1940年,他奉命代表國民黨出訪印度,見到了尼赫魯、泰戈爾、甘地等名流。
  抗戰結束後,戴季陶勸蔣介石不要急忙派兵到東北,但蔣介石哪裏聽得進,後來的局勢就不是蔣介石所能控製的了。當戴季陶的親朋好友來祝賀抗戰勝利時,他竟然一反常態:“有什麽值得祝賀的?哭還在後面……”1948年7月10日,戴季陶毫不猶豫地卸下扛了20年的考試院長的職務,考慮到蔣介石的面子,改任國史館館長。
  當陳布雷自殺時,戴季陶非常看不起他。但三個月後,戴季陶也走到了盡頭。當時廣州的情況並不穩定,雖然這裏成了國都,如1949年2月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到廣州那天,二沙頭空軍大碼頭招商局的“利104”號鐵輪大火爆炸,燒了三天,損失飛機油6000餘桶;2日,粵漢鐵路南段三條鐵路工人罷工停車,因為工資低;3日,電報電話加價,電報每字5元,電話加四倍,而書價加180倍……
  戴季陶自1月到廣州養病,就得到李士梅醫生的醫治。初來時情緒尚可,有時還異常矍鑠,1月27日薛嶽在中山紀念堂開歡迎會,戴季陶還緻辭,離開紀念堂時,見石階上有顆煙頭,還親自拾起扔別處踏熄。但過後幾天心情又不好了,據《廣東商報》報道:“因鑒於內戰苦無了期,民生日形痛苦,憂心過度,病勢反而加劇。”他雖住在廣州東山的廣東省政府招待所———東園(在今中山一路廣州鐵路局一帶),但睡不安。最嚴重的是,他常靠吃大量安眠藥入睡。早在1948年9月和10月,因寢食不寧,兩次吃了過量的安眠藥,都被及時搶救而苟延殘喘。也不知什麽原因,戴季陶到廣州不久,就將十一個平時拜佛的用古銅鑄造的千手觀音,親自送到六榕寺,放在覺皇殿中,還和殿中佛教會同仁鬍毅生談禪,話中提到,不久自己會脫離此惡世,好像預知死期將至。2月11日,事情終於發生了。據他的後妻趙文淑說,戴季陶隨國民政府遷都廣州後,早已閉門謝客。即使國民政府開會,他去了也衹是帶雙耳朵,從不發言。一個心思始終縈繞腦際———不想去臺灣,希望回成都。他知道那裏纔是故鄉,所以終日躲在賓館的房裏。孫科來廣州後,在東園看中了戴傢的房子,先是商量,但未等答復,就把戴季陶的行李搬到另一處,那裏原是市配售處副處長蔡國英居住的。戴季陶見新安排的三幢二樓十九號的房子簡陋,大為不快,說:“孫科太看不起我了。”這晚,他更不能入睡,長期以來的心神不定,在這晚達到了頂峰,衹有不斷地服用安眠藥。
  知道戴季陶身體不適,在東園住的監察院長於右任儘管有急事到上海,而且已經上了到機場的小車,接電後還是下車到戴季陶的房間。據當年報紙報道:“於院長緊握戴先生的手,覺已冰冷,氣息奄奄,不禁潸然淚下。”半夜兩點鐘,戴季陶還到過妻子的內室,說:“已經吃過多次安眠藥,還非常亢奮,頭腦脹痛如裂,比死還難過。”趙文淑勸後,自己先睡了。
  第二天上午,已到起床時間,仍未見戴季陶起來,傢人進房一看,發現戴季陶作側身臥,面色赤紅,鼻際尚有微息噴出,傢人立即打電話讓醫院派人前來醫治。9時許,政界要人和軍界人士齊集房前,見戴季陶沒有動靜,衹好肅立。10點後,戴季陶氣息已絶,但“神色自若,面無戚容”。醫生宣佈,戴院長服藥過多,施救無術,已經逝世了。廣州衛生局長朱廣陶說:“這次是中大第二醫院派內科吳主任和李醫生前去救治的,但10點過後他的脈搏就停止了。”
  戴安國是戴季陶之子。一般相信蔣緯國亦是戴季陶之子,戴季陶留學日本時與日本女子所生。蔣緯國晚年公開承認戴季陶纔是他真正的親生父親。
  據說,蔣緯國是戴季陶與津淵美智子的兒子,津淵美智子和有“帝國之花” 稱號的日本著名女間諜南造雲子是戴季陶一生中的兩個比較重要的女人。
  戴季陶幼肆業於四川客籍學堂高等科,年二十畢業於日本大學法科。工書,能畫,書宗北魏,入能品,畫以蘭竹為多,偶寫山水,亦有韻緻。頗得其師劉子泉薪傅。
  名言
  中國強,日本就是妾;
  中國弱,日本就是賊!
英文解釋
  1. n.:  Dai Jitao,  Tai Chi-tao
近義詞
傳賢, 季陶, 天仇, 戴良弼, 戴選堂
相關詞
名著大正時代日本研究
包含詞
戴季陶傳戴季陶居士戴季陶主義
戴季陶(1891-1949)中國國民革命與戴季陶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