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 >法國 > 普羅旺斯-阿爾卑斯-藍色海岸 >阿爾卑斯濱海省 > 戛納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戛納最佳旅遊時間: 和法國其他城市一樣,戛納最好的旅遊季節也是6~10月。而一年一度的戛納國際電影節使5月的戛納人潮涌動,在此期間,酒店的客房相當緊張,價格也很昂貴,如果僅僅是欣賞美麗的戛納風光,建議避開5月份。 戛納民俗節慶活動: 每年2月有金合歡節(當地盛産的經濟類花卉,代表信賴),5月有國際電影節,此外,還有國際賽船節、國際音樂唱片節、含羞草節等。 戛納美食: 戛納占據了陽光、大海、橄欖園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因此這裏的美食也是全法國最有名的之一。不大的戛納城竟然有着300多傢地中海菜餚特色的餐廳,金棕櫚(palme d'or)、斯卡拉(scala)、美麗的奧特羅(la belle otero)等二十多傢餐廳被列入當地的導遊手册中。
  戛納菜的口味偏重,多數菜餚的調味料加了:百裏香、迷迭香、洋蘇草、牛至、月桂、竜蒿葉、香蔥、白蒜、橄欖油等。戛納最有名的菜餚有:布丁攤雞蛋(由本地的魚和攤雞蛋一起烹調而成的)、鹹幹鱈魚和魚泥 (魚醬加橄欖油和蒜,再加上新鮮的蔬菜)、燴什錦(將筍瓜、茄子、西紅柿、青椒、蒜、蔥、橄欖油和大量的羅勒燒製而成的菜餚)、紅酒燜牛肉。 戛納交通: 飛機
  在巴黎機場可以乘飛機到尼斯,尼斯機場及市區有各種交通可到戛納
  火車
  戛納到尼斯,車程40分鐘。戛納到馬賽,車程2小時,需要預訂。
  巴士
  每半小時有一班大巴往返於戛納和尼斯市區,車程1.5小時。每半小時有一班巴士往返於戛納和尼斯機場之間,車程45分鐘。
  
  
   戛納是法國的一個避暑勝地,位於法國南部港灣城市尼斯附近。裏維拉海灣把臨海的幾個小城鎮環鎖了起來。戛納(cannes)是地中海沿岸風光明媚的休閑地區,它有5千米長的沙灘,四時有不謝之花,在蔚藍海岸的觀光勝地中與尼斯齊名。
  
   法國人稱這裏為“大地的樂園”。一年四季皆有多姿多彩的活動。戛納在19世紀中葉成為避暑和避寒勝地後,舉世知名。戛納小城依偎在青山腳下,瀕臨地中海之濱,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漫步城中,白色的樓房、蔚藍的大海,以及一排排高大翠緑的棕櫚樹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
  
   戛納因每年5月份舉行的國際電影節(i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du film)而蜚聲世界。來到戛納,就會明白為什麽會選擇這樣的小城舉辦國際性的盛會。
  
   “精巧、典雅、迷人”是大多數人對戛納的評價。戛納小城依偎在青山腳下,瀕臨地中海之濱,占據了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漫步城中,白色的樓房、蔚藍的大海,以及一排排高大翠緑的棕櫚樹相互映襯,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
  對浪漫成癮的法國人來說,戛納既是過鼕的勝地,也是避暑的天堂,這裏鼕天有和煦的陽光,夏天有涼爽的海風,風景優美的長沙灘。
  戛納最引人入勝的是美麗的海濱大道(boulevard ed la croisette),寬闊整潔,一邊是沙灘海灣,一邊是雅緻的酒店,酒店的建築有上世紀的古建築群,也有非常現代化的樓宇。在街道中間的緑化帶,全年皆有繁花盛開,陽光下生機勃勃的棕櫚樹,給小城更增添了魅惑的元素。
No. 2
  戛納(CANNES)
  (“戛納”的讀音為jiá nà)
  戛納是法國東南部城市,歐洲有名的旅遊勝地和國際名流社交集會場所,因國際電影節而聞名於世。位於尼斯西南約26千米,瀕地中海,是阿爾卑斯濱海省政府省政府會。人口7.1萬(1975)。這裏海水蔚藍、棕櫚蔥翠,氣候溫各,風光明媚,與尼斯和蒙特卡洛並稱為南歐三大遊覽中心。戛納擁有世界上最潔白漂亮的海灘,海濱建有遊泳場。是度假的好場所。棕櫚樹海濱大道沿海岸伸展,道旁多豪華旅館。戛納國際電影節所在地。為旅遊地。戛納主要景點有:海濱大道、老城區、11世紀城堡等。
  世界上著名的“戛納電影節”,被譽為“電影界的奧運會”。戛納電影節一年一次,它頒發的金棕櫚大奬被公認為電影最高榮譽之一,電影節的建築群坐落在500米長的海灘上,其中包括25個電影院和放映室,中心是6層高的電影節宮。
  法國東南部的沿海小鎮戛納,和其他藍色海岸地區的閑適安靜不同,它雖然也擁有蔚藍迷人的海岸綫和法國南部明亮陽光下的棕櫚樹,但戛納更像是一個社交不斷的城市。每年2月有金合歡節(註:當地盛産的經濟類花卉,代表信賴),5月有國際電影節,另外還有國際賽船節、國際音樂唱片節、含羞草節等。一年中,無論你什麽時候來戛納,總會在這裏遇到大型活動。當然,在諸多活動中,令戛納蜚聲全球的還是每年5月為期兩周的國際電影節。
  一來到戛納,你就會明白為什麽電影節不選擇時尚之都巴黎,卻選擇了僅有7萬人的小鎮戛納。它精巧、典雅、迷人,擁有世界上最潔白美麗的沙灘和終年的陽光,白色的樓房、藍色的大海、一排排高大翠緑的棕櫚樹構成一派絢麗的地中海風光,難怪最佳影片的大奬命名為“金棕櫚奬”。
  戛納,法文是Cannes;香港稱 "康城";臺灣稱 "坎城";
  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電影節之一。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製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决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56年最高奬為“金鴨奬”,1957年起改為“金棕櫚奬”,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作、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奬。 戛納電影節因大海、美女和陽光(Sea Sex Sun)而被稱為3S電影節。每年盛事期間,在著名的海濱大道及附近的海灘上都會有衆多美女雲集,期待着影界大腕、星探們的發掘,一圓她們的明星夢。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註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麯傢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註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之日起,就得到法國外交部、教育部、國傢電影中心的支持和資助。除了1981年第34屆電影節,因法國政局變動以及教皇保羅二世在電影節開幕這天遇刺的原因,法國政府當局無人參加開幕式外,一般每屆電影節的開幕式上,都有一名法國部長級的官員親自出席並緻辭。在戛納50歲的大典上,法國總統希拉剋專程從巴黎飛抵戛納緻賀。這是戛納半個世紀的歷史上,第一次有總統大駕光臨。
  金棕櫚奬
  一、奬項簡介
  1、金棕櫚奬(Golden Palm)
  金棕櫚奬,前身為“金鴨奬”。“金棕櫚奬”乃是戛納電影節至高無上的大奬,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因其奬杯為金製棕櫚枝,故稱“金棕櫚”——這是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着高大挺拔的棕櫚樹。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必須說明的是,短片單元還有一座金棕櫚奬,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真人短片”。但約定俗成的“金棕櫚大奬”,僅指主競賽單元的那枚棕櫚枝(長片)。
  金棕櫚難於攻陷的程度毫不亞於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小金人。縱觀其歷史,“雙金棕櫚俱樂部”成員僅有五(六)位:弗朗西斯·福德·科波拉(美國)、比爾·奧古斯特(丹麥)、今村昌平(日本)、艾米爾·庫斯圖裏卡(塞爾維亞,前南斯拉夫)、達內兄弟(比利時)。(這裏計算的“雙金棕櫚”成員,不包括“金棕櫚最佳短片奬”。)
  大傢耳熟能詳的如:《德州巴黎》(維姆·門德斯)、《低俗小說》(昆汀·塔倫蒂諾)、《黑暗中的舞者》(拉斯·馮·特利爾)、《鋼琴師》(羅曼·波蘭斯基)、《華氏911》(邁剋爾·摩爾)等,均為金棕櫚大奬得主。亞洲首部獲得金棕櫚作品是1953年日本導演衣笠貞之助前輩的《地獄門》,華語電影唯一一部榮膺金棕櫚奬的影片為陳凱歌的《霸王別姬》(1993年,與澳大利亞女導演簡·坎皮爾執導的《鋼琴課》並列)。
  2、評委會(評審團)奬(又稱“評委會[評審團]特別奬”)
  不同於上述奬項,評委會奬(評委會特別奬)屬於非常設奬項,地位類似“xx榜中榜”的傳媒推薦奬,頒奬原因往往是個別評委因偏愛而為其爭取的特殊表彰。近15年的獲奬作品有:拉斯·馮·特利爾的《歐洲,歐洲》、大衛·柯南伯格的《欲望號快車》、科恩兄弟的《老婦殺手》、阿皮察朋·維爾拉瑟查庫的《熱帶病》等。我國的獲奬影片為:侯孝賢的《戲夢人生》和王小帥的《青紅》——當然,其中不乏奬項平衡的作用。
  “評委會大奬”係偶然誕生,衹因為替一兩部得不到金棕櫚的佳作而倍感惋惜纔臨時設置,如今則演變為“最佳影片第二名”地位的常設奬項。與柏林電影節的評委會大奬如出一轍,旨在表彰僅次於金棕櫚奬影片的“亞軍”。
  較之金棕櫚奬作品集藝術價值、現實意義、社會意義於一身的高標準嚴要求,評委會大奬得主多為張揚個性、愛憎分明的“狠角色”。以華語電影為例,兩部評委會大奬作品《活着》(張藝謀)、《鬼子來了》(姜文)均未拿到國內公映許可證,不無諷刺意味。印象較深的還有曾被馮小剛痛斥的《老男孩》(韓國,樸贊鬱),“讓人在生理上本能地抗拒”的評語一時引發話題。
  此外,評委會大奬還有“金棕櫚奬”前站跳板的意味。昆汀·塔倫蒂諾在憑《低俗小說》稱霸前,藉《落水狗》斬獲評委會大奬;拉斯·馮·特利爾也曾於《黑暗中的舞者》問鼎的數年前,因《破浪》贏取評委會大奬。看來,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衹要能在最後關頭脫穎而出、躋身本屆的競賽行列,便有極大希望戴冠金棕櫚。
  3、最佳導演、影帝、影後、編劇奬
  與奧斯卡奬的設置區別在於:
  第一、戛納的演員奬,無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戛納的編劇奬,無原創、改編劇本之分。
  馬丁·斯科塞斯、科恩兄弟、邁剋·漢尼剋、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裏圖等不同時代的世界級名導,皆有戛納的最佳導演頭銜入賬;奪得該奬的華語導演為:王傢衛(《春光乍泄》)、楊德昌(《一一》)。
  凱薩琳·德納芙、傑拉爾·德帕迪約、伊莎貝拉·於佩爾等本土演技大腕在戛納封後封帝可謂平常,西恩·潘、霍莉·亨特、湯米·李·瓊斯等好萊塢牛人也頻頻於此鍍金。唯一的華語戛納影後即“香港金像奬第一女星”張曼玉(《清潔》);華語戛納影帝則有葛優(《活着》)、梁朝偉(《花樣年華》)兩位(貌似審美反差不小……)。
  順便一提,最佳編劇奬至今未有華語電影人奪魁的紀錄。
  4、金攝像機奬、藝術貢獻奬
  “金攝像機奬”即最佳處女作奬;“藝術貢獻奬”主要表彰作品的映像價值,即藝術指導、服裝設計、化妝等,相比奧斯卡對技術類奬項的細緻劃分,戛納的態度明顯不置可否。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曾獲藝術貢獻奬,金攝像機奬至今尚無華語電影人摘取。
  其他,如傑出貢獻奬(“終身成就”性質)、國際影評人聯盟奬、法國文化奬等均非主競賽單元常設,故不贅言。
  二、歷屆“金棕櫚奬”獲奬影片全紀錄(倒序排列,以利於日後補充)
  60、四月三周兩天/ (英文名缺)/ (2007)
  59、風吹稻浪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2006)
  58、孩子 / L'Enfant / (2005)
  57、華氏911 / Fahrenheit 9/11 / (2004)
  56、大象 / Elephant / (2003)
  55、鋼琴師 / The Pianist / (2002)
  54、兒子的房間 / Stanza del figlio, La / (2001)
  53、黑暗中的舞者 / Dancer in the Dark / (2000)
  52、永恆的一天 / Mia aioniotita kai mia mera / (1998)
  51、櫻桃的滋味 / Ta'm e guilass / (1997)
  鰻魚 / Unagi / (1997)
  50、秘密與謊言 / Secrets & Lies / (1996)
  49、沒有天空的都市 / Underground / (1995)
  48、低俗小說 / Pulp Fiction / (1994)
  47、鋼琴別戀 / The Piano / (1993)
  霸王別姬 / Ba wang bie ji / (1993)
  46、善意的背叛 / Goda viljan, Den / (1992)
  45、巴頓芬剋 / Barton Fink / (1991)
  44、我心狂野 / Wild at Heart / (1990)
  43、性,謊言,錄像帶 / Sex, Lies, and Videotape / (1989)
  42、徵服者佩爾 / Pelle erobreren / (1988)
  41、惡魔陽光下 /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 (1987)
  40、戰火浮生 / The Mission / (1986)
  39、爸爸出差時 / Otac na sluzbenom putu / (1985)
  38、德剋薩斯州的巴黎 / Paris, Texas / (1984)
  37、楢山節考 / Narayama bushiko / (1983)
  36、失蹤 / Missing / (1982)
  自由之路 / Yol / (1982)
  35、鐵人 / Czlowiek z zelaza / (1981)
  34、影武者 / Kagemusha / (1980)
  33、現代啓示錄 / Apocalypse Now / (1979)
  鐵皮鼓 / Die Blechtrommel / (1979)
  32、木屐樹 / L' Albero degli zoccoli / (1978)
  31、我父我主 / Padre padrone / (1977)
  30、出租車司機 / Taxi Driver / (1976)
  29、烽火歲月志 / Chronique des années de braise / (1975)
  28、竊聽大陰謀 / The Conversation / (1974)
  27、受雇者 / The Hireling / (1973)
  稻草人 / Scarecrow / (1973)
  26、通往天堂的勞動階級 / La Classe operaia va in paradiso / (1972)
  25、送信人 / The Go-Between / (1971)
  24、風流醫生俏護士(又名陸軍流動外科醫院) / MASH / (1970)
  23、如果 / If.... / (1969)
  22、1968年第二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因法國“五月風暴”而終斷
  21、放大(又名春光乍泄)/ Blow-up / (1967)
  20、男歡女愛 / Un Homme et une Femme / (1966)
  19、訣竅,如何得到 / The Knack-and How to Get It / (1965)
  紳士現形記 / Signore & signori / (1965)
  18、秋水伊人(又名瑟堡的傘)/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 (1964)
  17、浩氣蓋山河(又名豹) / Il Gattopardo / (1963)
  16、諾言 / O Pagador de Promessas / (1962)
  15、維莉蒂安娜 / Viridiana / (1961)
  長別離 / Une aussi longue absence / (1961)
  14、甜蜜的生活 / La Dolce vita / (1960)
  13、黑人奧菲爾 / Orfeu Negro / (1959)
  12、雁南飛 / Letjat zhuravli / (1958)
  11、四海一傢 / Friendly Persuasion / (1957)
  10、寂靜的世界 / Le Monde du silence / (1956)
  9、君子好逑(又名馬蒂)/ Marty / (1955)
  8、地獄門 / Jigokumon / (1954)
  7、恐懼的代價 / Le Salaire de la peur / (1953)
  6、奧賽羅 / The Tragedy of Othello: The Moor of Venice / (1952)
  5、兩分錢的希望 / Due soldi di speranza / (1952)
  4、米蘭的奇跡(又名米蘭的奇遇) / Miracolo A Milano / (1951)
  朱麗小姐 / Fröken Julie / (1951)
  3、黑獄亡魂 / The Third Man / (1949)
  2、幸福的設計 / Antoine et Antoinette / (1947)
  1、鐵路英烈傳 / Bataille du rail, La / (1946)
  戛納電影節中的中國電影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中國電影《霸王別姬》獲金棕櫚奬。
  1997年香港導演王傢衛執導的電影《春光乍洩》,入選影展競賽部份,王傢衛並奪得最佳導演奬,成為首位獲得此奬項的華人導演。
  第60屆法國戛納電影節將於5月16日開幕,組委會19日公佈了角逐“金棕櫚奬”競賽單元的21部入圍影片名單,王傢衛導演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成為唯一入圍的華人導演作品,這部影片也同時獲邀作為電影節開幕影片在16日舉行全球首映,這是戛納電影節60年來第一次由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遺憾的是,在今年這份大牌導演作品雲集的參賽名單上,曾經熱炒有望入圍的姜文新作《太陽再次升起》,以及侯孝賢的《紅氣球》均抱憾出局,華語影片提前告別本屆“金棕櫚”競逐。
英文解釋
  1. n.:  Cannes
相關詞
人物導演電影金球奬比利時劇情片法國電影節
電視節英國足球喜劇廣告公司傳播艾菲
分類詳情
影節宮城堡美術館列航群島剋魯瓦塞特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