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 : 武器裝備 > 戰略核武器
目錄
戰例及發展歷程 War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1945年美國首先研製成功原子彈,同年8月6日和9日,用轟炸機攜載,先後襲擊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20世紀50年代初期,又出現威力更大的氫彈,但當時的運載工具衹有轟炸機。美蘇兩國為使核武器的運載手段多樣化,着手研製攜帶核彈頭的戰略導彈。50年代中期,有的國傢開始裝備中程核導彈和攜載核航彈的新型戰略轟炸機。50年代後期,蘇美兩國先後試驗成功洲際彈道導彈,蘇聯還將戰略導彈裝備在常規動力潛艇上。60年代初期,美國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開始服役。這些新的運載工具的出現,使戰略核武器的數量顯著增加。到60年代中期,由於核彈頭小型化和比威力的提高,主要核國傢給部分戰略彈道導彈安裝了集束式多彈頭。中國於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1966年12月28日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60年代末期,掌握戰略核武器的國傢已有美、蘇、英、法和中國,其中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數量最多,形成相互威懾的局面。美、蘇雙方都研製並部署了反彈道導彈防禦係統。70年代,主要核國傢發展戰略核武器的做法是:發展核裝藥的分導式多彈頭和機動式多彈頭,提高核導彈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增強核打擊能力;加固導彈發射井,研製陸基機動發射的戰略導彈,提高戰略導彈武器係統的生存能力;發展大型核動力導彈潛艇和遠程潛地導彈,擴大導彈核潛艇的作戰海域;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和戰略巡航導彈,確保多種打擊手段。80年代初期,美蘇兩國開始裝備戰略巡航導彈和大型戰略導彈核潛艇等新的戰略核武器和運載工具。核武器的出現,給軍隊的編製體製、作戰規模與樣式、保障勤務和軍事學術等方面都帶來深刻影響。
  40年來,戰略核武器得到迅速發展,美蘇兩國製造和儲備了大量戰略核武器。到1983年底,美國的戰略核武器總數約有9665件,蘇聯的戰略核武器總數約有8880件,總當量約為 100億噸梯恩梯。
中國第二代戰略核武器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cond-generation 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
  中國目前的第一代戰略核武主要以陸基彈道導彈為主加上數量不多的中程潛地戰略彈道導彈,主要由DF2、DF3、DF4、DF5、JL1等共三大類五個主要型號的地地、潛地戰略彈道導彈組成。這些陸基海基導彈基本都是用60、70年代技術製造的,每枚導彈衹能裝載一個彈頭(不包括少量被升級的載體),命中精度也較差。因此,形成的全面核打擊力度也相對有限。
  進入到了80年代後,現有的核武能力已經日顯窘迫與落後,急需有新的裝備替代老舊技術産品。這個迫切性在8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尤為突出,因為部分的戰備核武已經進入或即將要進入超齡服役的階段,所以汰換新一代的核武導彈也就成為了中國軍工建設中相當重要的工作組成部分。第二代核武的研製啓動可以追溯到80年代中期,而預研甚至更早些。當時中共的提出步驟是以發展陸基核武,強化海基核武,裝備空基核武為方針進行的三方面全面發展的戰略計劃。
  一、發展中的陸基核武:
  1、將現有的尚未退役的DF4和DF5型洲際導彈換裝多彈頭,並升級軟體部分,提高第一代戰略彈道導彈的命中精確度以及生存能力。
  2、發展中程常備機動導彈(一種彈道、一種巡航),射程約為2000千米至4000千米左右,擁有多彈頭能力,同時擁有生、化、核能力,動力方面基本使用固體火箭技術,要求命中度精確。
  3、發展遠程戰備機動導彈(兩種共三個型號,不包括某型的改進型),射程在6000千米至13500千米之間。要求是至少有攜帶3個彈頭的能力,必要時能提升至6-8個彈頭(核爆當量不同),使用改進的固體發動機,目標精確度要求高。
  4、洲際固定導彈,射程超過15000千米,基本能涵蓋所有的有人地區。要求可攜帶6-14個彈頭,大部分使用固體火箭技術,部分特種導彈使用改進型的液體火箭,精度要求較高。
  二、強化中的海基核武:
  1、改進現役中的JL1,加裝多彈頭,更換動力係統提高原射程30%以上,提高飛行生存能力,末端加裝先進製導係統。
  2、發展三種第二代潛射導彈(兩種彈道,一種巡航),射程為2500千米至14000千米不等。擁有至少4個彈頭的多彈頭分別突防能力,其中某型的B型擁有10彈頭的能力。采用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目標精確度高。
  3、配合新一代海基導彈,新型核潛艇也將裝備,並盡快形成戰鬥能力,務必做到彈艇同步入役的時間表。(從這點大概也不難推測出新艇有沒有服役了吧)
  三、裝備中的空基核武:
  1、第一代空中核打擊力量過於薄弱,無法形成真正的戰略性質的裝備,因此第二代空中核打擊力量,實際是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空基核武力量。強5、轟6等基本退出戰略核武配備或轉入戰術核力量裝備。
  2、裝備遠程巡航導彈,要求有三超三化能力,即超音速、超低空飛行的、超機動攻擊能力,製導自動化、巡航係統化、命中精確化。射程範圍在1500千米至3800千米之間,共有兩大類四個型號(包括子型)裝備和試裝備中。
  3、研製並裝備新型戰略轟炸機,要求有高超音速突防能力,同時具備有一定的隱形能力,航程約12000千米。
  4、升級現有殲轟機型,使之有攜帶新型的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並加強超低空飛行能力,更新地形雷達以及電子幹擾設備等。
  估計,在今後十到十五年內,中國部署的第二代核武規模相當於90年代中期的5到10倍。而戰略核潛艇也將擁有N個戰備巡邏組(N大於等於3),每個組約為2到3艘。要實現多彈頭能力,核彈頭的小型化、多彈頭分導是關鍵,中國在過去幾年中所進行的有關研製試驗和爆炸模擬等應該說是相當成功的。而巡航導彈的研發也基本做到總裝要求中的體積小、重量輕,與之相配套的微型化第三代的核子彈頭也應運而生了。由於某些衆所周知的原因,原本預定2000年啓動的第二階段核武更新計劃,提前至90年代中後期就全面展開了,預計目前也已經完成了十五年計劃中的1/4至1/3。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zhanl□e hewuqi
  戰略核武器
  strategic nuclear weapons
    用於攻擊戰略目標的核武器。主要有:陸基戰略導彈,潛艇、戰略轟炸機攜載的潛地、空地戰略導彈和核航彈以及反彈道導彈導彈等。戰略彈道射程可遠至上萬公裏,突擊性強,核爆炸威力通常為數十萬噸、數百萬噸乃至上千萬噸梯恩梯當量。可用以攻擊軍事基地,工業基地,交通樞紐,政治、經濟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等。
    1945年美國首先研製成功原子彈,同年8月6日和9日,用轟炸機攜載,先後襲擊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20世紀50年代初期,又出現威力更大的氫彈,但當時的運載工具衹有轟炸機。美蘇兩國為使核武器的運載手段多樣化,着手研製攜帶核彈頭的戰略導彈。50年代中期,有的國傢開始裝備中程核導彈和攜載核航彈的新型戰略轟炸機。50年代後期,蘇美兩國先後試驗成功洲際彈道導彈,蘇聯還將戰略導彈裝備在常規動力潛艇上。60年代初期,美國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開始服役。這些新的運載工具的出現,使戰略核武器的數量顯著增加。到60年代中期,由於核彈頭小型化和比威力的提高,主要核國傢給部分戰略彈道導彈安裝了集束式多彈頭。中國於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進行了導彈核武器試驗;1966年12月28日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60年代末期,掌握戰略核武器的國傢已有美、蘇、英、法和中國,其中美蘇兩國的戰略核武器數量最多,形成相互威懾的局面。美、蘇雙方都研製並部署了反彈道導彈防禦係統。70年代,主要核國傢發展戰略核武器的做法是:發展核裝藥的分導式多彈頭和機動式多彈頭,提高核導彈的突防能力和命中精度,增強核打擊能力;加固導彈發射井,研製陸基機動發射的戰略導彈,提高戰略導彈武器係統的生存能力;發展大型核動力導彈潛艇和遠程潛地導彈,擴大導彈核潛艇的作戰海域;研製新型戰略轟炸機和戰略巡航導彈,確保多種打擊手段。80年代初期,美蘇兩國開始裝備戰略巡航導彈和大型戰略導彈核潛艇等新的戰略核武器和運載工具。核武器的出現,給軍隊的編製體製、作戰規模與樣式、保障勤務和軍事學術等方面都帶來深刻影響。
    40年來,戰略核武器得到迅速發展,美蘇兩國製造和儲備了大量戰略核武器。到1983年底,美國的戰略核武器總數約有9665件,蘇聯的戰略核武器總數約有8880件,總當量約為 100億噸梯恩梯。
      (歐陽露英)
    
包含詞
削減戰略核武器會談美蘇限製戰略核武器條約戰略核武器互不瞄準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