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著名戰役 雙方軍事指揮員 兵力對比 結果
長勺之戰 曹劌——齊桓公 3萬——3萬 曹劌後發製人,敵疲後打,追擊時準確判斷敵情,一舉敗敵
長平之戰 白起——趙括 60萬——45萬 趙括衹會紙上談兵,而白起關門捉賊,一舉坑殺趙軍四十多萬人
官渡之戰 曹操——袁紹 2萬——10餘萬 殲7萬餘人
赤壁之戰 周瑜——曹操 5萬——20餘萬 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合肥之戰 張遼——孫權 7千——10萬 大敗吳軍
夷陵之戰 陸遜——劉備 5萬——數10萬 蜀國從此衰落
淝水之戰 謝玄——苻堅 8萬——97萬 苻堅至洛陽,僅剩10餘萬
巨鹿之戰 項羽——章邯 3萬——30萬 殲滅
彭城之戰 項羽——劉邦 3萬——56萬 殲20萬
井陘之戰 韓信——趙王歇 3萬——20萬 滅趙,俘趙王歇
濰水之戰 韓信——齊王 數萬——20萬 滅齊
垓下之戰 韓信——項羽 40萬——10萬 項羽四面楚歌,突圍後自殺
漠北之戰 霍去病——匈奴單於 20萬——10萬 匈奴被殲8萬多人
昆陽之戰 劉秀——王邑 不足2萬——42萬 王邑僅率數千人逃回洛陽
第四次反“圍剿”鬥爭 朱德、周恩來——蔣介石 7萬——50萬 采取大兵團伏擊戰戰術,粉碎敵之圍剿
蘇傢埠戰役 徐嚮前——厲式鼎 3個師——12個團 采取圍點打援戰術取得輝煌勝利
直羅鎮戰役 毛澤東、彭德懷——牛元峰 2個軍團——1個師又一個團 圍殲敵一個師
平型關大捷 林彪、聶榮臻——板垣徵四郎 1萬——4千,伏擊日軍,殲敵輜重部隊1000多人
徐州會戰 李宗仁——畑俊六 100萬——30萬 我軍在臺兒莊戰役反包圍日軍,殲敵1萬人,我軍損失約3萬人
昆侖關大捷 杜聿明——中村正雄 1個軍——1個旅團 殲敵大部
百團大戰 彭德懷——多田峻 20萬人——不詳 我軍打破日軍囚籠政策,殲敵45000人,戳破了國民黨“遊而不擊”的污衊
黃橋戰役 陳毅、粟裕——韓德勤 7000人——11000人 新四軍全殲頑軍
延安保衛戰 彭德懷——鬍宗南 2萬——23萬 解放軍主動放棄,采取蘑菇戰術,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萊蕪戰役 陳毅、粟裕——李仙洲 20萬——6萬 解放軍采取運動戰方式3日內殲敵5萬6千人
遼瀋戰役 毛澤東、林彪——衛立煌 70萬——55萬 解放軍采取專顧錦榆唐,關門打狗的作戰方針,殲國民黨軍47萬人,我軍損失6.9萬人,解放全東北
淮海戰役 劉伯承、粟裕——杜聿明 60萬——80萬 解放軍集中兵力中間突破,在運動中分批殲滅敵軍,此戰國民黨軍損失55萬人,解放軍損失13萬人
平津戰役 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傅作義 100萬——60萬 解放軍采取“圍而不打”“隔而不圍”戰術使北平和平解放,國民黨軍被改編、殲滅者達52萬人,解放軍損失3.9萬人。
長津湖戰役 宋時輪——奧利弗·史密斯 15萬人——2個師 志願軍在零下40度的酷寒中因強大的戰鬥意志力挫敵美海軍陸戰一師和美步兵七師,卻因為物質力量的匱乏還是讓美軍成功逃脫了。
上甘嶺戰役 王近山、秦基偉、李德生——範弗裏特 7萬人——6萬人 我軍在地面陣地失守後再退入坑道堅持作戰,使美軍損失慘重,被稱為“朝鮮戰場的凡爾登”“肉磨子”。
奧斯特裏茨戰役 拿破侖——庫圖佐夫 7.3萬——8.7萬 拿破侖攻占中央高地徹底擊潰反法聯軍
瓦格拉姆戰役 拿破侖——查理大公 17萬——11萬 法軍強攻奧地利軍正面,以慘重傷亡取得勝利
滑鐵盧戰役 拿破侖——威靈頓 7.2萬——6.8萬 英軍援軍普魯士軍及時趕到,擊潰法軍,三方陣亡6萬人
馬恩河戰役 霞飛——毛奇 108萬——90萬 馬恩河戰役使德軍包抄法軍的計劃失敗,德國在西綫速决戰略破産
波蘭戰役 古德裏安——斯密格萊.利茲 88萬——60萬 納粹德軍采取閃擊戰術一個月內使波蘭亡國,波蘭損失六十萬人,德軍損失不到4萬
法蘭西戰役 曼施泰因——甘末林 136個師——135個師 德國避開馬其諾防綫采取迂回方式,用裝甲集群攻入法國本土,法國5周內投降
坎尼戰役——漢尼拔40000步兵10000騎兵對抗羅馬80000步兵,6000騎兵。漢尼拔利用半月陣使羅馬軍隊暴露側翼,一舉擊破。羅馬損失七萬多人,漢尼拔方僅損失數千人。
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投入百萬人,德以極其兇猛的炮火轟擊十數小時後全面進攻,被法軍阻滯。德軍失去主動權後法軍發起反攻,成功挫敗德軍攻勢。雙方參戰兵力衆多、傷亡慘重。法軍損失54.3萬人,德軍損失43.3萬人
剋雷西戰役——英軍20000人出頭,法軍接近60000.英軍以嚴明的組織和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展開,屢次挫敗法軍重騎兵衝擊,法軍頂不住損失,撤退。英軍損失200多人,法軍損失15000多人 | | zhanyi
戰役
operation
軍隊為達到戰爭的局部目的或帶全局性的目的,根據戰略賦予的任務,在戰爭的一個區域或方向,於一定時間內按照一個總的作戰企圖和計劃,進行的一係列戰鬥的總和。戰役是介於戰爭與戰鬥之間的作戰行動。它是戰爭的一個局部,直接服務和受製於戰爭全局,也不同程度地影響戰爭全局;它直接運用戰鬥,也為戰鬥的成敗所直接影響。現代戰役,通常是諸軍種、兵種共同進行的合同戰役。按作戰的目的和性質分,有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按參戰的軍種分,有陸、海、空等軍種的獨立戰役,有陸海、陸空、海空及陸海空等幾個軍種的聯合戰役。按作戰行動空間分,有陸上戰役、海上戰役、空中戰役等。按作戰規模分,有大型戰役如大的戰區或方面軍群進行的戰役;中型戰役如中等戰區或方面軍進行的戰役;小型戰役;如小的戰區或集團軍進行的戰役。在一次大型戰役中通常包括幾個中小型戰役。陸上戰役,按作戰形式分,有陣地戰戰役、運動戰戰役和遊擊戰戰役以及幾種形式相結合的戰役等。陣地戰戰役又依陣地堅固程度不同,可分為野戰陣地和堅固陣地的進攻戰役和防禦戰役。還可按地形和氣候條件分為各種地形和氣候條件下的戰役,如江河水網地區、荒漠草原地區、高寒地區、熱帶山林地區等進攻和防禦戰役。
蘇聯軍事理論認為:戰役是近代戰爭中纔出現的軍事行動樣式,而戰區戰略性戰役,則是未來戰爭中戰略行動的基本樣式。美、英等西方國傢一般都把集團軍或軍以上部隊的作戰行動,稱為大兵團作戰行動。美國陸軍在1982年出版的《作戰綱要》中,曾把準備和實施戰爭的行動區分為戰略、戰役和戰術三個等級。
軍事學術中把戰役作為研究對象的專門學科──戰役學,雖是近代纔出現的,但戰役作為戰爭與戰鬥之間一個層次的作戰行動,早已在戰爭歷史上出現。從歷史文獻記載看,隨着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奴隸製、封建製強大國傢的相繼出現,軍隊數量逐漸增多,武器裝備逐漸改善,戰爭規模逐漸擴大,作戰形式也由簡單而漸趨復雜。一次戰爭已不是通過一兩次戰鬥所能結束,而是先後或同時在不同地區或方向上,進行若幹次相當規模的作戰,才能决定勝負。一次作戰常由幾萬乃至幾十萬軍隊在統一的作戰計劃下,進行的若幹次戰鬥所組成。這樣的一次作戰,中國古代通稱為“戰”或“役”。它在概念上長期同戰爭甚至戰鬥相混淆,但實際上它同戰爭與戰鬥卻有一定區別。到8世紀中葉,在唐代李白的詩中,已出現了“戰役”一詞,但其詞義和以後的不同。19世紀後期,戰役一詞已在有的著作中用來稱謂戰爭中的大規模作戰行動。在英、美等西方國傢的一些文獻中,常將古代大規模的作戰行動稱為battle(會戰)。中國也曾將西方所稱的campaign(戰局)譯為戰役。
中國古代戰役 公元前8~前3世紀,中國處於由奴隸社會嚮封建社會過渡的春秋戰國時期,大小戰爭連年不息,其中有些規模較大的戰爭,其作戰行動具有明顯的戰役特徵。如周敬王十四至十五年(公元前506~前505)的吳楚戰爭中,吳軍以3萬(一說8萬)軍隊,千裏遠征,先後經過3次大的作戰,擊破楚軍10萬(一說20萬),攻入楚都(郢);楚國在求得秦國援兵後,又經過3次作戰,擊破吳軍,將之逐出楚國。雙方每次作戰,都是在一個相當廣大的地區,經過若幹次戰鬥,達成了一定的戰略目的的。秦王嬴政二十三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4~前223)秦滅楚之戰中,秦以60萬大軍同數十萬楚軍也是在數個方向分別進行幾次大的作戰。漢王二年至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5~前202)的楚漢戰爭,雙方纍计動員的兵力各不下百萬,在縱橫約千公裏的廣大地區,進行了十餘次規模較大的作 | | - n.: campaign, battle, series of military operations with a particular aim, usu in one area, a (military) campaign, a battle
| | - n. bataille
| | 交戰, 戰鬥, 衝突, 鬥爭 | | 中國 | 軍事 | 平型關 | 抗日 | 長江 | 解放戰爭 | 中國歷史 | 百科大全 | 黨史 | 戰爭 | 抗日戰爭 | 著名戰役 | 歷史 | 戰國 | 世界 | 政治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太平洋戰爭 | 歷史事件 | 楚漢戰爭 | 歷史之戰 | 漢朝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