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四川 >成都 >成都市區 >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投訴電話成都市旅遊投訴電話:028-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始建於1951年,原名成都氣象學院,由中國氣象局領導,2000年初隨着高校管理體製改革,劃轉四川省領導。同年7月,為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尤其是四川省大力發展信息産業並將其確定為“一號工程”的需要,結合學院的學科結構和辦學特點,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傢教育部批準,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學院英文名:chengduuniversityofinformationtechnology,簡稱cuit。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是我國西南地區普通高校中唯一的一所獨立設置的信息工程類院校,主要培養電子、通信、計算機、電子商務、光電技術、大氣科學、環境工程、基礎數學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是四川省、成都市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國傢軟件産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
  學院占地100公頃,現有基礎數學、氣象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環境科學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係,1個獨立學院,3個二級學院,1個成人教育學院,34個本科專業,覆蓋理、工、管、文、經等6大學科,在校學生20000多人。
  建院伊始,學院根據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需要,確立了“以工為主、理工結合,以電為主、氣電結合”的辦學特色和專業發展方向。體製劃轉後,學院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確立了“理工結合、以工為主、文理兼容”的辦學思想,抓住四川省和成都市把信息産業作為“一號工程”的良機,果斷地把自己置身於信息産業發展前列,置身於西部大開發的潮頭,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較好地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四川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的同步發展,並形成了學院發展總的指導思想和目標,即擴大規模,調整結構,保證質量,提高效益,努力使學院成為立足四川、面嚮全國、特色鮮明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把學校建設成為省屬重點高校和省屬高校中規模最大的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
  學科建設:強化優勢突出特色
  根據學院發展定位和發展思路,在“鞏固傳統專業,發展優勢專業”思想指導下,以學科專業建設為竜頭,以整合教育資源為重點,通過幾年的努力,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電子信息、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光電技術、電子商務等信息技術專業為主、同時保留了大氣科學等傳統優勢特色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
  鞏固傳統優勢專業和獨特專業。學院曾是中國氣象局直屬的獨立設置的三所氣象院校之一。大氣科學一直是學院的優勢專業和獨特專業,也是四川省唯一的氣象類專業。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積纍,特色明顯,形成了較強的教學科研隊伍,穩定的科研基礎,承擔並完成了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傢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使之在西南地區乃至全國都占有一席之地。大氣學科在註重基礎研究的同時,一直致力於大氣科學與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交叉融合,以提高大氣科學的信息化水平,為我國氣象事業現代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技術類及其相關專業。近年來,學院圍繞“信息工程”做文章,大力發展電子信息類及其相關專業,不斷完善電子信息工程類本科專業的設置,相繼增加了電子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自動化、網絡工程、軟件工程、信息安全、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增設了控製工程係、通信工程係、網絡工程係、軟件工程係等電子信息類係別。目前,信息工程類專業已經基本覆蓋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中的電氣信息類(0806),占學院專業總數的52.14%,年招生人數占招生總人數的60%以上,電子信息類係別已占全院係別總數一半以上,從學科專業設置上完善了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建設任務。
  調整學科佈局,從單科性院校嚮多科性院校發展。經過幾年的大調整,學院現有17個係,37個本科專業,覆蓋了理、工、管、文、經等6大學科,基本形成了“以工為主,理工管文經協調發展”的格局,為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教育理念和素質教育目標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師資隊伍建設:優化結構提高素質
  江澤民同志指出,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學院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引進、培養提高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優化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
  建立激勵機製,加快人才培養與引進。學院實施了選拔學術帶頭人和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等一係列政策措施加大師資培養力度,通過采取有力的措施,優化了師資隊伍結構,高級職稱教師占一半以上,中青年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占55%以上。通過多種渠道引進學科專業建設急需的高層次、高水平的教學科研人才,近兩年來信息工程類專業教師人數增加了15%。建立了一支由60多位兩院院士和國內外知名專傢組成的兼職教授隊伍,這些兼職教授在學院學科建設、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等工作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我院已形成了以在校教師為主體,科研合作單位高級專傢為補充的新型的教學科研隊伍。
  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的作用,註重學術梯隊建設。學院現有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4人,院級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60人。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是學科專業建設的關鍵。學院根據學科專業建設的需要,打破係(部)壁壘,剋服分散主義,整合教學科研資源,基本形成了以學科帶頭人為中心,中青年學術骨幹為支撐的教學科研隊伍。同時,註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利用國傢和省(部)對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的支持,積極選派有培養潛力的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和深造;製定相關政策,鼓勵優秀拔尖人才脫穎而出。
  本科與研究生教育:深化教改保證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教學工作始終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不斷為國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是高等學校肩負的歷史使命。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是全國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院校,已經招收全日製普通本科學生26屆,授予學士學位23屆;作為一所教學型高校,學院始終堅持教學的中心地位,堅持“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學院辦學生命綫的思想,緊緊圍繞教學這一中心環節,不斷深化改革,在規模較快增長的同時,保證了教育教學質量。
  以推進素質教育為指導思想,積極推進教學改革。以學科專業發展為依據,加強院內重點課程建設;修訂教學計劃,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及時更新教學內容;設立教改基金,加大對教學改革研究立項支持力度,促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建設與改革;強化教學督導和常規性教學檢查。這些改革措施帶來了豐碩的改革成果,近5年來,學院先後獲得各等級教學成果奬30餘項,教材成果奬20餘項;教師編寫出版的教材、專著共有110多部。
  加大教學投入,不斷改善辦學條件。1、新建和改造配套專業實驗室。根據四川省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和大氣科學人才培養基地的要求,在原有的電子技術、計算機網絡、計算機組成原理、單片機與微機接口、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數字信號處理(dsp)、通信原理、衛星通信、天氣雷達、圖象處理、電子商務模擬、會計電算化、金融電子化模擬等專業實驗室以及氣象綜合實習臺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專業實驗室建設力度,改善實驗教學環境。新建了環境工程實驗室、光電技術實驗室、數學模擬實驗室,擴建了接口與單片機實驗室、電子技術基礎實驗室等,另外還撥款新建了一批開放實驗室。努力建設“實時信號處理及應用實驗室”等四川省重點實驗室,大大改善了教學條件,為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了良好的環境。2、教學儀器設備總值大幅度增加,由1998年的1269.6萬元增長為5643.5萬元;圖書館藏書50多萬册,訂有中外文期刊8705種,新增了大量電子圖書,數字圖書館已初具規模,受到四川省教育廳高校圖書館自動化網絡化建設評估專傢組的好評;建成了與cernet、internet相連接的寬帶校園計算機網絡。3、設立了計算中心、cai(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室等公共教學設施。4、建成了包括一批多媒體教學係統在內的設施先進的電教中心和一批研究條件較好的實驗室,使實驗室建設形成了以學實驗室為主體,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為延伸的新型的校內外實習實驗(基地)教學網絡。
  強調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並重,突出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學院始終堅持全面素質教育的育人觀,強調基礎知識與專業技能並重,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全面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以及較強的實驗動手能力;具備運用專業知識進行應用開發、設計、維護和管理的能力。學院還十分註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積極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鼓勵他們勇於嚮傳統知識和傳統認識發起挑戰,在用學科前沿知識不斷豐富提高學生的同時,註意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在校內外舉辦的科技發明大奬賽、數學建模比賽、軟件製作比賽等活動,都取得較好成績。在近幾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捷報頻傳,僅2002年就獲國傢級奬項3項(其中一等奬1項,二等奬2項)、省級奬項10項。
  學院與國內外3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與中國氣象局和全國各省級氣象局建立了全面合作的局校合作關係。這些合作關係的建立,為學院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隊伍建設等方面拓展了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更為廣阔的發展空間。此外,學院於近兩年先後建立了印度niit軟件工程師培訓學院、美國cisco網絡技術學院、美國csm西南培訓中心等繼續教育機構,其中的niit技術培訓現已達到西南地區第一、全國排名第三的水平,得到了合作方的好評,這些合作對於增強學院信息技術人才的社會適應能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996年,學院順利通過了國傢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0年,學院被四川省確定為“電子信息人才培養基地”;2001年,被信息産業部確定為“國傢軟件産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四川省教育廳組織的本科教育質量專傢組對學院擴大招生規模以來的本科教學情況進行了調研和檢查,專傢組對學院的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狀況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教學管理到位,教學質量得到了基本保證。
  長期以來,學校十分重視碩士研究生教育,註重碩士點的建設、培養和管理,依據國傢和社會需要,科學製定碩士點規劃,嚴格認真地做好研究生導師的遴選、考核和評估,完善和落實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程建設與教材規劃,嚴肅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以及碩士論文答辯的審查工作,堅持“質量第一,確保素質”的培養原則,堅决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為祖國現代化建設輸送高素質的人才。
  科學研究:基礎研究成果豐碩應用研究特色明顯
  學院一直重視科學研究。通過50多年的積纍和建設,培養了一支有較強科研能力的學術隊伍,積纍了較為豐富的學術成果,形成了頗具優勢和特色的科學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專碩士生導師52人,兼職博士生導師3人。80年代初以來,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青島海洋大學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60餘名。
  學院現有獨立設置的研究所(室)1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産學研基地2個。學院先後承擔了一批有重要價值、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開發項目。其中既有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國傢973項目、國傢攀登計劃、國際合作項目、省部重點科技項目等縱嚮科研項目,又有一大批有較高應用價值和學術水平的橫嚮科技開發項目,不少科研成果已經直接用於氣象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建設中。近年來承擔和主研國傢自然基金項目22項、國傢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10項;目前在研科研項目213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傢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8項;近幾年科研經費每年以十分明顯的上升趨勢遞增,其中縱嚮科研項目經費每年的上升趨勢尤為突出;高級職稱人員年人均科研經費呈逐年上升趨勢;近5年論文被三大檢索係統(sci、ei、istp)收錄的有80多篇。
  學院頗具優勢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氣象雷達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和開發在國內外産生較大影響。該方向利用學院氣象與信息技術交叉與融合方面的獨特優勢,瞄準國內外氣象雷達信號與信息處理研究前沿,長期致力於氣象雷達中的信號與信息處理。研製的“雙極化雷達”被美國權威氣象雷達專傢dusans.zrnic評論為“世界上首部應用於氣象業務的雙極化雷達”;研製的“pd天氣雷達信號處理器”作為核心部件用於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國傢投資30億元在全國布網126臺,並銷往韓國、歐美;研究開發出的“雷達數字化終端”、“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信息係統”的全國市場占有率超過80%。同時,在電子信息技術、cad係統、生産管理信息測控係統、機電一體化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與科技開發成果。(2)青藏高原天氣氣候研究成果特色明顯。“大氣科學”是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是四川省唯一的氣象類專業,在大氣探測、信息採集傳輸與處理、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的研究及應用開發取得了重要成果;特別是利用學院地處青藏高原邊緣的特殊地緣和研究隊伍優勢,在青藏高原天氣氣候觀測和研究方面獨具特色,參加了所有國際國內有關青藏高原的大型大氣科學實驗,近5年完成了14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9項國傢重點科研項目子課題,在青藏高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氣候動力學與數值模擬、大氣探測與衛星遙感信息的採集與處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色明顯,這些成果在西部地區的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環境科學研究成果顯著。該方向在環境係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環境評價的研究中已形成了穩定的研究方向和合理的學術隊伍;該方向近5年來承擔了國傢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和省級科研項目,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sci收錄14篇、ei收錄10篇,ca(化學文摘)收錄20餘篇,獲省部級二等奬四項、三等奬三項,《環境信息分析計算的新理論與新方法》項目獲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國傢科學技術奬自然科學奬二等奬授奬項目;學術帶頭人李祚泳教授的論文被引用次數1999、2000、2001、2002年全國排名分別居前3、6、14、18名;他們針對西藏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開展了生態環境監測係統的研製開發、中國西部山區農業氣候資源的合理利用、氣候與農業病蟲害的防治以及農作物生長的氣候條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建立長江上遊生態屏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取得了較為突出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4、基礎數學研究成績突出。該方向在代數、函數論方面的研究成績突出;1991年至今連續獲得7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資助。
  畢業生:素質好能力強出口暢
  學院建校50年來,為國傢培養和輸送了大批的各類專門人才,畢業生分佈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各級氣象部門以及國防、民航、通訊等部門。自1978年建本科院校以來,共招收本科生26屆,授予學士學位23屆。
  學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學院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嚴格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學生的政治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註重學生理想、道德、紀律等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勤奮上進、愛崗敬業、勇於奉獻”的精神。學院學生積極要求進步,申請入黨的學生占學生總人數的45%,學生中黨員占10%。積極開展各項社會公益活動,目前參加志願者協會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62.3%。積極響應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的號召,圍繞“同人民緊密結合,為祖國奉獻青春”的主題,每年堅持組織大規模“三下鄉”活動,用所學專業知識為老少邊窮地區開展計算機及外語培訓、傢用電器維修、農業氣象知識講座、咨詢等科技服務。2002年,大氣科學和環境工程專業學生組隊參加由世界自然基金會資助主辦的“走進國際濕地——2002年濕地使者活動”,其方案在全國57所高校的激烈競爭中,以全國第二名的優秀成績中標,“使者行動”榮獲全國三等奬。學院團委多次被共青團省委授予“紅旗團委”稱號。
  學院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根本”的指導思想。堅持學科建設適應科學技術發展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學生基礎理論學習和實習實驗等實踐環節的訓練,註重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應屆畢業生考取研究生成績較好。大氣科學專業學生主要考取的是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等重點院校,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主要考取的是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重點院校。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有30%在各級學術刊物上正式發表,環境工程專業99級在校生有22%的學生已在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電子信息工程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生參與技術開發的科技項目已被生産廠傢采用。
  許多畢業生已成為行業的業務骨幹和管理骨幹。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省級以上氣象臺站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達臺站等業務部門的技術骨幹70%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培養的,他們在天氣預報服務、氣象信息採集、處理、傳輸等方面為我國的氣象現代化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有的畢業生在學術上卓有建樹,典型代表有中國工程院李澤椿院士、美國辛辛那提大學(universityofcincinnati)博士生導師曾慶安博士、美國ibm公司高級研究員吳韌博士、上海信息港首席顧問、上海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楊宇航教授、青島海洋大學博士生導師羅德海教授、四川省氣象局局長助理陳忠明研究員,以及現在學院工作的四川省跨世紀傑出青年學科帶頭人李國平教授、青年學術帶頭人何建新教授等。此外,還有不少人走上了領導崗位,擔任司局級領導職務。
  由於畢業生愛崗敬業,憑藉自己較強的綜合實力為行業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學院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較四川省高校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高出6-8%。大氣科學、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專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每年都高達95%以上。近3年平均有50%以上的畢業生直接進入了信息産業和其它相關行業的知名企業,如深圳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諾基亞(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摩托羅拉(中國)通信公司、國內各民用航空公司等。2001年,學院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由於培養的學生素質較高,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的好評,使學院招生就業工作呈現出“出口暢、入口旺”的良性互動局面。近幾年來學院生源充足,生源質量比過去也有新的提高,山東、山西等省市已把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列為重點院校批次招生。學院被四川省大學中專招生委員會、四川省教育廳聯合表彰為“四川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
  總之,幾十年的育纔歷程,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為社會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專門人才,他們政治思想好,專業知識紮實,綜合素質高,適應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美好的未來:建設現代化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二十一世紀頭20年,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將本着“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繼續堅持“擴大規模、調整結構、保證質量、提高效益”的發展思路,努力建成“省屬重點、國內知名的多科性、教學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學”。
  繼續推進學院的規模發展。進一步擴大辦學規模,是學院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今後幾年,仍然將繼續推進學院的規模發展。學院將集中精力,投入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高質量地完成航空港新區建設任務,將其建設成為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普通本專科教育基地。到“十五”末,學院普通本專科生穩定在20000人左右,同時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積極創辦博士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
  加強學科專業建設,進一步擴大專業規模。面嚮現代化建設,面嚮西部開發,適應我國加入wto的新形勢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不斷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適時增加新的專業,增加新的學科門類。鞏固發展傳統優勢專業,積極支持優勢學科發展,大力加強重點學科建設,以信息技術及其交叉學科為主,促進理、工、經、文、管多學科協調發展。到“十五”末,本科專業數發展到40個左右。
  在擴大規模,調整結構,提高辦學層次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科研工作,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後勤社會化改革,積極推進教育創新,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建設規模適度、質量較高、特色明顯、效益顯著的現代化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學院簡介 School Profile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英文名: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簡稱:CUIT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源於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在成都建立的氣象幹部訓練大隊,1954年改製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1956年改建為全日製中等專業學校,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成都氣象學校升格為全日製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定名為成都氣象學院。1981年學院成為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0年學院劃轉到四川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製,並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原隸屬國傢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並入。2003年學院成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
  學院舉辦本科教育近30年來,積極適應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已經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優勢明顯、以工為主的多學科應用型高等學校。
  學院現有航空港、竜泉、人南三個校區,占地1773.35畝,校捨面積58.46萬平方米,固定資産總值8.84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1065.09萬元,圖書164.59萬册(含電子圖書44.47萬册),校園網設備先進建設水平高,運動場及體育設施完備功能齊全。
  學院現有教職工1247人,專任教師960人,碩士生導師106人。現有教授、副教授287人,占師資總數的40.25%。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493人,占師資總數的69.14%。
  學院擁有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傢1人,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傢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19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傢8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8人;有全國“五一”勞動奬章和“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稱號獲得者1人,四川省首屆教學名師奬獲得者1人。
  學院現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另有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50個本科專業,覆蓋工、理、管、經、文、法等學科門類。學院現設有16個學院,3個教學部,1個繼續教育學院,1個獨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和網絡商學院。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5621人(其中國防生498人),碩士生193人。學院現有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有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有4個省級本科特色專業,有16門省級精品課程;有1個四川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四川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近幾年學院承擔了27項教育部和四川省教改項目,近兩屆獲13項四川省教學成果奬。
  學院是信息産業部確定的“國傢軟件産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是“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是中國氣象局的氣象幹部培訓單位和國傢統計局統計幹部培訓基地。2004年,學院成為全國第一所為二炮培養軍隊幹部的一般普通高等學校。
  學院註重科學研究,建立了23個科研機構,在新型氣象雷達係統、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環境係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評價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係列成果,在國內外産生了較大影響。近年來,科研經費逐年提高,2006年達到2504萬元。2004-2006年期間,共承擔科研項目425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項、國傢“973”項目(子項目)2項、其它國傢級科技項目2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獲國傢專利2項;獲省(部)級科研奬勵11項;發表學術論文1733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769篇,被SCI、EI、ISTP檢索97篇,出版教材、著作116部,3部(套)教材列為國傢級規劃教材。
  學院一貫重視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004年以來,學生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競賽、英語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榮獲國傢級奬勵102項,省(部)級奬勵145項。尤其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全國一等奬4項、二等奬6項,獲一等奬數並列全國參賽高校第六名,位居一般高校第一名。
  1978年以來,學院為國傢培養了近2萬名本科畢業生。他們主要分佈在全國氣象、IT、國防、民航、統計等部門和行業,許多已經成為骨幹力量。據統計,目前全國省級以上氣象臺站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達臺站和衛星地面站等業務單位的技術骨幹有70%是我院培養的。
  學院圍繞建設部分學科國內先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鬥目標,確立了“育人為本、崇尚應用”的教育思想觀念和“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思路,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的辦學格局。當前,學院正抓住高等教育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堅持科學發展觀,走內涵發展之路,積極實施《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為把學院建設成為“規模適當、結構合理、質量優良、特色鮮明”的信息工程大學而努力奮鬥。
  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一段24號
  郵編:610225
  電話:028-85966502
  傳真:028-85966503
  網址:http://www.cuit.edu.cn
  校訓
  成於大氣 信達天下
  校風
  愛心 責任 行動
  歷史沿革
  1951年1月20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氣象管理處氣象幹部訓練大隊成立
  1953年 改為地方建製
  1954年 增辦氣象報務訓練班
  1954年12月 改建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
  1955年 增辦農業氣象訓練班
  1955年8月 中央氣象局長春通信幹部學校 並入本校
  1956年6月 改建為3年製中等專業學校 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
  1958年9月 更名為 成都氣象學校 為4年製中專 同時增設農業氣象專業
  1966年 因“文化大革命” 學校招生停止 教學中斷 其中中專招生中斷7屆
  1970年 恢復通信機務、雷達機務、高空探測等專業的短期培訓教學工作
  1973年 恢復中專招生
  1974年10月 設氣象、高空氣象、通信機務、氣象雷達共4個專業,學製2年
  1976年 學製改為3年
  1978年4月 擴建為4年製理工科本科高等院校 成都氣象學院 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
  2000年7月 更名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2000年7月 四川統計學校 並入本校
校區分佈 Campuses
  1.航空港校區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一段24-28號
  郵編:610225
  2.竜泉校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竜泉驛區陽光城幸福路10號
  郵編:610103
院係設置 Colleges
  電子工程學院 控製工程學院 通信工程學院
  計算機學院 軟件工程學院 網絡工程學院
  大氣科學學院 數學學院 光電技術學院
  資源環境學院 大氣探測學院
  外國語學院 政治學院 文化藝術學院
  商學院 統計學院 管理學院
  銀杏酒店管理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網絡商學院
學科建設 Disciplines
  一級碩士點:1個
  二級碩士點:8個
  本科專業:49個
  省級重點學科:5個 (氣象學、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技術、環境科學、基礎數學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個 (高速數字信號處理實驗室、中國氣象局大氣探測重點開放實驗室、國傢統計局統計信息技術與數據挖掘重點開放實驗室)
  國傢級特色專業:3個
  {電子信息工程(第二批)、通信工程、大氣科學(第三批)}
優勢科研 Edge research
  氣象雷達信號與信息處理
  青藏高原天氣氣候
傑出校友 Distinguished Alumni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助理、教授 楊宇航
  中國科學院氣候研究所所長 博士生導師 趙平
  中國科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技術局副局長 陳泮勤
  中國氣象學會理事 博士生導師 羅德海
  中國科技大學軟件學院院長 李曦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大氣科學係主任 李國平
  國傢環保總局自然生態保護司副司長 莊國泰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梁海河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氣象室主任 劉漢濤
  中國聯通四川公司副總經理 陸斌
相關詞
教育大學四川統計學校數學教授
包含詞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竜泉校區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人南校區校門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國際飯店管理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人南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竜泉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航空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銀杏酒店管理學院成都信息工程學院軟件與服務外包學院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