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特弗裏德·萊布尼茨
  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涉及的領域及法學、力學、光學、語言學等40多個範疇,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裏士多德。和牛頓先後獨立發明了微積分。有人認為,萊布尼茨最大的貢獻不是發明微積分,而是微積分中使用的數學符號,因為牛頓使用的符號被普遍認為比萊布尼茨的差。萊布尼茨是歷史上少見的通纔,他的專長包括數學、歷史、語言、生物、地質、機械、物理、法律、外交等領域。他本人是一名律師,經常往返於各大城鎮,他許多的公式都是在顛簸的馬車上完成的。
  由於萊布尼茨曾在德國漢諾威生活和工作過十多年,並且在漢諾威去世,所以為了紀念他和他的學術成就,2006年7月1日,也就是萊布尼茨誕生360周年的紀念日,漢諾威大學正式改名為漢諾威·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大學。
  生平
  1646年7月1日萊布尼茨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萊比錫,祖父三代人均曾在薩剋森政府供職,父親是Friedrich Leibnütz ,母親是Catherina Schmuck。長大後,萊布尼茨名字的拼法纔改成“Leibniz”,但是一般人習慣寫成“Leibnitz”。晚年時期,他的簽名通常寫成“von Leibniz”,以示貴族身份。萊布尼茨死後,他的作品纔公諸於世,作者名稱通常是“Freiherr G. W. von Leibniz.” ,但沒有人確定他是否有貴族的名堂。
  萊布尼茨的父親是萊比錫大學的倫理學教授,在萊布尼茨6歲時去世,留下了一個私人的圖書館。12歲時自學拉丁文,並着手學習希臘文。14歲時進入萊比錫大學念書,20歲時完成學業,專攻法律和一般大學課程。1666年他出版第一部有關於哲學方面的書籍,書名為《製品的藝術》(On the Art of Combinations)。
  單子論
  除了是一位出衆的天才數學家之外,萊布尼茨亦是歐陸理性主義哲學的高峰。承斷了西方哲學傳統的思想,他認為世界,因其確定(換句話說,有關世界的知識是客觀普遍和必然的)之故,必然是由自足的實體所構成。所謂的自足,是不依他物存在和不依他物而被認知。萊布尼茨的前輩斯賓諾莎以為實體衹有一個,就是神/自然。萊布尼茨對此不敢苟同,原因之一是斯氏的泛神觀和聖經的神學有明顯衝突,其次,是因為斯氏的理論沒有能夠解决由笛卡兒以降的二元對立論,令世界出現了斷層(他雖然強調世界為一,但沒有說明這一個看來是二元對立的世界的一統是如何可能)。
  萊布尼茨以為實體是多的,是無限多的。跟隨亞裏士多德的實體觀,他以為實體是一命題的主語。在一個命題S是P中,S就是實體。因為實體是自足的,則它要包含所有可能的謂語,即是“...是P”。由此,我們可以推出,實體有四個特徵:不可分割性、封閉性、統有性和道德性。
  不可分割性是指,任何有廣延的東西,即有長度的東西,都可以被分割。被分割了的東西分別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並且自足,則有廣延的東西的內容,即可能性要依附於他的部份的可能性。如此類推,則衹要有廣延性,就不自足,而要依他物而被知(對萊布尼茨來說,真正的知識就是要窮一物的可能性),就不是實體。故實體不可分割,是一沒有廣延的東西,在萊布尼茨的晚年著作中(Monadology),他稱之為單子(Monad),單子的性質就是思(thought)。這廣延的世界就是由無限多的單子構成。
  封閉性是說每一單子必然是自足的,不依他而存在,而又包含了自己的全部可能性。則一單子不可能和另一單子有交互作用(interaction)。若一單子作用於另一單子,則後一單子有一可能性沒有包括在該單子之內,即該單子沒能自足的包含自己的全部內容,而要依附於他物。因為實體的定義,這是不可能的。故萊布尼茨說:“單子之間沒有窗戶。”
  統有性是指每一單子都必然以某種角度(perspective)包括了全世界。因為世界是緊密的由因果所構成,故A作用於B,其實不單單是作用於B,而是全世界。如果說一單子的內容包括自身的全部可能,則每一單子均以該單子自身為中心指嚮全世界。而這個世界是一的,不等於說所有單子都是一樣的,因為同一世界可以不同的角度來認知,而不失為一一統的世界。
  最後,單子的道德性則較復雜。這個特性的提出是基於兩個理由,一、是世界的一統性(unity),二、是世界的確定性。對於前者,所有的單子都包含全世界,但各以自己的角度,世界的一統性是不是假的呢?如果我們要說一統,可以如何說起呢?對於後者,世界是由單子構成,單子衹是其可能性的集合,世界亦衹是一可能。那我們是不是不可能有一種不僅僅是可能,而是必然的知識呢?我們可以在什麽意義下說有關世界的知識是真的、確定的呢?萊布尼茨將之歸功於一神,世界的創造者。從一個方面說,神在創造之前,沒有已成的材料,故沒有既成的有限處境,則創造是一純意志的創造,神是單憑其至善而創造這一個世界的。故此,如萊布尼茨的名言,這一個確切成就了的世界是“衆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個。”這乎合了萊布尼茨的信仰要求。另一方面,要確定的瞭解一事物,則要瞭解其原因。要理解這一個原因,又要追索該原因的原因。如此類推,則世界的確定性知識不可能是一世界之內的動因(efficient cause),而是一超越的形上因(metaphysical cause)。萊布尼茨稱這個理論上必要設置的形上因為神。故,這一個世界之所以是如此,就是因為這是最好的,是至善的可能世界。人,要完全理解這神的至善意志,是不可能的,但可朝這一個方向邁進,因為人的心靈作一特殊的單子,是有記憶的,可以基於過去,疇劃自己的未來,這是人類分享的神性,即道德的可能性。人可以透過開放可能性,瞭解這個神創造的世界,而瞭解如何成為一個道德的人。
  這一種世界的道德觀,可以被視為康德的先驅,分別在於萊布尼茨獨斷的提出了神為道德的完滿,把可能性說成了是在神的目光之下的實在,而沒有真正的將世界的可能性看作為可能性。而且萊布尼茨對天賦觀念(innate idea)的批評,正是黑格爾對康德的批評,在這個意義上說,康德一方面是被休謨(Hume)從萊布尼茨的獨斷夢中喚醒,可是同時亦到由洛剋(Locke)起的哲學病變--對理性界限的審查--所污染。在這一方面,萊布尼茨卻比康德走前了一步。符號思維
  萊布尼茨有個顯著的信仰,大量的人類推理可以被歸約為某類運算,而這種運算可以解决看法上的差異:
  “ 精煉我們的推理的唯一方式是使它們同數學一樣切實,這樣我們能一眼就找出我們的錯誤,並且在人們有爭議的時候,我們可以簡單的說,讓我們計算“calculemus”,而無須進一步的忙亂,就能看出誰是正確的。 ”
  ──《發現的藝術》 1685, W 51
  萊布尼茨的演算推論器,很能讓人想起符號邏輯,可以被看作使這種計算成為可行的一種方式。萊布尼茨寫的備忘錄(帕金森於1966年翻譯了它們)可以被看作是對符號邏輯的探索--所以他的演算--上路了。但是 Gerhard 和 Couturat 沒有出版這些著作,直到現代形式邏輯在 1880 年代於弗雷格的《概念文字》和查爾斯·皮爾士及其學生的著作中形成,所以就更在喬治·布爾和德·摩根在1847年開創這種邏輯之後了。
  形式邏輯
  萊布尼茨是在亞裏士多德和1847年喬治·布爾和德·摩根分別出版開創現代形式邏輯的著作之間最重要的邏輯學家。萊布尼茨闡明了我們現在叫做合取、析取、否定、同一、集合包含和空集的首要性質。萊布尼茨的邏輯原理和他的整個哲學可被歸約為兩點:
  所有的我們的觀念(概念)都是由非常小數目的簡單觀念復合而成,它們形成了人類思維的字母。
  復雜的觀念來自這些簡單的觀念,通過模擬算術運算的統一的和對稱的組合。
  數學家
  目前微積分領域使用的符號仍是萊布尼茨所提出的。在高等數學和數學分析領域,萊布尼茨判別法是用來判別交錯級數的收斂性的。
  微積分
  萊布尼茨與牛頓誰先發明微積分的爭論是數學界至今最大的公案。萊布尼茨於1684年發表第一篇微分論文,定義了微分概念,采用了微分符號dx,dy。1686年他又發表了積分論文,討論了微分與積分,使用了積分符號 ∫。依據萊布尼茨的筆記本,1675年11月11日他便已完成一套完整的微分學。然而1695年英國學者宣稱:微積分的發明權屬於牛頓;1699年又說: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1712年英國皇傢學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此案,1713年初發佈公告:“確認牛頓是微積分的第一發明人。”萊布尼茨直至去世後的幾年都受到了冷遇。由於對牛頓的盲目崇拜,英國學者長期固守於牛頓的流數術,衹用牛頓的流數符號,不屑采用萊布尼茨更優越的符號,以致英國的數學脫離了數學發展的時代潮流。
  不過萊布尼茨對牛頓的評價非常的高,在1701年柏林宮廷的一次宴會上,普魯士國王詢問萊布尼茨對牛頓的看法,萊布尼茨說道:
  “ 在從世界開始到牛頓生活的時代的全部數學中,牛頓的工作超過了一半 ”
  拓撲學
  拓撲學最早稱之“形勢分析學”,是萊布尼茨1679年提出的,這是一門研究地形、地貌相類似的學科,當時主要研究的是出於數學分析的需要而産生的一些幾何問題。
  親華人士
  萊布尼茨是第一位接觸中華文化的歐洲人。漢學大師布維(Joachim Bouvet,漢名白晉,1662年~1732年)嚮萊布尼茨介紹了《周易》和八卦的係統,他們兩人一直是好朋友。在萊布尼茨眼中,“陰”與“陽”基本上就是他的二進製的中國翻版。他曾斷言言:“二進製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邏輯語言”。目前在德國圖林根,著名的郭塔王宮圖書館(Schlossbibliothek zu Gotha)內仍保存一份萊氏的手稿,標題寫着“1與0,一切數字的神奇淵源。這是造物的秘密美妙的典範,因為,一切無非都來自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