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慢性萎縮性胃炎為常見胃部疾病。動脈硬化、胃血流量不足、 煙酒茶的嗜好等都容易損害胃粘膜的屏障機能而引起慢性萎縮性 胃炎。萎縮性胃炎時,胃粘膜萎縮而被腸的上皮細胞取代即腸化 生;炎癥繼續演變,則細胞生長不典型,即間變;甚至細胞增生 而致癌變。臨床表現僅為上腹飽脹、噯氣、胃納減退等消化不良 癥狀,有時因胃內因子遭到破壞,維生素b12吸收不良可致貧血。 內鏡檢查及活檢是確診本病的唯一手段。 萎縮性胃炎可用藥物治療,並應定期檢查,以防癌變。
萎縮性胃炎可用藥物治療,並應定期檢查,以防癌變。
【處方】
1.所食食品要新鮮並富於營養,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鐵質攝入。按時進食,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調味品如鮮辣粉等。
2.節制飲酒,不吸煙,以避免尼古丁對胃粘膜的損害;避免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及皮質激素類藥物等,以減少胃粘膜損害。
3.定期檢查,必要時作胃鏡檢查。
4.遇有癥狀加重、消瘦、厭食、黑糞等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上海醫科大學 楊蕊敏教授)
什麽是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呈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炎性反應,其診斷主要依靠胃鏡發現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的病理所見。隨着年齡的增長,本病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病變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胃癌高發區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比低發區高。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少數病人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等。
由於本病發病率高,且臨床上常反復發作,不易治愈,又與胃癌的發生關係密切,因而慢性萎縮性胃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慢性萎縮性胃炎分幾種類型?
早在1973年,strickland等根據萎縮性胃炎血清免疫學檢查與胃內病變的分佈,將其分為a型與b型兩個獨立的類型。a型萎縮性胃炎病變主要見於胃體部,多彌漫性分佈,胃竇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細胞抗體陽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內因子分泌減少或缺少,易發生惡性貧血,又稱為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萎縮性胃炎病變多見於胃竇部,呈多竈性分佈,血清壁細胞抗體陰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輕度減低,無惡性貧血,較易並發胃癌,這是一種單純性萎縮性胃炎。此後,glass將同時纍及胃竇、胃體的萎縮性胃炎稱為ab 型。
在我國,若按strickland分類法,b型萎縮性胃炎為多見,a型萎縮性胃炎很少見,且有一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既有胃竇炎癥,又有壁細胞抗體,不能列入上述兩個類型,故國內不少學者提出了適合於我國具體情況的分類方法,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a1型、a2型、b1型和b2型。其分型主要根據自身抗體的情況,血清壁細胞抗體陽性屬a型,血清壁細胞抗體陰性屬b型。a型中又分為兩個亞型,胃竇無病變者為a1型,胃竇胃體均有病變者為a2型。b型則根據胃體和胃竇病變的輕重程度分為b1型(胃竇病變較胃體重)和b2型(胃體病變較胃竇重或胃體胃竇病變相似者)兩個亞型。
總之,目前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尚無完全統一的分類方法,人們習慣上仍沿習strickland分類法,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a型和b型。
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哪些病因?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繼續: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由慢性淺表性胃炎發展而來。解放軍總醫院等6個醫院報告經5~8年的隨訪觀察淺表性胃炎164例,其中34例轉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20 .7%)。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因均可成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致病與加重因素。
(2)遺傳因素:根據varis調查,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的第一代親屬間,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明顯增高,惡性貧血的遺傳因素也很明顯。有親戚關係的發病率比對照組大20倍,說明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3)金屬接觸:鉛作業工作者胃潰瘍發病率高,胃粘膜活組織檢查發現萎縮性胃炎發病率也增高。polmer稱之為排泄性胃炎。除鉛外很多重金屬如汞、碲、銅及鋅等對胃粘膜都有一定的損傷作用。
(4)放射:放射治療潰瘍病或其他腫瘤,可使胃粘膜損傷甚至萎縮。
(5)缺鐵性貧血:很多事實說明缺鐵性貧血與萎縮性胃炎關係密切,badanoch報道缺鐵性貧血50例,正常胃粘膜、淺表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各占14%、46%及40%。但是貧血引起胃炎的機理尚不明了。有些學者認為胃炎是原發病,因為胃炎胃酸低緻鐵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貧血;另一種意見認為先有貧血,因為身體內鐵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響而容易發生炎癥。
(6)生物性因素:慢性傳染病如肝炎、結核病等對胃的影響也引起了人們的註意。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癥狀和體徵,胃粘膜染色也證實在乙肝病人胃粘膜內有乙肝病毒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瑞金醫院報道91例萎縮性胃炎病人,有24例(26.4%)合併慢性肝炎。所以慢性傳染病特別是慢性肝病對胃的影響值得註意。
(7)體質因素:臨床統計結果顯示本病的發生與年齡呈顯著的正相關。年齡愈大,胃粘膜機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損傷。
(8)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空腸吻合術後,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可反流至胃內,並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內引起一係列病理變化,從而導致慢性淺表性胃炎,並可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9)免疫因素:在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胃體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粘膜的漿細胞內,常可找到壁細胞抗體或內因子抗體,故認為自身免疫反應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關病因。近年來發現少數胃竇胃炎患者有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它是細胞的特殊自身免疫抗體,屬ig g係。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體外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和白細胞移動抑製試驗有異常,提示細胞免疫反應在萎縮性胃炎的發生上也有重要意義。
(10)幽門蠃旋桿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hp。此後衆多學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養出hp,繼而發現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炎癥程度呈正相關關係。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此外;諸如飲食不當、長期嗜煙酒、濫用藥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癥、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粘膜受損,以及胃大部切除術後,分泌胃泌素的胃竇區切除,致使胃粘膜營養障礙等,均易導致胃粘膜受損而發生萎縮、炎癥變化。
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下表現如
(1)胃粘膜顔色變淡:呈淡紅、灰黃,重者呈灰白或灰藍色。可為彌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塊狀分佈。周邊境界不清。可表現為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它是粘膜萎縮鏡下最早表現。
(2)粘膜下血管透見:粘膜萎縮使粘膜下血管可見。萎縮初期可見粘膜內暗紅色網狀細小血管,嚴重者可見粘膜的藍色樹枝狀較大靜脈。血管顯露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內鏡特徵。但應註意,在正常胃底部過度充氣使胃內壓過高時,胃粘膜可透見血管網。
(3)粘膜皺襞細小甚至消失。當註氣入胃後,皺襞很快消失,空氣排除後,皺襞恢復較慢,且胃內分泌物少,有時粘膜乾燥,反光減弱。
(4)當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腺體頸部過渡增生或腸上皮化生時,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顆粒狀或結節狀,有時可見假息肉形成,而粘膜下血管顯露的特徵常被掩蓋。鏡下肉眼觀察雖可初步判斷腸上皮化生,但必須經胃粘膜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5)萎縮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並可有糜爛竈。
(6)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同時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表現,如充血紅斑、附着粘液,以及反光增強等。若以淺表性胃炎的改變為主,稱淺表萎縮性胃炎。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改變為主,則稱萎縮淺表性胃炎。
a、b型萎縮性胃炎各自特點是什麽,應如何鑒別?
根據萎縮性胃炎發生的部位結合免疫學改變,包括自身免疫試驗和血清胃泌素測定,strick land將萎縮性胃炎分為a、b兩型。
a型萎縮性胃炎係自身免疫性疾病,自體抗體陽性。由於自身免疫性損傷發生在壁細胞,故病變以胃體部較重,胃體腺被破壞而萎縮,故胃泌酸功能明顯降低或無酸,並因此而引起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最後可發展成胃萎縮。食物中vitb12可與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i f)結合成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它有助於vit b12的吸收。在a型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均可發現內因子抗體(ifa),主要為igg,有結合型和阻斷型之分。結合型ifa可與內因子或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結合,而阻斷型ifa阻斷內因子與維生素b12結合,從而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a型患者常伴惡性貧血(16%),而其中60%的惡性貧血有阻斷型ifa。我國萎縮性胃炎主要見於胃竇部,發生於胃體者少,這與我國很少有惡性貧血相符合。
b型萎縮性胃炎並非免疫性疾病,自身抗體呈陰性。其發病與十二指腸液返流或其他化學、物理損傷有關,胃竇部粘膜較胃體部粘膜通透性更強(h+逆彌散的能力胃竇部強於胃底部20倍)。由於胃竇的粘膜屏障作用比其他部位小,加以易受十二指腸液及其內容物返流的影響,故胃竇部最易受纍。胃體部病變輕,故胃泌酸功能一般正常。胃竇部病變損害了幽門腺中的g細胞,胃泌素分泌減少,故一般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萎縮性胃炎的癌變以b型為主,其癌變過程可長達10多年或更久。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不僅缺乏特異性,而且與病變程度並不完全一致。臨床上,有些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無明顯癥狀。但大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脹痛、鈍痛或脹滿、痞悶,尤以食後為甚,食欲不振、惡心、噯氣、便秘或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有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少數胃粘膜糜爛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縮性胃炎並發惡性貧血在我國少見。本病無特異體徵,上腹部可有輕度壓痛。
(一)
【辨證】脾胃虛寒,氣滯血瘀。
【治法】補氣溫中,活血散瘀,消腫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湯。
【組成】黃芪30剋,肉桂8剋,吳萸10剋,丹參15剋,乳沒各8剋,生蒲黃13剋,三棱10剋;莪術10剋,川芎12剋,烏藥10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鹹茂方。
(二)
【辨證】肝鬱胃寒。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湯。
【組成】柴鬍10剋,瓜蔞仁15剋,川連10剋,枳殼10剋,木香15剋,青皮10剋,陳皮10剋,草豆蔻10剋,半夏15剋,榔片10剋,萊菔子10剋,黃芩10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兆鬆方。
(三)
【辨證】肝鬱胃虛。
【治法】疏肝健胃,益氣活血。
【方名】疏肝健胃湯。
【組成】柴鬍10剋,黨參10剋,百合15剋,山藥10剋,當歸10剋,鬱金10剋,烏藥10剋,烏梅10剋,赤芍10剋,甘鬆5剋,甘草6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夏度衡方。 |
|
慢性萎縮性胃炎
(一)
【辨證】脾胃虛寒,氣滯血瘀。
【治法】補氣溫中,活血散瘀,消腫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湯。
【組成】黃芪30剋,肉桂8剋,吳萸10剋,丹參15剋,乳沒各8剋,生蒲黃13剋,三棱10剋;莪術10剋,川芎12剋,烏藥10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鹹茂方。
(二)
【辨證】肝鬱胃寒。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湯。
【組成】柴鬍10剋,瓜蔞仁15剋,川連10剋,枳殼10剋,木香15剋,青皮10剋,陳皮10剋,草豆蔻10剋,半夏15剋,榔片10剋,萊菔子10剋,黃芩10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兆鬆方。
(三)
【辨證】肝鬱胃虛。
【治法】疏肝健胃,益氣活血。
【方名】疏肝健胃湯。
【組成】柴鬍10剋,黨參10剋,百合15剋,山藥10剋,當歸10剋,鬱金10剋,烏藥10剋,烏梅10剋,赤芍10剋,甘鬆5剋,甘草6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夏度衡方。 |
|
1.所食食品要新鮮並富於營養,保證有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及鐵質攝入。按時進食,不暴飲暴食,不吃過冷或過熱的食物,不用或少用刺激性調味品如鮮辣粉等。
2.節制飲酒,不吸煙,以避免尼古丁對胃粘膜的損害;避免長期服用消炎止痛藥,如阿斯匹林及皮質激素類藥物等,以減少胃粘膜損害。
3.定期檢查,必要時作胃鏡檢查。
4.遇有癥狀加重、消瘦、厭食、黑糞等情況時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上海醫科大學 楊蕊敏教授) |
|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種類型,呈局限性或廣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縮(數量減少,功能減低),常伴有腸上皮化生及炎性反應,其診斷主要依靠胃鏡發現和胃粘膜活組織檢查的病理所見。隨着年齡的增長,本病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病變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變,是一種“半生理”現象。胃癌高發區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比低發區高。
本病的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少數病人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等。
由於本病發病率高,且臨床上常反復發作,不易治愈,又與胃癌的發生關係密切,因而慢性萎縮性胃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
|
早在1973年,Strickland等根據萎縮性胃炎血清免疫學檢查與胃內病變的分佈,將其分為A型與B型兩個獨立的類型。A型萎縮性胃炎病變主要見於胃體部,多彌漫性分佈,胃竇粘膜一般正常,血清壁細胞抗體陽性,血清胃泌素增高,胃酸和內因子分泌減少或缺少,易發生惡性貧血,又稱為自身免疫性胃炎。B型萎縮性胃炎病變多見於胃竇部,呈多竈性分佈,血清壁細胞抗體陰性,血清胃泌素多正常,胃酸分泌正常或輕度減低,無惡性貧血,較易並發胃癌,這是一種單純性萎縮性胃炎。此後,Glass將同時纍及胃竇、胃體的萎縮性胃炎稱為AB 型。
在我國,若按Strickland分類法,B型萎縮性胃炎為多見,A型萎縮性胃炎很少見,且有一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既有胃竇炎癥,又有壁細胞抗體,不能列入上述兩個類型,故國內不少學者提出了適合於我國具體情況的分類方法,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A1型、A2型、B1型和B2型。其分型主要根據自身抗體的情況,血清壁細胞抗體陽性屬A型,血清壁細胞抗體陰性屬B型。A型中又分為兩個亞型,胃竇無病變者為A1型,胃竇胃體均有病變者為A2型。B型則根據胃體和胃竇病變的輕重程度分為B1型(胃竇病變較胃體重)和B2型(胃體病變較胃竇重或胃體胃竇病變相似者)兩個亞型。
總之,目前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尚無完全統一的分類方法,人們習慣上仍沿習Strickland分類法,將慢性萎縮性胃炎分為A型和B型。 |
|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因迄今尚未明了,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繼續:慢性萎縮性胃炎可由慢性淺表性胃炎發展而來。解放軍總醫院等6個醫院報告經5~8年的隨訪觀察淺表性胃炎164例,其中34例轉變成慢性萎縮性胃炎(20 .7%)。慢性淺表性胃炎的病因均可成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致病與加重因素。
(2)遺傳因素:根據Varis調查,慢性萎縮性胃炎病人的第一代親屬間,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明顯增高,惡性貧血的遺傳因素也很明顯。有親戚關係的發病率比對照組大20倍,說明慢性萎縮性胃炎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3)金屬接觸:鉛作業工作者胃潰瘍發病率高,胃粘膜活組織檢查發現萎縮性胃炎發病率也增高。Polmer稱之為排泄性胃炎。除鉛外很多重金屬如汞、碲、銅及鋅等對胃粘膜都有一定的損傷作用。
(4)放射:放射治療潰瘍病或其他腫瘤,可使胃粘膜損傷甚至萎縮。
(5)缺鐵性貧血:很多事實說明缺鐵性貧血與萎縮性胃炎關係密切,Badanoch報道缺鐵性貧血50例,正常胃粘膜、淺表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各占14%、46%及40%。但是貧血引起胃炎的機理尚不明了。有些學者認為胃炎是原發病,因為胃炎胃酸低緻鐵不能吸收,或因胃出血以致形成貧血;另一種意見認為先有貧血,因為身體內鐵缺乏使胃粘膜更新率受影響而容易發生炎癥。
(6)生物性因素:慢性傳染病如肝炎、結核病等對胃的影響也引起了人們的註意。慢性肝病患者常有慢性胃炎的癥狀和體徵,胃粘膜染色也證實在乙肝病人胃粘膜內有乙肝病毒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瑞金醫院報道91例萎縮性胃炎病人,有24例(26.4%)合併慢性肝炎。所以慢性傳染病特別是慢性肝病對胃的影響值得註意。
(7)體質因素:臨床統計結果顯示本病的發生與年齡呈顯著的正相關。年齡愈大,胃粘膜機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而造成損傷。
(8)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由於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或胃空腸吻合術後,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可反流至胃內,並破壞胃粘膜屏障,促使H+及胃蛋白酶反散至粘膜內引起一係列病理變化,從而導致慢性淺表性胃炎,並可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
(9)免疫因素:在萎縮性胃炎,特別是胃體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縮粘膜的漿細胞內,常可找到壁細胞抗體或內因子抗體,故認為自身免疫反應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有關病因。近年來發現少數胃竇胃炎患者有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它是細胞的特殊自身免疫抗體,屬Ig G係。部分萎縮性胃炎患者體外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和白細胞移動抑製試驗有異常,提示細胞免疫反應在萎縮性胃炎的發生上也有重要意義。
(10)幽門蠃旋桿菌(HP)感染:1983年澳大利亞學者Marshall和Warren從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竇粘液層及上皮細胞中首次分離出HP。此後衆多學者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了大量實驗研究,在60%~90%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中培養出HP,繼而發現HP的感染程度與胃粘膜炎癥程度呈正相關關係。1986年世界胃腸病學會第八屆會議上便提出了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此外;諸如飲食不當、長期嗜煙酒、濫用藥物、上呼吸道慢性炎癥、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粘膜受損,以及胃大部切除術後,分泌胃泌素的胃竇區切除,致使胃粘膜營養障礙等,均易導致胃粘膜受損而發生萎縮、炎癥變化。 |
|
(1)胃粘膜顔色變淡:呈淡紅、灰黃,重者呈灰白或灰藍色。可為彌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塊狀分佈。周邊境界不清。可表現為紅白相間,以白為主,它是粘膜萎縮鏡下最早表現。
(2)粘膜下血管透見:粘膜萎縮使粘膜下血管可見。萎縮初期可見粘膜內暗紅色網狀細小血管,嚴重者可見粘膜的藍色樹枝狀較大靜脈。血管顯露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重要內鏡特徵。但應註意,在正常胃底部過度充氣使胃內壓過高時,胃粘膜可透見血管網。
(3)粘膜皺襞細小甚至消失。當註氣入胃後,皺襞很快消失,空氣排除後,皺襞恢復較慢,且胃內分泌物少,有時粘膜乾燥,反光減弱。
(4)當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腺體頸部過渡增生或腸上皮化生時,粘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顆粒狀或結節狀,有時可見假息肉形成,而粘膜下血管顯露的特徵常被掩蓋。鏡下肉眼觀察雖可初步判斷腸上皮化生,但必須經胃粘膜病理檢查才能確診。
(5)萎縮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並可有糜爛竈。
(6)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同時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表現,如充血紅斑、附着粘液,以及反光增強等。若以淺表性胃炎的改變為主,稱淺表萎縮性胃炎。以慢性萎縮性胃炎改變為主,則稱萎縮淺表性胃炎。
A、B型萎縮性胃炎各自特點是什麽,應如何鑒別?
根據萎縮性胃炎發生的部位結合免疫學改變,包括自身免疫試驗和血清胃泌素測定,Strick land將萎縮性胃炎分為A、B兩型。
A型萎縮性胃炎係自身免疫性疾病,自體抗體陽性。由於自身免疫性損傷發生在壁細胞,故病變以胃體部較重,胃體腺被破壞而萎縮,故胃泌酸功能明顯降低或無酸,並因此而引起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最後可發展成胃萎縮。食物中VitB12可與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I F)結合成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它有助於Vit B12的吸收。在A型萎縮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均可發現內因子抗體(IFA),主要為IgG,有結合型和阻斷型之分。結合型IFA可與內因子或內因子維生素B12復合物結合,而阻斷型IFA阻斷內因子與維生素B12結合,從而影響維生素B12的吸收。A型患者常伴惡性貧血(16%),而其中60%的惡性貧血有阻斷型IFA。我國萎縮性胃炎主要見於胃竇部,發生於胃體者少,這與我國很少有惡性貧血相符合。
B型萎縮性胃炎並非免疫性疾病,自身抗體呈陰性。其發病與十二指腸液返流或其他化學、物理損傷有關,胃竇部粘膜較胃體部粘膜通透性更強(H+逆彌散的能力胃竇部強於胃底部20倍)。由於胃竇的粘膜屏障作用比其他部位小,加以易受十二指腸液及其內容物返流的影響,故胃竇部最易受纍。胃體部病變輕,故胃泌酸功能一般正常。胃竇部病變損害了幽門腺中的G細胞,胃泌素分泌減少,故一般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萎縮性胃炎的癌變以B型為主,其癌變過程可長達10多年或更久。 |
|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不僅缺乏特異性,而且與病變程度並不完全一致。臨床上,有些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可無明顯癥狀。但大多數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脹痛、鈍痛或脹滿、痞悶,尤以食後為甚,食欲不振、惡心、噯氣、便秘或腹瀉等癥狀。嚴重者可有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少數胃粘膜糜爛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縮性胃炎並發惡性貧血在我國少見。本病無特異體徵,上腹部可有輕度壓痛。
(一)
【辨證】脾胃虛寒,氣滯血瘀。
【治法】補氣溫中,活血散瘀,消腫生肌。
【方名】益中活血湯。
【組成】黃芪30剋,肉桂8剋,吳萸10剋,丹參15剋,乳沒各8剋,生蒲黃13剋,三棱10剋;莪術10剋,川芎12剋,烏藥10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孫鹹茂方。
(二)
【辨證】肝鬱胃寒。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散寒。
【方名】疏肝和胃湯。
【組成】柴鬍10剋,瓜蔞仁15剋,川連10剋,枳殼10剋,木香15剋,青皮10剋,陳皮10剋,草豆蔻10剋,半夏15剋,榔片10剋,萊菔子10剋,黃芩10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王兆鬆方。
(三)
【辨證】肝鬱胃虛。
【治法】疏肝健胃,益氣活血。
【方名】疏肝健胃湯。
【組成】柴鬍10剋,黨參10剋,百合15剋,山藥10剋,當歸10剋,鬱金10剋,烏藥10剋,烏梅10剋,赤芍10剋,甘鬆5剋,甘草6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夏度衡方。 |
|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臨床上無特異性表現,故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需要臨床表現結合相關輔助檢查,尤其是胃鏡檢查及胃粘膜活組織檢查。下面係統地介紹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依據:
(1)臨床表現:主要為食欲減退、惡心、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鈍痛,少數病人可以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貧血、脆甲、舌炎或舌乳頭萎縮等。
(2)實驗室檢查
①胃液分析:A型CAG患者多無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可正常或低酸。
②胃蛋白酶原測定:胃蛋白酶原由主細胞分泌,慢性萎縮性胃炎時,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減少。
③血清胃泌素測定:胃竇部粘膜的G細胞分泌胃泌素。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顯增高;B型CAG患者胃竇粘膜萎縮,直接影響G細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於正常。
④免疫學檢查:壁細胞抗體(PCA)、內因子抗體(IFA)、胃泌素分泌細胞抗體(GCA)測定,可作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輔助診斷。
(3)X綫檢查:X綫胃鋇餐檢查大多數萎縮性胃炎患者無異常發現。氣鋇雙重造影可顯示胃體粘膜皺襞平坦、變細,胃體大彎的鋸齒狀粘膜皺襞變細或消失,胃底部光滑,部分胃竇炎胃粘膜可呈鋸齒狀或粘膜粗亂等表現。
(4)胃鏡及活組織檢查:胃鏡檢查及活檢是最可靠的診斷方法。胃鏡診斷應包括病變部位、萎縮程度、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肉眼直視觀察萎縮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蒼白或灰白,皺襞變細或平坦。粘膜可表現紅白相間,嚴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塊。粘膜下血管顯露為萎縮性胃炎的特徵,可見到紅色網狀小動脈或毛細血管,嚴重的萎縮性胃炎,可見有上皮細胞增生形成細小顆粒或較大結節。亦有粘膜糜爛,出血現象。胃粘膜活檢病理主要為腺體不同程度萎縮、消失,代之以幽門腺化生或腸腺化生,間質炎癥浸潤顯著。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中醫藥治療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下簡稱CAG)是消化係統疾病中常見病和難治病之一。臨床上以胃脘脹滿、疼痛、嘈雜納少,大便或幹或稀為主要表現。病理特點為胃腺體萎縮,粘膜變薄,粘膜肌層增厚及伴有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目前國內外對本病尚無好的治療辦法,而中醫藥治療本病有着明顯的優勢,並且取得很好的療效。
▲從痞滿辨治
胃脘痞滿是本病的主癥之一,其病因不同,有虛實之分。《景嶽全書》曰:"有邪有滯而痞者,實痞也;無邪無滯而痞者,虛痞也。"此雖曰虛痞,實乃本虛標實,而非無邪無滯。其發病過程可概括為"因滯緻虛,因虛夾邪"。因此導滯法需貫穿於治療始終。如脘痞飽脹,食後噯腐,氣滯、食滯明顯者,予大腹子皮、枳實(或枳殼)、萊菔子、焦三仙行氣消食,忌用苦寒攻下之品。時常胃脘痞滿,食後加劇,選用百合、烏藥、香椽皮、緑薯梅等性味平和之理氣藥,忌用香燥疏散破氣之品,以免傷及正氣。癥見脘痞、胸悶、納呆、身重、苔白膩等,證屬挾濕,治當健脾化濕,少佐芳化,常用蒼術、白术、扁豆、薏苡仁、茯苓、藿香、佩蘭、厚樸花等,忌用辛開苦降治實痞之法。癥見胃脘痞滿,灼熱,口苦吞酸,大便幹結,舌質紅,苔黃,證屬挾熱,治以甘涼養胃,少佐辛苦泄熱,藥用少許黃連、吳萸、蒲公英,忌用苦寒直折胃熱之法。癥見久病脘痞,或有隱隱刺痛,舌暗或有瘀點瘀斑,證屬挾瘀,治當活血通絡,選用當歸、丹參、三七粉、地竜,忌用活血逐瘀攻逐,以免剋伐中氣。
▲從疼痛論治
"通者,不痛也;痛者,不通也"。治療應止痛為先,宜選生浦黃、炒五靈脂、醋元鬍理氣活血,化瘀止痛。癥見胃脘隱痛,口幹欲飲,大便幹結,舌紅少苔者,為胃陰不足,治當益胃養陰,藥用北沙參、麥鼕、烏梅、石斛等。癥見脘痛連脅,攻竄不定,疼痛與情志關係密切者為肝逆犯胃,治當疏肝和胃,藥用蘇梗、香附、陳皮、清半夏等。癥見胃痛纏綿,喜食喜按,噯氣呃逆者為脾胃虛弱,治當健脾益氣,和胃降逆,藥用黨參、茯苓、白术、清半夏等,如進一步發展出現胃痛纏綿,喜溫喜按,泛吐清水,手足欠溫,大便稀溏者為脾胃虛寒,治當溫中健脾,藥用良薑、香附、桂枝、白芍。癥見胃脘刺痛,痛有定處,夜晚加甚,得食加重者為瘀血阻滯,治當活血止痛,藥用乳香、沒藥、丹參、田三七等。
▲從嘈雜辨治
嘈雜是脘中饑嘈,或作或止。其證有寒熱之分,上海黃文東教授曾指出:"胃中虛寒,嘈而喜熱,惡寒,苔白者,宜用溫中和胃;胃中有熱,嘈而口幹,舌紅苔黃,宜用清熱和胃,肝火犯胃者,嘈而煩躁泛酸,宜用清肝瀉火"。筆者根據上述觀點,溫中和胃劑選用黃芪建中湯之類;清熱養胃劑選用溫膽湯之類,清肝瀉火劑選用左金丸之類,用之臨床,常能應效。
▲從食欲辨治
食欲不振是本病的最常見癥狀之一,宜選用焦三仙、炒雞內金、萊菔子等消食和胃。脾胃氣虛者,食欲不振,疼痛每於空腹時加重,而食後又易發脹。胃陰不足者,知饑不思食,喜進流汁軟食,食粗糙食物則痛作。而腹滿畏食者,多屬肝氣犯胃或瘀血阻滯。應根據上述辨證,處方用藥。
▲從胃酸辨治
CAG患者胃液分析常提示胃酸減少,但治療仍需根據病人不同情況,進行辨證用藥,方能奏效。如低酸而見胃陰不足者,除用烏梅酸甘化陰養酸外,宜選用生地、沙參、麥鼕、石斛甘寒生津引緻胃酸産生。食積酸少或脾胃氣虛食滯酸少者,首選山楂補酸兼消食,另加用雞內金、麥芽等藥,促進胃腸運動增強,提高胃液及胃酸分泌。低酸而見痰濕之病人,可用木瓜補酸,兼和胃化濕,另加藿香、佩蘭、厚樸花、菖蒲等芳香化濕之品,促進消化和胃酸分泌。寒證病人而見酸少者,則可用良薑、肉桂等辛溫之品,刺激胃粘膜分泌胃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