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氏寺
目錄
安徽巢湖定林慈
  定林慈氏寺今已蕩然無存,原址位於巢城臥牛山東側,現市二中大門的左邊,原天主教堂右後。定林慈氏寺早已變遷,無法尋覓,但它是佛教在居巢傳播的創始寺之一,是儒、道、佛三教文化融合的交匯點,定林慈氏寺的宗教史同樣是居巢宗教史的縮影,對研究和考證居巢的儒、道、佛三教文化有着深遠的意義。
  定林慈氏寺始建是石佛石經雕刻活動興起的北朝佛教興盛年代,也是北魏中期,中印度的勒那摩提和北印度菩提支流來華翻譯的《十地經論》成為地論學派的開端。慧光為四分律學的祖師,其《學解行狀》,堪稱當時代表性著作,宣揚無著、世親的大乘有宗教義,融合二者學說。曇鸞所譯世親的《淨土論》和自行化他的高尚品德,受到東魏孝靜帝的“神鸞”封號和梁武帝的尊敬。定林慈氏寺正是在這種學派與學者融匯的歷史背景下創建,在與道教的玄學內容與儒教的理學體係相碰撞以及相融匯的文化基因的嫁接下紮根。
  《康熙·巢縣志》記載:“在縣北崇善坊,梁武帝時建,宋淳化間重修,乾道中建寶塔,元至正重建,明初設僧會司,正統丙寅僧普寬鼎建,嘉靖四十二年改為儒學,萬歷四年仍復為寺,邑人尹志器、王時、僧心富,募衆增修鐵佛頭供”。
  定林慈氏寺始建於梁武帝時期(520年),宋淳化年間(990年) 重建,南宋乾道年間(1170年)建七層寶塔(石塔),取名大慈錐。元至正年間(1341年)重修寺院及寶塔。明洪武年間(1368年)設僧會司(朝廷管理佛教機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4年)改為儒學會館,明朝萬歷四年(1576年)仍恢復為佛教寺院,由本縣尹志器、王時和僧人心富募捐和化緣,增塑鐵佛供之。寺院有20多間房捨和殿宇,建築典雅別緻,清幽古樸,每當晚霞斜陽,大慈錐(寶塔)倒影在城東洗耳池的水波中蕩漾,柳擺荷搖,魚躍塔影,一派水中淨蓮的清澈妙明。故坐落在洗耳池旁的尼姑庵得名為塔影庵,以求大僧、古剎的庇佑,共沐古德賢的慈光。
  定林慈氏寺歷年來屢遭劫難,抗日戰爭中被日本飛機炸毀,寶塔僅剩五層,並傾斜似倒,成為巢縣的一大斜塔。解放後,巢縣一中設在此寺,為了安全,於1959年將此石塔拆除,至此寺毀塔無,僅從拆塔時的塔頂中獲得一部《法華經》,一頂祖衣,一批小金錢和珍貴的捨利3粒。
  此文物於1960年在縣老文化館中大廳對外展覽數月,凡那時巢縣城人,大部分都目睹佛教聖物的寶相。不知當今文化和文物部門還珍藏否?能否歸還佛教本身?
安徽蒙城定林慈
  蒙城縣城內有一座古寺,名叫慈氏寺。“慈寺曉鐘”為蒙城八景之一。
  慈氏寺俗稱大寺,位於老城大街南端東側,萬佛塔的西北首。據舊《縣志》記載:“慈氏寺在縣內東南隅,元至正丙子年(按:應為丙戌年,即公元1346年)建,舊名慈院,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修,改為慈氏寺,設僧會司於此。”佛教傳入該縣始於五代,發展於宋,到元明兩代最盛行,寺廟的興建與重修多在這段時期。
  慈氏寺占地數畝,是我縣最大的寺廟建築之一。寺內主建築可分為五殿、四院。五殿:前山門(正門過道)三間,正殿(包括前殿、正殿房)十間,後殿樓房上下六間,後殿東偏殿三間,西偏殿三間。四院:正殿前的方形大院,正殿後和後殿前的後中院,還有後殿左邊的東跨院與右邊的西跨院。全寺共有山門和跨門通道八個,五殿四院相互通達。最前面靠街的前山門,除中間開一正門外,又在左右各開一門,叫左山門和右山門,前殿和正殿(兩殿相靠連成一體)前後各設有寺門,可從正殿前院通往後殿小院,稱做正殿通道;正殿的左右側又各設一門,是通往寺廟後部東偏殿和西偏殿的兩個便門;後殿院的東西墻又各開一門,是從後殿通往東西兩偏殿的寺門。
  前山門殿內,進入正門後的兩邊,相對各站立一泥塑神像,即是守寺門的“哼哈二將”,一個拿刀,一個持槍;內側靠左右山墻的神臺上,塑有“四大天王”,也稱“魔傢四將”,即是魔利青、魔利紅、魔利海、魔利壽四神,一個手拿寶扇,一個懷抱琵琶,一個手持巨傘,一個手握長蛇。這四神手用之物,象徵“風、調、雨、順”四字,也是吉祥之兆。
  寺廟的中央,是前殿和正殿(兩殿相接)。前殿好像是正殿的前廊,沒有門墻,衹有幾根高大的明柱代替前墻;東西兩側各懸一個比人體還高的八角大鐵鐘;後側緊靠正殿中間,是六扇高大的殿門。正殿又叫大雄寶殿,中央盤坐三尊金色大佛,正中蓮花座上是釋迦牟尼(即西天如來佛),東邊是凖提佛,西邊是接引佛。正殿兩側東西相對而坐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佛門又叫“六陳、六欲、六境”。正殿後面的釋迦佛祖背後,直對着正殿後門,有倒坐觀音神像,其下有“青面吼”,又叫“四不像”;兩側分別站立金童和玉女。正殿後門兩邊,靠近十八羅漢的後墻前面,又各坐一神一佛,東為大肚彌勒佛,西為劉海神仙 。全殿共有神佛羅漢二十六尊。三尊大佛和觀音臺前置有神案,案上放置香爐、蠟臺、木魚、磬具等。前殿中央還放着有燒香用的大銅鼎一個。
  出正殿後門,即是後寺院,直通後殿。後殿是上下兩層樓房,殿內是木雕觀音像。從後寺院嚮東走過東便門,即可入東跨院到東偏殿,殿內敬奉財神;自後殿院嚮西過西便門,可入西跨院到西偏殿,殿內供奉魯班,又稱公輸子,是我國著名的能工巧匠,是木、泥、石、雕、油、漆、竹、紮八大工匠供奉的師祖。慈氏寺後院和兩跨院內還建有和尚宿房數間。出寺院大門嚮西走到塔前街入大街處,建有大士閣(小過街樓);出大門嚮東走不遠,即可到萬佛塔。
  每年農歷四月八日,是慈氏寺的香火盛會,佛門稱做“浴佛節”。每到廟會之前,寺內僧人都要把佛身上灰塵清除幹淨。這是縣城內最熱鬧的一個香火廟會,會期三天,在前廟院內面對正殿搭臺唱戲,成千上萬人群出出進進,有燒香的,有還願的,有拴娃娃的,有竪旗桿的,更多的人是趕會聽戲看熱鬧的。寺廟大門外的塔前街兩旁,擺滿了各式小攤,有賣香蠟紙炮的,有賣吃喝的,還有說書、玩洋片的,熙熙攘攘,熱鬧非常。
  過去,萬佛塔的塔門平時是不開的,每逢大寺廟會纔開放三天,供人們登高觀賞古城風貌。廟會過後,塔門隨又封閉。
  相傳慈氏寺內的雕塑偶像,係清代全國聞名的雕塑大師何大昌親手設計製作。殿內所有佛神,立、搏、坐、臥,栩栩如生,姿態各殊;慈、威、醜、俊,容貌各異,巧奪天工。尤其是正殿兩側的十八羅漢,喜、怒、哀、樂,維妙維肖,生動傳神,係藝術中之珍品。人們稱贊蒙城慈氏寺裏的佛神工藝,可與杭州靈隱寺、蘇州西園寺中的佛神工藝媲美。
  明、清兩代,慈氏寺為本縣佛教活動的中心,設僧會司於此。從清末起,已逐漸衰退。進入民國後,寺廟已陳舊破漏不堪,有的已經倒塌。僧人的素質也在蛻化,大多數都是“五葷和尚”,不修佛法,有的甚至吃喝嫖賭,吸食鴉片。受過戒的已屬鳳毛麟角。當地百姓常拿一句土話做比方:“大寺(慈氏寺)和尚——不懂經”。民國以來,拆廟辦學,我縣半數以上的寺廟都變為塾館、學堂或學校。民國三十二年,蒙城私立中華職業中學就設在慈氏寺內,解放初期開辦師資培訓班,1952年改為蒙城初級師範學校,後又改建為城關第三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