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慈母竜
目錄
No. 1
  恐竜名稱: 慈母竜
  拉丁文名: maiasaura
  恐竜體長: 9米
  恐竜體重: 4噸
  恐竜食物: 吃樹葉,漿果,和種子
  生存年代: 6500萬-80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
  生存地點: 美國的蒙大拿州,加拿大
  辨認要决: 鳥腳,溫順
  恐竜種類: 鳥臀目·鳥腳類
  來
  慈母竜英文名(maiasaura)的含義是“好媽媽蜥蜴”。1979年在美國蒙大拿,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恐竜窩,其中有小恐竜的骨架。於是他們把這種恐竜命名為慈母竜。一年以前,在這個地點曾發現過一個單個的恐竜窩。
  簡 介
  慈母竜的臉看着像是鴨子的臉。它的喙裏沒有牙,但是嘴的兩邊有牙。小慈母竜長30釐米。慈母竜的前腿比後腿短。它們有條長尾巴。慈母竜用四條腿走路,跑步時用兩條腿,它們跑得很快。慈母竜把小恐竜生在自己的窩裏,並且照看自己的孩子。 恐竜蛋的形狀像個柚子。慈母竜是群居生活。它們的腦袋中等大小,所以有點聰明。恐竜窩都是在泥地上挖的坑,差不多和一個圓形飯桌一樣大。在下蛋之前,成年恐竜可能用柔軟的植物墊在窩底。雌恐竜在墊好的窩內産18枚至40枚硬殼的蛋。科學家們認為,慈母竜母親,可能還有父親,會在窩旁保護着蛋,以免它們被其他恐竜偷走。母親可能臥在蛋上保持其溫暖,當“她”需要離開去吃飯時,則由其他成年恐竜看護着恐竜蛋。當小恐竜出世以後,它們的父母會照顧這些恐竜小寶寶,並喂給它們食物。小恐竜什麽都吃,還包括水果和種子。慈母竜父母可能先將堅硬的植物嚼碎,然後再喂給小恐竜。科學家們推測,小恐竜一直在“傢”中生活,一直到它們長到能離開傢自己出去尋找食物為止。在美國同一個地方發現了大量的帶有恐竜骨骼和蛋殼碎片的恐竜窩, 這就使得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在北美洲曾生活着大批的慈母竜,它們在森林中生活,但每年都回到同一個産卵區來産卵。它們也許一次次的使用同一個窩。小恐竜在窩中一直長到能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就加入到恐竜群中去。最後,整個恐竜群遷移到別處,去尋找新鮮的食物。
  慈母竜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其骨架被發掘近於碗狀土丘窩巢附近。巢內十五衹幼體,幼體大約一個月大,它們的牙齒已磨損,驗證母親照料幼體,或者將食物帶到巢內,或者帶它們到巢外覓食再回到窩巢。許多的巢分佈在附近推測是幼體照料的地方。在這個證據發現之前,大多數的古生物學者多認為恐竜留下其幼體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一樣。在一次大災難中,一群慈母竜被一次火山爆發的灰燼所埋藏。骨骼分佈在大約二點六平方公裏範圍之內,據估算這一群可達十三萬五千衹恐竜!現在的爬蟲類在産卵之後大多數一走了之,不會像哺乳類或鳥類一樣照顧剛出生的小孩,但是在1978年科學家發現有一種恐竜竟會在下蛋之後照顧並喂養小恐竜,於是便將之取名為慈母竜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恐竜和今天的爬行動物一樣,都是一生下蛋就走開,根本不管它們的孩子會怎麽樣。後來,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幼小恐竜化石的牙齒有明顯的磨損痕跡,這表明它已經開始吃東西了。但是這些幼竜的四肢卻還沒有發育完全,顯然還未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爬行。這似乎可以說幼竜是在巢中由父母來養育的。另外,分析恐竜足跡化石表明,它們常列隊外出,大恐竜在兩側,小恐竜在隊列中間,如同今天我們看到的象群。於是科學家給這種恐竜起了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竜。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僅憑這些證據,並不能證明恐竜是有目的志養育自己的後代。因為現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動物都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愛心。鰐魚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過就是用嘴巴含起剛出殼的小鰐魚,把它們帶到水邊,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小鰐魚會不會遊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竜每次能生25個蛋,這25衹小恐竜每天要吃掉幾百斤鮮嫩的植物,慈母竜需要不辭勞苦地到處尋找食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們是無愧於慈母竜這個稱號的。
  1978年夏天,在地外滅絶理論提出的前兩年,年輕的霍納及好友馬凱拉來到落磯山山脈大瀑布市的丘竇鎮勘查化石。這裏有一間石頭小店,專門出售當地所産的礦物與化石,霍納與馬凱拉想在此先摸摸底,瞭解一些相關的情報,便與店主布聯多老太太聊了起來,得知此地也就是一些鴨嘴竜的零散部件,覺得有點失望。此時突然天色一變,大雨傾盆。
  下雨天留客天,布聯多老太太便留霍納哥倆喝杯熱咖啡,或許布聯多老太太覺得眼前兩個小夥子有點學問,便拿出了一個咖啡罐,說裏面有一些前幾天在蛋山撿到的小化石,想請客官幫忙看看是啥子。說着就把咖啡罐一倒,把小骨頭倒在霍納與馬凱拉麵前。霍納哥倆不看則已,一看嚇一跳,激動得半響說不出話來,眼前是北美第一個恐竜的胚胎化石。古生物學就是這樣神奇,幸運之神經常在你周圍晃蕩,就看你有沒有及時抓住。
  此後,在1978年至1988年這10年時間裏,霍納與馬凱拉在蛋山進行了艱苦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發現了數種恐竜的巢穴、恐竜蛋和待哺育的幼竜化石,完成了恐竜築巢以及親子行為的研究,成果震驚全球。遺憾的是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馬凱拉於 1987年在野外工作時不幸逝世。
  現在我們知道,在蛋山上生活着三種恐竜,即鴨嘴竜類的慈母竜,棱齒竜類的跑山竜與傷齒竜。慈母竜巢的數量最多,1平方公裏的範圍就發現了40多個慈母竜巢。慈母竜成年長9米,它們的巢築在高地,直徑約2米,呈盆狀,下墊泥土和小石子。這樣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節,慈母竜回巢産蛋,每巢約25枚,排列成圓形,蛋上面覆蓋植物起保溫作用。同時發現的慈母竜幼竜骨骼,反芻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跡等證據,這表明慈母竜要細心照顧幼竜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幼竜的骨骼關節處於半發育狀態,所以幼竜不能獨立行動,衹能依賴爸爸媽媽的養育。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300多具慈母竜骨骼,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對研究恐竜的生長過程有很大的意義。
  如今,如果你想參觀蛋山,最佳途徑是通過古道博物館。因為蛋山荒涼偏僻,地面尖岩銳石密佈,小路多如迷宮,所以一定要有博物館的嚮導為我們指引。目前,古道博物館有一挖掘的全套課程,包括蛋山亂葬崗的恐竜研究計劃、恐竜生態介紹、古生物學學習、化石鑒定等,這套課程自開辦以來年年爆滿,通常須在半年前預訂。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與布聯多老太太合影哦,她是胚胎的首位發現者。
來 歷 Origin
  慈母竜英文名(maiasaura)的含義是“好媽媽蜥蜴”。1979年在美國蒙大拿,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恐竜窩,其中有小恐竜的骨架。於是他們把這種恐竜命名為慈母竜。一年以前,在這個地點曾發現過一個單個的恐竜窩。
簡 介 Introduction
  慈母竜的臉看着像是鴨子的臉。它的喙裏沒有牙,但是嘴的兩邊有牙。小慈母竜長30釐米。慈母竜的前腿比後腿短。它們有條長尾巴。慈母竜用四條腿走路,跑步時用兩條腿,它們跑得很快。慈母竜把小恐竜生在自己的窩裏,並且照看自己的孩子。 恐竜蛋的形狀像個柚子。慈母竜是群居生活。它們的腦袋中等大小,所以有點聰明。恐竜窩都是在泥地上挖的坑,差不多和一個圓形飯桌一樣大。在下蛋之前,成年恐竜可能用柔軟的植物墊在窩底。雌恐竜在墊好的窩內産18枚至40枚硬殼的蛋。科學家們認為,慈母竜母親,可能還有父親,會在窩旁保護着蛋,以免它們被其他恐竜偷走。母親可能臥在蛋上保持其溫暖,當“她”需要離開去吃飯時,則由其他成年恐竜看護着恐竜蛋。當小恐竜出世以後,它們的父母會照顧這些恐竜小寶寶,並喂給它們食物。小恐竜什麽都吃,還包括水果和種子。慈母竜父母可能先將堅硬的植物嚼碎,然後再喂給小恐竜。科學家們推測,小恐竜一直在“傢”中生活,一直到它們長到能離開傢自己出去尋找食物為止。在美國同一個地方發現了大量的帶有恐竜骨骼和蛋殼碎片的恐竜窩, 這就使得一些古生物學家認為,在北美洲曾生活着大批的慈母竜,它們在森林中生活,但每年都回到同一個産卵區來産卵。它們也許一次次的使用同一個窩。小恐竜在窩中一直長到能自己照顧自己的時候,就加入到恐竜群中去。最後,整個恐竜群遷移到別處,去尋找新鮮的食物。
  慈母竜名字的來源是因為其骨架被發掘近於碗狀土丘窩巢附近。巢內十五衹幼體,幼體大約一個月大,它們的牙齒已磨損,驗證母親照料幼體,或者將食物帶到巢內,或者帶它們到巢外覓食再回到窩巢。許多的巢分佈在附近推測是幼體照料的地方。在這個證據發現之前,大多數的古生物學者多認為恐竜留下其幼體自我存活,就像今天大多數的爬行動物一樣。在一次大災難中,一群慈母竜被一次火山爆發的灰燼所埋藏。骨骼分佈在大約二點六平方公裏範圍之內,據估算這一群可達十三萬五千衹恐竜!現在的爬蟲類在産卵之後大多數一走了之,不會像哺乳類或鳥類一樣照顧剛出生的小孩,但是在1978年科學家發現有一種恐竜竟會在下蛋之後照顧並喂養小恐竜,於是便將之取名為慈母竜
  以前人們一直認為恐竜和今天的爬行動物一樣,都是一生下蛋就走開,根本不管它們的孩子會怎麽樣。後來,科學家們發現一些幼小恐竜化石的牙齒有明顯的磨損痕跡,這表明它已經開始吃東西了。但是這些幼竜的四肢卻還沒有發育完全,顯然還未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爬行。這似乎可以說幼竜是在巢中由父母來養育的。另外,分析恐竜足跡化石表明,它們常列隊外出,大恐竜在兩側,小恐竜在隊列中間,如同今天我們看到的象群。於是科學家給這種恐竜起了一個很有人情味的名字,慈母竜。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僅憑這些證據,並不能證明恐竜是有目的志養育自己的後代。因為現在世界上任何爬行動物都沒有表現出這樣的愛心。鰐魚算是做得最好的,也不過就是用嘴巴含起剛出殼的小鰐魚,把它們帶到水邊,就算完成任務了,至於小鰐魚會不會遊水,能不能捕食,它可不管。慈母竜每次能生25個蛋,這25衹小恐竜每天要吃掉幾百斤鮮嫩的植物,慈母竜需要不辭勞苦地到處尋找食物。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們是無愧於慈母竜這個稱號的。
  1978年夏天,在地外滅絶理論提出的前兩年,年輕的霍納及好友馬凱拉來到落磯山山脈大瀑布市的丘竇鎮勘查化石。這裏有一間石頭小店,專門出售當地所産的礦物與化石,霍納與馬凱拉想在此先摸摸底,瞭解一些相關的情報,便與店主布聯多老太太聊了起來,得知此地也就是一些鴨嘴竜的零散部件,覺得有點失望。此時突然天色一變,大雨傾盆。
  下雨天留客天,布聯多老太太便留霍納哥倆喝杯熱咖啡,或許布聯多老太太覺得眼前兩個小夥子有點學問,便拿出了一個咖啡罐,說裏面有一些前幾天在蛋山撿到的小化石,想請客官幫忙看看是啥子。說着就把咖啡罐一倒,把小骨頭倒在霍納與馬凱拉麵前。霍納哥倆不看則已,一看嚇一跳,激動得半響說不出話來,眼前是北美第一個恐竜的胚胎化石。古生物學就是這樣神奇,幸運之神經常在你周圍晃蕩,就看你有沒有及時抓住。
  此後,在1978年至1988年這10年時間裏,霍納與馬凱拉在蛋山進行了艱苦的發掘和研究工作,發現了數種恐竜的巢穴、恐竜蛋和待哺育的幼竜化石,完成了恐竜築巢以及親子行為的研究,成果震驚全球。遺憾的是他們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馬凱拉於 1987年在野外工作時不幸逝世。
  現在我們知道,在蛋山上生活着三種恐竜,即鴨嘴竜類的慈母竜,棱齒竜類的跑山竜與傷齒竜。慈母竜巢的數量最多,1平方公裏的範圍就發現了40多個慈母竜巢。慈母竜成年長9米,它們的巢築在高地,直徑約2米,呈盆狀,下墊泥土和小石子。這樣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節,慈母竜回巢産蛋,每巢約25枚,排列成圓形,蛋上面覆蓋植物起保溫作用。同時發現的慈母竜幼竜骨骼,反芻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跡等證據,這表明慈母竜要細心照顧幼竜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幼竜的骨骼關節處於半發育狀態,所以幼竜不能獨立行動,衹能依賴爸爸媽媽的養育。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300多具慈母竜骨骼,覆蓋了各個年齡段,對研究恐竜的生長過程有很大的意義。
  如今,如果你想參觀蛋山,最佳途徑是通過古道博物館。因為蛋山荒涼偏僻,地面尖岩銳石密佈,小路多如迷宮,所以一定要有博物館的嚮導為我們指引。目前,古道博物館有一挖掘的全套課程,包括蛋山亂葬崗的恐竜研究計劃、恐竜生態介紹、古生物學學習、化石鑒定等,這套課程自開辦以來年年爆滿,通常須在半年前預訂。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與布聯多老太太合影哦,她是胚胎的首位發現者。
英文解釋
  1. lat.:  Maiasa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