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湖南 >嶽陽 > 慈恩塔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慈恩塔投訴電話嶽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730-8232528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屹立於洞庭湖東畔的嶽陽市西南隅,該塔建於唐開元年間(731-741)。現存塔為宋代重建,磚石結構,七級八角實心。塔高39米,塔尖鐵相輪重約2噸。從第二層起,每層有小佛龕。該塔為湖南現存最早的古塔建築之一。慈恩塔的由來有不少傳說,這裏僅選其一。據說古時有一少女,父親不幸抱病身亡。因傢中貧睏,流蕩嶽陽,無力安葬老父,少女衹好“賣身葬父”。她的孝心感動了一位舉人,舉人便出資安葬了老人,並且帶女子與自傢的女兒作伴,後來此女子嫁了好人傢,富貴無比。為答謝舉人的恩情,特建成石塔,讓後代銘記此恩此德。所以,這塔也就名為“慈恩塔”了。
臺灣省南投縣慈恩塔
  慈恩塔位於臺灣省南投縣魚池鄉青竜山頂,於“民國”60 (1971) 年元月完工,塔頂高度達海拔1000公尺,為日月潭最高點,從慈恩塔最高層的塔頂瞭望,可看見日月潭拉魯島(光華島)、玄奘寺與慈恩塔皆同在一條中軸綫上,采中國寶塔式建築,共分九層。塔頂兩層之建築,為王太夫人靈堂,環境清幽,並設有石桌、石椅可供人休憩。
慈恩塔-由來
  建於民國60年(1971年)的慈恩塔,是先總統蔣中正為感念母恩偉大而建,入口處的「慈恩塔」匾額為其親書,而蔣母王太夫人的靈位則奉於塔前宮殿式建築內。矗立潭邊海拔954公尺的慈恩塔,樓高九層的寶塔高度恰為1000公尺,登高可左顧月潭、右覽日潭,湖潭風光盡收眼底,嚮為日月潭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建蓋慈恩塔時之初,所有建材均利用船運,再以流籠載到沙巴蘭山上,工程堪稱艱難。塔前花木扶疏、草坪寬廣,環境相當清幽,附近還有長約700公尺的登山步道,是享受森林浴及觀星的好地方。
慈恩塔-歷史
  慈恩古塔是昔日寧化城區八大勝景之首.油菜花盛開的季節,人們爭相結伴前往郊外倉廟踏青,登高遠眺,衹見炊煙與
  飛鷹,彩霞同黃花鬥豔,慈恩塔屹立城區中央,凌空高聳,巍峨壯觀.一幅絢麗多彩的春景畫,令人心曠神怡.
  寧化建縣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唐宋時期,隨着佛教的進一步傳播,作為佛教標志的塔建築也廣為應用,不公佛門淨地建塔,都市紅塵也建塔,甚至許多地方用來作州縣標志,故有"無塔不成州縣"之說.慈恩塔始建功立業於後唐同光年間(923—926),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塔為青磚結構,八角七層,高二十平方米,每層四嚮開設拱門,外表裝飾古樸典型
慈恩塔-發展
  慈恩塔是罕見的古塔,是文明古城的標志,亦是唐宋時期客傢先民輾轉南遷,把繁盛的中原文化帶入閩、粵、贛邊區的歷史見證。它雖飽經風霜剝蝕,雷電襲擊,仍古貌蒼蒼,屹然如故。作為名塔它已載入北京歷史博物館《古今圖書集成》。新中國成立後,古塔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和保護,1958年,經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可是,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期間,千年古塔慘遭厄運。1970年,寧化且革命委員會受命以破“四舊”和“備戰防空”之名實施拆毀。
  近年來,隨着客傢學研究的深入,寧化在石壁上已撩開她神秘的面紗,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和認同。到寧化尋根謁祖、觀光旅遊的海內外客傢人士絡繹不絶。他們在朝聖祭祖、飽覽祖地自然和人文風光之後,對千年古塔不復存在深感遺憾。為了適應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增添一道現客傢傳統文化相適應的旅遊景點,又符合現代人觀光旅遊需要的寶塔,工程實施將依靠民間自發自願集資來完成。
慈恩塔-相關
  慈恩寺
  慈恩寺中國佛教寺院。位於陝西西安南郊。始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薦冥福而擴建為大慈恩寺。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此寺為上座並主持翻經院,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玄奘奏請於寺內建貯存佛經的大雁塔。此寺為中國佛教法相宗的祖庭。
  千年古剎唐慈恩塔
  我國唐朝佛教學者玄奘,曾是聞名世界的一代宗師。他的墓塚就在現今西安市長安區杜麯的杜陵原的興教寺中。
  初建的興教寺規模比較大,從今寺內所存的“興教寺四至碑”上可看到如下的記載;“當差其寺地四至,東至韋村,西至江坡,南至官渠,北至原楞。”即與今興教寺周圍地名相同。可以判斷出當初的規模。碑上還有“寺地糧照舊”、“苫渠地十畝持徵課用,寺內常住置地三頃……”這也說明,當時寺院出租的地是相當多的。該寺因此得名並在唐代八大寺廟中最負盛名。唐中宗曾謚號玄奘為“大遍覺法師”,此後,院中唐式的方塔便稱大遍覺塔。在以後的歲月裏,還有唐肅宗拜謁慈恩塔院,並提寫了“興教”二字,自此,興教寺的稱謂便流傳至今。名列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教寺西院為慈恩塔院,古柏環繞,梵唄裊裊。在慈恩塔院裏,矗立有三座墓塔,中間最高的一座便是玄奘靈塔,塔高Z3米,分5層,平面為典型的唐朝方形,底層每邊各為5米。塔的立面是仿木結構,整個靈塔的建築外形端莊秀美,靈塔歷經千年洗禮,仍能完整保持原樣,也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幸事,因為它已經成為最古老的仿木結構磚塔。
  在塔底層北立面墻壁上刻着唐文宗的《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內容是玄奘的生平,首層南面是拱形券洞,供
  奉有玄奘塑像。在玄奘塔旁邊的兩座塔是玄奘弟子窺基和圓測的靈塔。建築形式與玄奘塔比較相像。為三層的磚塔,高七米左右,在兩座塔身南面,有磚刻匾額“基師塔”和“測師塔”的字樣。窺基墓塔建的早些,圓測塔是宋代時仿照窺基塔所建。
  在三座塔以北是剎殿,殿內現保存有殘缺的《玄奘負笈圖》畫像,玄奘正疾步在取經的旅途上,背負着裝有佛經的行囊,行笈上方懸有供夜間行走時用的油燈,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玄奘為取經,不遠萬裏、長途跋涉的感人形象。《玄奘負笈圖》原作可追溯到宋代,現藏於日本國立東京博物館。此外,殿內還有玄奘兩位弟子的綫刻像與像贊。 
  興教寺建成後約百年期間,“塔無主,寺無僧,遊者傷目。”(《塔銘序》)即公元769年以後寺院逐漸衰敗。 
  歷史上對興教寺曾有多次的維修,第一次是唐穆宗長慶中(821),由和尚法諱曇景主持修葺。接着在唐大和二年(828),僧義林維護玄奘塔,第三次是在宋元豐四年(1081)。知京兆竜圖呂公途經興教寺,登上少陵原,望見終南秀色,囑寺主僧晏靜加蓋玉峰軒。由萬年縣令陳政舉作《玉峰軒記》。隨後,宋元明清時多有修繕。清同治年間,時逢兵亂,寺內除三塔外,全部建築毀於兵火。時至民國十年(1921),興教寺已沒有寺院圍墻、而且無任何建築遺存,遠處望去衹剩下三座煙跡斑駁的孤塔兀立在荒嶺上。
包含詞
登慈恩塔題慈恩塔嶽陽慈恩塔
高上慈恩塔慈恩塔下麯江邊臺灣島日月潭慈恩塔風光
秋日同覺公上人眺慈恩塔六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