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區 : 黃岐山 : 震澤鎮 : 岱山島 : 石臺縣 [顯示全部] > 慈雲禪寺
目錄
江蘇省淮安市慈雲街2號
慈云禅寺
  慈雲禪寺聯繫方式地址:江蘇省淮安市慈雲街2號
  
  郵編:223001
  
  電話:0517-3941076慈雲禪寺投訴電話淮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17-3605355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慈雲禪寺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旅遊,尤以春暖花開或秋風送爽之際為佳。慈雲禪寺美食淮安,作為人文薈萃的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敬愛的周總理故鄉,人傑地靈、風光秀美、物産豐富,千百年來,這裏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是名揚中外的淮揚菜係的發源地之一.淮安菜是淮揚菜係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端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青蓮崗文化”,至遲在距今六千多年以前,當地先民已用陶器烹飪,經過數千年的變遷,至明清時期成為體係完整、風格獨特、享譽南北的獨立流派,和揚州等地一道,為淮揚菜係的最終形成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淮安菜講究選料和前期加工;講究刀工的合理運用;講究火候的恰到好處;講究調味的和合多變;講究菜式的豐富多彩。其中的“軟兜長魚”、“平橋豆腐”、“雞腿扒烏參”、“開洋扒蒲菜”、“朱橋甲魚”、“生熏白魚”、“風白魚”、“清炒黃瓜魚”、“白煮淮鮎”、“拆骨掌翅”、“燉傢野”、“叉烤長魚方”、“欽工肉圓”、“文樓湯飽”、“淮安茶饊”、“淮餃”等,早已成為淮揚菜的經典代表。《清稗類鈔》錄有全國五大名筵,淮安就獨占其二,一為全鱔席,一為全羊席,與燒烤席、燕窩席、豚蹄席齊名天下。慈雲禪寺交通公交4、28路車
  
  古雲﹕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竜則名。在江蘇淮陰市區一條平常的街道裏﹐座落着一座十方叢林──慈雲禪寺。這裏既非名山大川﹐也不是旅遊勝地。但卻是蘇北大地上住持如來正法的一方清淨道場。平時來此進香參訪,挂單實修的人很多﹐特別是到了佛菩薩的聖誕日﹐更是香火鼎盛﹐人煙如織。
  
  慈雲禪寺﹐原名慈雲庵﹐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順治十五年(1656)﹐清世祖福臨召當時的武康名僧玉琳進京﹐對之“慰勞優渥”﹐送居萬善殿﹐不時前往“臨訪道要”﹐“恨相見之晚﹐特賜號大覺禪師。”後又晉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名聞一時。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國師衹身雲遊﹐挂單於淮安府(今淮陰)慈雲寺﹐八月十日說偈跌坐而逝﹐為佛法作了最後一次布施﹐以自己的肉身來興隆此一方道場。玉琳國師的肉身尚存﹐文革中被好心人掩埋﹐一時沒下落﹐現正在尋找﹐相信會有重現的一天。他是歷史上作為國師身份的僧人成就肉身的唯一。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雲庵為大覺圓寂之所﹐詔撥淮關銀照大叢林式興建﹐置香火地﹐命內務大臣﹑淮關監督年希堯督建此寺﹐欽賜《慈雲禪寺》匾額﹐改庵為寺﹐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建有鐘﹑鼓二樓﹐東﹑西牌樓,上書為朕親臨﹐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殿院前後五進﹐依此為山門殿﹑金剛殿﹑大雄寶殿﹑藏經殿﹑國師殿。大山門上懸挂着雍正皇帝欽賜匾額﹐殿內佛像莊嚴﹐殿宇華麗壯觀﹐寺內花木蔥鬱。其後﹐又屢蒙皇帝賜紫衣袈裟﹑賜藏經﹑傘蓋經﹑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躋江淮﹐成為大叢林。乾隆帝曾二度於南巡時到寺內瞻禮﹐欽賜匾額《慧照常圓》﹐
  
  並留下詩文《慈雲寺瞻禮》﹑《慈雲寺瞻禮迭庚子詩韻》......
  
  鹹豐十年﹐慈雲寺部份殿堂毀於兵燹。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靜修矢志興復﹐集資重建﹐經營二十餘年﹐復厥舊觀。計占地1.6萬平方米左右。是時宮殿盤鬱﹐瓊樓玉宇﹐飛檐流丹﹐佛塔高聳﹐精湛工藝﹐巧奪天工。
  
  民國七年(1918)﹐慈雲寺大雄寶殿毀於火。寺廟從此日漸頽敗。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為庫房。院內僅存天王殿﹑藏經殿﹑國師殿及部份羅漢堂。
  
  198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慈雲寺修復開放﹐列為省重點寺廟之一。89年天王殿收回﹐93年6月藏經殿﹑國師殿﹑羅漢堂重歸佛門﹐11月五金倉庫從寺內全部搬出。收回的殿堂由於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柱歪梁斜﹐屋面下沉﹐墻角攤塌﹐屋頂通風透亮。為此﹐本寺方丈德林大和尚委托市佛教協會會長﹑慈雲寺監院覺順法師為主辦人﹐想方設法重修慈雲寺。覺順法師剛來時﹐慈雲寺連一張桌椅板凳都沒有﹐山門外買三辣湯的老婆婆同情老法師﹐給了他一張三條腿的桌子讓他挨着墻用齋。他帶領常住僧衆多方化緣﹑籌集資金﹐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為了節約資金﹐保證質量﹐覺順法師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事必躬親﹐經常工作到深夜﹐即使病倒在床也不停工作。經覺順法師和常住僧衆及護法居士們多年來的努力﹐目前屋面已重修﹐攤塌的墻面磚已全部更新粉刷﹐並換上了雕花門窗。還在市政府的支持協助下﹐解决了山門殿原址上五戶居民和慈雲街農貿市場搬遷等問題﹐使山門得以重建。
  
  目前﹐新建的山門殿上﹐鑲嵌着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親筆題寫的“慈雲禪寺”金字匾額。天王殿﹑藏經殿(暫代大雄寶殿)﹑國師殿已修茸一新﹐還將原庫房改建成三聖殿﹑地藏殿﹑觀音殿及禪房﹑齋堂﹑僧人宿舍等﹐重建的
  
  慈雲寺於94年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覺順法師與寺中諸法師﹑居士們為了更好的宏揚正信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已收回慈雲一條街﹐計20多畝﹐正籌劃修建﹐以恢復慈雲寺金碧輝煌的原貌。
  
  今日的慈雲寺﹐正以她十方叢林的寬廣胸懷﹐接納着海內外四衆弟子來此修學辦道。目前寺裏建有100多人住宿的客房﹐收藏了包括三部大藏經在內的法寶典籍﹐還經常集資翻印佛法書籍贈送結緣。覺順法師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菩薩道精神﹐更是感化了不少年輕人來此歸投出傢。現任維那師﹑知客師的昌恩師﹐原籍是河南省﹐93年從重慶某大學畢業分配在淮陰工作﹐他原是練中功的﹐總想將來傳功濟世﹐成就一番大事業。95年底因看《壇經》﹐經中六祖的一句話使他似有所悟﹐他帶着對人生宇宙真理的追求﹐找到慈雲寺準備藉地閉關修行﹐剋期求證。在覺順法師的慈悲攝化和菩薩道精神感召下﹐他明白了衹有修學佛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纔是他唯一要尋找的解脫道﹐96年2月他毅然地投在覺順法師座下出傢了。三年多來﹐昌恩師跟着師父﹐修學非常精進刻苦﹐對佛法修行頗有造詣﹐被其它年長的師兄戲稱為“大和尚”﹐也幫師父分擔了許多寺院的事務。
  
  慈雲寺同樣也以道場的清淨感得天南地北的諸多居士慕名來此修學﹐並自願在寺廟中幫忙。寺裏事務很多﹐因為香客不斷﹐木﹑瓦﹑漆工也一直不停地在做着修建工作﹐覺順老法師拖着病體四處奔波﹐甚至為了買角鋼都要親自走一趟﹐各位僧人﹑居士也都各住其位﹐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辛勤忙碌不停﹐將修學佛法融合於行住坐臥之中。
  
  這裏佛像莊嚴﹐道場清淨﹐儀律威嚴﹐學風端淳。晨鐘暮鼓﹐早晚上殿禮拜諷誦﹐飯食經行﹐無一不按叢林儀軌而行。晚齋後﹐僧衆﹑居士們還一起聚集在禪堂裏﹐跟着昌恩師學習校正經咒讀音﹐唱誦聲調﹐維那領起﹐敲打各種法器等規儀。我曾幾次去寺裏參加過早晚上殿禮拜課誦﹐並經歷了四月初八釋迦佛祝誕﹑升旗﹑放生﹑說三皈﹑授五戒﹑打供﹑做道場等儀式﹐每一項儀式都是那麽清淨﹑莊嚴﹑相好。梵音優揚﹐時常令我感動﹐令我流淚﹐令我嚮往﹐喚起我舊夢依稀。一跨進慈雲寺的山門﹐心中就升起一種祥和寧靜溫馨的感覺﹐遇着的每一位出傢人都是那麽謙和安詳。我的一位同修去寺裏兩次﹐即嚮法師請求讓她來此出傢......
  
  今日慈雲寺之所以成為四衆弟子嚮往歸投的清涼世界﹐既是佛菩薩憫有情之慈悲加被﹐也與覺順法師秉持玉琳國師傢風﹐嚴守戒規﹐廣行菩薩道是分不開的。老法師從不攀外緣﹐不結交權貴﹐也囑咐弟子們不管現在將來﹐即使寺裏一分錢
  
  也沒有﹐餓死凍死也絶不為金錢攀俗緣﹑趕經懺﹑外出做佛事﹐不拿如來袈裟換飯吃﹐不將佛法送人情﹐不走過場打什麽觀音七﹑地藏七﹐要做就做專修的念佛七。他對真心嚮道的人非常慈悲﹐無論你是一字不識的老太太﹐還是地位卑賤的農夫﹑工匠﹐他都有問必答﹐一一開示化導。如果用齋時間到了﹐他老還親自把你領到齋堂﹐安排就齋。因此﹐附近的居民﹐甚至鄰近各縣的善士﹐都喜歡抽空來慈雲寺坐一坐﹐聽老法師講講佛法﹐結個善緣。老法師對常住僧衆和常隨居士等也是關懷備至﹐寺裏專門有個備以常用藥的小醫務室。對年高僧人也老有所養﹐寺裏還專門從外邊聘請一個人來服侍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僧的飲食起居。老法師常開示弟子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修行要作稀有想﹐要如救頭燃﹐把自己看作已死人﹐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安排﹐放下萬緣﹐一心辦道﹐脫輪回﹐了生死。
  
  覺順法師曾於九七年作為中日韓佛教友好交流代表團成員出國參觀訪問﹐他放眼今日世界之佛法弘化﹐既要繼承歷代大德的玄古純正道風﹐又要利用現代科學之工具﹐因而寺裏投資買回了帶聲卡音箱的計算機﹐將寺廟內珍藏的法寶典籍編
  
  錄存檔。並入了國際互聯網﹐籍此進行網上弘法和數據交流。
  
  同時覺順法師還十分註重對年輕僧人的素質培養﹐他指導並放手讓年輕人主持各種儀式﹑法會。今年二月初一慈雲寺舉辦了恢復寺規以來的第一次念佛七﹐由昌恩師做主七師﹐整個佛七自始至終貫穿着古代叢林大德棒喝截流的活潑道風﹐七天中衹有年輕的昌恩師一個人在說話﹐他仿照歷代叢林的正統儀規﹐真正不留情面﹐管你什麽身份﹐在此一律平等。每天除了早晚上殿﹑過堂外﹐保證九小時的念佛專修﹐目的就是除習氣﹐了生死﹐剋期求證。第六天上午還沒有出消息﹐常恩師一時悲心切願驟發﹐在座前痛哭流涕﹐場中七﹑八十人也哭成一片﹐慚愧心大發啊。到第七天﹐有六﹑七人達到了事一心不亂。此次念佛七非常圓滿成功(寺裏計劃待機緣成熟還將舉辦此類不趕過場﹑以期求實證的專修佛七)。由此可見玉琳國師道風後繼有人。
  
  慈雲禪寺﹐就是這樣一座十方叢林﹐這麽一處菩薩道場﹐是我們修學佛法成就佛道的活水源頭。我們在這裏體會到了菩薩道精神﹐看到了佛法於末法時期中興的曙光。
  
  慈雲禪寺﹐原名慈雲庵﹐始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清順治十五年(1656)﹐清世祖福臨召當時的武康名僧玉琳進京﹐對之“慰勞優渥”﹐送居萬善殿﹐不時前往“臨訪道要”﹐“恨相見之晚﹐特賜號大覺禪師。”後又晉封“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名聞一時。康熙十四年(1675)﹐已近垂暮之年的玉琳國師衹身雲遊﹐挂單於淮安府(今淮陰)慈雲寺﹐八月十日說偈跌坐而逝﹐為佛法作了最後一次布施﹐以自己的肉身來興隆此一方道場。玉琳國師的肉身尚存﹐文革中被好心人掩埋﹐一時沒下落﹐現正在尋找﹐相信會有重現的一天。他是歷史上作為國師身份的僧人成就肉身的唯一。雍正十三年(1735)﹐清世宗以清江浦慈雲庵為大覺圓寂之所﹐詔撥淮關銀照大叢林式興建﹐置香火地﹐命內務大臣﹑淮關監督年希堯督建此寺﹐欽賜《慈雲禪寺》匾額﹐改庵為寺﹐至乾隆四年(1739)大功告成。建有鐘﹑鼓二樓﹐東﹑西牌樓,上書為朕親臨﹐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殿院前後五進﹐依此為山門殿﹑金剛殿﹑大雄寶殿﹑藏經殿﹑國師殿。大山門上懸挂着雍正皇帝欽賜匾額﹐殿內佛像莊嚴﹐殿宇華麗壯觀﹐寺內花木蔥鬱。其後﹐又屢蒙皇帝賜紫衣袈裟﹑賜藏經﹑傘蓋經﹑玉如意﹑藤杖面等﹐遂名躋江淮﹐成為大叢林。乾隆帝曾二度於南巡時到寺內瞻禮﹐欽賜匾額《慧照常圓》﹐ 並留下詩文《慈雲寺瞻禮》﹑《慈雲寺瞻禮迭庚子詩韻》......
  
  鹹豐十年﹐慈雲寺部份殿堂毀於兵燹。同治元年(1862)﹐寺住持僧靜修矢志興復﹐集資重建﹐經營二十餘年﹐復厥舊觀。計占地1.6萬平方米左右。是時宮殿盤鬱﹐瓊樓玉宇﹐飛檐流丹﹐佛塔高聳﹐精湛工藝﹐巧奪天工。
  
  民國七年(1918)﹐慈雲寺大雄寶殿毀於火。寺廟從此日漸頽敗。六十年代﹐被市五金公司挪用為庫房。院內僅存天王殿﹑藏經殿﹑國師殿及部份羅漢堂。
  
  1986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慈雲寺修復開放﹐列為省重點寺廟之一。89年天王殿收回﹐93年6月藏經殿﹑國師殿﹑羅漢堂重歸佛門﹐11月五金倉庫從寺內全部搬出。收回的殿堂由於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柱歪梁斜﹐屋面下沉﹐墻角攤塌﹐屋頂通風透亮。為此﹐本寺方丈德林大和尚委托市佛教協會會長﹑慈雲寺監院覺順法師為主辦人﹐想方設法重修慈雲寺。覺順法師剛來時﹐慈雲寺連一張桌椅板凳都沒有﹐山門外買三辣湯的老婆婆同情老法師﹐給了他一張三條腿的桌子讓他挨着墻用齋。他帶領常住僧衆多方化緣﹑籌集資金﹐開始了艱難的重建工作。為了節約資金﹐保證質量﹐覺順法師不顧自己年事已高﹐事必躬親﹐經常工作到深夜﹐即使病倒在床也不停工作。經覺順法師和常住僧衆及護法居士們多年來的努力﹐目前屋面已重修﹐攤塌的墻面磚已全部更新粉刷﹐並換上了雕花門窗。還在市政府的支持協助下﹐解决了山門殿原址上五戶居民和慈雲街農貿市場搬遷等問題﹐使山門得以重建。
  
  目前﹐新建的山門殿上﹐鑲嵌着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親筆題寫的“慈雲禪寺”金字匾額。天王殿﹑藏經殿(暫代大雄寶殿)﹑國師殿已修葺一新﹐還將原庫房改建成三聖殿﹑地藏殿﹑觀音殿及禪房﹑齋堂﹑僧人宿舍等﹐重建的
  
  慈雲寺於94年12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覺順法師與寺中諸法師﹑居士們為了更好的宏揚正信佛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已收回慈雲一條街﹐計20多畝﹐正籌劃修建﹐以恢復慈雲寺金碧輝煌的原貌。
舟山市慈雲禪寺
舟山市慈云禅寺
  浙江省舟山市慈雲禪寺
  
  慈雲極樂禪寺位於岱山島東南部,距縣城高亭鎮2.2公裏的摩星山。初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有240多年歷史。該寺自始建至今歷盡劫難,於1983年起由國內外香客募資修葺、擴建,現在已形成了較大的規模,主要有停車場、山門、梵𠔌清音、放生池、鐘樓、鼓樓、大雄寶殿、玉佛殿、蓬萊十景詩墻、排位堂、藏經樓、怡心亭、玉佛寶塔、蓬萊茶園等組成,占地面積近百畝。
  
  從停車場拾級而上,左側為梵𠔌清音洞,洞外有放生池,經過高高的臺級步入蓬萊佛國門樓(進山門),左側為鼓樓,右側為鐘樓,中間為玉佛殿,約200平方米,主供白玉臥佛,兩側為形狀大小各異的十八羅漢。玉佛殿的上方為禪寺的主殿--大雄寶殿,層高25.3米,主供近10米高的鍍金“西方三聖”,兩側為神態各異的鍍金觀音化身,整個大殿氣勢宏大,金碧輝煌。從大雄寶殿拾級而上是一排岱山清代詩人劉夢蘭贊美岱山迷人風光的“蓬萊十景”詩墻。其旁為藏經閣,再往上為慈雲庵舊寺,旁立一碑,由著名書法傢薑東舒題書。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為慈雲庵重寫了門匾並撰寫“潮有音鬆聽韻,山不盡水無邊”門聯。1985年3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為宗教旅遊勝地、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後大殿西側,樹有大理石碑刻一塊,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1989年10月視察慈雲庵時,即興填寫並手書的《江城子·訪岱山蓬萊仙島有作》詞一首,詞為“使知佛土遍三千,上仙山,禮金仙。身現重重,無盡現華嚴,禪指心開樓閣起,觀大海,碧於藍。經房一老獨悠然,一再參,展慈顔。收錄潮間,依然是無言,但記屏緣休歇好,聞用眼,耳須觀”。庵門前也有大理石碑刻一塊,刻有著名書法傢、文史專傢薑東舒在1990年5月參觀慈雲庵後,所作並書寫的詩一首,詩曰:“涉遍名山多少險,千山難比此山研;危峰長嘯滄波涌,寶殿幻身明鏡懸。老納無眠六十載,仙芝藏霧百千年;如何靈境知音少,一笑人間事亦然”。
廣東揭陽市東山區黃岐山鳳內嘴口慈雲禪寺
广东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凤内嘴口慈云禅寺
广东揭阳市东山区黄岐山凤内嘴口慈云禅寺
  廣東揭陽市東山區黃岐山鳳內嘴口慈雲禪寺,原名觀音堂,明萬歷年間(1573—1620)由知縣潘應竜創建,原址在榕城東門南河之濱,1997年在今址重建,至2001年完成了首期工程,依山而築,規模壯觀,氣勢雄偉,令人贊嘆。寺名由原中國佛協副會長、詩書傢釋茗山(1913—2001)所書,古剎添輝。
  
  原址之寺,是三進的中式寺院,有三廳八房二走廊,建築面積600平方米,空地200平方米。清康熙三十三年(1619)知縣蔡端修建。乾隆十五年(1750)知縣顧彝重修,二十年(1755)僧達雲建造堂外石橋。
  
  1959年揭陽僑中擴建,寺被改建為學生宿舍,住持釋純就移居揭陽市內雙峰寺。1983年12月,縣政府同意歸還寺地産權給佛教。1996年10月起由善信捐資修建,並築飄水亭3座。劈山炸石,三通一平,構築殿宇,壘砌堤欄,塑造佛像,雕刻石木,美化環境,至2001年首期工程告竣。重建成功之慈雲寺,精工構築,規模、氣勢十分宏偉,背靠青山,面朝平原,令人矚目。
  
  它坐北嚮南,依山而立,建築面積已逾千平萬米,分為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位於大殿樓頂)、觀音殿、消災殿、僧捨樓(三層)、普同塔院,竪立4米多高的釋迦牟尼佛與1米多高的觀音站像各1尊。
  
  2001年該寺舉行大雄寶殿、藏經樓落成開光儀式。
江蘇吳江市震澤鎮慈雲禪寺
  創建於宋鹹淳(公元1265-1274年)年間。明正統中(1436-1449年)重建,舊名廣濟寺。明順年間(1457-1464年)賜今額。中有浮屠五級,相傳三國赤烏13年(250年)初建,明萬歷五年(1577年)寺與塔均重建。自明萬歷至汪康熙、乾隆、道光歷朝多次增建殿宇堂軒,成為吳江市(縣)內規模較大的佛教寺院,歷代高僧輩出,明有道澤、慈林,清有淨眼、超偉法師及斷手誓修天王殿的化主天衣僧。古剎名寺歷來文人遊蹤不絶,留下詩篇甚多。清金聖嘆留別詩:“震澤多精捨,慈雲師子林。傢私唯古佛,眷屬總玄心。後漢人何在?微言乃至今,相逢隨欲別,捨此更何尋?”
  
  清鹹豐十年(1860年)寺毀於兵燹,唯塔獨存。民國十三年(1924年)信女徐畢氏捐銀八千,重建大殿三楹。十七年又修慈雲塔,為震澤八景之一“慈雲夕照”。塔左有紀念大禹治水的拱形石橋,與塔互成呼應,構成水鄉古鎮特有的自然景觀。慈雲寺塔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慈雲禪寺於60年代末,佛地蠶蝕經受歷史風雲,毀寺擴廠,面目全非。
  
  經吳江市人民政府批準,同意恢復慈雲禪寺,旨在恢復佛教寺院,弘揚宗教文化,完美名勝古跡。仰望各界人士,同心協力熱情贊助。
安徽省池州市石臺縣慈雲禪寺
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慈云禅寺
  慈雲禪寺坐落在距石臺縣城東北7公裏處的慈雲山中,寺旁有洞曰:慈雲。此山、寺、洞在《石埭縣》中均有記載。據傳濟顛和尚曾雲遊此山寺,並於慈雲洞中打坐修行。“山不在高,有寺則靈;水不在深,有洞則名”,由於慈雲禪寺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四面環山,瑞氣氤氳,慈雲洞中之水常年不斷,恰似遊竜出洞護道流經於寺前,真可謂是:“寺前流水聲聲笑,寺後青山步步高”之風水寶地、景緻極佳,歷來素有“山中佛國”之美譽。
  
  慈雲禪寺是石臺縣唯一的合法的宗教場所,2002年9月修復後對外開放,現被尊奉為地藏王菩薩道場。
包含詞
淮安慈雲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