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常用詞 : 節日 : 歌麯音樂 : 流行歌麯 > 感恩節
目錄
No. 1
  美國基督教節日。源於北美英國殖民地普利茅斯,該地居民於1621年獲得豐收後,舉行感謝上帝的慶祝活動◇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等定為全國性節日。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舉行。屆時,教堂舉行感恩禮拜,家庭也舉行集會,通常共食火雞,以紀念其祖先開發美洲新大陸時食用野火雞的往事。
感恩節概述
  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原意是為了感謝印第安人,後來人們常在這一天感謝他人。自1941年起,感恩節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在這一天起將休假兩天,,都要和自己的傢人團聚,不管多忙都是如此。感恩節在每年11月22-28日之間,感恩節是美國國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 holiday ),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於1879年,是在每年11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
感恩節由來
  積怨日深的土地
  17 世紀60年代,新英格蘭基督教教長約翰(John Eliot)已經轉化了幾百名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還建立了幾個“祈禱鎮”。但是在他嚮“萬帕諾亞”酋長( Wampanoag, Metacomet)傳達福音時,酋長“梅塔科米特”一把抓住教長的大衣,扯下一粒紐扣舉到教長眼前。聲稱他對基督教的興趣,就象對這粒紐扣一樣——然後甩手就把紐扣丟到地上。
  “梅塔科米特”,他在以後的日子裏發起反殖民擴張的戰爭而名聲大噪,英屬殖民地人民送他一個綽號“菲力浦國王”,他的真名反被淡忘了。 菲力浦的父親——老酋長“邁斯色以”( Massasoit)曾經和殖民地移民建立了友好關係。他已經出讓、轉賣了大片土地給新移民。然而,不斷蜂擁而來的移民對土地的渴求沒有止境。新英格蘭殖民政府用各種辦法迫使周圍部落出賣土地。而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戰爭糾紛,使酋長們對槍支彈藥的需求不止,在毛皮和土産不夠的情況下,衹好以土地交換。
  1661年老酋長“邁斯色以”去世時,部落已經陷入殖民地包圍之中,印第安人到市鎮去,就得遵循殖民地法律。印第安人醉酒倒在大街上,就要被抓去抽皮鞭,或者服十天勞役。清教徒殖民政府的法律嚴厲,讓印第安人備受束縛,心中積怨日深。
  1662年菲力浦的哥哥(Wamsutta)繼任酋長不久,就受到普利茅斯法庭的傳訊,儘管他有酋長之尊,還是在刺刀下被武裝押送到法官面前。更為奇怪的是,在法官傳訊之後,菲力浦的哥哥就得了病,很快死去,在位不到兩年。菲力浦懷疑是白人殖民政府下了毒致死。菲力浦心懷對殖民政府的猜疑怨恨,繼承了哥哥的酋長大位。
  1675年,接連幾件事情激化了殖民地人民和印第安人的矛盾。
  一群屬於殖民地居民的牲畜跑進了印第安人的玉米地踐踏莊稼——據說這樣的事時有發生。印第安人開槍打死八匹馬,殖民地居民開槍還擊,打死一名印第安人,造成白人與土著居民關係陡然緊張;
  約翰·西斯蒙(John Sassamon )案件的審判。約翰·西斯蒙是“萬帕諾亞”部落的人,童年時父母染天花雙亡,一個清教徒家庭收養了他,他自然熏陶成為基督教徒。約翰.西斯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還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他回來後做酋長菲力浦的翻譯,來往於部落與殖民政府之間。
  約翰.西斯蒙曾警告殖民政府,指出菲力浦王有造反的企圖。不久,西斯蒙被謀殺。一個由白人和印第安人組成的法庭做出了三位嫌疑人謀殺 罪名成立的判决,三名罪犯被處决。其中有一名是菲力浦王的親信。整個案件直指幕後操縱者為菲力浦王。菲力浦王感到形勢逼迫,决定揭竿而起。
  血腥的戰爭
  菲力浦王指揮著部落兵丁迅速對殖民地城鎮發起進攻,他給部下指令:燒毀所有房屋,摧毀所有城鎮,殺死所有的白人。菲力浦王所到之處,火焰滾滾,血流遍地。一位目擊者這樣描述部落兵襲擊過的地方:兩位老人上半身撲倒在門外,而下半身在門內被燒焦了,一位年輕女人躺在院子裏,她的腦袋被槍彈洞穿,躺在她身邊不遠的嬰兒的頭部,被刺刀戳爛……
  對菲力浦王的恐怖籠罩著新英格蘭大地,殖民們放棄新開闢的傢園,收縮到沿大西洋海岸的較大城鎮。菲力浦王的部隊裝備的是燧發火槍,比起殖民政府軍隊配備的火繩發射火槍要先進。所以,在戰爭初期,菲力浦王攻勢淩厲,氣焰囂張。他有指揮戰爭的才能,一連設計了幾個埋伏,消滅近二百名政府軍。
  這又刺激了其他幾個部落的連鎖反叛(Narragansetts, Nipmucks, Pocumtucks, and Abenakis ),原來互相敵對的部落,在反對白人侵占傢園的共同目標下,結成盟友。一時間新英格蘭地區風聲鶴唳、四面楚歌。戰火籠罩了普利茅斯、羅德島、馬塞諸塞以及康涅格蒂格河流域 (Rhode Island ,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River Valley)殖民們感到恐慌絶望。
  然而戰局不到一年開始發生逆轉,菲力浦王的軍隊彈藥消耗得不到補充,糧食儲備也被耗盡。軍營衹好靠近河流駐紮,一邊打仗,一邊撈魚。部隊分散成小股,原來的同盟部落,發生分裂,有的部落離開了。反殖民聯盟的戰鬥力大為削弱。
  得到新武器裝備、糧草充足的殖民軍,開始集中兵力反擊。其中有兩次著名的偷襲,重創印第安部落。政府軍在夜間包圍印第安人駐地,拂曉突然進攻,一次殺死600印第安人,另一次殺死1000人。其中包括很多婦女兒童。殖民軍隊的報復行動,一樣十分殘暴。
  一年之後,菲力浦王的攻勢全無,變為流竄遊擊。1676年夏,菲力浦王和他幾個少數隨從被圍困在沼澤地,他被擊斃之後,身體被斬碎投入水中,他的腦袋被挑在槍尖上,凱旋而歸的軍隊高舉著滿街遊行。普利茅斯市慶祝大捷,一片歡騰景象。
  菲力浦王戰爭的損失慘重,殖民地政府一方的統計,1200傢農捨被燒毀,13座城鎮被夷為平地,8000頭馬匹牲畜被打死。600多名士兵戰死,平民、婦女兒童死亡約2000人。殖民地所欠戰爭債務,超過殖民地全部資産。
  印第安人一方死亡數字不祥,一般認為是殖民地政府一方死亡的3倍。估計僅在戰場上就死去2000人。傳染疾病奪去的性命比戰爭還多。拿菲力浦王的萬帕諾亞部落來說,戰前約15000人,戰爭和疾病滅掉了人口十之八九。俘獲的部落的主要頭目被絞死,菲力浦王的妻子和兒子也被賣到百慕大為奴隸,少數逃散者加入其他部族。“萬帕諾亞”部落從此被消滅了。
  菲力浦王最終與自己的小邦同歸於盡,他衹是留下一句讓殖民者心驚肉跳的話:
  “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國。” ——萬帕諾亞酋長,菲力浦王 1675
  "determined not to live until I have no country."—— Wampanoag sachem ,King Philip 1675
  沒有恩人的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加拿大獨有的傳統節日,在感恩節,許多人會滿懷溫情回顧移民歷史。首批歐洲移民從英國普利茅斯出發,乘坐五月花號歷經艱險,在1620年鼕到達北美洲(後來他們把這個登陸點也命名為普利茅斯)。
  當時適逢大雪覆蓋原野,寒冷饑餓令移民陷入絶境,一些人死去。幸虧印第安人發現他們,並且給與慷慨援助,纔絶處逢生。第二年新移民得到豐收,大擺火雞宴,和印第安人舉杯同慶,歡宴持續三天三夜……
  但是人們不知道,那個純樸好客的部落就是萬帕諾亞( Wampanoag )部落,那個古道熱腸的印第安人酋長就是菲力浦王的父親——邁斯色以( Massasoit)。
  1618年北美洲東岸遭受到傳染病“天花”的襲擊,大批土著居民死亡,一些村落荒蕪。酋長樂意讓這些遠方的來客到這些遺棄的村落安身,並與他們結為友好聯盟。這種兄弟情誼持續了近50年。
  歐洲移民每年以3%的增長嚮北美大陸擴張,1676年,新英格蘭地區已有5,2000名移民。移民反賓為主。並以自己的文化發達先進為傲,對印第安人存有歧視輕衊心理。一些商人在與古樸的土著族交往中,常常采用哄騙的手段謀取利益,讓印第安人對白人日漸失去信任。
  最初時期,對於印第安人的慷慨,殖民者會說:“Thanks Giving”;到後來,演變成你不“Giving”,我就要設法“Taking”。菲力浦王之戰根源,在於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衝突,在沒有土地所有權也就沒有開發利用權的實際情況下,轉變成一場爭奪和維護土地所有權的戰爭。
  北美洲的歷史,似乎在揭示這樣一個冷酷的規律:如果一塊土地存在更有效的開發方式、能夠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那麼最終這塊土地會依這種開發方式進行。文化傳統、土地所有權、宗教法律、人倫道德等等都不能製止這種潛規律的運行。
  儘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這塊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試圖維護低效的、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總歸要失敗的。這種失敗不以文明的方式,就以野蠻的方式。遺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蠻的方式表現:印第安人不僅丟失了土地所有權,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敗的苦澀,不堪回味。
  當然,有人把菲力浦王之戰看成印第安文化和歐洲文化之戰,傾嚮樹立基督教文明;有人把它看成是白人和土著的種族戰爭,意在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有人從中找到殖民主義擴張的罪惡證據,證明反對殖民主義的正義性;還有的以這場戰爭中發生的嚴重摧殘人權的行為,來揭露今天美國高舉人權旗幟的虛偽性;甚至白人至上主義者也可以從中找到有色人種愚昧落後的大量例子,以支援白人種族優越論……凡此等等,都是各取所愛,試圖從萬花園裏采一瓣顔色,代表春天。
  現在回到屬於人倫道德的睏擾上。感恩節宴會上應該懸挂老酋長“邁斯色以”( Massasoit)的畫像,但是面對老酋長的兒子菲力浦王以及他的部落都被消滅的歷史瘢痕,這感恩節怎麼個感法呢?
中國的“感恩節”
  國內有人建議在中國也設立感恩節。西方的感恩節雖有其宗教內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積極成分,融入傳統美德中,並賦予新的涵義,設立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藉鑒西方節日,設立中國感恩節,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理解父母;讓成年人互相體諒,人際關係更和諧。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閤家歡聚的節日,在這天傢人團聚在一起,品嚐感恩節火雞和南瓜餅等美食。有大學生倡議,在中國大學生中設立自己的感恩節,在這天嚮自己的朋友、師長表達愛意和謝意,聯繫周圍實際,讓他覺得這很有道理。
  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樂於助人、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一度傳為名句。中國教育更多關註分數和升學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傢人的溺愛導致孩子覺得別人的關懷是理所當然,不少學生不懂得感謝、感激,衹知道索取;甚至對太過關心自己的傢人産生逆反、厭煩情緒。
  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況,一切衹從利益出發。在一個文明的社會,知道感謝,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可促進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係相處融洽、協調,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幫助。
  因此不少人建議在中國也設立感恩節,讓學生們學習換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讓成年人暫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誠地去體貼關心別人。西方的感恩節雖有其宗教內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積極成分,融入傳統美德中,並賦予新的涵義,設立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
感恩節習俗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傢人也會回傢過節,一傢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並且對傢人說:“謝謝!”。感恩節後,學校會讓同學們畫一張感恩節的畫,大多數學生都畫的是火雞。
  同時,好客的美國人也忘不掉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乡的人共度佳節。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傢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滿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傢。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着她們的樣子做起來。不管遇到誰,他們都會說:“THANK YOU!”
  感恩節購物與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前夜,商店門口排隊的人群感恩節購物已經成為了美國人的習俗。從感恩節到聖誕節這一個月,美國零售業總銷售額能占到全年的1/3強,是各個商傢傳統的打折促銷旺季。瘋狂的購物月從感恩節的次日(星期五)開始,這一天即被稱為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據說是因為周五這天一大早,所有人都要摸着黑衝到商場排隊買便宜貨,這種行為有個非常形象的說法,叫Bird of getting up early.(早起的鳥兒)。在外國“感恩節”和中國的春節一樣重要!
  每年一度的總統放生火雞儀式始於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但實際上這個傳統儀式可以追溯到美國內戰林肯總統當政的時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兒子泰德突然闖入內閣會議請求赦免一隻名叫傑剋的寵物火雞,因為這衹被送進白宮的火雞,即將成為人們的聖誕節大餐。
  布什特赦“飛鳥”火雞2006年11月22日,布什在白宮玫瑰花園舉行感恩節放生儀式上,特赦了一隻名叫“飛鳥”的火雞。
感恩節食物
  第一次感恩節的菜譜包括:
  Cornbread - 玉米麵包,英國人和印第安人都喜歡的食物。English Cheese Pie - 英國奶酪派,奶酪對英國人很重要。Venison - 鹿肉,印第安人帶來了5頭鹿。Ducks & Geese - 鴨和鵝,英國人捕的。Wild Turkey - 野生火雞。 Garlic and Onions - 大蒜和洋蔥。Pumpkin Pudding - 南瓜布丁。 Indian Pudding - 印地安布丁。感恩節食物
  感恩節的食品極富傳統色彩。每逢感恩節,美國人必有肥嫩的雞可吃。火雞是感恩節的傳統主菜。它原是棲息於北美洲的野禽,後經人們大批飼養,成為美味傢禽,每衹可重達四五十磅。現在仍有些地方設有獵場,專供人們在感恩節前射獵,有興趣的人到獵場花些錢,就能親自打上幾衹野火雞回傢。使節日更富有情趣。
  火雞的吃法也有一定講究。它需要整衹烤出,雞皮烤成深棕色,肚子裏還要塞上許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等。端上桌後,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給大傢。然後由各人自己澆上鹵汁,灑上????,味道十分鮮美。感恩節的食物除火雞外,還有紅莓苔子果醬、甜山芋、玉蜀黍、 南瓜餅、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種蔬菜和水果等。這些東西都是感恩節的傳統食品。
  感恩節餐桌的佈置也很有特色。主婦們不是照往常一樣擺放鮮花,而是擺放水果和蔬菜。中間還常常放上一個大南瓜,周圍堆放些蘋果、玉米和幹果。有時人們還把蘋果或南瓜掏空,中間放滿去殼的幹果或者點燃蠟燭。平時,女主人可以在飯後把客人讓到客廳裏,但在感恩節卻不這樣做。感恩節的聚餐是甜美的,每個人都願意在飯桌旁多呆一會兒,他們一邊吃一邊愉快地回億往事,直到最後一根蠟燭燃盡。
  中式感恩節火雞
  用傢裏的烤箱就能烤出香美的火雞。20磅以下的火雞解凍後用醬油、????、糖及一些自己喜歡的大料類在常溫下腌製一天,如果放在冰箱則要兩天;先將烤箱預熱475華氏度,烤30分鐘之後取出給火雞翻個身,並將烤盤內的油倒出,再放入烤箱烤30分鐘。這時,將已經炒得半熟的糯米飯加上鳳梨、火腿、蝦幹等製成的填料放入火雞肚子,將烤箱溫度調到450華氏度,並給火雞外表抹上一點蜜糖與腌料的汁,放回烤箱內約30分鐘後再翻身抹汁,烤約30分鐘即可。給火雞翻身是不容易的,但是衹有這樣火雞纔會熱得均勻,並且肉裏有汁,還有隱約的鳳梨的香甜。
  傳統感恩節火雞
  美國人吃火雞時多數是燜烤。通常是把火雞肚子裏塞上各種調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後用燒烤袋包好,整衹烤出。
  感恩節食物
  感恩節食物按照食譜,一隻20磅左右的火雞要烤上4個小時,直到火雞完全熟爛了。燒火雞的汁,會被用來製成黏稠的肉醬,伴上甜甜的紅莓果醬,作為火雞的調料。
  傳統的感恩節大餐包括了烤火雞,有些家庭是以烤鵝來替代火雞;還有塞在火雞內部的填充佐料Stuffing,是用撕成碎片的玉米麵包(CornBread)、白麵包和芹菜等等做成的;除此之外還有用火雞內臟煮成的濃稠淋汁(Gravy)。另外還有一樣特別的醬汁-小紅莓調味醬汁(CranberrySauce),用的就是每年九月和十月時盛産的小紅莓。其它的配菜還包括烤洋芋泥、烤紅薯泥、青豆和比司吉等等。最後的甜點當然有應景的南瓜派,也可以準備核桃派或蘋果派。
感恩節祝福短信
  一生把你放在心裏面,儘管未必能夠長相思守;衹要偶爾深夜想起有你;會有一絲微微的酒意;一生把你放在夢裏面,儘管就要和你從此分手,讓我能夠感覺一些暖意,讓我以為還在你懷裏。感謝你多年給我的愛。
  不管是貧窮還是富有、疾病或是健康,永遠與你不離不棄,就算死神也無法將我們分開!感謝你對我多年的照顧。
  今天是感恩節,我為你準備了可口的火雞,還有甜美的飲品,還有……還有我的心和戒指,感恩節,你願意永遠和我在一起嗎?
  嘿,寶貝,感恩節到了,為了表示你對我的感恩之心,快點請我吃火雞,還有別的好吃的,我要吃吃吃吃火雞肉…嘻嘻嘻…打電話給我吧!
  願你的事業蒸蒸日上,小日子過的像火雞一樣紅紅火火,不過在你最幸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我哦!請我吃火雞伴美酒吧!
  今天是感恩節,我要對你說一聲節日快樂,謝謝你一直以來的關心和照顧,來世做牛做馬,我一定會拔草給你吃。
  讓我怎樣感謝你,當我走嚮你的時候,我原想收穫一縷春風,你卻給了我整個春天。
  Warm wishes at Thanksgiving.......
  在感恩節,衷心地祝福你們。
  From all of us to all of you at Thanksgiving.
  我們全體祝你們感恩節快樂。
  Thanksgiving wishes for you and your family.
  給你們全家感恩節的祝福。
  I wish you could be here on Thanksgiving.
  但願你能來過感恩節
  Thanksgiving just won't be the same without you.
  沒有你,感恩節就不會一樣了。
  This will be our first Thanksgiving apart.
  這將是我們第一次不在一起過感恩節
  It will be sad not to see you during the holiday when families get together.
  傢人團聚的節日裏,不能看到你,我會感到難過。
  Our first Thanksgiving should be our best.
  我們第一次共度的感恩節是我們最美好的時光。
  I wouldn't want to spend Thanks-giving with anyone else.
  我衹願和你共度感恩節
  What a wonderful time to be together.
  在一起的時光多麽快樂。
  Thanksgiving is a time when I tell you that I love you.
  感恩節就是我告訴你我愛你的時候。
  Thanksgiving is a great time to tell you that we love you kids.
  孩子們,感恩節這時刻,我們要說:我們都愛你們。
  Thanksgiving is the best holiday of the year.
  感恩節是一年中最好的節日。
  I love to eat, so I love Thanksgiving.
  我愛吃,所以我愛感恩節
  I hope you are feeling thankful after your supper.
  希望你吃過晚飯後有感恩的心情。
  I am getting hungry just thinking about it.
  一想到它我就餓了。
  I will be home for Thanksgiving, so save a little turkey for me.
  我會回傢過感恩節,所以請留點兒火雞給我。
  生而至今,雖有小病小災,也一直是平平安安;雖有磕磕碰碰,也一直算順順利利。感謝神,讓我擁有正常人的一切。四肢雖不強壯然而健全,眼睛雖然近視然而明亮,工作雖不合性情然而穩定,生活雖不圓滿然而幸福。
  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給了我血濃於水的手足,給了我孤獨然而成熟的童年,給了我一直求學的機會。
  感謝姐妹,幫助引導我健康成長,支持我走過青澀歲月,扶持我完成學業,在我睏難的時候,伸出她們溫情的手。
  感謝老師,傷害過我溫暖過我,教會我知識和做人,讓我有對別人付出的能力,有考慮他人想法的體貼。
  感謝朋友,成長中帶給我許多淚水和歡笑,求學中給我許多自信和磨煉,生活中給我許多幫助,和提供給我施予幫助的機會。
  感謝愛人,給我許多不堪回首的回憶,一份近乎完美的感情,和一個不完全和諧卻永遠溫馨的家庭。讓我在以後的歲月中,一次一次地回味與重溫,那想來幸福的點點滴滴。
  感謝生活,給了我苦難的同時也給了我巨大的財富。讓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始終能含笑面對風雨,坦然應對挫折,榮辱不驚,得失隨緣。
  讓我們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時常覺得自己是個幸運的人.無論何時何處總有人給我幫助與關懷.一再的體會,一再的確信,是大傢用愛心與寬容組成了我生活的點點滴滴.真心感謝你!
  雁過無痕,葉落無聲,美麗是些具體而實在的東西,無處不在的守候着你。感激這個世界的魅力,感激你的存在,感激我們的相識。感恩節快樂!
  我願是候鳥,在遷徙的路上伴你飛翔;我願是雄鷹,在攀登的途中給你勉勵;我願是火雞,在感恩節被你品嚐!呵呵,這樣的朋友夠仗義吧!感恩節快樂喔!
  你是我見過最美麗的樹葉,讓我的森林為你凋謝;你像一首旋律讓我的生命多和諧,我衹能用小小聲音說感謝,小到衹有你能瞭解!感恩節快樂!
  直到有一天,當我發現我們都已經漸漸地老去的時候,我纔感悟到人世間最珍貴的東西莫過於朋友之間的友誼!朋友,謝謝人生路上曾有你,祝感恩節快樂!
  你的燦爛笑容長留我心中,你的親切話語永伴我左右,你的熱情激勵鼓舞我前行,你的真誠幫助溫暖我心房,在這感恩節來臨之際,真誠的對你說聲:謝謝……
  美國人在感恩節時感謝上帝的眷顧,使他們有豐足的食物。我也要感謝上帝,因為有你陪伴,讓我豐衣足食、心寬體胖,那——請你和我一起過感恩節吧!
  每個陽光燦爛的日子,都會讓我心存感謝!在這個感恩節,真心的感謝你,讓我可以以堅強的意志和無謂的精神,抗擊酷暑嚴寒,風雨雷電,而不覺疲憊和孤單.
  天地間有一種東西叫雪,從天而降,落地而化;人世間有一種東西叫愛,自吸引中誕生,升華中融洽;朋友中有一個人是你,識於偶然,止於永久。感恩節快樂!
  感謝上蒼讓我遇見你,感謝命運讓我喜歡你,感謝時間讓我在想你。親愛的你,可知道這一切?我們的愛情感動着天地,我也懷着虔誠的心給你送去感恩節祝福!
  茫茫人海中,最是你那回眸一笑的瞬間溫柔,有如江邊楊柳垂下的嬌羞,讓我塵封已久的心靈綻開!感謝上帝讓我遇上你,我以感恩的心給你送去感恩節的祝福!
  嚮幫助過我的朋友和我所愛的朋友說聲感謝,感謝你走進我的生命,讓我的生命豐富而又美麗,我願以我有生的時光,帶給你無限的快樂,祝感恩節快樂!
  你我兩地相隔,思念和期待鑄就了等待,在等待的日子裏,我要對你說,謝謝你的愛,我要用我的全部感情來報答你,時間能證明一切。
  美國人在感恩節時感謝上帝的眷顧,使他們有豐足的食物。我也要感謝上帝,因為你,和我一起過感恩節吧!
  爸爸媽媽,今天是感恩節,我最需要感謝的人就是您們,謝謝您們給了我生命,並教導我成長!
  感謝你,無論什麽時候,總有你在我身邊給我支持與力量。Thanksgiving Day Happy!
  一朵花摘了許久枯萎了也捨不得丟,一把傘撐了許久雨停了也記不起收,一條路走了許久天黑了也走不到盡頭,一句話想了很久纔說出口,有你真好!
  親愛的,我在想你,給你一個感恩節的擁抱!還有一個感恩節的熱吻!祝你感恩節快樂!
  今天是感恩節!雖然我不信基督,但我認同感恩,真的感謝上蒼讓我們相識,但願我們成為一生的好朋友祝福你我親愛的朋友……
  賜予我生命者,賜予我一粥一飯者,賜予我無盡關愛者,我心中都存有無限的感激。在今天,在這感恩節;也在每天每時每刻!
  非常高興與你一起度過的每一分鐘,希望能使你每時每刻都開心,想起你的名字感覺很甜蜜,期望着與你再見。
  你的友情,在我生活裏就像一盞燈,照亮了我的心靈,使我的生命有了光彩!祝你感恩節快樂!
  感謝歲月讓一隻船,在這裏找到了落帆的願望。你的溫情不是花朵,是青青的枝,鼕天過後總有新葉!
  感謝你堅強的笑容,為我照亮一角別愁的雨空,此後的多少天裏,我將因為這笑容而盼望着相遇的美麗!
  有恩不報非君子,你還記得嗎,我上次藉你給十塊錢,幫你渡過難關,你怎麽謝我?今天可是感恩節呀!
  如果我有神燈,我將有三個許願的機會,但我衹要一個就夠了!我將許下這個願望:我要你一生幸福平安!
  一年又一年,風風雨雨。您為了我們嘔心瀝血,請接受我們對您深深的感謝和衹熱的愛。
  “患難見真情”,謝謝你幫我度過難關!感恩節送上我的祝福!
  火雞,快逃命去吧,不然呆會兒你就會成為我盤中的美味,呵呵!
  火雞和南瓜餅是今天必不可少的啊,你要預先準備好,晚上一下班我就過去幫你吃啊!
  我幫了你那麽多,也不要求你謝,看在今天是個好日子的份上,就給我送衹火雞算了!
  是您指引我走出第一步,幫助我找到以後的路,謝謝您,爸爸!祝你過一個快樂的感恩節
  媽媽,今天是感恩節,我最需要感謝的人就是您,謝謝您給了我生命,並教導我成長。
  神說:所謂幸福是有一顆感恩的心,一位忠誠的愛人,一個健康的身體,一份稱心的工作,一幫信賴的朋友,當你收到此信息,一切將隨之擁有!懷着一顆感恩的心你會終身幸福快樂!
  *::::::::::::*送你一條祝福的圍巾,用它的溫暖抵禦寒風的侵襲,讓你的世界永遠喜悅溫馨,天冷了,多保重!感恩節快樂!
  你的生命.身體都來自父母,你的喜怒哀樂來自社會和自然,你的生活來自於關心並幫助過你的人,我也依然!我們共同在感恩節為他們祝福吧!
  人生極為重要的三件事便是:用寬容的心對待世界,對待生活;用快樂的心創造世界,改變生活;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祝感恩節快樂!
  感謝在這美麗的秋夜你給了我美麗的情懷,讓我一想起來就能感覺到那涼爽的風像一隻柔軟的手輕輕地拂過臉龐,吹過脖頸,遙遠的思念,遙祝感恩節快樂!
  人總是容易在紛煩又平淡的生活中變得麻木,謝謝你的感恩節短信,讓我知道在不遠處還有人默默的關心着,也教會我以感恩的心對待生活!
  曾經的陌生不代表永恆,不經意間,某種感覺的默契延續你我的友情,寂寞旅途中,能收到你殷切的關懷和誠心的祝福,我欣喜:紅塵中有你同行!感恩節快樂!
  中國也可設立感恩節
  藉鑒西方節日,設立中國感恩節,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理解父母;讓成年人互相體諒,人際關係更和諧。2005年3月18日,陳萬志嚮大會提交書面建議。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閤家歡聚的節日,在這天傢人團聚在一起,品嚐感恩節火雞和南瓜餅等美食。陳委員說,近年來,不斷有大學生倡議,在中國大學生中設立自己的感恩節,在這天嚮自己的朋友、師長表達愛意和謝意,聯繫周圍實際,讓他覺得這很有道理。
  他表示,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樂於助人、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一度傳為名句。但近年來,我國教育更多關註分數和升學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傢人的溺愛導致孩子覺得別人的關懷是理所當然,不少學生不懂得感謝、感激,衹知道索取;甚至對太過關心自己的傢人産生逆反、厭煩情緒。
  同時,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況,一切衹從利益出發。陳委員表示,在一個文明的社會,知道感謝,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這也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可促進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係相處融洽、協調,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幫助。
  據此,陳委員建議在我國也設立感恩節,讓學生們學習換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讓成年人暫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誠地去體貼關心別人。
  陳委員補充,西方的感恩節雖有其宗教內涵,但我們完全可以吸收其積極成分,融入傳統美德中,並賦予新的涵義,設立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
  對於陳委員的建議,一些教師表示節日的形式並不重要,關鍵是加強相關方面的道德教育,培養感恩的精神;一些市民則稱感恩節的設立可提醒自己對傢人的關懷,有市民甚至建議,將感恩節和探親假等合併在一起,讓遠離父母的人集中時間探望親長,以盡孝道。
感恩節遊戲
  感恩節宴會後,有些家庭還常常做些傳統遊戲。第一次感恩節,人們進行了跳舞、比賽等許多娛樂活動,其中有些一直流傳至今。有種遊戲叫蔓越桔競賽,是把一個裝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競賽者圍坐在周圍,每人發給針綫一份。比賽一開始,他們先穿針綫,然後把蔓越桔一個個串起來,3分鐘一到;誰串得最長,誰就得奬。至於串得最慢的人,大傢還開玩笑地發給他一個最差奬。
  還有一種玉米遊戲也很古老。據說這是為了紀念當年在糧食匱乏的情況下發給每個移民五個玉米而流傳下來的。遊戲時。人們把五個玉米藏在屋裏,由大傢分頭去找,找到玉米的五個人參加比賽,其他人在一旁觀看。比賽開始,五個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剝在一個碗裏,誰先剝完誰得奬,然後由沒有參加比賽的人圍在碗旁邊猜裏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數量最接近的奬給一大包玉米花。
  人們最喜愛的遊戲要算南瓜賽跑了。比賽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規則是絶對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終點者獲奬。比賽用的勺子越小,遊戲就越有意思。
  除去這些活動外,有些家庭在節日裏驅車到鄉間去郊遊,或是坐飛機出去旅行,特別是當年移民們安傢落戶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遊客們嚮往的所在。在那裏,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號仿製的船和普利茅斯石,還可以花幾個小時在移民村裏參觀。移民村是仿照當年的樣子建成的。參觀時,還有專門人員扮成請教徒同遊客們談天,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同名音樂專輯
  歌手: 賈立怡
  英文名:Rachel Kar
  公司: 音尚動力
  時間: 2006-10-29
  地區: 港臺
  語種: 國/粵語
  麯風: 流行
  這是一張有關於“感恩節”的專輯,帶着這張專輯你可以《一個人生活》,在《骨頭日記》裏,賈立怡會對你說,也許《你是我想找的男孩》;在《天氣報告》中,你會發現有一個晴天叫《藍藍天》,吃着甜甜的《桂圓》,聞到熟悉的《夏天的味道》;這次,賈立怡會用她的音樂告訴你她的夢想,也許太陽是會落下的,但是賈立怡的《夢不落》,堅持夢想也許你也會贏得明天,《對不對》?
  ⊙超強製作人親自操刀製作 實力唱作歌手許哲佩傾情完美合聲
   繼上張專輯《賈主義》取得不錯成績之後,經過一年的醖釀,2006年賈立怡又帶着她的第二張創作專輯和大傢見面了。這張專輯共收錄了12首歌麯,除了國語歌之外,兩首粵語歌分別是《對不對》和《骨頭日記》的粵語版本,和上張專輯不同,這張新專輯有幸邀請到了光良《童話》的超強製作人陳建良為專輯親自操刀把關,配合衆多編麯人的共同打造,專輯麯風多樣,音樂元素豐富:除了她一直擅長的抒情慢歌外,還囊括了中國風、Bossa Nova、R&B。負責 Rachel 的最新大碟的製作人朱敬然先生 (臺灣金麯奬最佳編麯人及陶喆製作班底著名製作人) 對 Rachel 的評價甚高,其中說到:“除了在音樂創作方面獨特的天賦才能,演唱自己作品細膩情感之外,最讓我欣賞的是她對音樂的執着和熱誠。在音樂市場的不景氣的現今,音樂創作者很容易會放棄音樂的原創性,而重複他人的成功作品,但 Rachel 音樂的原創性是很難能找到類同的東西在她的作品裏面的。”賈立怡這次再一次嘗試歌詞的創作,顯得更加的遊刃有餘,她始終相信一首好歌除了要有動人的旋律還要有美妙的歌詞,能表達歌手內心世界的詞這樣的完美結合才能撼動每一位聽衆的心。
  當然在演唱方面賈立怡同樣要精益求精,這一次實力唱作歌手許哲佩也來為其新專輯助陣,作為專輯的合聲部分,兩人可以說是惺惺相惜,默契配合,絲毫讓人感覺不到是第一次的合作,相信會給聽衆帶來一些與衆不同的新感覺。
  專輯中還有一首非常立志的歌麯《藍藍天》,表現出年輕人對未來對理想的鍥而不捨的追求。而《桂圓》則是一首極具中國古典特色的歌麯,從中國麯風到充滿深意唱腔,仿佛滌蕩出一個清澈唯美的世界。《你是我想找的男孩》是一首輕鬆搖滾的歌麯,歌麯中流露出的年輕人對待愛情的理智與自信,賈立怡也唱出了自己的愛情宣言,很值得期待。《感恩節》則是用抒情的麯調與充滿感恩的心情描述出愛情。
   ⊙再續寵物情緣歌麯 首次獻“聲”飾演貓貓
   在賈立怡之前《賈主義》中收錄了一首《自由貓》,而在專輯內頁裏,大傢可以看到一隻十分可愛的鬆獅狗,這也是 Rachel 自己的寵物小狗 Jerry,由此可見,Rachel 與寵物之間親密關係,而這次的新專輯又再續寵物情緣,《骨頭日記》的麯風延續了上張專輯的《自由貓》的風格,清新的 Bossa Nova 麯風,歌詞更是充滿了生活情趣:陽光、海灘、被窩,鼾聲……。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她的小狗 Jerry,歌麯的後期製作是由陶喆工作室來完成的,細膩的編麯和製作更是將輕快舒適,簡單上口的旋律呈現出浪漫的情調和煽情的氣氛。相信凡是聽過這首歌的人都會體會到濃濃的愛意,不光是對待寵物,也是對待身邊一切生命的態度,隨時隨地讓愛心流露。在溫馨的氛圍中牢牢抓住每一個聽者的心。專輯中還收錄了這首歌的粵語版本《自由狗》,這首歌同時也是今年6月賈立怡與香港R&B創作才子方大同首次獻“聲”的廣播劇《緣來敲錯門》的主題歌,賈立怡用聲音扮演的是劇中的女主角和她那衹心愛的寵物貓。首次在廣播劇中模仿貓貓,這對於從小就喜歡養寵物的賈立怡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因為在傢裏她也常常會以這種方式和她的愛犬 Jerry 溝通,這部廣播劇現在已經在廣東地區播出,聽衆反應都非常的不錯。
   ⊙MV拍攝吃盡苦頭 遭遇真“狗”麻煩
   第一站到北戴河,拍攝最新單麯《對不對》MV,原以為會是陽光燦爛的夏日海灘,沒想到5月的北戴河卻在狂風大作,氣溫續冷。但為了營造夏日海灘的浪漫感覺,Rachel 還是穿上了吊帶裙,讓畫面充滿了暖心美感。導演在海灘上放了一架白色的大三角鋼琴,Rachel 一襲黑裙與白色鋼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大海的映照下顯得十分浪漫,但鏡頭後的她卻凍得直發抖,讓現場的歌迷非常心疼。中間休息時工作人員拿來了軍大衣和暖水袋給 Rachel 取暖,她開玩笑的說:“我本想着來海灘曬太陽,還拿了防曬霜和陽傘呢,呵呵。”
  新唱片的第二首單麯是清新的 Bossa Nova 作品《自由狗》,導演將場景安排在春光明媚的頤和園,選在一間別墅裏面拍攝, 工作人員特地藉來兩衹可愛的小狗。雖然 Rachel 平時也是個“狗媽媽”,這次卻遇到了麻煩。由於小狗的主人就在現場,每次 Rachel 想要牽着小狗的時候,小狗總是自己掙紮着要回到主人身邊, 搞得 Rachel 不知所措,笑場不斷。不過日久生情,到了晚上小狗已經和 Rachel 愉快的相處了,在MV中洋溢着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很多探班的記者都以為它們都是 Rachel 的狗狗。另一場景是在北京一傢寵物店,一來到店裏,Rachel 就被琳琅滿目的狗食品吸引住了,因為品種和口味都跟他在國外和香港見到的不一樣,開拍前後給她的小狗 Jerry 挑了不少零食,Rachel 說十分想念她的 Jerry,要帶些北京的零食給他嘗嚐鮮,看來她真是一個稱職的“狗媽咪”。
  ⊙感恩的意義
   這張專輯取名為《感恩節》,是賈立怡的主意。出道一年多來,別人給予她的以及她從前輩們身上學到的東西,都是她最好的財富,“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她把這些都化作感激小心收好,埋藏於心底,靜靜地等待報答的機會。一年以後,全新專輯的發行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報答大傢的好機會,同時她也想要告訴大傢,凡事感激,學會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長的人!
  英國作傢薩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流行於歐洲感恩節的一首詩
  《我感恩》
  ——流行於歐洲感恩節的一首詩
  有每夜和我搶棉被的伴侶,
  因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別人在一起。
  有衹會看電視而不洗碗的青少年,
  因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傢而不是流浪在外。
  我繳稅,因為那表示我有工作。
  衣服越來越緊,那表示我吃得很好。
  有陰影陪伴我勞動,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陽光下。
  有待修整的草地,待清理的窗戶,
  和待修理的排水溝,那表示我有個傢。
  能找到最遠的那個停車位,
  因為那表示我還能走路,且還有幸有輛車。
  有巨額的電費賬單,因為那表示我冷氣吹的爽。
  教堂禮拜時我身後有五音不全的女士,
  因為那表示我還聽得到。
  有一堆衣服要洗燙,因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
  一天結束時感到疲勞和肌肉酸痛,
  因為那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
  一大早被鬧鐘吵醒,那表示我還活着。
  最後,感恩過量的電子郵件,
  因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會想到我。
  當你覺得人生很糟,
  就再看一遍吧!
  小學生英文詩贊美感恩節
  Thanksgiving is nearly hear,
  Thanksgiving comes every year.
  There is something I can say,
  Thanksgiving is my favourite day!
感恩節起源
  感恩節的由來要一直追溯到美國歷史的發端。1620年,著名的“五月花號”船滿載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02人到達美洲。1620年和1621年之交的鼕天,他們遇到了難以想像的睏難,處在饑寒交迫之中,鼕天過後,活下來的移民衹剩50來人。基於“來者是客”的信念與習俗,印第安人給這些移民送來了生活必需品,並且教導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等等生存方法。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來自歐陸的新移民逐漸習慣了在當地的生存方式。在歡慶豐收的日子,歐陸新移民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的賜予。在當前廣為人知的感恩節版本裏,往往衹強調雙方的友好關係以及歡樂慶賀的氣氛;但也有許多人指出,衹一味強調感恩節的快樂以及友好對印第安人並不公平。因為這樣容易讓人們傾嚮忘記後續對印第安人的剝削與屠殺的歷史。許多人認為,美國第一個感恩節就是印第安人與新移民第一次齊聚感謝上天賜予的那一天。但是,對許多印第安人來說,這並不是第一次人們齊聚一堂感謝上天的經驗。對於一些新英格蘭的印第安人來說,他們早有感恩節慶的存在。這些印第安人一年舉行六次感恩節慶,他們依照不同時節舉行感恩的儀式。在秋季收成時節舉行的感恩儀式,對於這些印第安人來說,是他們一年中的第五次感恩節慶。一般人所知的“感恩節的由來”,事實上是第一次歐洲的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感謝上天賜與的那一天,而非所謂“美國的第一個感恩節”。
  第一次歐洲新移民與印第安人一同慶賀的感恩節延續了三天,雙方也同意了一個和平、友好的協議:印第安人歡迎他們在其中一塊原屬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屬於新移民自己的村莊。這個時刻原本是雙方友誼逐漸鞏固的開始,但不幸的是,友好的關係並沒有持續太久。由於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印第安人的援助,一些新移民慢慢淡忘了他們一開始遭受的睏難以及受到的幫助;再加上更多新移民不斷的涌入,雙方的不信任感逐漸升高,摩擦産生越來越多;一些新移民甚至不容忍印第安人的宗教信仰,試圖教導、說服印第安人他們的信仰是不正確的。許多的摩擦與衝突導致了後來的“菲力浦國王之戰”。
  積怨日深的土地
  17 世紀60年代中期,新英格蘭基督教教長約翰(John Eliot)已經轉化了幾百名印第安人皈依基督教。還建立了幾個“祈禱鎮”。但是在他嚮“萬帕諾亞”酋長( Wampanoag, Metacomet)傳達福音時,酋長“梅塔科米特”一把抓住教長的大衣,扯下一粒紐扣舉到教長眼前。聲稱他對基督教的興趣,就象對這粒紐扣一樣——然後甩手就把紐扣丟到地上。
  “梅塔科米特”,他在以後的日子裏發起反殖民擴張的戰爭而名聲大噪,英屬殖民地人民送他一個綽號“菲力浦國王”,他的真名反被淡忘了。 菲力浦的父親——老酋長“邁斯色以”( Massasoit)曾經和殖民地移民建立了友好關係。他已經出讓、轉賣了大片土地給新移民。然而,不斷蜂擁而來的移民對土地的渴求沒有止境。新英格蘭殖民政府用各種辦法迫使周圍部落出賣土地。而印第安人部落之間的戰爭糾紛,使酋長們對槍支彈藥的需求不止,在毛皮和土産不夠的情況下,衹好以土地交換。
  1661年老酋長“邁斯色以”去世時,部落已經陷入殖民地包圍之中,印第安人到市鎮去,就得遵循殖民地法律。印第安人醉酒倒在大街上,就要被抓去抽皮鞭,或者服十天勞役。清教徒殖民政府的法律嚴厲,讓印第安人備受束縛,心中積怨日深。
  1662年菲力浦的哥哥(Wamsutta)繼任酋長不久,就受到普利茅斯法庭的傳訊,儘管他有酋長之尊,還是在刺刀下被武裝押送到法官面前。更為奇怪的是,在法官傳訊之後,菲力浦的哥哥就得了病,很快死去,在位不到兩年。菲力浦懷疑是白人殖民政府下了毒致死。菲力浦心懷對殖民政府的猜疑怨恨,繼承了哥哥的酋長大位。
  1675年,接連幾件事情激化了殖民地人民和印第安人的矛盾。
  一群屬於殖民地居民的牲畜跑進了印第安人的玉米地踐踏莊稼——據說這樣的事時有發生。印第安人開槍打死八匹馬,殖民地居民開槍還擊,打死一名印第安人,造成白人與土著居民關係陡然緊張;
  約翰·西斯蒙(John Sassamon )案件的審判。約翰·西斯蒙是“萬帕諾亞”部落的人,童年時父母染天花雙亡,一個清教徒家庭收養了他,他自然熏陶成為基督教徒。約翰.西斯蒙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還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他回來後做酋長菲力浦的翻譯,來往於部落與殖民政府之間。
  約翰.西斯蒙曾警告殖民政府,指出菲力浦王有造反的企圖。不久,西斯蒙被謀殺。一個由白人和印第安人組成的法庭做出了三位嫌疑人謀殺 罪名成立的判决,三名罪犯被處决。其中有一名是菲力浦王的親信。整個案件直指幕後操縱者為菲力浦王。菲力浦王感到形勢逼迫,决定揭竿而起。
  血腥的戰爭
  菲力浦王指揮著部落兵丁迅速對殖民地城鎮發起進攻,他給部下指令:燒毀所有房屋,摧毀所有城鎮,殺死所有的白人。菲力浦王所到之處,火焰滾滾,血流遍地。一位目擊者這樣描述部落兵襲擊過的地方:兩位老人上半身撲倒在門外,而下半身在門內被燒焦了,一位年輕女人躺在院子裏,她的腦袋被槍彈洞穿,躺在她身邊不遠的嬰兒的頭部,被刺刀戳爛……
  對菲力浦王的恐怖籠罩著新英格蘭大地,殖民們放棄新開闢的傢園,收縮到沿大西洋海岸的較大城鎮。菲力浦王的部隊裝備的是燧發火槍,比起殖民政府軍隊配備的火繩發射火槍要先進。所以,在戰爭初期,菲力浦王攻勢淩厲,氣焰囂張。他有指揮戰爭的才能,一連設計了幾個埋伏,消滅近二百名政府軍。
  這又刺激了其他幾個部落的連鎖反叛(Narragansetts, Nipmucks, Pocumtucks, and Abenakis ),原來互相敵對的部落,在反對白人侵占傢園的共同目標下,結成盟友。一時間新英格蘭地區風聲鶴唳、四面楚歌。戰火籠罩了普利茅斯、羅德島、馬塞諸塞以及康涅格蒂格河流域 (Rhode Island , Massachusetts. Connecticut River Valley)殖民們感到恐慌絶望。
  然而戰局不到一年開始發生逆轉,菲力浦王的軍隊彈藥消耗得不到補充,糧食儲備也被耗盡。軍營衹好靠近河流駐紮,一邊打仗,一邊撈魚。部隊分散成小股,原來的同盟部落,發生分裂,有的部落離開了。反殖民聯盟的戰鬥力大為削弱。
  得到新武器裝備、糧草充足的殖民軍,開始集中兵力反擊。其中有兩次著名的偷襲,重創印第安部落。政府軍在夜間包圍印第安人駐地,拂曉突然進攻,一次殺死600印第安人,另一次殺死1000人。其中包括很多婦女兒童。殖民軍隊的報復行動,一樣十分殘暴。
  一年之後,菲力浦王的攻勢全無,變為流竄遊擊。1676年夏,菲力浦王和他幾個少數隨從被圍困在沼澤地,他被擊斃之後,身體被斬碎投入水中,他的腦袋被挑在槍尖上,凱旋而歸的軍隊高舉著滿街遊行。普利茅斯市慶祝大捷,一片歡騰景象。
  菲力浦王戰爭的損失慘重,殖民地政府一方的統計,1200傢農捨被燒毀,13座城鎮被夷為平地,8000頭馬匹牲畜被打死。600多名士兵戰死,平民、婦女兒童死亡約2000人。殖民地所欠戰爭債務,超過殖民地全部資産。
  印第安人一方死亡數字不祥,一般認為是殖民地政府一方死亡的3倍。估計僅在戰場上就死去2000人。傳染疾病奪去的性命比戰爭還多。拿菲力浦王的萬帕諾亞部落來說,戰前約15000人,戰爭和疾病滅掉了人口十之八九。俘獲的部落的主要頭目被絞死,菲力浦王的妻子和兒子也被賣到百慕大為奴隸,少數逃散者加入其他部族。“萬帕諾亞”部落從此被消滅了。
  菲力浦王最終與自己的小邦同歸於盡,他衹是留下一句讓殖民者心驚肉跳的話:
  “拼必死之命,殉必亡之國。” ——萬帕諾亞酋長,菲力浦王 1675
  "determined not to live until I have no country."—— Wampanoag sachem ,King Philip 1675
  沒有恩人的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加拿大獨有的傳統節日,在感恩節,許多人會滿懷溫情回顧移民歷史。首批歐洲移民從英國普利茅斯出發,乘坐五月花號歷經艱險,在1620年鼕到達北美洲(後來他們把這個登陸點也命名為普利茅斯)。
  當時適逢大雪覆蓋原野,寒冷饑餓令移民陷入絶境,一些人死去。幸虧印第安人發現他們,並且給與慷慨援助,纔絶處逢生。第二年新移民得到豐收,大擺火雞宴,和印第安人舉杯同慶,歡宴持續三天三夜……
  但是人們不知道,那個純樸好客的部落就是萬帕諾亞( Wampanoag )部落,那個古道熱腸的印第安人酋長就是菲力浦王的父親——邁斯色以( Massasoit)。
  1618年北美洲東岸遭受到傳染病“天花”的襲擊,大批土著居民死亡,一些村落荒蕪。酋長樂意讓這些遠方的來客到這些遺棄的村落安身,並與他們結為友好聯盟。這種兄弟情誼持續了近50年。
  歐洲移民每年以3%的增長嚮北美大陸擴張,1676年,新英格蘭地區已有5,2000名移民。移民反賓為主。並以自己的文化發達先進為傲,對印第安人存有歧視輕衊心理。一些商人在與古樸的土著族交往中,常常采用哄騙的手段謀取利益,讓印第安人對白人日漸失去信任。
  最初時期,對於印第安人的慷慨,殖民者會說:“Thanks Giving”;到後來,演變成你不“Giving”,我就要設法“Taking”。菲力浦王之戰根源,在於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衝突,在沒有土地所有權也就沒有開發利用權的實際情況下,轉變成一場爭奪和維護土地所有權的戰爭。
  北美洲的歷史,似乎在揭示這樣一個冷酷的規律:如果一塊土地存在更有效的開發方式、能夠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那麼最終這塊土地會依這種開發方式進行。文化傳統、土地所有權、宗教法律、人倫道德等等都不能製止這種潛規律的運行。
  儘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這塊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試圖維護低效的、傳統的土地利用方式,總歸要失敗的。這種失敗不以文明的方式,就以野蠻的方式。遺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蠻的方式表現:印第安人不僅丟失了土地所有權,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敗的苦澀,不堪回味。
  當然,有人把菲力浦王之戰看成印第安文化和歐洲文化之戰,傾嚮樹立基督教文明;有人把它看成是白人和土著的種族戰爭,意在激發民族主義情緒;有人從中找到殖民主義擴張的罪惡證據,證明反對殖民主義的正義性;還有的以這場戰爭中發生的嚴重摧殘人權的行為,來揭露今天美國高舉人權旗幟的虛偽性;甚至白人至上主義者也可以從中找到有色人種愚昧落後的大量例子,以支援白人種族優越論……凡此等等,都是各取所愛,試圖從萬花園裏采一瓣顔色,代表春天。
感恩節習俗
  初時感恩節沒有固定日期,由各州臨時决定,直到美國獨立後,感恩節纔成為全國性的節日。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常,基督徒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都有化裝遊行、戲劇表演或體育比賽等。分別了一年的親人們也會從天南海北歸來,一傢人團圓,品嚐以“火雞”為主的感恩節美食。
  美國當地最著名的慶典則是從1924年開始的梅西百貨感恩節遊行(Macy's Thanksgiving Day Parade)。
  每逢感恩節這一天,美國舉國上下熱鬧非凡,人們按照習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禱,城鄉市鎮到處舉行化裝遊行、戲劇表演和體育比賽等,學校和商店也都按規定放假休息。孩子們還模仿當年印第安人的模樣穿上離奇古怪的服裝,畫上臉譜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鄉外地的傢人也會回傢過節,一傢人團團圍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雞,並且對傢人說:“謝謝!”。感恩節後,學校會讓同學們畫一張感恩節的畫,大多數學生都畫的是火雞。
  同時,好客的美國人也忘不掉這一天邀請好友、單身漢或遠離家乡的人共度佳節。從18世紀起,美國就開始出現一種給貧窮人傢送一籃子食物的風俗。當時有一群年輕婦女想在一年中選一天專門做善事,認為選定感恩節是最恰當不過的。所以感恩節一到,她們就裝上滿滿一籃食物親自送到窮人傢。這件事遠近傳聞,不久就有許多人學着她們的樣子做起來。不管遇到誰,他們都會說:“THANK YOU!”
  感恩節購物與黑色星期五:
  感恩節購物已經成為了美國人的習俗。從感恩節到聖誕節這一個月,美國零售業總銷售額能占到全年的1/3強,是各個商傢傳統的打折促銷旺季。瘋狂的購物月從感恩節的次日(星期五)開始,這一天即被稱為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據說是因為周五這天一大早,所有人都要摸着黑衝到商場排隊買便宜貨,這種行為有個非常形象的說法,叫Bird of getting up early.(早起的鳥兒)。在外國“感恩節”和中國的春節一樣重要!
  每年一度的總統放生火雞儀式始於1947年杜魯門總統當政時期,但實際上這個傳統儀式可以追溯到美國內戰林肯總統當政的時期。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兒子泰德突然闖入內閣會議請求赦免一隻名叫傑剋的寵物火雞,因為這衹被送進白宮的火雞,即將成為人們的感恩節大餐。
  布什特赦“飛鳥”火雞2006年11月22日,布什在白宮玫瑰花園舉行感恩節放生儀式上,特赦了一隻名叫“飛鳥”的火雞。
  奧巴馬特赦火雞“勇氣”美國總統奧巴馬25號特赦感恩節火雞.並將火雞被命名為“勇氣”。這也是他上任以來,首次特赦火雞.奧巴馬並對保護美國人民身傢安全的英勇戰士表示感恩。
  每年11月的第4個星期四是美國感恩節。在女兒薩莎和瑪麗亞的陪伴下,奧巴馬特赦了本來要用做盤中餐的火雞.奧巴馬說,我原本打算吃掉這衹火雞。由於薩莎和瑪麗亞的幹預,我赦免了“勇氣”。這衹火雞將被送到迪士尼樂園。為防止意外,當局還準備了一隻備用火雞,名叫“卡羅琳娜”。
感恩節的地域性
  衹有美國和加拿大的節日:
  感恩節是美國和加拿大獨有的節日。它的起源300多年前一批100多人的歐洲移民到了美國,饑寒交迫很難活下來,大部分人在頭一年的鼕天就凍死餓死了,剩下的50多人,在當地原居民印第安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釣魚、打獵、種玉米和南瓜,這些人在第二年喜慶豐收的時候,舉行了感謝上帝的慶祝活動,並且邀請印第安人一起參加。這就是感恩節的由來。後來,美國林肯總統宣佈每一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為感恩節,從此美國就有了新的公休日了。
  歐洲沒有感恩節
  歐洲人沒有美洲大陸的那些這些經歷,沒必要感謝遠在另一大洲印第安人,所以他們沒有感恩節。因為這個節日有着深厚的美國歷史由來,並且涉及當時的宗教。很多人以為感恩節是歐美地區都流傳的節日,其實這是錯誤的。
  一般來說,在感恩節這天祝賀歐洲人“感恩節快樂”是一個很不禮貌的行為,很可能會招來反感。在我國的香港、澳門特區也沒有感恩節的習慣,感恩節問候同樣有可能帶來睏惑與反感。
  中國的“感恩節”:
  國內有人建議在中國也另外設立感恩節。西方的感恩節雖有其宗教內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積極成分,融入傳統美德中,並賦予新的涵義,重新選擇一個紀念性的日子,設立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藉鑒美國節日,設立中國自己的感恩節,讓孩子學習換位思考,理解父母;讓成年人互相體諒,人際關係更和諧。
  每年1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是美國的感恩節感恩節是美國人獨創的一個節日,也是美國人閤家歡聚的節日,在這天傢人團聚在一起,品嚐感恩節火雞和南瓜餅等美食。有大學生倡議,在中國大學生中設立自己另外的感恩節,在這天嚮自己的朋友、師長表達愛意和謝意,聯繫周圍實際,讓他覺得這很有道理。
  其實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樂於助人、知恩圖報,“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一度傳為名句。中國教育更多關註分數和升學率,加之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傢人的溺愛導致孩子覺得別人的關懷是理所當然,不少學生不懂得感謝、感激,衹知道索取;甚至對太過關心自己的傢人産生逆反、厭煩情緒。
  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況,一切衹從利益出發。在一個文明的社會,知道感謝,懷有一顆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可促進社會各成員、群體、階層、集團之間的關係相處融洽、協調,促進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信任、幫助。
  因此不少人建議在中國也另外設立自己的感恩節,讓學生們學習換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讓成年人暫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誠地去體貼關心別人。
英文解釋
  1. :  Thanksgiving
  2. n.:  Thanksgiving Day
相關詞
生日蛋糕搜狐餃子虛擬禮物
包含詞
秋收感恩節加拿大感恩節感恩節食火雞
在美國過感恩節感受美國感恩節我在美國過感恩節
美利堅見聞:感恩節巡遊美利堅見聞感恩節巡遊在美國過感恩節:體驗“獨在異鄉為異客”
在美國過感恩節體驗獨在異鄉為異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