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惠阳区 概况
郵編:516200 代碼:441303 區號:0752
拼音:Huì Yáng Qū 英譯:Huiyang District
惠州市惠陽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中下遊。總面積1262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2007年)。
全區轄4個街道(淡水、霞涌、澳頭、秋長)、6個鎮(永湖、良井、平潭、沙田、新圩、鎮隆)。其中,澳頭街道、霞涌街道,以及大亞灣西區辦事處由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區政府駐淡水街道金惠大道。 |
|
惠阳区 基本概况
惠陽區地處珠江三角洲經濟地區,毗鄰香港,與深圳、東莞相連,是一方投資的風水寶地。
惠陽於1994年5月撤縣設市、2003年6月撤市設區,轄淡水、秋長、新圩、鎮隆、沙田、永湖、良井、平潭、澳頭、霞涌10個鎮和三和經濟開發試驗區,面積1184平方公裏,人口50.77萬。區委、區政府駐淡水鎮。撤市設區以後,惠陽成為惠州濱海城市的重要組團。境內的大亞灣海域寬有51.8公裏海岸綫,素有“黃金海岸”之譽;淡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宜於開發“三高”農業、工業和各種休閑、娛樂、度假、旅遊等項目;藴藏鎢、錫、煤、泥炭土等礦産,盛産稻穀、花生、蔬菜、荔枝等農産品,以及海蠃、石斑、竜蝦、膏蟹等海産品。
改革開放以來,惠陽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緊緊抓住各種發展機遇,不斷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經濟結構,推動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全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67.1億元,財政總收入4.45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68元,固定資産投資16.8億元,外貿出口總額13.07億美元,農民人均收入4370元。
堅持“外嚮帶動”戰略,積極開展“築‘巢’引商,以商引商”、“走出去,請進來”為主要形式的招商引資活動,使全區工業保持快速增長的發展勢頭,園區經濟初具規模,一批如聯想、中建電訊、東亞電子等技術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了充分發展。全區實現工業總産值155億元。
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深入開展糧食創高産活動,辦起了一批較大型的優質𠔌、荔枝、蔬菜、速生豐産林、花卉等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三高”農業基地,為惠陽農業的高質量、高産量、高效益發展提供了支撐,推動了全區農、林、牧、副、漁各業嚮産業化方向發展,使農業商品率達75%以上。
狠抓各類實體市場建設,形成了農村集貿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結合的市場網絡。其中,投資1.8億元的惠陽商貿廣場是目前粵東南地區商貿規模之最。賓館、酒店、旅遊、金融等服務設施不斷完善,各種市場要素不斷活躍,民營企業在各種優惠措施下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全區民營企業有1412傢,其中註册資金超過千萬元的有7傢,進入惠州市“私營企業100強”的有13傢。 |
|
改革開放以來,惠陽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緊緊抓住各種發展機遇,不斷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經濟結構,推動了經濟健康快速發展。2003年底,全區實現國內生産總值67.1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財政總收入4.45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2.68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9%;固定資産投資16.8億元,增長16.1%;外貿出口總額13.07億美元,增長11%;農民人均收入4370元,增長5%。在2003年第三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評價中,惠陽由2001年第二屆的第45位上升為第40位。
工業生産快速增長。堅持實施“外嚮帶動”戰略,采取“築‘巢’引商、以商引商”、“走出去、請進來”及舉辦各類招商活動等辦法,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推動了外嚮型工業蓬勃發展,達到了“讓外商發財,促惠陽發展”的目的。2003年8月舉辦了規模空前的惠陽區首屆投資環境推介會,大力宣傳、推介了惠陽優越的投資環境和今後的發展戰略,展現了撤市設區後惠陽的新形象、新風貌。共簽約項目合同或協議55個,總投資9.26億美元,其中外資項目42個,投資金額6.4億美元;內資項目13個,投資金額2.86億美元。2002年,全區合同利用外資2.1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使全區現有外資企業達697傢,其中“三資”企業205傢,“三來一補”492傢;工業總産值141.17億元,其中外嚮型企業産值占全區工業總産值的80%以上。園區經濟初具規模,目前已建成工業園區12個,規劃面積23.2平方公裏,已開發面積8.8平方公裏,落戶企業87傢,纍计投資2.1億美元,2002年完成工業産值84.8億元,占全區工業總産值的59%。一批如聯想集團、中建電訊、東亞電子、中獅電子等技術含量高的骨幹企業得到充分的發展,2002年聯想、中建科技園分別實現工業産值42.4億元和10.3億元,比增36.2%和24.7%;新圩東亞集團總投資9000萬美元,占地3萬平方米,主要生産電子音箱,音箱産量占全球的23%,居世界第一位,2002年實現産值工業22億元,發揮了促進惠陽區工業尤其是高新科技産業發展的帶動作用。
農村經濟穩定發展。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深入開展糧食創高産活動,大力推廣良種良法,確保了糧食穩産、高産;采用股份製、集約化等方式,建辦起優質𠔌、荔枝、蔬菜、西瓜、速生豐産林等“三高”農業生産基地113個,面積8.1萬畝;組建農業産業化經營組織55個,其中農業竜頭企業4傢,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各業嚮産業化的方向發展,農業商品率達75%。2002年農業總産值10.1億元,其中“三高”農業産值占農業總産值60%以上。
第三産業繁榮活躍。全區有各類市場52個,總面積20.4萬平方米,形成了農村集貿市場、綜合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相結合市場網絡。其中投資1.8億元、占地1.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的中山商貿廣場是目前粵東南商貿設施之最;平潭蔬菜批發市場蔬菜日成交量1.25萬噸。有酒店、賓館45傢,其中三星級賓館5傢。各種市場要素不斷完善和活躍,尤其是個體私營企業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獲得了迅速發展,全區目前有民營企業1226傢,註册資金14億元,其中註册資金超千萬元的27傢,進入惠州市“私營企業100強”的13傢;個體工商戶9168傢,註册資金9102萬元,從業人員2.1萬人,去年上繳稅收8926萬元,占全區稅收的27.1%。2002年,全區消費品零售總額23.1億元,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14元。
良好的投資環境。惠陽位於大亞灣的惠州港為國傢一級口岸,對外籍船舶開放;惠澳提路貫穿境內直達惠州港,是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深汕、惠深、廣惠高速公路穿越境內,惠澳大道、惠淡公路將惠陽區與惠城區連成一片,全區公路通車里程646.6公裏,公路密度為70.6公裏/百平方公裏,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全區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4.4萬門,已開通程控電話11.6萬門,移動電話用戶15萬戶,電話普及率達28.4%,國際互聯網連接所有城鎮,郵政營業基本實現電子化。全區擁有輸變電站12座,其中500千伏輸變電站1座,110千伏輸變電站9座;有日供水40萬噸供水係統。供電供水充盈,完全能滿足生産和生活需要。全區有派出所22個,民警1016人。建立和健全各項防範機製,創建了安全文明小區,全面推進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確保了社會的穩定。建立了投資服務中心,出臺了一係列包括供水、供電、通信、稅費、用地等優惠措施,實行了“一個窗口”收費和辦理投資手續“一棟樓、一站式”辦妥制度,不斷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為企業提供優越的發展環境。 |
|
惠阳区 历史由来
惠陽市區淡水因古井得名,宋末年間,淡水衹不過是一個人口稀少的小墟,叫“上墟”。自從古井開鑿之後,小鎮人口才逐漸增多,到了乾隆初期,淡水纔形成較大的集鎮,並改名為“淡水墟”。 關於古井的傳說,由於有着官方的記載,因此對當地人而言已不再神秘。據《惠陽縣志》,古井平面呈不規則形狀,沙底、井欄用石構築,長約8米,寬6米,深約1.8米。井水鼕暖夏涼、清澈見底、源源不絶、四季常溢、水清且淡,故名“淡水古井”。 傳說某年大旱,一農夫戽水灌田。中午驕陽似火,其妻往田裏送粥。途遇一蓬頭垢面、步履艱難的老翁嚮她討粥充饑。見他可憐,婦人遂舀粥給他。老翁喝完粥後,遞給婦人一節竹筒,便轉身而去。農夫饑腸轆轆,正等粥喝,不料其妻衹送來一節竹筒。聽了妻子的敘述後,農夫大怒,將竹筒擲出數丈遠,駡道:“此廢物耳,何用之有!”忽然,竹筒落下的地方,水聲嘩然,泉水自竹筒源源不斷地涌出。農夫這纔知道老翁是仙人。後來,人們因此在這裏築成此井。在鄧承修寫成《淡水八景詩》之前,相傳有人在古井裏看到衹能在海水裏生存的青鱧魚,於是就有了“古井連通東海殿”之說。 歲月如梭,當自來水廠的水管取代了古井之後,古井自然成了經濟發展浪潮下的淘汰品。上世紀90年代末,古井一帶的土地被徵用建成今天的體育館和遊泳館。 |
|
惠陽有豐富的土地資源和旅遊資源,山、水、海、島、泉、寺、文、史、跡等特徵明顯,優質高嶺土、石灰石、石英砂等礦産資源,藴量尤多。盛産稻穀、花生、甘蔗、大豆、蔬菜、水果、禽畜等農産品,以及海蠃、石斑、竜蝦、膏蟹等50餘種海産品,“鎮隆荔枝”。“馬安西瓜”、“矮陂梅菜”等均馳名海內外。 |
行政區劃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
全區轄4個街道(淡水、霞涌、澳頭、秋長)、6個鎮(永湖 良井 平潭 沙田 新圩 鎮隆)。其中,澳頭街道、霞涌街道,以及大亞灣西區辦事處由惠州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 |
|
東晉後主禎明二年(公元588年):屬梁化郡歸樂善縣
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屬循州(惠州的古稱)歸善縣
五代南漢置禎州,宋避仁宗諱改惠州。1913年改惠陽縣。因州得名。取恩惠之意。
宋代(1076年) 設淡水????場,管理????務事宜。場址設在今平海鎮內(一說在今惠陽市淡水,後移於平海)。
建歸善縣初無縣城,移至城東白鶴峰(今惠陽衛生學校處),南漢遷至惠州府城,明朝初由河南岸(今惠城區河南岸鎮)遷回白鶴峰,明永樂年間又遷回府城。明萬歷六年(1578)遷入惠州橋東(稱為縣城)東平,將民城變成縣城。建國初,縣城設在淡水鎮,1950年4月縣城遷回惠州鎮。1990年3月縣城再次遷回淡水鎮。
1994年5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68號)撤銷惠陽縣,設立惠陽市。
2003年3月6日,國務院批準(國函36號):撤銷縣級惠陽市,設惠州市惠陽區。惠陽區轄原縣級惠陽市的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涌、澳頭、秋長、新圩、鎮隆等10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淡水鎮金惠大道。原惠陽市所轄的陳江、潼湖、潼橋、瀝林、水口、馬安、橫瀝、矮陂、蘆洲、大嵐等10個鎮劃歸惠州市惠城區管轄。
2000年,惠陽市轄20個鎮。總人口862822人,各鎮人口: 淡水鎮 187022 沙田鎮 15255 秋長鎮 56311 新圩鎮 78832 鎮隆鎮 47204 陳江鎮 79027 瀝林鎮 40744 潼湖鎮 30180 永湖鎮 25103 良井鎮 27721 平潭鎮 32944 馬安鎮 27496 水口鎮 64536 橫瀝鎮 19469 矮陂鎮 17424 大嵐鎮 5949 蘆洲鎮 9274 蘆嵐鎮 7450 澳頭鎮 36196 霞涌鎮 16290 西區虛擬街道 18390 潼湖華僑農場虛擬鎮 20005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惠陽市轄20個鎮(淡水 馬安 永湖 水口 橫瀝 矮陂 良井 平潭 沙田 霞涌 澳頭 秋長 新圩 鎮隆 瀝林 潼湖 陳江 蘆洲 蘆嵐 大嵐),250個村委會、45個居委會。
2003年,轄10個鎮(淡水、永湖、良井、平潭、沙田、霞涌、澳頭、秋長、新圩、鎮隆)。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轄4個街道(淡水、霞涌、澳頭、秋長)、6個鎮(永湖 良井 平潭 沙田 新圩 鎮隆)。
2006年4月28日,惠陽區淡水鎮、秋長鎮兩鎮舉行撤鎮設街道辦事處挂牌儀式。 |
|
惠阳区 惠阳地区 惠阳区 惠阳地区
原惠陽地區不是惠陽縣也不是單單指惠州市.惠陽地區
其實惠陽地區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廣東省政府的派出機構,不是一級地方政府。因為其駐地設在當時的惠州府城設惠州橋西,惠陽縣縣城則位於惠州橋東所以稱謂惠陽地區,它的功能是代表省政府行使職權,是省政府派出機構。惠陽地區不稱作政府而是稱作行政公署,其代表省政府管理的各縣市都由省直管,各縣市之間的關係為平行關係。惠州市是原惠陽縣的中心鎮,是原惠陽縣的下級,1958年惠州鎮從升格為縣級惠州市與惠陽縣的關係是平行關係。1989年惠州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與縣級惠陽市的關係是代管關係。
所屬縣市是:惠州市,博羅縣,惠陽縣(今惠州市惠陽區),東莞市,寶安(深圳市),紫金縣,河源縣(今河源市以及東源縣),竜川縣,海陸豐(今為汕尾市),連平州,和平縣
惠陽地區
惠陽專區、惠陽地區 1956年設惠陽專區,專署駐惠陽縣。原粵東行政區所屬惠陽、河源、竜川、紫金、海豐、陸豐6縣及粵中行政區所屬博羅(駐博城鎮)、寶安(駐深圳)、東莞(駐莞城鎮)、增城、竜門5縣。粵北行政區所屬連平、和平2縣劃入惠陽專區。轄13縣。
1958年由惠陽縣的惠州鎮設惠州市,由惠陽專署領導。惠陽專署駐惠州市。由惠陽縣析置惠東縣(駐平山鎮)。惠陽專區轄1市、14縣。
1959年撤銷惠陽專區。撤銷惠州市,改設惠州鎮,劃歸惠陽縣管轄。將惠陽、惠東、增城、竜門、博羅、寶安、東莞7縣劃歸佛山專區;海豐、紫金、陸豐3縣劃歸汕頭專區;連平、竜川、河源3縣劃歸韶關專區。撤銷和平縣,並入連平縣。
1963年復設惠陽專區,專署駐惠陽縣。原屬佛山專區的惠陽(駐惠州鎮)、博羅、寶安(駐深圳)、東莞、增城、竜門(駐竜城鎮)6縣,韶關專區的河源、連平(駐元善鎮)、和平(駐陽明鎮)、竜川(駐老隆鎮)4縣及汕頭專區的紫金縣(駐紫城鎮)劃入惠陽專區。轄11縣。
1964年由惠州鎮復設惠州市,屬惠陽專署領導。惠陽專區轄1市、11縣。
1965年恢復惠東縣(駐平山鎮,原惠東縣劃歸佛山專區後於1959年撤銷)。惠陽專區轄1市、12縣。
1970年惠陽專區改稱惠陽地區,地區駐惠州市。轄惠州市及惠陽(駐惠州市)、博羅、竜門(駐竜城鎮)、河源(駐源城鎮)、連平(駐元善鎮)、和平(駐陽明鎮)、竜川(駐老隆鎮)、紫金(駐紫城鎮)、惠東(駐平山鎮)、寶安(駐深圳鎮)、東莞(駐莞城鎮)、增城等12縣。
1975年將增城、竜門2縣劃歸廣州市領導。連平縣駐地元善鎮改為紅陽鎮;和平縣駐地陽明鎮改為東風鎮。惠陽地區轄1市、10縣。
1979年撤銷寶安縣,改設深圳市,由省直轄。惠陽地區轄1市、9縣。
〔東江專區〕 1949年設東江專區,專署駐惠陽縣。轄惠陽、博羅、增城、竜門、連平(駐元善鎮)、河源、和平、竜川、紫金、海豐(駐海城鎮)、陸豐(駐東海鎮)等11縣。
1951年原屬北江專區的新豐縣劃入東江專區。東江專區轄12縣。
1952年撤銷東江專區,將惠陽、紫金、河源、竜川、海豐、陸豐6縣劃歸粵東行政區;連平、和平、新豐3縣劃歸粵北行政區;博羅、竜門、增城3縣劃歸粵中行政區。 |
|
鄧承修
鄧承修(1841一1892),宇鐵香,號伯訥,惠陽縣淡水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光緒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傢中病逝,年僅有五十二歲。鹹豐十一年(1861年)舉人。同治二年(1863年)官為援例捐郎中簽分刑部,1869年補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浙江道監察御史,1874年充會試稽察磨勘官,內閣中書、八旗教習監試官。光緒二年(1876年),為河南道監察御史,轉掌雲南道監察御史。光緒十一年(1885年),官至鴻臚寺正卿等職,還在總理衙門參與外交機要工作。曾與翰林梁鼎芬友好問遊,梁贈鄧詩曰:“直聲霞天下,貞肅出天性。”
曾生
曾生是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領導人。1910年生,廣東惠陽人。早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曾參加愛國學生運動,被選為廣州市抗日學生聯合會主席。193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後任中國共産黨香港海員工委組織部部長、書記.
葉 挺
葉挺將軍是我軍創始人之一,我國現代著名的軍事傢。惠陽秋長鎮周田村人,字希夷。1896年9月10日生於一個貧苦農傢。7歲讀書,15歲入惠州府立中等????業學校就讀,16歲轉入黃埔陸軍小學,開始探求救國救民道路。1919年初投身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1年任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府警衛團第二營營長。次年6月粵軍總司令陳炯明叛變時奉命守衛總統府前院,掩護孫夫人宋慶齡脫險。1924年赴蘇聯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2月轉入中國共産黨。1925年9月回國。1926年,在北伐戰爭中率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為先遣隊討伐軍閥吳佩孚,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屢建戰功,被譽為“北伐名將”。
葉亞來
葉亞來又稱葉德來,葉德來是他擔任甲必丹(當地最高掌權人)時用的名字,也有人稱他葉來。
1837年農歷二月初八,葉亞來出生於現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
1854年,17歲的葉亞來被當成“契約華工”(即俗稱的“豬仔”)賣到馬六甲。另一說是,太平軍兵敗後,清廷實行血腥大屠殺,葉亞來就是為逃避清軍剿殺而被迫逃至馬來西亞謀生的。
在由爭奪錫礦利益引起的雪蘭莪內戰中,葉亞來三次光復吉隆坡。1873年至1880年間,葉亞來任吉隆坡地區行政首長,掌管吉隆坡政令,有“吉隆坡王”之稱。
鄧鏗
鄧鏗(1886~1922),原名士元,字仲元。原籍嘉應(今梅縣),7歲隨父居惠陽淡水。9歲入學。少年就讀於崇雅學堂。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入廣東將弁學堂第四期步科,秘密加入同盟會。次年任將弁學堂步科助教、公立陸政學堂教習。光緒三十三年任廣東新軍學兵營排長,代理左隊隊官。宣統元年(1909)任黃埔陸軍小學堂學長。宣統二年參加廣州新軍及黃花崗起義,失敗後出走香港。辛亥武昌起義後,在東江率民軍起義響應,攻占淡水,旋與陳炯明等攻下惠州。民國元年(1912)任廣東陸軍第一混成協協統,廣東都督府陸軍司長兼稽查局長,後改任都督府參謀長。民國2年授陸軍中將銜,任瓊崖鎮守使兼民政長,後回省任都督府參謀長。以都督府參謀長資格,周旋於鬍漢民、陳炯明之間。但一心一意追隨孫中山。民國3年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黨,任軍務部副部長。民國5年5月,任中華革命軍東江討逆總司令,主持廣東討袁驅竜(濟光)軍事。擊潰廣州、惠州、東莞三面來犯之敵。民國6年夏參與組建粵軍,任總部參謀長。民國7年粵軍援閩,任右翼指揮官,連剋閩西二十餘縣,進入漳洲。民國9年10月粵軍回粵,仍任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民國11年3月21日在廣九火車站遇刺,23日逝世。
鄧一生追隨孫中山,廉正不苟,疾惡如仇。任粵軍參謀長時,多次緝獲鴉片,其中一次緝獲200多擔。孫中山明令追贈陸軍上將。《梅縣志》有傳。 |
|
按照惠州濱海城市重要組團和建設現代石化數碼及中海殼牌石化項目後勤基地的定位,積極實施“一二三四五”發展戰略,抓住撤市設區和中海殼牌石化項目全面動工“兩個機遇”,推進發展思路、城市規劃、産業佈局和投資政策“四個調整優化”,使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具體奮鬥目標是:到 2007年全區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51.62億元,年均遞增14.86%;工業增加值92.79億元,年均遞增16.49%;第一産業增加值9.75億元,年均遞增8 %;三大産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所占比例為10∶60∶30,地方財政收入達6.26億元,年均遞增13.36 %;農民人均年收入5171元。 |
|
全區廣播人口覆蓋率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有綫電視用戶5.80萬戶。圖書館藏書量15.76萬册。歌舞廳36傢,網吧126傢。
全區共有衛生機構 4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8個。衛生機構床位1424 張。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971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734人,註册護士728人。年末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達100%。
《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進一步實施,不斷完善體育設施建設和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運動,全民健身運動日趨活躍。
全區共有中小學160所,在校生116078人。其中,小學136所,在校生65443人;初級中學20所,在校生25142人;完全中學4所,在校生2549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生升學率100%;初中畢業生(不含升至成人高中和其他學校學生)升學率91.3%;高中畢業生升學率88.1%。全年考入專科以上院校學生2867人,其中本科1334人。
年末全區共有區屬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4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機構15個,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2傢。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0072人。其中,高級職稱278人,中級職稱4154人,初級職稱5640人。全年專利申請數189件,專利授權數97件。 |
|
惠陽流行的音樂,主要由大鼓、大鈸、木魚等打擊樂器和短笛、二弦、三弦、鬍琴等管弦樂器演奏。最具代表性的是“鑼鼓櫃”。“鑼鼓櫃”以笛聲為主,分“子喉”、“平喉”,一 唱一和;以木魚為指揮。8人組成一樂隊。麯目多是“廣東音樂”,粵劇唱腔。凡婚喪喜慶、迎神賽會等大場面,群衆都喜歡這種演奏。
清代,歸善有音樂傢李丹麟(自號浮琴客)、裘集裳(自號鶴峰簫客)。民國時期,惠陽有音樂傢薛秀亭(自號西湖琴客)、音樂大師廖尚果、音樂教授廖輔叔。 |
|
惠阳区 惠阳古迹 惠阳区 惠阳古迹
一、古井
惠陽有一古井,在淡水鎮西南方的盧屋山腳下,相傳始建於宋代。井平面呈不規則形,沙底,井欄用石構築,長約8米,寬6米,深約1.8米。井水鼕暖夏涼,清澈見底,源源不絶,四 季常溢。因水清且淡,故名“淡水古井”。今之淡水鎮亦因此而得名。
相傳某年大旱,一農夫戽水灌田。中午驕陽似火,其妻往田裏送粥。途遇一蓬頭垢面、步履艱難的老翁嚮她討粥充饑。見他可憐,遂舀粥給他。老翁喝完粥後,遞給婦人一節竹筒,轉 身而去。農夫饑腸轆轆,正等粥喝,不料其妻衹送來一節竹筒。聽了妻子的敘述後,農夫大怒,將竹筒擲出數丈遠,駡道:“此廢物耳,何用之有 ”忽然,竹筒落下的地方,水聲嘩 然,泉水自竹筒源源不斷地涌出。農夫這纔知道老翁是仙人。人們因此在這裏築成此井。
二、古墓
惠陽現存古墓1座。在馬安鎮新樂村。據考古專傢鑒定,此墓建於晉代。墓占地寬廣,構築雄偉。
三、古建築
1、烽火臺
在霞涌鎮東南1.5公裏的煙墩嶺上,面臨大亞灣。相傳建於明嘉靖年間,臺用花崗岩構築,呈圓臺形,高2米,底面直徑4米,頂面直徑3米,出煙口直徑1米。
2、清泉寺
在霞涌鎮北一山溝間。今貌為磚木構築,平面寬10.8米,深18米。傳說寺後曾有清泉繞寺而流,終年不絶,故名。相傳該寺建於明末。原寺內有尼姑,建國後還俗。“文化大革命” 期間該寺被毀。20世紀80年代,霞涌有善男信女若幹,集資重建此寺。
3、上排城堡
在永湖鎮上排村西1裏處。平面呈長方形,長61米,寬41米,高4.8米,墻厚1.3米。四角築長方形角樓,均為風化石壘砌。城墻隔3.6米處上下均有一孔,上孔內呈方形,外呈長方 形,下孔圓形,可作監視、射箭之用。東、南面各設一拱頂城門,青石條砌築,高3.8米,寬2米,兩側設有欄桿。城外西、南、北距城30米處有一護城河環繞,河寬20米,深10米,城 南有一吊橋,現已失落。據最早在當地定居的黃姓族人相傳,其祖先於清順治年間來此開基時,已有該堡。
4、文筆塔
在矮陂鎮蔗布村。建於清代。相傳自康熙之後,蔗布人中舉者接二連三,文運大開,鄉人為彰其跡,建塔紀念,故名。塔平面六角形,3層樓閣式青磚構築,高14米。分3層,每層高 4.13。塔基邊長2.3米,墻厚1米。北面開一門,高1.9米,寬1米,門柱用麻石條建造。塔身用磚疊澀出檐,檐角上翹。2、3層每面上部各闢1個小窗。塔頂為六角攢尖,上施覆 鉢、琉璃寶珠組成塔剎。現塔腔原構已毀。
5、崇林世居
在鎮隆鎮大山下村。始建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屬客傢圍堡式建築,平面長方形,通面寬155米,通進深134米。正面分設3個大門,中門石砌,高3米,寬2米,上有“崇林世居” 石匾。左右兩門距中門各47米。門前有一口池塘。圍墻四隅建有角樓,樓平面方形,邊長10米,高13米。中門後面有一牌坊,上刻“為善最樂”四字。堡內主祠為三進院落式佈局,建 築為硬山頂。中門兩邊墻上嵌有兩方石碑,大小一致,高0.78米,寬0.5米,一為惠州知府關於調解爭水事端的宣諭;一為大山下村葉姓族人自訂的鄉規。
6、文昌廟
在淡水鎮豬行街。建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平面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建築為硬山頂,擡梁和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琉璃瓦剪邊。前殿面額15米,進深6米。 中有天井,寬6米,深5米,後殿高9米,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12米。現存尚好。
7、魁星閣
在新圩鎮約場墟內。平面呈長方形,寬10米,長13米,高11米,共3層。中間層東墻嵌有三方石碑,碑文闡述建閣原由、時間、經過及籌款數額。清嘉慶十八年(1813)興工,光緒十 五年(1889)完工。
8、盤古宮
在新圩鎮約場毗鄰東莞的白雲嶂(海拔1060米,惠陽最高峰)上,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平面呈長方形,寬22米,深13米,高11米。分二進,進間有天井,第 一進為長方形廳堂;第二進橫排3廳,每廳都有神座。右廳神座為盤古王、玉皇、藥王;左廳為盤古姑、馮蓮祖、張新姐;中廳為盤古婆。該宮毀修多次,原貌已失。民國17年(1928 )重修。“文革”期間罹毀。1980~1981年,一些善男信女籌資重建。
9、祖廟
在淡水鎮祖廟街。始建年代不詳,清初重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通面寬13米,通進深15米。主體建築為硬山頂,擡梁與穿鬥混合式梁架結構。正殿屋脊裝飾有 雙竜戲珠陶塑。相傳祖廟是詹、李、戴三姓人傢的墓地,後為避免糾紛建成此廟,有“祖廟在傢第一雄”之稱。
10、碧瀲樓
在秋長鎮周田老圍村,三進、三門、四角樓,沿中綫展開對稱型構築。通面寬135米,通進深120米,每進相距15米。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匾額為進士江逢辰 題寫。據葉德來族人稱,該樓乃葉德來捐銀所建。
四、遺跡
1、湛懷德墓遺址
在瀝林鎮瀝林村西面的鵝嶺山上。“文化大革命”期間,村人毀墓取磚用於修水利,今僅留遺址。墓長6米,寬4米,碑高2.8米。湛懷德,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湛若水之祖。生 平事跡無考。
2、葉夢竜墓遺址
在良井鎮樓閣鄉牛草湖村北面的一座山腰上。墓分左右兩室,各長4米,寬2米,高1.2米。墓前100米處有一石龜,長1.2米。相傳數千年前,從石龜至墓室有兩行石人石馬相對排列 。民國34年(1946),村人盜掘此墓。今僅存遺址。
3、霞涌寶塔遺址
在霞涌西南1000米處的海島上。底平面直徑5.5米,高40米,分5層。相傳該塔可“鎮邪”。塔建於明初,毀於1958年。今衹留遺址。
4、潼文塔遺址
在潼湖鎮中心的寶塔山上。建於清初,“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今僅存遺址。塔基直徑5米,原塔高18米。相傳塔附近為多雷區,人畜常遭雷擊。建塔後,因塔可避雷,雷害減少。 今軍墾農場在塔基上建一亭,亭上竪避雷針,雷害甚少。
5、永平村窯址
在潼湖鎮永平村東約2公裏的石場路邊,距東江約80米。因挖築路基,暴露出5座圓拱形饅頭窯。各窯相距1~2米,窯室高1.3~1.5米,寬1.1~1.2米。窯壁用黃色粗砂粘土築成, 厚5釐米。在地面和窯穴中殘存不少陶罐殘片。採集的器物衹有四耳罐一種,胎呈深灰色,陶質堅硬,捲唇短頸、平肩、鼓腹,整體造型顯得體肥身矮,腹上部貼附四耳,器身有明顯 的輪製凸棱弦紋,施淡褐色釉。從器物的造型及製法來看,該窯屬唐代遺址。
6、蜆口角遺址
在潼湖鎮廣和墟潼湖衛生院前的一衝積臺地上。遺址高於東江水面約3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東西長80~100米,南北寬約40米,屬貝丘遺址類型,堆積厚約0.4米。採集的器物有 打製石斧、石錛,磨製石斧、夾砂細繩紋陶片和夾砂陶器座。磨製石器主要在刃部磨光,個別為通體加磨,器身留有較明顯的打琢痕跡。器物的特徵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目前所發現的新石 器時代中期遺址接近,故該遺址年代距今約4000~6000年。該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惠陽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分佈和史前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7、焚船角與殺人崖
民國27年(1938)10月,日寇占領三門島,將過往三門島的船衹截住,拖到媽灣西面燒毀;把船上的人們趕到媽灣一崖上殺死。燒船之處,今名“焚船角”。殺人之處,今名“殺人崖 ”。
五、名人舊居
1、鄧承修故居
2、鄧仲元故居
3、葉挺故居
六、革命舊址 烈士紀念碑
1、惠陽縣第二區行政委員會舊址
2、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部舊址
3、路東國事座談會舊址
4、路東抗日民主政府舊址
5、路東農民抗敵同志總會舊址
6、新橋戰鬥舊址
7、廖仲愷先生紀念碑
8、淡水革命烈士紀念碑
9、大嶺下革命烈士紀念碑
10、蘆洲革命烈士紀念碑
11、牛郎徑稅務革命烈士紀念碑
12、灘頭村革命烈士紀念碑 |
|
一、生活習俗
1、居住
本縣居民多在小塊平原上,或河(溪)邊、山邊建房,聚族而居。建築形式則隨時代不同而變異。較具代表性的是客傢民居“圍竜屋”。
圍竜屋較講究地勢,要求前低後高,坐嚮大多朝南。整體構建呈圓盤式,或方塊式,中心處有天井、大廳。圍竜屋的大堂、小堂、大門、小門、廚房、浴室等,佈局都呈規則化。
建國後,隨着人口數量增長,獨立門戶的家庭多單獨建屋,20世紀60~70年代多是建平房,80~90年代則較多建小樓房。
2、飲食
居民日常飲食,喜香、甜,好脆滑,一日三餐,以大米飯為主,輔以面、番薯、木薯、芋頭等。
主食大米,製法有燜飯(俗稱盡水飯)、蒸飯(俗稱飯鉢飯)、稀飯(俗稱粥)。
佐餐以素菜為主,肉類為輔。素菜除應時蔬菜外,還有腌曬蘿蔔、腌芥菜、豆豉、腌藠頭及各種醬料。逢年過節,婚生喜慶則以酒、肉為主,青菜為輔。酒以米酒為主,肉多是雞、鴨、魚、牛、狗、豬肉。
居民喜飲涼水,不分四季,以夏季為甚。做肉湯喜放入枸杞菜、狗肝菜等中草藥。鼕季喜吃狗肉。
惠陽鄉村逢年過節做粄,花樣很多,常見的是發粄、蘿蔔粄、糍粑、粽子、河粉等。
建國前,除較富裕人傢外,居民一日三餐多吃稀飯、番薯飯,很少吃肉。建國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居民一日三餐基本吃幹飯,多數家庭日日吃肉。
3、服飾
建國前,居民穿着多為棉質粗布、毛綫、葛布、白竹布等,衹有少數富豪官紳穿綾羅綢錦。婦女多穿右側開襟的大“襟衫”,寬腳交頭褲。男子一般穿開襟、七紐四袋的服裝,寬腳交頭褲;夏天穿短袖襯衫。幼兒多穿係帶交襟衫。民國時期,較富裕人傢穿花布、斜紋布衣服,平民百姓大多仍穿粗布衣服。較富裕人傢,男子穿中山裝、夏威夷裝,女子穿旗袍。
建國初期,綫紗細布、棉絨布在惠陽城鄉流行。至20世紀80年代,化纖布、混紡布、毛織品、滌棉布遍及城鄉。
20世紀50~80年代,男子多穿中山裝、軍幹裝,婦女穿小反領開襟裝、西裝褲。20世紀80年代,男人盛行西裝、牛仔褲,女人穿西裝裙、連衣裙。至20世紀90年代,女性服裝男性化,如很多女人也穿牛仔褲、西裝衫、西裝褲。女性服飾花樣越來越多,穿露肩、露背、V型領、直筒領服裝的女性遍及城鄉。
建國前,居民夏秋出外多赤足,或穿草鞋,在傢穿木屐;春、鼕穿布鞋、草鞋。建國後,木屐逐漸被淘汰。至20世紀80年代,涼鞋、皮鞋、高跟鞋遍及城鄉。至20世紀90年代,耳環、項鏈在女界流行。
4、用具
建國前,惠陽人的家庭生活用具大多很簡陋,睡的多是木床,吃飯多用四方木桌(俗稱八仙桌)、木製長條凳,爐竈大多用泥磚砌起,炊具大多是鐵鍋、鋁鍋,照明多用鬆油、茶油。建國後,惠陽人的家庭生活用具逐步改進。20世紀60~70年代,多用柴、草、木屑。20世紀80年代用煤爐。20世紀90年代用電飯煲、高壓鍋、煤氣爐,不少人睡高低床、彈簧床。組合衣櫃、洗衣機、縫紉機、電視機、錄音機、電風扇、電冰箱、自行車、摩托車普遍被城鄉家庭使用。
二、禮儀習俗
1、婚嫁
建國前,惠陽縣男女婚嫁多受封建禮教束縛,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個人不能自主。婚嫁禮俗繁冗,有議婚、定婚、結婚3個程序。
議婚。父母為子(女)選定門當戶對的對象後,即央媒說親。說合後,女方出具“年庚婚帖”給男方。男傢受帖後,如在9天後平安,即請算命先生排“年庚八字”,如男女雙方的“生肖五行”沒有“相衝相剋”,即認為合婚。爾後,男女雙方傢長相互上門“相親”,如雙方都同意婚事,則議定聘金、聘禮。
定婚。男方傢長出具紅帖連同聘金、聘禮偕同媒人送到女傢,女傢寫好回貼送回男傢。換貼後,婚事即確定。有些地方聘禮中以檳榔多為貴,檳榔越多,表示越富有、顯達、吉祥。
結婚。男傢擇定結婚良辰吉日,通知女傢。女傢認可後,雙方即可通知親友。到期男傢備齊酒禮隨同花轎到女傢。女傢備齊嫁妝,按時辰送女出門上轎。到男傢後,由一個夫健子多的“好命”婦人把新娘牽入洞房,新娘、新郎在洞房內舉行“合卺”禮。爾後,男傢即大擺筵席招待親友。富裕人傢迎親,鑼鼓嗩吶吹打至晚。是夜,當地未婚青年男女可以進洞房戲謔新娘,叫“鬧洞房”。婚後3天,新娘要回娘傢省親,叫“三朝回門”。結婚酒席、儀式隨雙方傢境富貧而異,傢境富裕者,則講究排場,儀式繁瑣;傢境貧寒或近貧者,則儀式簡單,酒席也簡單。
此外,還有抱童養媳、等郎妹、指腹為婚、重婚、納妾以及換婚、轉婚、騙婚等特殊的婚姻。
童養媳。一些窮苦人傢怕兒子長大後無錢娶老婆,便把別的窮苦人傢的小女兒抱回傢撫養做童養媳。但童養媳長大後往往被丈夫厭棄。
等郎妹。一些窮苦人傢尚未有兒子,便先給未來兒子買回1個小女孩做未來兒媳。待兒子出生、長大後,兒媳已人老珠黃,受丈夫厭棄。
納妾。富豪官紳除娶妻外,還可納若幹個年輕漂亮的“妾”,俗稱“娶小老婆”。妾在社會上地位低下,受傢人歧視,但擁有美貌受丈夫寵愛,致使衆妻妾之間經常勾心鬥角,矛盾重重。
寡婦再婚。婦人遵從“從一而終”,丈夫死後不再婚。一些寡婦因被傢人、族人出賣而再婚。寡婦再婚時,半夜送出,半路交接,不鳴炮,不舉行婚禮。
建國後,實行自由婚姻,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被廢止,抱童養媳、等郎妹、指腹為婚、納妾均被禁止。但換婚、騙婚、轉婚現象至20世紀90年代仍未絶跡。
自由婚姻。未婚或離婚後的男女,經雙方認識或經別人介紹相識後,逐步建立感情,進入戀愛階段。如雙方同意結合,則到民政機關登記結婚,領取結婚證書。爾後便可擇吉日結婚。聘金聘禮從簡。可女嫁男傢,也可男到女傢落戶。結婚儀式、酒席一般從簡。20世紀80~90年代,隨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聘金聘禮不斷攀升,嫁妝日益高檔,婚宴日益高級。
2、生育
婦女懷孕後,傢裏忌打釘、修補,忌在大門前方挖土。分娩後,外人不宜到産婦傢串門,否則會染“穢氣”。不知情者萬一到了産婦傢,産婦傢必須讓來人喝用薑煮過的酒,以薑酒“避穢”。從分娩當天起,1個月內産婦不宜出外,在傢“坐月”。坐月期間天天喝薑酒,吃肉吃蛋。滿月時要擺滿月酒,請親友來吃喝。該風俗自古沿習至今。
3、慶壽
人到60歲,俗稱上壽。做下輩的,每到上輩上壽後逢一的年齡,即61歲,71歲……,都要為其祝壽,俗稱“做生日”。做壽時,在外的子、女大都回來參加壽禮。外賓先送禮品,然後主人下貼邀請。壽禮一般為衣料、肉類、蛋製品、壽糕、壽酒、禮炮等物。拜壽時,廳中陳列果品、壽酒、壽餅等,燈火輝煌。壽者坐於廳堂正中,接受子孫禮拜。禮畢,擺酒席,吃長壽面。該風俗至今不變。
4、喬遷
新宅竣工後,宅主擇吉日搬傢入住,稱“入新屋”,俗稱“返新屋”。是日,由傢中年歲最大者,率傢人在爆竹聲中進入新宅。入宅後,大擺酒席宴請親友和建築該宅的工匠。親友均具禮道賀。禮品多為賀聯、畫鏡、喜炮、熱水瓶、面盆、瓷器、挂鐘、沙發、收錄機、電風扇、洗衣機等。
5、喪葬
建國前,居民逝世實行木棺土葬,儀式繁瑣,一般有:
初終。人死後,傢中男女,哭泣哀號,移屍廳堂,置於靈床,以待殯殮。子孫在旁守靈。
訃聞。發出訃告,分送親友,告知入殮、出殯日期。
入殮。入殮前,為死者穿壽衣(男雙件,女單件)。入殮後,設靈位於廳堂。
成服。大殮之後,在服的人各依服製分別成服(穿戴喪服)。
開吊。出殯前,親友前往吊唁,贈送布帛。
送葬。幡旗、吹手前行,鼓樂哀鳴,4或8人擡棺柩,孝子捧靈主牌香爐跟隨,傢屬、親友尾隨。
停柩(寄厝)。棺柩送至墓地,掩埋棺柩。
做七。人死後,第一個七日叫“頭七”,喪者子女到墳前拜祭。以後每隔七天一祭,至第七個七日(叫“大七”)乃止。
修墓。入土5~10年後,挖墳撿骨裝於瓦壇,擇地而葬,然後修墓。
建國後,縣人逝世後仍多用棺木土葬,但儀式逐漸簡化。現一般為火葬。
三、節日習俗
1、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是一年當中最隆重的節日。在鄉下,到農歷十二月十五日便做準備,俗稱“入年價”。各傢各戶大搞衛生,室內室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出外謀生的人相繼回鄉,與傢人團聚。大人小孩一一做、買新衣裳,新鞋新帽;一一理發。各傢各戶一一購買節日用品。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為送竈君上天奏事之日,傢傢戶戶在竈君神位前燒香、點燭,擺糖餅、茶果恭送,祈望竈君上天嚮玉皇大帝多說好話,代為本宅祈求賜福。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是廿九日),俗稱“除夕”,各傢各戶貼門神、春聯,宰雞殺鴨,點燭燒香,祭拜天地祖宗。人人忌說不吉利的話。傍晚全家人吃團年飯。晚上全家人要洗澡,然後一一穿上新衣服,長輩給晚輩送“壓歲錢”。傢傢戶戶點長明燈,點至年初三,日夜不熄。
年初一(正月初一)零時(即除夕半夜十二點),各傢各戶大放鞭炮,迎接新年來臨。凌晨,傢傢祭拜祖先。上午飯全家吃素,菜餚多為粉絲、紅棗、腐竹、青菜等。當天忌送錢物給別人,忌嚮傢人、外人討錢物,忌駡人、打人,忌說不吉利話,忌打爛器物,忌掃地。
年初二,傢傢戶戶開始宰殺三鳥。親友、鄰居串門賀年,給小輩們送“利是”(紅包)。忌掃地、打人、駡人、說不吉利話。
年初三,俗稱“送窮日”。清早,傢傢戶戶將除夕以來的垃圾掃出門外。當天忌探親訪友。
年初四,婦人紛紛回娘傢探親,可攜兒女,可偕夫。
年初五,叫“出年價”,新年的許多禁忌消失,人們開始春耕,出外謀生。但新年氣氛猶存,傢傢戶戶仍大吃大喝,直至元宵節。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稱“元宵節”,又叫燈節。自農歷正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每夜傢傢戶戶懸挂燈籠,燃放爆竹、煙花;各地祠堂、神廟門前結彩張燈,男男女女相聚嬉戲、競猜燈謎。孩子們穿着新衣裳提着燈籠打着小鼓四處玩耍。凡上年生有男孩的人傢,要舉行“點燈”儀式,在祖屋廳堂懸挂燈籠,燈籠上寫“新丁貴子”之類的吉祥字樣。然後祭拜祖先,請客吃添丁酒。建國後該習俗逐漸消失。
3、補天穿節
正月二十日為惠陽民間補天穿節。該節始於何時無考。是日,人們做、吃補天穿餅。
“補天餅”做法:先將糯米粉加水攪成糊狀,舀進鍋裏煎成一個個軟軟的薄餅。用炒熟的白糖、芝麻、花生米、肉絲、蝦米、蘿蔔絲、蔥、蒜等作餡,捲成一個個厚餅。也有人煎成一個大薄餅,將餡全包進去,做成一個大厚餅。
傳說女媧補天後,尚有縫隙未補,做“補天餅”是幫女媧補好天隙,以此避免雨水過多造成水災。
4、清明節
節日清早,各傢各戶大門門楣上插、挂柳條,用於避邪。然後各傢各戶做餡粄,款式多種多樣。清明前七日至四月初八日,為春祭日,期間何日祭祀,各行其便。祭日上午,傢傢戶戶派人上山掃墓,俗稱“拜山”,用三牲、果品、茶酒等祭拜。此俗沿習至今。
5、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日為端陽節,又稱端午節,俗稱“五月節”。是日傢傢戶戶裹粽子,分鹹粽、甜粽;在門楣上挂菖薄、艾梗,備三牲祭祖。午後,男性青少年到河溪陂塘洗澡,據說當日河塘之水可治皮膚病。舉行賽竜舟活動,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罹難。此俗沿襲至今,惟賽竜舟鮮見。
6、七月十四
農歷七月十四日,俗稱“鬼節”。以三牲祭拜祖先,在墓上燒紙錢、紙衣等安慰鬼魂。此俗沿襲至今。
7、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節日食品以月餅、瓜果、花生為主。晚上月出時全家賞月,以月餅、瓜果、花生等為供品,燒香點燭拜月亮,祈求月神賜福。然後全家吃月餅、瓜果、橄欖、菱角等。有些地方男女雲集唱山歌,熱鬧非凡。此俗沿襲至今。
8、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有放風箏、登高的習俗。是日上午,許多人成群結隊爬上高山,寓意是上山躲避災難。有些地方人們上山掃墓,以三牲、果品、茶酒等祭祖,相似於清明“拜山”。
9、鼕至節
鼕至節,俗稱“過鼕”。民間有過鼕大如年的說法,是日,傢傢戶戶吃湯圓,吃豐盛菜飯。
圓子用糯米面搓成,有蛋型、球型,蛋型的如麻雀蛋般大小,圓型的如油柑子般大小。如在糯米面內加色料,則可搓成色圓子,多為玫瑰紅色。圓子放在水裏煮熟叫湯圓。在水裏加糖為甜湯圓,加????為鹹湯圓。
四、生産習俗
1、農業
惠陽農業以種糧食作物水稻為主,兼種甘薯、木薯、黃豆、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
生産水稻,分早、晚兩造。早造在驚蟄前後播種,𠔌雨前後插完秧,大暑前後收割。晚造在夏至前後播種,立秋前後插完秧,立鼕前後收割。
插秧時,男人駛牛、操犁耙,女人挑秧、插秧。收割時,男人用禾桶打禾、踩踏打禾機,女人持鐮刀割禾。
2、漁業
建國前,男捕魚,女織網,女人不許隨船出海捕魚。漁民以船為傢,既崇拜海又懼怕海,出海前都要到附近神廟燒香點燭祭祀,祈求海神保護。
民國時期,女人也可出海捕魚。漁民仍以船為傢。建國後,漁民上岸建房子。20世紀80~90年代,漁民變捕魚為網箱養魚,亦有許多漁民經商,不再捕魚。至今,惠陽捕魚人極少。
五、禁忌
惠陽縣人禁忌頗多,多帶迷信色彩。
大年初一至初二忌掃地、倒垃圾、摔破傢具,否則破財。年初一忌洗澡,否則不長命。年初一忌講不吉利話,否則一年不吉利。
農歷初一、十五婦女忌洗頭,否則褻瀆神明。
吃飯時忌用筷子敲擊盤碗,因敲擊盤碗是乞丐討吃的手法。忌將筷子插在飯碗上,否則等同於祭祀。
房間擺床忌正對上梁,因上梁有神,否則冒犯神明。床位不可直對房門,否則冒犯神明。
晾曬女人衣服忌橫在行人道之上,若男人從女人褲子下走過,則不吉利。
新娘上轎後,未至男傢之前,忌下地,否則會再嫁;路人忌攔新娘轎,否則不長命。
祝賀結婚、嬰兒滿月、入新宅、壽辰、年節探親封紅包,忌奇數;送粄、蛋,也忌奇數。
傢中有女人懷孕,忌打釘、開溝、修補、打竈,否則傷害胎神。
親戚之間同期有喜事,互不參加,免帶走好運。
凡傢遇喪事,忌串門走訪;當年忌貼春聯,忌參加親友喜事。
忌砍伐上千年古樹,因古樹已成精,有靈。
以上習俗,至今猶存。
六、祭祀
1、祭祖
建國前,惠陽城鄉各姓均建有祠堂,供奉本姓族祖宗。祠堂內有本姓祖宗“神牌”。逢年過節,或在特定的日子裏,各姓隆重祭祀祖先。建國後,城鄉各姓宗祠大多罹毀,祭祖活動消失。20世紀80~90年代,有些地方修葺或重建宗祠,祭祖活動隨之恢復。
2、祭墓
祭墓,俗稱“拜山”、“拜祖墳”,一般是在清明節前後或農歷八月舉行。有公墓和私墓之分。公墓由本姓或本房共祭。私墓由各傢各戶自祭。人們至墓地後,先將墳地周圍雜草除淨,用草坯或泥塊壓一些草紙在墓頭、墓尾和墓旁,然後擺上祭品,焚香點燭,由年長尊者領着衆人拜祭。此俗建國後一度消失。至20世紀80~90年代各地相繼恢復。
3、神祀
建國前,歸善(惠陽)縣城有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城隍廟、關帝廟、文昌祠、野吏祠、景賢祠等20來處祠、壇,各地村莊均有神祠,處數無考。每年春秋二季,各神祠附近民衆紛紛祭祀神祠。
建國後,惠陽城鄉神祠大多被拆除,未拆的都被改為他用。至20世紀80~90年代,不少地方修建神祠、神壇,廟宇香火復燃。
七、封建迷信
1、求神拜佛
惠陽有很多人信神,其中多數是婦人。有人敬如來佛祖,有人敬觀音娘娘,有人敬財神爺,有人敬田伯公,有人敬土地神,有人敬關公爺,等等。不少人傢中設有神龕。凡信男善女,每逢初一、十五,或重大節日,或特別日子,必燒香點燭嚮神佛祈禱。建國後,寺廟、觀、庵、神龕、神牌相繼罹毀,迷信習俗一度絶跡。至20世紀80~90年代,不少地方修葺寺廟、觀、庵,求神拜佛活動隨之恢復。
2、算命求簽
惠陽有不少人迷信生死由命,貴賤在天,時常請算命先生算命。形式有“排八字”(按出生年月日時的天幹、地支列出八字推斷命運)、卜卦、看相等,從而預知人的壽命、財産、子媳、榮辱、吉兇等。
求簽與卜卦大同小異,求簽者根據求得的簽測度吉兇。
建國後,算命求簽曾一度絶跡,至20世紀80~90年代死灰復燃。
3、看日課擇吉
惠陽民間嫁娶、喪葬、建新宅動工、立梁、入新宅、砌竈諸事都要請日課先生根據主人的生辰八字選擇良辰吉日。該俗至今猶存。
4、看風水
惠陽民間建新宅、修墳墓大多要請風水先生看“風水”。迷信者認為財丁興衰均與宅地、墳地有關,因而不惜破費尋求風水寶地。此俗至今猶存。
八、劣俗
1、賭博
建國前,縣城及各圩鎮設有賭館,許多村莊設有賭攤,形式有壓寶、打牌九等。迷賭者“三更窮,四更富,五更剩條大短褲”,不少人因賭博輸錢賣田賣屋賣兒賣妻。建國後,賭博曾一度絶跡。至20世紀80~90年代,該劣習在各地復燃,政府屢禁不絶。
2、吸毒
建國前,不少人染上鴉片煙癮。吸毒者面容憔悴,骨瘦嶙峋,不少人傾傢蕩産,淪為乞、盜。建國後,吸毒現象消失。至20世紀80~90年代,吸毒死灰復燃,不少青少年染上毒癮。過去吸鴉片,現在吸白粉、註射毒劑等。政府打擊毒販,送吸毒者進戒毒所,一些人戒毒後走上正路。但吸毒的青少年人數日益上升。
3、宿娼
建國前,惠陽城鄉有零星暗娼,宿娼者不多。建國後,娼妓一度消失。至20世紀80~90年代沉渣泛起,暗娼在城鄉各地出現,老百姓稱之為“雞”。不少“雞”和宿娼者染上性病。政府多次打擊,但暗娼仍未絶跡。 |
|
- n.: Huiyang District
|
|
惠陽 |
|
惠州 | 惠城區 | 地理 | 地名 | 街道 | 街道辦事處 | 學院 | 書院 | 經濟開發區 | ????業公司 | ????務局 | 惠州城區 | 通知 | 中小學 | 學籍管理 | |
|
|
惠陽區????務局 | 惠陽區中醫院 | 惠州市惠陽區新鵬塘嚇醫院 | 惠州市惠陽區人民醫院 | 惠陽區汽車客運總站 | 惠州市惠陽區第一人民醫院 | 惠陽區教育局關於進一步規範我區中小學學籍管理的通知 | |
|
|
淡水鎮 | 沙田鎮 | 新圩鎮 | 鎮隆鎮 | 永湖鎮 | 良井鎮 | 平潭鎮 | 淡水街道 | 霞涌街道 | 澳頭街道 | 秋長街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