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豚
拉丁文名→
platanista gangetica
英文名→
indus river dolphins
科→ 恆河豚科
現況→ 瀕危
現存→ 4000-6000
背鰭位置→ 中央稍偏體後方
初生重量→ 7.5公斤
成年重量→ 70-90公斤
族群大小→ 1-2(1-10)
良好食區→
不詳
側泳>>
這兩個品種偶爾都會側泳,尤其是在淺水區域中。通常傾嚮右側,並在河底附近巡遊;尾部會略高於頭部(頭部會不停地點着);而其中的一隻胸鰭通常拖在淤泥中搜尋食物。根據某些報告顯示,晚間側泳者較多;深夜則是側泳的高峰期。也經常在水中繞圈子遊,而且通常采取逆時針方向
側泳>>
尾鰭的功用像船槳,突起的骨脊,右胸鰭會在泥中拖行
頭顱>>
頭型不對稱,嚮左斜傾,顎骨隆起朝後上方彎麯
特徵>>
這種最獨特的地方就是長而窄的嘴喙,長度有時可及身長的1/5。因此可以籍此與嘴喙不明顯的伊河海豚,新鼠海豚區別(這兩種主要生活在海中的鯨豚類有時會進入亞洲的大河流域內)。駝海豚類與瓶鼻海豚也可能溯河而上數公裏之遙,但這兩類有非常明顯的背鰭搜尋印河豚與恆河豚,可仔細聆聽它們的噴氣聲,在風平浪靜的日子裏,從遠處就可以聽到這些聲音。當地人稱它們為“susu”(印度文拼作soosoo),就是模仿它們呼吸時類似噴嚏的聲音。
灰藍色的雌性:這兩個品種的雌雄體色都有極大的差異,體色範圍可能從淡藍,層次不同的灰,乃至暗棕色都有。嘴喙末端的牙齒較長,背鰭的位置有三角形的隆起,末端尖銳,腹部的顔色比背部與體側淡,尾鰭柔軟。
鰐魚般的外觀>>
印河豚與恆河豚呼吸時,經常以一定的角度浮出水面,所以在某些地區可能會被誤認為鰐魚。或許能看見江豚的整個頭部與嘴喙,但有時衹有額隆或頭的上半部及嘴喙浮在水面。
何處觀賞(印河豚)>>
衹出沒在巴基斯坦信德省與旁遮普邦的印度河流域中。80%以上沿着印度河下遊蘇庫爾壩與古杜壩之間的170公裏河道出沒。上溯的極限應在旁遮普邦西北的真納壩;下行的極限可能在信德省的戈德裏壩。也居於傑納市河,在本傑納德壩渠首之下,自1930年代起,為灌溉及水力發電而蓋的許多水壩,已經嚴重影響它們的行動與分佈區域,許多族群也被分散,局限在隔絶的小塊地區內。
何處觀賞(恆河豚)>>
比印河豚分佈更廣,出沒在印度西部,尼泊爾,不丹與孟加拉境內的恆河,梅剋納河與布拉嘛普特拉河流域,以及孟加拉的戈爾諾普利河。此外也可能棲居於孟加拉的森古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在中國境內的源頭(中國稱為雅魯藏布江)。從喜馬拉雅山山腳到潮汐區呈現不連續的分佈。上溯的界限應在蘇南幹治(梅剋納河),洛希特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流)以及馬納河(恆河支流)。就算往下遊去,也不會超越潮汐界限。法拉卡壩已經將其族群一分為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