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恆星風
  星風(stellar wind)是恆星表面發出的物質流,是恆星質量流失的一種手段。星風在所有恆星中都普遍存在,但速度和強度有很大差別。
  太陽發出的星風通常稱為太陽風,速度大約為每小時200-300公裏。從冕洞吹出的太陽風速度則要大一些,大約每小時700公裏。太陽通過星風損失質量的速率約為每年10-14倍太陽質量,在一生中通過星風大約會損失掉0.01%的質量,因此星風對其演化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紅巨星星風的速度較低,大約為每小時20-60公裏。但是由於其星風的密度很大,並且紅巨星的表面積很大,由於星風造成的質量損失可以達到每年10-8-10-5倍太陽質量。恆星的質量越小,星風損失質量的速率越小,對於太陽這樣的中小質量恆星的演化過程來說,星風造成的質量損失可以忽略不計。而對於大質量恆星,如沃爾夫-拉葉星,星風造成的質量損失率很大,在其一生中質量會發生明顯的變化,星風對其演化過程具有很重要的影響。
  一般認為,在太陽這樣的質量較小、溫度較低的恆星中,星風是由於溫度很高的冕層發生壓力擴張造成的。對於質量較大、較“熱”的恆星,冕層的溫度和恆星表面差不多,這時星風主要是由輻射壓驅動的。
  哈勃望遠鏡發回的最新照片顯示了一個巨大的宇宙氣體洞穴,它是由一股強烈的恆星風與氣體碰撞形成的。
  一顆新星所發出的湍急粒子流在高溫的情況下,以每小時700萬公裏的速度嚮外噴射時,這樣的氣洞才能形成。與之相比,太陽所發出的恆星風強度還不足每小時150萬公裏。
  這樣的新星在宇宙中並不是惟一的,它的周圍環繞着氣體,由於恆星風以巨大的力量急速嚮外噴射,因此氣體被推出了原有的位置。
  美國宇航局稱,這樣的氣洞在成熟的巨大星體群以及恆星群體的周圍曾經被發現,但是這個叫做n44f的單個星體也能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第一次。
  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還有着更多的引人之處,它的中心有幾個冷灰塵和氣體組成的柱形結構,與哈勃十年前拍攝到鷹狀星雲中的柱狀結構很像。衹是n44f的柱形結構看上去更小,因為它距離我們比鷹狀星雲更遠。n44f距我們有16萬光年之遠,它屬於體積龐大的麥哲倫星雲。
  這張照片是哈勃望遠鏡的2號廣角行星照相機拍攝的。
  經過數月的考慮之後,美國航天局這周决定讓哈勃繼續服役,並準備用一個加拿大機器人對它進行為期三年的整修,這個機器人將更換一些壞的儀器並且安裝一些新的器械。
  哈勃的替代品詹姆士·韋伯太空望遠鏡,最早預計在2011年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