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gxing wulixue
恆星物理學
stellar physics
天體物理學分支之一。它是應用物理學知識,從實驗和理論兩方面研究各類恆星的形態、結構、物理狀態和化學組成的一門學科。從另一方面講,在恆星上發現的某些奇特物理現象,也能夠啓發和推動現代物理學的發展。
研究方法 一般的恆星都是熾熱的氣體球。研究恆星所必需的一切資料幾乎全部來自恆星自身的電磁輻射,近年來纔開始有可能檢測它們的高能粒子和引力波效應。因此,人們主要使用光學、紅外綫、射電和X射綫等各種天文望遠鏡以及所附的照相裝置、光電裝置、分光裝置、偏振裝置、熱檢測裝置、微波檢測裝置、頻譜檢測裝置、能譜檢測裝置等去測量各類恆星在不同波段上的輻射強度、能譜、譜綫結構、偏振狀態、角直徑、角間距、視面結構和角位移等物理量。然後,應用熱輻射理論,可以推出恆星表面的有效溫度(見恆星溫度);應用譜綫位移和一定的幾何方法,可以確定恆星自轉特性、雙星特性或脈動特性(結合光度變化特性),再利用引力理論、輻射理論和脈動理論,可推出雙星軌道半長徑、子星半徑、子星質量(或質量函數)及脈動變星的平均半徑和平均密度等;應用譜綫的形成和緻寬理論,可以推出恆星大氣的電子壓力、氣體壓力、不透明度、元素的豐度以及恆星的光度;應用核物理理論,可以推知恆星的産能機製及其變遷,再結合輻射轉移理論就可建立恆星模型,用以研究恆星內部結構理論;應用塞曼效應,可推知恆星磁場;應用引力理論、粒子理論,可以探討恆星晚期超密態的各種現象(見超密態物質);應用等離子體理論,可以探討星冕、星風、質量交流和質量損失等恆星大氣現象;最後,綜合應用各種物理理論,可以探討恆星的形成和演化。
主要研究內容 恆星大氣的觀測和理論研究 恆星大氣是我們能直接觀測到的恆星外層部分。應用分光技術,依照輻射平衡、局部熱動平衡的輻射轉移理論和恆星大氣模型理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連續光譜、吸收光譜和發射光譜的形態(見恆星光譜),探明它們的形成機製、演變過程和緻寬因素,並弄清楚大氣中光球、反變層、色球層、星冕等不同層次的物理狀況和相互關係,以及大氣中的元素豐度等,還可以研究恆星自轉,並根據較差自轉來探討恆星大氣內層的情況。
恆星內部結構的研究 研究恆星內部從中心到表面各層的物態和物理過程,探討恆星內部輸送能量和維持溫度梯度的物理機製,根據研究結果解釋觀測到的恆星質量、光度、半徑和表面溫度等的時序變化和相互關係。
恆星的能源和核合成的研究 確定産能和維持恆星不斷輻射的核物理過程,探討元素合成理論以解釋現有的元素豐度。目前較流行的是1957年由伯比奇夫婦、福勒和霍伊爾聯合提出的理論,簡稱B□FH理論。
恆星脈動現象的觀測和研究 許多恆星有脈動性的光變。理論研究表明,脈動現象是恆星演化到一定階段(多為赫羅圖上紅巨星或紅巨星後的水平支階段)的必然現象。根據最重要的幾種脈動變星的周光關係,可以確定恆星和許多有關天體的距離。利用綫性和非綫性脈動理論,可以較好地解釋恆星的脈動現象。
恆星爆發現象的觀測和研究 多種恆星有不同能量級的爆發現象。從年輕的耀星、金牛座T型變星到老年和臨近“死亡”的新星、超新星,都有爆發現象。關於各類爆發的物理機製還不十分清楚,需要積纍更多更完善的觀測資料,並進行更深入的理論分析。對於新星的爆發和許多類似的其他星體的爆發,許多人試圖采用雙星模型進行解釋。
雙星係統的觀測和研究 雙星是恆星世界的普遍現象,估計銀河係中太陽附近半數以上的恆星是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