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恐鳥
目錄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總目: 古顎總目 paleognathae
  目: 鴕形目 struthioniformes
  科: 恐鳥科 dinornithidae
外形
  恐鳥曾是新西蘭衆多鳥類中最大的一種,平均身高有3 m,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恐鳥除了腹部是黃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恐鳥是“一夫一妻”製,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在其中一隻死去,幸存者纔去另尋配偶。它們以夫妻為單位終年棲息在新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草地裏,以漿果、草籽和根莖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昆蟲。由於恐鳥身體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對恐鳥都有着自己大片的領地。由於恐鳥生活區域人煙稀少,食物充足,並且沒有天敵,衹有少數土著人獵殺恐鳥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獵方式並沒有給恐鳥群體以致命打擊。因此,直到18世紀初,仍有許多恐鳥在這裏安逸地繁衍生息着。
歷史
  恐鳥一般被認為在約1500年代左右開始逐漸絶種,雖然有一些報告推測仍然有恐鳥生存在新西蘭某個偏僻的角落直到18甚至19世紀。
  雖然一些人認為恐鳥的數量在人類到達前便已經開始減少,不過恐鳥的絶種目前主要還是認為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亞祖先的獵捕和開墾森林有關。在人類抵達之前,恐鳥的主要獵食者是哈斯特鷹 harpagornis moorei,世界最大的老鷹之一,現在也絶種了。奇異鳥一度被認為是恐鳥最接近的近緣種,不過在經過dna的比較後,發現其實恐鳥與澳大利亞的鴯鶓與食火雞比較接近。
  恐鳥滅絶另有原因
  人們對恐竜的滅絶相當熟悉,也相當關心,同樣已經滅絶,也同樣與“巨”字聯在一起字的另一種動物似乎很陌生,這種動物就是“恐鳥”(moa)。恐鳥是一種很早以前生活在新西蘭的一種無翼大鳥,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種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鳥的滅絶是因為人類濫殺的結果,但科學家現在發現,這種鳥滅絶,責任並不全在人類身上。
  恐鳥的故事通常像是一個傳說一樣展開。從前,這種像鴕鳥一樣的大鳥幸福地在生活在一片飄着白雲的土地上,毛利人把這塊土地叫做“奧蒂羅亞”,也就是現在的新西蘭。大約7000多年前,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日子來臨了,首批人類來到那裏。他們是波利尼西亞人,據說他們是乘着獨木舟從夏威夷而來,發現新西蘭島上有一種無翅的鳥很容易捕殺,可為他們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這種鳥就是恐鳥。成年恐鳥高達3.5米,重達250公斤,肉多而鮮美。在幾個世紀之內,毛利人就把這些不幸的長有羽毛的龐然大物捕殺光了。
  就像渡渡鳥一樣,恐鳥從此成為人類貪欲的象徵,或者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成為不能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例子。可是事實果然如此嗎?科學家通過分子探測對這一說法提出了很大的疑問,那就是毛利人是否應該為這個災難性的後果受到如此的責備?
  其實,在人類到達新西蘭之前,恐鳥的數量就已經開始急劇下降,即使在人類投出第一個矛之前恐鳥也早就是當地的一個弱勢群體,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襲擊。恐鳥有10個種類,最大的一種是迪諾尼斯(dinornis)恐鳥。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生物學家尼爾.吉梅爾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從保存的這種最大的恐鳥骨頭中提取了dna,然後以突變為基礎通過計算機模型獲取dna序列,作為種群混合的結果,突變現象發生在每一代身上。通過檢查這些小的基因轉變,科學家可以將分子鐘倒轉,看一看一個物種是如何進化的,而且他們還可以推斷出這個種群的數量:數量越大,遺傳的變化也就越廣泛。
  經過細緻研究了恐鳥的數據後,吉梅爾的研究小組推斷出這種鳥的數量,他們稱這個數量“低到了警戒水平”。1000年前,在新西蘭生活着數百萬計的迪諾尼斯恐鳥。研究人員說,加上其它9種恐鳥,在1000年至6000年前這段時間裏,新西蘭北部和南部的島嶼上生活着大約300萬至1200萬衹恐鳥。人類約於1280年首次到達那裏時,恐鳥數量已經不足15.9萬衹了。
  在人類到來之前,恐鳥的數量為什麽會下降得如此厲害?吉梅爾提出了幾個新奇的理論,其中一個理論就是由於火山爆發導致恐鳥數量下降。他認為不是氣候變化導致恐鳥數量下降,因為這個觀點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在新西蘭北部島嶼中心的陶波湖周圍,火山經常爆發,一而再再而三地毀壞當地恐鳥的生活區。
  不過,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恐鳥數量急劇下降是疾病流行所致,比如禽流感、沙門氏菌或者肺結核等病的傳播,這些疾病是由候鳥從澳大利亞和其它地方帶到那裏的。當然,如果人類沒有到達那個地方的話,恐鳥的數量是能夠反彈的,由於人類的到來破壞了它們的生活環境,對恐鳥進行獵殺,使它們的數量進一步下降。
  吉梅爾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科學院出版的一份學術刊物上。研究報告稱,恐鳥滅絶的原因是復雜的,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被掩埋。文章說:“如果我們對恐鳥數量的新的估計是正確的話,那麽,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在人類到來前影響恐鳥數量的因素,也許我們通過總結過去的教訓可以更好的洞察和解决現代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
  恐鳥曾是新西蘭衆多鳥類中最大的一種,平均身高有3 m,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恐鳥除了腹部是黃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恐鳥營“一夫一妻”製,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在其中一隻死去,幸存者纔去另尋配偶。它們以夫妻為單位終年棲息在新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草地裏,以漿果、草籽和根莖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昆蟲。由於恐鳥身體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對恐鳥都有着自己大片的領地。由於恐鳥生活區域人煙稀少,食物充足,並且沒有天敵,衹有少數土著人獵殺恐鳥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獵方式並沒有給恐鳥群體以致命打擊。因此,直到18世紀初,仍有許多恐鳥在這裏安逸地繁衍生息着。
  18世紀中期,歐洲移民來到島上,給恐鳥帶來了厄運。恐鳥肉對於歐洲移民來說是美味佳餚。由於恐鳥不知道躲藏,歐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們,經常一下子就能捕殺十幾衹,恐鳥肉一時成了這些歐洲移民的一項重要的肉食來源。同時,由於歐洲移民的到來以及當地土著人的不斷增加,開始了大面積燒荒、墾荒,恐鳥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徹底破壞,恐鳥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餓死。同時,由於恐鳥破壞莊稼,他們為了保護莊稼大量捕殺恐鳥,與歐洲人一起來到島上的傢犬和傢鼠也成了恐鳥的天敵。它們同樣給恐鳥以致命打擊。
  到了18世紀後期,恐鳥的數量已經很少了,人們捕捉恐鳥也越來越難了,而1800年則是人們能捕捉到恐鳥的最後一年。
  18世紀中期,歐洲移民來到島上,給恐鳥帶來了厄運。恐鳥肉對於歐洲移民來說是美味佳餚。由於恐鳥不知道躲藏,歐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們,經常一下子就能捕殺十幾衹,恐鳥肉一時成了這些歐洲移民的一項重要的肉食來源。同時,由於歐洲移民的到來以及當地土著人的不斷增加,開始了大面積燒荒、墾荒,恐鳥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徹底破壞,恐鳥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餓死。同時,由於恐鳥破壞莊稼,他們為了保護莊稼大量捕殺恐鳥,與歐洲人一起來到島上的傢犬和傢鼠也成了恐鳥的天敵。它們同樣給恐鳥以致命打擊。
  到了18世紀後期,恐鳥的數量已經很少了,人們捕捉恐鳥也越來越難了,而1800年則是人們能捕捉到恐鳥的最後一年。
  恐鳥的滅絶,人類肯定難辭其咎。但把這筆賬全算在人類頭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鳥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較復雜。
  科學家對恐鳥數量動態變化的模擬實驗表明,當時成年恐鳥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與天敵(人類是主角)對這種缺乏自衛能力的動物的大肆捕殺有關。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也有一定的責任。
  至於出生率低則可以做如下解釋:巨大的動物繁殖率都很低,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壽命卻很長(小動物如老鼠、昆蟲之輩,繁殖率很高,但卻是短命鬼)。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島上,在沒有天敵相製約的情況下,過高的繁殖率對像恐鳥這樣巨大動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恐鳥的基因裏必定有一種限製“人口膨脹”的機製在發揮作用,否則它們早就因繁殖得過多,吃光島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毀滅了。據說恐鳥一次衹生一個蛋。
  但當年若無外敵入侵,恐鳥的低繁殖率恐怕是不會構成滅種的危機的。
發現
  雖然毛利人土著告訴歐洲移民這種巨大的鳥類曾經漫遊在平原和山𠔌中,不過早期的歐洲人並沒有發現這種巨鳥曾經存在過的證據。
  1839年,john w. harris,一個對自然史有興趣的波弗蒂灣亞麻商人,註意到一塊毛利人送給他的在河堤邊找到的不尋常骨頭。他把這個約15釐米的骨頭拿給他的叔叔,一位悉尼的外科醫生john rule看,於是這塊骨頭又被送到當時正在倫敦皇傢外科醫生協會的亨特裏恩博物館工作的理察.歐文看。歐文研究這塊骨頭碎片幾乎4年,最後他認為這是一種大型動物的股骨,不過這塊骨頭不合常理的輕而且有許多有蜂巢似的小洞。
  歐文嚮骨骼學界和世界宣佈,這是一種像鴕鳥的巨型已絶種鳥類的骨頭,並命名為"dinornis"。他的推論一度被嘲笑,不過後來化石的發現證明了他的正確。
  雖然有很多的種類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被發表,不過其中大部份都是根據出土的部份化石,並被懷疑根本是同物異名。在最新的研究中,根據從博物館收藏所復原的dna,認為其實衹有10個種類,包括2種巨型恐鳥。巨型恐鳥似乎有兩性異型性,雌鳥比雄鳥大相當多;由於大小相差太大,以致於它們被分為兩種不同的種類。巨型恐鳥可以長到13英尺,而且較早滅絶,約1300年代。
神秘動物學者的主張
  一些人懷疑恐鳥已經絶種,偶爾有推論認為恐鳥仍然生存在新西蘭南島西海岸的某個森林深處。神秘動物學者與其他人不斷的搜尋它們,不過目前仍然沒有直接證據或標本曾經被找到,他們的努力也被認為是不科學的。
  1993年1月,在新西蘭南島西海岸, paddy freaney、 sam waby 和 rochelle rafferty 宣稱他們看見一隻像恐鳥的鳥類。不過在分析他們所提供的模糊照片後,認為那衹是一隻較大的鳥或一隻紅鹿。這個事件被認為是一場騙局,尤其 freaney 還是一名旅館老闆,或許衹是為了要吸引遊客。
  恐鳥被認為不太可能存活到今日,因為它們是該區域體型相當大的鳥類,而且該區也常被獵人或登山客拜訪。但 freaney 舉短翅水雞的發現的的例子來證明新西蘭仍然有可能有其他尚未發現的鳥類的存在。雖然如此,雞大小的鳥類或許可以成功避開人類,不過像恐鳥那麽大的鳥類很難做到這點。短翅水雞會被發現是由於其足跡被辨認出來,不過現在仍然沒有可信的恐鳥足跡的報告。
  恐鳥是新生時代的産物,很早就滅絶了。牽涉到新生時代動物的大滅絶,滅絶原因衆說氛圍。
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總目: 古顎總目 Paleognathae
  目: 鴕形目 Struthioniformes
  科: 恐鳥科 Dinornithidae
外形
  恐鳥是數種新西蘭歷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飛行的鳥。目前根據從博物館收藏所復原的DNA,已知有十種大小差異不同的種類,包括2種身體龐大的恐鳥,其中以巨型恐鳥最大,高度可達3米,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小型的恐鳥則衹有火雞大小。身高平均約3 m的巨型恐鳥中,最大的個體高約3.6米,體重約250千克。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鳥可稱得上世界第一高鳥。雖然上肢已經退化,但恐鳥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儘管下肢發達,龐大的身軀使得恐鳥的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從新西蘭發現的恐鳥“傢墓”中,古生物學家獲得數以百計的恐鳥骨骼。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分析它們的軀體構造,認為恐鳥主要吃植物的葉、種子和果實。它們的砂囊裏可能有重達3千克的石粒幫助磨碎食物。巨型恐鳥棲息於叢林中,每次繁殖衹産一枚卵,卵可長達250毫米,寬達180毫米,像特大號的鴕鳥蛋。但它們不造巢,衹是把卵産在地面的凹處。這種鳥是怎樣到達新西蘭的,人們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更為有趣的是,恐鳥的羽毛類型,骨胳結構等幼年時的特點直到成鳥還依然存在,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一類“持久性幼雛”的鳥。
  恐鳥是“一夫一妻”製,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在其中一隻死去,幸存者纔去另尋配偶。它們以夫妻為單位終年棲息在新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草地裏,以漿果、草籽和根莖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昆蟲。由於恐鳥身體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對恐鳥都有着自己大片的領地。由於恐鳥生活區域人煙稀少,食物充足,並且沒有天敵,衹有少數土著人獵殺恐鳥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獵方式並沒有給恐鳥群體以致命打擊。因此,直到18世紀初,仍有許多恐鳥在這裏安逸地繁衍生息着。
歷史
  恐鳥一般被認為在約1500年代左右開始逐漸絶種,雖然有一些報告推測仍然有恐鳥生存在新西蘭某個偏僻的角落直到18甚至19世紀。
  雖然一些人認為恐鳥的數量在人類到達前便已經開始減少,不過恐鳥的絶種目前主要還是認為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亞祖先的獵捕和開墾森林有關。在人類抵達之前,恐鳥的主要獵食者是哈斯特鷹 Harpagornis moorei,世界最大的老鷹之一,現在也絶種了。奇異鳥一度被認為是恐鳥最接近的近緣種,不過在經過DNA的比較後,發現其實恐鳥與澳大利亞的鴯鶓與食火雞比較接近。
  恐鳥滅絶另有原因
  人們對恐竜的滅絶相當熟悉,也相當關心,同樣已經滅絶,也同樣與“巨”字聯在一起的另一種動被老鷹追捕的恐鳥物似乎很陌生,這種動物就是“恐鳥”(moa)。恐鳥是一種很早以前生活在新西蘭的一種無翼大鳥,過去人們一直認為,這種人類已知的最大的鳥的滅絶是因為人類濫殺的結果,但科學家現在發現,這種鳥滅絶,責任並不全在人類身上。
  恐鳥的故事通常像是一個傳說一樣展開。從前,這種像鴕鳥一樣的大鳥幸福地生活在一片飄着白雲的土地上,毛利人把這塊土地叫做“奧蒂羅亞”,也就是現在的新西蘭。大約700多年前,一個有重大影響的日子來臨了,首批人類來到那裏。他們是波利尼西亞人,據說他們是乘着獨木舟從夏威夷而來,發現新西蘭島上有一種無翅的鳥很容易捕殺,可為他們提供營養豐富的食物。這種鳥就是恐鳥。成年恐鳥高達3.5米,重達250公斤,肉多而鮮美。在幾個世紀之內,毛利人就把這些不幸的長有羽毛的龐然大物捕殺光了。
  就像渡渡鳥一樣,恐鳥從此成為人類貪欲的象徵,或者用現代的說法就是成為不能持續發展的一個突出例子。可是事實果然如此嗎?科學家通過分子探測對這一說法提出了很大的疑問,那就是毛利人是否應該為這個災難性的後果受到如此的責備?
  其實,在人類到達新西蘭之前,恐鳥的數量就已經開始急劇下降,即使在人類投出第一個矛之前恐鳥也早就是當地的一個弱勢群體,非常容易受到外部襲擊。恐鳥有10個種類,最大的一種是迪諾尼斯(Dinornis)恐鳥。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的生物學家尼爾.吉梅爾領導的生物學家小組從保存的這種最大的恐鳥骨頭中提取了DNA,然後以突變為基礎通過計算機模型獲取DNA序列,作為種群混合的結果,突變現象發生在每一代身上。通過檢查這些小的基因轉變,科學家可以將分子鐘倒轉,看一看一個物種是如何進化的,而且他們還可以推斷出這個種群的數量:數量越大,遺傳的變化也就越廣泛。
  經過細緻研究了恐鳥的數據後,吉梅爾的研究小組推斷出這種鳥的數量,他們稱這個數量“低到了警戒水平”。1000年前,在新西蘭生活着數百萬計的迪諾尼斯恐鳥。研究人員說,加上其它9種恐鳥,在1000年至6000年前這段時間裏,新西蘭北部和南部的島嶼上生活着大約300萬至1200萬衹恐鳥。人類約於1280年首次到達那裏時,恐鳥數量已經不足15.9萬衹了。
  在人類到來之前,恐鳥的數量為什麽會下降得如此厲害?吉梅爾提出了幾個新奇的理論,其中一個理論就是由於火山爆發導致恐鳥數量下降。他認為不是氣候變化導致恐鳥數量下降,因為這個觀點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在新西蘭北部島嶼中心的陶波湖周圍,火山經常爆發,一而再再而三地毀壞當地恐鳥的生活區。
  不過,有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恐鳥數量急劇下降是疾病流行所致,比如禽流感、沙門氏菌或者肺結核等病的傳播,這些疾病是由候鳥從澳大利亞和其它地方帶到那裏的。當然,如果人類沒有到達那個地方的話,恐鳥的數量是能夠反彈的,由於人類的到來破壞了它們的生活環境,對恐鳥進行獵殺,使它們的數量進一步下降。
  吉梅爾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科學院出版的一份學術刊物上。研究報告稱,恐鳥滅絶的原因是復雜的,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被掩埋。文章說:“如果我們對恐鳥數量的新的估計是正確的話,那麽,我們需要重新考慮在人類到來前影響恐鳥數量的因素,也許我們通過總結過去的教訓可以更好的洞察和解决現代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
  恐鳥曾是新西蘭衆多鳥類中最大的一種,平均身高有3 m,比現在的鴕鳥還要高。恐鳥除了腹部是黃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恐鳥與鴕鳥的最大區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並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恐鳥營“一夫一妻”製,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在其中一隻死去,幸存者纔去另尋配偶。它們以夫妻為單位終年棲息在新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草地裏,以漿果、草籽和根莖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昆蟲。由於恐鳥身體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對恐鳥都有着自己大片的領地。由於恐鳥生活區域人煙稀少,食物充足,並且沒有天敵,衹有少數土著人獵殺恐鳥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獵方式並沒有給恐鳥群體以致命打擊。因此,直到18世紀初,仍有許多恐鳥在這裏安逸地繁衍生息着。
  18世紀中期,歐洲移民來到島上,給恐鳥帶來了厄運。恐鳥肉對於歐洲移民來說是美味佳餚。由於恐鳥不知道躲藏,歐洲人很容易捕捉到它們,經常一下子就能捕殺十幾衹,恐鳥肉一時成了這些歐洲移民的一項重要的肉食來源。同時,由於歐洲移民的到來以及當地土著人的不斷增加,開始了大面積燒荒、墾荒,恐鳥的生存地也遭到了徹底破壞,恐鳥因失去立足之地而被大量餓死。同時,由於恐鳥破壞莊稼,他們為了保護莊稼大量捕殺恐鳥,與歐洲人一起來到島上的傢犬和傢鼠也成了恐鳥的天敵。它們同樣給恐鳥以致命打擊。
  到了18世紀後期,恐鳥的數量已經很少了,人們捕捉恐鳥也越來越難了,而1800年則是人們能捕捉到恐鳥的最後一年。
  恐鳥的滅絶,人類肯定難辭其咎。但把這筆賬全算在人類頭上,恐怕也有失公允。恐鳥的迅速消失,原因比較復雜。
  科學家對恐鳥數量動態變化的模擬實驗表明,當時成年恐鳥的死亡率很高,而出生率很低。死亡率高可能與天敵(人類是主角)對這種缺乏自衛能力的動物的大肆捕殺有關。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也有一定的責任。
  至於出生率低則可以做如下解釋:巨大的動物繁殖率都很低,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壽命卻很長(小動物如老鼠、昆蟲之輩,繁殖率很高,但卻是短命鬼)。在地域和食物均十分有限的海島上,在沒有天敵相製約的情況下,過高的繁殖率對像恐鳥這樣巨大動物的生存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恐鳥的基因裏必定有一種限製“人口膨脹”的機製在發揮作用,否則它們早就因繁殖得過多,吃光島上可食的植物而自我毀滅了。據說恐鳥一次衹生一個蛋。
  但當年若無外敵入侵,恐鳥的低繁殖率恐怕是不會構成滅種的危機的。
英文解釋
  1. n.:  dinorn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