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急性淋巴管炎係致病菌從破損的皮膚或感染竈蔓延至鄰近淋巴管內,所引起的淋巴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急性炎癥。通常由化膿性鏈球菌引起。
其臨床表現為多發於四肢,淺層淋巴管炎在傷口近側出現一條或多條紅綫,硬而有壓痛;並伴發熱、惡寒、乏力等。
【癥狀體徵】
鏈球菌最常通過肢端的擦傷,創傷或感染竈(通常為蜂窩織炎)進入淋巴管。在一個肢端出現紅色,不規則,灼熱,觸痛的綫條,並由外周的損害嚮鄰近的局部淋巴結蔓延。典型的淋巴結增大並有觸痛。全身性表現(如發熱,寒戰,心動過速,頭痛)常見,且常較皮膚表現所顯示的情況為重。偶爾它們比局部感染的表現更早出現.白細胞增多有時常很明顯,像蜂窩織炎一樣,除非有膿液,開放性傷口或出現菌血癥,否則常不能分離出病原菌。
可出現菌血癥伴轉移性感染竈,速度常驚人的快。沿受纍淋巴管出現蜂窩織炎伴化膿,壞死和潰瘍較少見,大多數病例對抗生素治療敏感。
【治療】
針灸治療急性淋巴管炎,古籍早有記載。現代報道自六十年代{1]後大量出現,在治療上,采用針剌、艾灸、郄穴刺血及電針圍刺等法,其中,大部分治法都受到傳統方法不同程度的影響,但有較大發展。同時,使療效不斷提高。目前,針灸治療本病的痊愈率在95%以上,且大多在四、五天獲愈。
▲刺灸法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紅絲附近或兩旁的經穴3~5處。
配穴:紅絲所過或所屬經脈的郄穴。
阿是穴位置:係紅絲之頭部和根部二處。
(二)治法
僅取主穴,如效果不明顯可加用或改用配穴。主穴刺灸:先在經穴針刺,得氣後作中強刺激捻轉提插,留針;繼在阿是穴施灸,用點燃的艾捲,從紅絲的頂頭部嚮根部緩慢移動,灸火離皮膚3釐米左右,以患者感熱而舒適為度,約灸15~20分鐘,待原來較細的紅綫灸成一寬而紅的帶,隨即起針停灸。配穴刺法:在選定郄穴之兩端各1寸處,用左手拇、食指按壓,使靜脈怒張,右手持三棱針對準穴位速刺入2~3毫米,立即出針。如此反覆左右上下點刺四、五下,呈梅花形,針點距離1~2毫米,血出如珠即可。刺入手法應輕捷,不宜過深。如血出不暢,可稍作擠壓。術後用碘酒消毒後,用紗布包敷。每日1次。如癥情緩解,針刺或刺血穴點數可減少。
(三)療效評價
上法共治療139例,總有效率達97.1%,其中1次治愈者109例(78.4%)[2,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井穴 。
配穴:阿是穴,合𠔌。
阿是穴:指紅綫。
(二)治法
先確定井穴,係指紅綫所循或所過經綫之井穴。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使之出血。出血不暢者,應作擠壓。然後,取阿是穴,從紅綫起點到止點,每隔1~2釐米點刺1針,放血少量;亦可用28號毫針刺;第1針刺在紅綫盡頭處,隔2~3釐米刺1針,共刺數針。單數針,疾進疾出,搖大針孔,放出少量血;雙數針可留針至癥狀緩解。如伴頭痛、發熱,針合𠔌,留針15分鐘。每日1次,不計療程。另可配合草河車60剋,水煎2次分服。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14例,其中15例配合服草河車。結果全部治愈。最短1天,最長5天獲愈。
▲火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此指原發病竈。
(二)治法
找準原發病竈後,將針在酒精燈上燒紅,對準病竈快速刺入,深約0.3~0.5毫米,待患者疼痛時針已拔出。一般腫勢不大、範圍較小的病竈,1次刺3~5針;腫勢較大者,可刺腫塊周圍,每處衹刺1針,不超過5針。對紅綫粗硬、壓痛明顯者,可在紅綫上截刺,每處衹刺1針,不超過3針。要求針刺使病人痛者不痛、癢者不癢痛為度。刺後局部酒精消毒,敷上黃連軟膏,外蓋無菌敷料,膠布固定。
(三)療效評價
共治18例,均1次獲愈。
▲體針
(一)取穴
主穴:新奇、阿是穴。
配穴:靈臺、大椎。
新奇穴位置:紅綫頂端1釐米處。
阿是穴位置:此指紅綫頂端。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每次取1穴;效不顯時加配穴。新奇穴行常規消毒後,用30~32號2~3寸不銹鋼毫針,與皮膚成30度角刺入,待針尖通過皮膚後,即將針體放平,貼着皮膚表面,沿皮膚下循直綫嚮“紅綫”頂端方向進針。進針要慢,要無酸、麻、脹、痛等得氣感,否則表示針刺較深,應重新將針尖退至皮下更表淺地刺入。待至“紅綫”頂端離“紅綫”1~2毫米處捻針,留針5~15分鐘。其間,行針數次,觀察紅綫消失情況,經捻轉及留針2~3次後,待紅綫消失到1.5~2.5釐米長時,取針。阿是穴,用1寸毫針剌1針,針尖嚮下, 然後沿紅綫正中每隔2寸嚮下針剌一針,直到病竈。進針深度0·5~1寸,留針30分鐘。配穴用28號毫針行瀉法,提插捻轉2分鐘後,取針。每日1~2次,不計療程,以愈為期。
(三)療效評價
共治66例,痊愈6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0%[4,5,9]。
【主要參考文獻】
朱阿林。電針治療軟組織炎的療效觀察。中華外科雜志 1960;8(2):190。
金安德。針灸治療急性淋巴管炎(紅絲疔)138例臨床觀察。全國針灸針麻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一),1979:73,北京。
王淑琴。郄穴刺血治療急性淋巴管炎。中國針灸 1982;2(5):19。
李坤久。針刺治療淋巴管炎5例,。內蒙古中醫藥 1985;(1):30。
李丕清。針刺治療淋巴管炎21例療效小結。新中醫 1989;21(6):31。
張仁。實用刺血療法。臺灣:志遠書局 1992:159。
吳農榮。火針治療急性淋巴管炎18例。新中醫1988;20(3):38。
喬艾樂。針剌治療急性淋巴管炎40例中國針灸1997;17(8):20。 |
|
疾病名稱:急性淋巴管炎
英文名稱:
藥物療法:
【概述】
由鏈球菌引起的皮內或皮下淋巴管的急性炎癥,多發於四肢,病原菌常由皮膚破損處侵入,或由其它化膿病竈擴散而來。
【診斷】
1.感染病竈近側皮膚沿淋巴管走行可見一條或數條紅綫,並嚮近心端延伸,局部較硬,有壓痛。 2.嚴重者伴發冷,發熱癥狀。【治療措施】
1.積極治療原發病竈。 2.局部熱敷、理療。 3.有全身癥狀者,行抗菌消炎治療。 |
|
疾病名稱:
急性淋巴管炎
疾病編碼:
682.902
歸屬係統:
感染性疾病
藥療方案:
可出現菌血癥伴轉移性感染竈,速度常驚人的快。沿受纍淋巴管出現蜂窩織炎伴化膿、壞死和潰瘍較少見,大多數病例對抗生素治療敏感。
積極治療原發竈。全身應用有效抗菌素。 |
|
急性淋巴管炎
acute lymphangitis
多數由溶血性鏈球菌從破損皮膚或其他感染病竈蔓延到鄰近淋巴管所引起。本病好發於四肢,表現為一條或數條“紅綫”,嚮近側延伸,有壓痛,所屬淋巴結腫大,壓痛。可伴有發熱、全身不適、白細胞計數增多等。患者肢體常有損傷或手足癬繼發感染。治療主要是積極處理原發病竈,如感染傷口、癤等。 |
|
腿急性淋巴管炎 | 臂急性淋巴管炎 | 急性淋巴管炎伴膿腫或蜂窩織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