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市區 : 成都 : 臺北 [顯示全部] > 忠烈祠
目錄
No. 1
  忠烈祠投訴電話衡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734-8853373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忠烈祠門票價格10元
  南嶽忠烈祠位於湖南衡陽市距南嶽古鎮4公裏處,這裏峰巒錯峙,鬆柏掩映,溪水環抱,公路盤纖,既山重水復,亦爽塏嚮陽,是理想的建祠之所。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軸綫上,按前低後高地形佈局,依次為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除紀念碑、紀念亭為純石結構外,其餘皆為石墻碧瓦,單檐翹角。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七.七”事件爆發,一聲蓄謀已久,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從此全面開始。到1938年底,中國軍隊雖然頑強抵抗,無奈裝備欠佳,訓練不力,被日軍侵占了半壁江山,無數愛國將士鮮血染紅了中華大地。
  此時,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處於大後方的湖南省戰略地位異常重要起來,成為武漢之後的又一處搞戰大本營。南嶽衡山素有五嶽獨秀之譽,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異常便利。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親自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當時還邀請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和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攜手抗日。
  在這個會議上,許多將領提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言者傷心,聽者斂容。蔣介石聽後對此非常痛心,會後把陳誠、薜嶽兩位將軍叫來,鄭重安排了修公墓的事。
  後陳誠調任四川,而薜嶽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所以建公墓的事基本上由薜嶽在主持。
  由於此期間一直在與日軍交戰,加上勘察、徵地、籌款等前期準備工作,一直到1940年9月10日,南嶽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第二期於次年11月5日興工,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7月7日,南嶽忠烈祠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主持者薜嶽在忠烈神位前恭讀祭文,鄭重宣佈“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祀”,第一批入祠的將領有張自忠、郝夢麟、佟麟閣、趙登禹等三十八名。
  忠烈祠建成後,1944年,南嶽淪陷,遭日軍破壞,後又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毀壞得厲害。
  1984年,鬍耀邦到此瞻仰,87年全國政協提出修復意見。直到1992年,由當地政府全面修復。96年被中央政府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o. 2
  【忠烈祠
  忠烈祠,為歷代褒揚忠義精神,建祠追祀為國殉難忠臣烈士之處,祠名“忠烈”。現存多為中華民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在中國臺灣為了“消除日本國傢神道信仰痕跡”,原日治時期神社遂一改為忠烈祠,不少建物今日仍有神社遺跡。目前大部分忠烈祠都分佈在臺灣各地,中國大陸衹有南嶽忠烈祠等少數保存較完好。依臺灣內政部所頒布《忠烈祠祀辦法》,於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在地設置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則設首都忠烈祠,由總統主祭。
  中國現有忠烈祠
  1。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嶽麓山赫石坡嶽王亭下方。建於民國28年(1939),為紀念國民政府第四路軍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坐西嚮東,有花崗條石臺基,平面作長方形,面闊3間,進深2間,建築面積206平方米,花崗石柱,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有脊飾,正脊中立寶瓶,兩端以獸吻收尾。祠內現存"久武且仁"額,為劉建緒題,譚延闓書,正面檐柱鎸聯。
  2。臺中市文物
  臺中忠烈祠位於臺中市力行路,緊臨臺中孔廟,為日據時期的日本神社,光復後改建為忠烈祠。 正門懸有“成仁取義”之匾,正殿主奉革命烈士神位,殿旁緑樹高聳,右側種植蘭花等盆景,顯得高雅脫俗。
  3。南嶽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位於湖南衡陽市距南嶽古鎮4公裏處,這裏峰巒錯峙,鬆柏掩映,溪水環抱,公路盤纖,既山重水復,亦爽塏嚮陽,是理想的建祠之所。 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軸綫上,按前低後高地形佈局,依次為牌坊、七·七紀念碑、紀念堂、紀念亭和享堂,除紀念碑、紀念亭為純石結構外,其餘皆為石墻碧瓦,單檐翹角。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國的開端“七.七”事件爆發,一聲蓄謀已久,旨在滅亡中國的侵略戰爭從此全面開始。到1938年底,中國軍隊雖然頑強抵抗,無奈裝備欠佳,訓練不力,被日軍侵占了半壁江山,無數愛國將士鮮血染紅了中華大地。
  此時,廣州和武漢相繼失守,處於大後方的湖南省戰略地位異常重要起來,成為武漢之後的又一處搞戰大本營。南嶽衡山素有五嶽獨秀之譽,公路鐵路水路交通異常便利。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長蔣介石親自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南嶽軍事會議”,當時還邀請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和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兩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攜手抗日。
  在這個會議上,許多將領提到陣亡官兵多“暴屍戰場”,不能掩埋,言者傷心,聽者斂容。蔣介石聽後對此非常痛心,會後把陳誠、薛嶽兩位將軍叫來,鄭重安排了修公墓的事。
  後陳誠調任四川,而薛嶽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所以建公墓的事基本上由薜嶽在主持。
  由於此期間一直在與日軍交戰,加上勘察、徵地、籌款等前期準備工作,一直到1940年9月10日,南嶽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第二期於次年11月5日興工,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7月7日,南嶽忠烈祠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主持者薛嶽在忠烈神位前恭讀祭文,鄭重宣佈“抗戰以來,各忠烈將士,即日入祠,歲時奉祀”,第一批入祠的將領有張自忠、郝夢麟、佟麟閣、趙登禹等三十八名。
  忠烈祠建成後,1944年,南嶽淪陷,遭日軍破壞,後又在文革中被紅衛兵毀壞得厲害。
  1984年,鬍耀邦到此瞻仰,87年全國政協提出修復意見。直到1992年,由當地政府全面修復。96年被中央政府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形式
  圓山忠烈祠的牌坊初期,臺灣許多忠烈祠仍保留日本神社大部原貌。196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風潮,鏟除舊有文化。中華民國政府遂於臺灣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1966年頒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綱要”,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再度興起,各地忠烈祠與孔廟即為此一時期的建築代表。
  1972年日本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行政院內政部頒布“清除臺灣日據時代表現日本帝國主義優越感之殖民統治紀念遺跡要點”,一時之間,臺灣各級政府機關更大力排除日治時期殘留建築、象徵符號,磨去日本天皇年號,相關徽志,改為民國年號、國徽等。許多忠烈祠紛紛改建,以鋼筋水泥仿照中國北方宮殿形式建築,覆蓋青色或黃色琉璃瓦。
  一般而言,忠烈祠建築會包括牌坊、山門、前殿、正殿、紀念碑、烈士文物陳列室等主體建築,另外還有涼亭、花園等造景。由神社改建者,部分仍可見得殘存遺跡,如狛犬、石燈籠、鳥居、手水捨、社務所等,不一而足。
  最早的忠烈祠
  位於北京先農壇內,原名太歲殿,又名太歲壇,是祭祀太歲神(木星,主宰一歲農時地利之神)及春夏秋鼕等自然神靈的地方,太歲神是傳說中的值年之神,皇帝須每年到此祭祀,逢水旱之年或出徵、凱旋時亦遣官祭祀。
  太歲殿建於嘉靖十一年(1532)。該殿面闊52米,進深24米,坐北朝南,黑琉璃筒瓦緑剪邊,外額枋為和璽彩畫,內額枋為旋子彩畫,流光溢彩美麗動人。最早的忠烈祠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後,先農壇成為美國兵營,司令部設在太歲殿。1913年元旦,先農壇首次對外開放。1914年民國政府製訂忠烈祠祭禮,設忠烈祠於太歲殿,祭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是近代最早的忠烈祠。解放後,該建築物所在園區被劃作學校校捨。20世紀90年代對太歲殿等建築進行大規模修葺,建成北京古代建築博物館。
  忠烈祠大門上方懸挂明清風格的匾額,上書滿蒙漢藏"忠烈祠"文字,該匾額於文革中被毀。
  國民黨退據臺灣後,於1969年在臺北圓山重建忠烈祠,仍祭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英文解釋
  1. n.:  valhalla,  the Martyrs Shrine (in Taipei)
相關詞
旅遊信陽抗日
包含詞
孫忠烈祠忠烈祠坊忠烈祠街
衡陽忠烈祠臺灣忠烈祠抗日忠烈祠
南嶽忠烈祠嶽廟忠烈祠忠烈祠北街
忠烈祠南街忠烈祠東街忠烈祠西街
金味面館忠烈祠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