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李白 Li Bai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絶。
音塵絶,
西風殘照,
漢傢陵闕。 |
|
詩人: 劉辰翁 Liu Chenweng
燒燈節,
朝京道上風和雪。
風和雪,
江山如舊,
朝京人絶。
百年短短興亡別,
與君猶對當時月。
當時月,
照人燭淚,
照人梅發。 |
|
詩人: 馮延巳 Feng Yansi
風淅淅,夜雨連雲黑。滴滴,窗下芭蕉燈下客。 除非魂夢到鄉國,免被關山隔。憶憶,一句枕前爭忘得。 |
|
詩人: 歐陽修 Ouyang Xiu
十五六,脫羅裳,長恁黛眉蹙。 紅玉暖,入人懷,春睏熟。 展香裀,帳前明畫燭。 眼波長,斜浸鬢雲緑。 看不足。 苦殘宵、更漏促。 |
|
請鑒賞:
|
|
①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有二體。一體押平聲韻,另一體押仄聲韻。押仄聲韻的多用入聲韻,上下片各有一疊韻。
②麯牌名。屬商調,南北麯都有。字句格律與詞牌的前半闋相同,也有與詞牌全闋都相同的。南麯用作引子,北麯用作小令。 |
|
憶秦娥(簫聲咽) : 詞篇名。相傳為唐代李白作。寫傷心離別,清秋寂寥,引發出深沉的歷史感慨。末二句“西風殘照,漢傢陵闕”,氣象雄渾,使本詞超越了普通的愁恨離別之作。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同被後人尊為“百代詞麯之祖”。 |
|
詞牌名。 唐 李白 詞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又名《秦樓月》、《雙荷葉》、《蓬萊閣》、《碧雲深》、《花深深》等。雙調,有三十七字、三十八字、四十字、四十一字、四十六字,分平韻、仄韻兩體。參閱《詞譜》捲五。 |
|
麯牌名。亦名《秦樓月》。屬商調,南、北麯均有。南麯用作引子,北麯用作小令。句法與詞同,亦或後闕有異。 |
|
《憶秦娥》 |
|
《憶秦娥》詞牌,最早出自黃升《唐宋諸賢絶妙詞選》,據稱作者是李白,但毫無任何根據,而且李太白全集並無此詞,至今盛唐詩人無一人作詞,在李白有生之年,社會上並無菩薩蠻、憶秦娥等詞牌。總上所述,現一般認為是五代詞人所作,後被誤歸於李白名下。因詞中有“秦娥夢斷秦樓月”句,故名《憶秦娥》。“秦娥”本指的是古代秦國的女子弄玉。傳說她是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兒,愛吹蕭,嫁給仙人蕭史。在作者詞中指的是一個秦地(今陝西省一帶)女子。寫她自從愛人出了遠門,她夜裏睡不安穩,春天望到秋天,一年年等下去,總是音信杳然。在失望、痛苦中什麽樂遊原、漢朝陵墓的好景緻,她都感到一派凄涼。 |
|
○⊙▲
○○⊙●○○▲
○○▲
⊙○⊙●
●○○▲
⊙○⊙●○○▲
⊙○⊙●○○▲
○○▲
⊙○⊙●
●○○▲
(註:○=平●=仄△=平韻=▲=仄韻)
憶秦娥 李白
憶秦娥,詞牌名。為晚唐宋初時期詞人所作。
詞譜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
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鹹陽古道音塵絶
音塵絶
西風殘照
漢傢陵闕 |
|
憶秦娥
[宋]範成大
樓陰缺,闌幹影臥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虯咽,羅幃黯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賞析
範成大共五首《秦樓月》(即《憶秦娥》),都抒寫閨怨,這首最精彩。一般的懷人怨情,感情濃露,而本詞卻無一言怨愁,抒情婉麯。 上片描寫春天月夜景色。這是一個靜謐的月夜,高樓垵映在緑蔭之中,衹露出一角; 欄幹的影灑落地上。情調非常溫馨。朗月中清風徐來,可一“露”字卻露端倪, 女主人公深夜不眠,獨在月下癡情思念。可無一字直寫。下片寫回到樓內閨房的情影。 首句的“催”和“咽”以及上片的“風” 都是以動襯靜, 但多了暗暗的愁恨。 “燈花結”,在“暗溪”的氛圍中為之一振,於是有了後面夢到江南的慰藉,以夜月實景起,以春夢虛境止。靜謐和溫馨掩蓋了淡淡的離愁,確別有風味。
憶秦娥
[唐]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絶。音塵絶,西風殘照,漢傢陵闕。
全部註釋
1.《列仙傳》:"簫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緻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
2.灞陵:漢文帝劉恆之墓。《三輔黃圖》捲六:"文帝灞陵,在長安城東七十裏。……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送別。"
3.樂遊原:在長安城南八裏,漢代稱樂遊苑,唐人稱樂遊原。其地勢較高,可俯視長安城。
4.鹹陽:秦都,在長安西北數百裏,是漢唐時期由京城往西北從軍、經商的要道。
此詞作者亦有疑。兩宋之交邵博《邵氏聞見後錄》訛作李太白之作。南宋黃升《唐宋諸賢絶妙詞選》亦襲承錯誤歸在李白名下。明代以來經專傢考證,為五代末期或宋朝人的作品。
譯文
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傢的樓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傢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灞陵橋上的凄愴離別。
遙望樂遊原上冷落凄涼的秋日佳節,通往鹹陽的古道上音信早已斷絶。西風輕拂着夕陽的光照,眼下衹有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賞析一】
此首傷今懷古,托興深遠。首以月下簫聲凄咽引起,已見當年繁華夢斷不堪回首。次三句,更自月色外,添出柳色,添出別情,將情景融為一片,想見慘淡迷離之概。下片揭響雲漢,摹寫當年極盛之時與地。而“鹹陽古道”一句,驟落千丈,凄動心目。再續“音塵絶”一句,悲感愈深。“西風”八字,衹寫境界,興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氣魄之雄偉,實冠今古。北宋李之儀曾和此詞。《唐宋詞簡釋》 唐圭璋之深,如註如訴;後二句寫無可奈何,入室垂簾,隔窗望月,愈襯孤寂。無獨乎?無怨乎?詩不正面塗抹,卻從反面點妝,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餘音裊裊,不絶如縷。出處:古詩詞鑒賞
【賞析二】
這首《憶秦娥》詞,氣勢雄渾,意境高遠。上片寫春天的清晨,女主人公在秦樓上聞簫聲悲咽而一覺醒來,望明月而懷遠,見垂柳而憶別;下片寫秋天的黃昏,女主人公登臨樂遊原(今西安市東南),睹景物而傷懷,感時序而驚變。這說明她自春徂秋,朝朝暮暮,無時無刻不在相思。在同一首作品中,允許時間、空間如此不斷流動和暗裏轉換,正式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特徵之一。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由簫聲、秦娥、秦樓等興象,很容易使讀者聯想到《列仙傳》上的簫史和弄玉的幸福愛情,從而勾起一種歷史的悠遠感,與現實的悲咽、凄清景象形成強烈的對比。秦娥在驚醒之後,聽到悲咽的簫聲若斷若續,看到凄清的月色若明若幽,此時又該有多少思緒自心潮中涌出!按詞律規定"秦樓月"三字的重疊,正適合表現着思潮起伏的需要,並為銜接"年年柳色,灞橋(一作陵)傷別"另一意境充當津梁。既然說"年年……傷別",則知所懷之人已離去多載。因此哪怕是灞橋(陵)柳色年年依舊,而秦樓上的女主人公卻是相思愈陷愈深了啊!
下片場景陡轉:"樂遊原上清秋節,鹹陽古道音塵絶。"重九日登高,佳節倍思親。但女主人公見鹹陽古道上車馬稀落,音信杳無,引領西望,能不慨然?"音塵絶"三字再一重疊,更加倍地強調出她心頭悲哀的沉重。末尾兩句"西風殘照,漢傢陵闕",王國維說它把登高者的意興寫絶了。"遂關千古登臨之口"(《人間詩話》),使別人再也寫不過他。劉熙載甚至認為它"足抵少陵(杜甫)《秋興》八首"(《藝概》捲四)。它好在哪裏?我以為它好在能勾勒出一個詩的境界,從中讓讀者領略到無限傷亂的心情。試想:在西風、落日的映襯下,漢王朝陵墓、宮闕凄冷荒涼的景色,不正象徵着它的衰危麽?
此詞意境,上半闕柔和,下半闕雄渾。詞人融柔美和壯美於一體,在凄清、悲涼的典型氛圍中,多方面地展示出抒情女主人公的多情性格。
詞中所描繪的景物,顯然都是遙想之詞。但它能使讀者親臨其境,恍如置身於秦樓或樂遊原上,在月色籠罩或西風吹拂中觸起離愁;並通過舉目河山之異,深寓故國興亡之感。在秦娥的形象裏,凝聚着唐末宋初詞人的獨特感情。
此詞上片傷別,下片傷逝。王國維評"西風殘照,漢傢陵闕"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憶秦娥(用太白韻)
李之儀
清溪咽。霜風洗出山頭月。山頭月。迎得雲歸,還送雲別。
不知今是何時節。凌歊望斷音塵絶。音塵絶。帆來帆去,天際雙闕。
【賞析】
這是一首寫景抒懷的小詞。
上片寫景:有清溪,霜風,山月,還有在山月下隨風飄動的流雲。一個“咽”字,傳出了“清溪”哽哽咽咽的聲音;用個“洗”字,好象山頭月是被“霜風”有意識地“洗”出來的,這個“洗”字,也使山月更加皎潔。山高月小,霜風斜峭,再配上哽咽的流水,給人以如置空𠔌,如飲冰泉之感。“霜風”句中,暗藏一個“雲”字:無雲則山月自明,無須霜風之“洗”。換句話說,山月既須霜風“洗”而後出,則月下必有雲遮。這樣上片結句中 “雲歸”、“雲別”出現就不顯突兀。迎、送的主語是“山月”,一迎一送,寫出了月下白雲舒捲飄動的生動形象。“雲歸”、“雲別”兩句,又將“霜風”的 “風”字暗暗包容句中。雲歸雲別,烘雲托月,使皎潔的山月,更見皎潔。上片寫景如畫,幽靜深美。着一“咽”字,以動襯靜,更覺其靜。
下片,詞人觸景生情,懷念帝鄉之感油然而生。從“凌歊”一詞看,李之儀寫這首詞的時候,蓋在太平州編管之中。 “凌歊”,即凌歊臺,因山而築,南朝宋孝武帝曾登此臺,並築離宮於此,遺址在今當塗縣西,為當地名勝。李之儀在姑溪時,思想上是苦悶而消極的,且僻居荒隅,遠離朝廷,更見悲苦。但從結句的“雙闕”看,詞人仍未忘朝廷。“雙闕”,古代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用的樓,代指帝王的住所。作者把國事係於心頭,盼望朝廷下詔起用,故“望斷”雲雲,即是這種心情的形象反映。“天際”一詞,暗示了詞人盼望帝京之切;而“音塵絶”則可見詞人的失望與悵惘。
這首詞在詞史上有其特定意義。詞題明確揭出“用太白韻”,是為和李白《憶秦娥》而作。李之儀是北宋人,與蘇軾同時代,寫這首詞的時候,也不過是崇寧三年(1104)前後,這首和詞,全依太白《憶秦娥》韻,可見當時這首詞已流傳比較普遍,可證其作者是李太白。
憶秦娥
李清照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吹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賞析】
南渡之後,李清照遞遭傢破人亡、淪落異鄉、文物遺散、惡意中傷等沉重打擊,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離亂等慘痛事實。這首《憶秦娥》就是詞人憑吊半壁河山,對死去的親人和昔日幸福溫馨生活所發出的祭奠之辭。
上片寫登臨高閣的所見所聞。起句“臨高閣”,點明詞人是在高高的樓閣之上。她獨伫高閣,憑欄遠眺,撲入眼簾的是“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象:起伏相疊的群山,平坦廣阔的原野,籠罩着一層薄薄的煙霧,煙霧之中又滲透着落日的最後一縷餘輝。疊句“煙光薄”加強了對這種荒涼、蕭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涼、壓抑的氣氛,進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棲鴉歸後,暮天聞角。”是作者的所見所聞。烏鴉是被人們厭惡的鳥類。它的叫聲總使人感到“凄凄慘慘”,尤其在蕭條荒涼的秋日黃昏,那叫聲會顯得更加陰森、凄苦。鴉聲消逝,遠處又隱隱傳來了軍營中的陣陣角聲。這凄苦的鴉聲,悲壯的角聲,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曠、悲涼,給人以無限空曠的感受,意境開闊而悲涼。不難看出,這景物的描寫中,融註着作者當時流離失所,無限憂傷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寫了在這種景色中自己抑鬱孤寂的心情。“斷香殘酒情懷惡”,全詞衹有這一句直接寫“情懷”,但它卻是貫穿和籠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與此密切相關。“亂山平野煙光薄”的景色,使詞人倍感“情懷惡”,而“情懷惡”更增添了秋日黃昏的蕭索冷落。“斷香殘酒”四字,暗示出詞人對以往生活的深切懷戀。在那溫馨的往日,詞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歸路”。而今卻香已斷,酒亦殘,歷歷舊事皆杳然,詞人的心情是難以言喻的;一個“惡”字,道出了詞人的不盡苦衷。
“西風吹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那陣陣秋風,無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黃而碩大的葉子,風聲、落葉聲使詞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憂傷了。疊句“梧桐落”,進一步強調出落葉在詞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響。片片落葉象無邊的愁一樣,打落在她的心上;陣陣風聲,象鋒利的鋼針紮入她受傷後孱弱的心靈。這裏既有國破傢亡的傷痛,又有背井離鄉的哀愁,那數不盡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頭。作者寫到這裏,已把感情推嚮高峰,接着全詞驟然從“又還秋色”的有聲,轉入了“又還寂寞”的寂靜之中。這“靜”絶非是田園牧歌式的寧靜,而是詞人內心在流血流淚的孤寂。“又還秋色,又還寂寞”,說明詞人對秋色帶來的寂寞的一種厭惡和畏懼的心理。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無限惋惜逝去的夏日的溫暖與熱鬧,同時也似乎表明她失去親人、故鄉的寂寞心情。長期積鬱的孤獨之感,亡國亡傢之痛,那種種復雜難言的心情,都通過淡淡的八個字,含蓄、深沉地表現了出來。
這首詞的結句,是全詞境界的概括和升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又還秋色,又還寂寞”是對詞人所處的環境,所見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實、準確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時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註於景,景襯托出情,使全詞意境藴涵深廣。(喬小南)
憶秦娥
劉剋莊
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
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炊煙少。宣和宮殿,冷煙簑草。
【賞析】
這首詞藉鴻雁北以反悔感慨,表達了對中原殘存的悲悼和人民痛苦生活的關懷,反映他恢復祖國統一的願望。“梅謝了,塞垣凍解鴻歸早”。江南梅花凋謝了,大地已經春回。北方邊塞地區也應該冰融凍解。南邊過來的鴻雁正及早的歸去。塞垣,泛指北方邊境地區。鴻雁,生長在北邊之地,故又稱塞鴻。它是一種候鳥,秋季自北方飛嚮南方避寒,春季自南方返回北方。這樣,鴻雁就成為南北聯繫的一種象徵。
劉剋莊此詞別開生面,各取所長北去的鴻雁,帶口訊嚮長期處於金人治下的宋遺民進行慰問。“鴻歸早,憑伊問訊,大梁遺老。”大梁,舊中國時魏國的都城,即北宋首都汴京。遺老,年老的遺民。詞人托鴻雁嚮他們問候,含意非常豐富,是對他們處境的關心,是對他們抗爭的聲援,同時也表達了南方愛國志士對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禮之情。然而,南宋政權何時才能完成統一大業呢?這卻是無言可說了。
詞的下片,作者的想象翅膀隨着鴻雁的北去而飛翔,展現出祖國大好山河如今殘存冷落,人民流散,田園宮室荒蕪的景象,真是“尺幅有千裏之勢”。“浙河西面邊聲悄,淮河北去炊煙少”。浙河西面,指浙江西路,包括鎮江一帶即當時接近宋、金分界(淮河)的前綫這地。邊聲。邊疆的軍號、馬嘶等聲音地處邊防,卻邊聲悄寂,反映南寧當局的苟且偷安,防備廢馳,當然更談不上恢復的準備。淮河以北,是金人占領的地區。炊煙少,指在戰爭破壞和奴役掠奪之下,人煙稀少,一片荒涼。這裏真實地揭示了廣大民衆的苦難生活。最後兩句感慨尤其強烈而深沉:“宣和宮殿,冷煙衰草。”宣和,北宋徽宗年號。北宋的汴京,到徽宗時期,城市的繁榮,宮廷的奢華到了極點。但北宋末年統治者“竭府庫之積聚,萃天下之伎藝”,大興宮殿,廣植花木,窮奢極欲,激起人民的反抗,招致金人的入犯而無力抵禦,結局是身為俘虜,生靈塗炭,畫棟雕梁也成了廢墟;而逃到南方的趙宋統治集團,剛又在西子湖畔營造起安樂窩,在那裏醉生夢死,把祈求故國丟三落四在腦後。劉剋莊藉鴻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宮殿凄涼景色,抒發出故宮黍離、國傢衰亡的悲憤,也是對南宋當局的指責。這兩句不用動詞和虛字而把時間、地點、景象和人物感情非常自然地組合起來,構成一幅雄渾蒼茫的廣阔圖畫,鮮明突兀,而含意卻十分深遠耐人體味,與宋人《憶秦娥》的“西風殘照,漢傢陵闕”,可謂同麯同工。
憶秦娥 婁山關
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憶秦娥
【宋】黃機
秋蕭索,梧桐落盡西風惡。 西風惡,數聲新雁,數聲殘角。
離愁不管人飄泊,年年孤負黃花約。 黃花約,幾重庭院,幾重簾幕。
【賞析】
此詞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磅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平添悲壯。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對比中産生回腸蕩氣之感。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這個畫面可以剖成三個字組成的意境,一幅曉月寒霜圖,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就在這霜、晨、月(有意分開,讓我們細細品一品這三個字本身的美)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凄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蕩,在山間回環嚮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徵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煉、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讀到此處不由得立馬想到稼軒的《水竜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裏,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稼軒這幾行千古絶唱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話也說明當時這種一代英雄蒼涼之心境:“萬裏長徵,千回百折,順利少於睏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長徵》、《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等七首詩),反映了這一種心情。”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厲悲壯,豪氣再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占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於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綫,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並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徵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可以“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最後二行讓人有一種仿佛親眼見到詩人伫立於婁山關之巔,遙望萬裏祖國壯麗江山之英姿。他看見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陽,畫捲之美正符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衆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傢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後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另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睏難時,我們情不自禁或下意識地說出這兩句詩,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強烈的感受,以及我們將暗自下定决心,樹立必勝之决心,剋服萬重睏難,以致於最後獲得成功。它對於升華我們的精神起到了某種神奇般的效應,有某種神秘的符語般的力量。
我們皆知毛澤東一生寫下許多政論文和軍事論文,這些大都結集在《毛澤東選集》中。毛澤東的政論文章明白曉暢、大氣磅礴,又高屋建築,說理透徹。這些文章大多創作於戰爭時期,有對時政的分析,有對形勢的判斷,有對戰爭的宏論,有對救國救民的設想,有很強的針對性。由此我們可知他作為一位政治傢的雄纔大略和作為一位軍事傢的縱橫捭闔。
毛澤東不衹是政治傢、軍事傢,也是一位詩人,一位感情豐富、才氣縱橫的詩人。他不衹是馳騁政壇,策馬疆場,也曾暢遊於中國浩瀚的詩詞王國,創作出雄奇瑰麗的詩篇。翻開毛澤東詩詞,我們更走進了他的詩歌世界,同時也走進了這位一代偉人的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 |
|
|
|
寓憶秦娥 | 憶秦娥詠桐 | 憶秦娥茉莉 | 憶秦娥初鼕 | 憶秦娥海棠 | 憶秦娥七夕 | 憶秦娥有寄 | 憶秦娥別情 | 憶秦娥木樨 | 憶秦娥西湖 | 憶秦娥上巳 | 憶秦娥暮春 | 憶秦娥·燒燈節 | 憶秦娥·簫聲咽 | 憶秦娥·臨高閣 | 憶秦娥·花深深 | 憶秦娥·秋蕭索 | 憶秦娥·梅謝了 | 憶秦娥·範成大 | 秦樓月憶秦娥 | 憶秦娥秦樓月 | 憶秦娥簫聲咽 | 憶秦娥般涉調 | 憶秦娥婁山關 | 憶秦娥三之二 | 憶秦娥三之三 | 子夜歌憶秦娥 | 憶秦娥三之一 | 憶秦娥·用太白韻 | 憶秦娥用太白韻 | 碧雲深寓憶秦娥 | 憶秦娥賞雪席上 | 憶秦娥甲戌賞春 | 憶秦娥和劉希宋 | 憶秦娥舟中書事 | 憶秦娥鼕夜宴東堂 | 憶秦娥·婁山關 | 憶秦娥(秦樓月) | 秦樓月·憶秦娥 | 憶秦娥(別情) | 憶秦娥(暮春) | 憶秦娥(鼕夜宴東堂) | 憶秦娥(三之三) | 憶秦娥(三之二) | 憶秦娥(三之一) | 子夜歌(憶秦娥) | 憶秦娥(用太白韻) | 憶秦娥(般涉調) | 憶秦娥(初鼕) | 憶秦娥(海棠) | 憶秦娥(和劉希宋) | 憶秦娥(甲戌賞春) | 憶秦娥(茉莉) | 憶秦娥(七夕) | 憶秦娥(有寄) | 碧雲深(寓憶秦娥) | 憶秦娥(木樨) | 憶秦娥(西湖) | 憶秦娥(上巳) | 憶秦娥(舟中書事) | 憶秦娥(賞雪席上) | 憶秦娥(簫聲咽) | 憶秦娥至節赴郡會赦到 | 憶秦娥正月初六日夜月 | 賦憶秦娥見屬一讀凄然 | 憶秦娥為曹氏胭脂閣嘆 | 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臺有感 | 憶秦娥(雪中擁琴對梅花寓言) | 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凄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 | 憶秦娥(曹季明休沐日會同捨小酌,命愛女奏琴於簾間,索詞。醉中口占) | 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臺有感) | 憶秦娥(一名秦樓月、碧雲深、雙荷葉) | 憶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鬆軒作) | 憶秦娥(若無置酒朝元亭,師厚同飲作) | 憶秦娥(至節赴郡會,赦到) | 憶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 憶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燈節未遣, | 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 | 憶秦娥(雪、梅二闋懷張敬夫) | 憶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燈節未遣,早見古岩四疊又得中齋別梅遂並寫寄) | 憶秦娥(為曹氏胭脂閣嘆) | 憶秦娥(季溫老友歸樵陽,人來閑書,因以為寄) | 憶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 憶秦娥(和留守趙無愧送別) | 憶秦娥季溫老友歸樵陽人來閑書因以為寄 | 憶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燈節未遣早見古岩四疊又得中齋別梅遂並寫寄 | 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娥見屬一讀凄然隨韻寄情不覺悲甚 | 憶秦娥雪梅二闋懷張敬夫 | 憶秦娥昨和次又作收燈節未遣 | 憶秦娥中齋上元客散感舊賦憶秦 | 憶秦娥若無置酒朝元亭師厚同飲作 | 憶秦娥二月二十三日夜鬆軒作 | 憶秦娥一名秦樓月碧雲深雙荷葉 | 憶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 憶秦娥和留守趙無愧送別 | 憶秦娥邯鄲道上望叢臺有感 | 憶秦娥雪中擁琴對梅花寓言 | 憶秦娥曹季明休沐日會同捨小酌命愛女奏琴於簾間索詞醉中口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