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 心理效應
目錄
No. 1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産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因此,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6種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就是說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2、近因效應:是指在人際溝通過程中,知覺對象最近給人留下的印象。
  3、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指對他人知覺的一種偏差傾嚮,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個良好的印象之後,就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良好,這個人就被一種積極的光環所籠罩。反之,則被賦予其它不好的品質。
  4、刻板效應:人們頭腦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被稱為刻板效應。
  5、從衆效應:是指在群體作用下,個人調整與改變自己使其變得與其他人更相似。
  6、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産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7、名人效應 由於接受名人的暗示所産生的信服和盲從現象被稱為名人效應。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裏,有意識、有目的地嚮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
  8、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9、奬懲效應:奬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産生重大影響,由奬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奬懲效應。
  10、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産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11、門檻效應(層遞效應)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
  12、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傢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13、鏈狀效應 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
  14、花盆效應 又稱局部生境效應,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間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於人為地創造出非常適宜的的環境條件,在一段時間內,作物和花卉可以長得很好。但一離開人的精心照料,經不起溫度的變化,更經不起風吹雨打。
  15、蝴蝶效應: 指在一個動力係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係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即一個壞的微小的機製,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竜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製,衹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産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16、手錶效應 大傢都有這種體會:一個人如果衹有一隻手錶,他知道現在幾點了;如果有兩衹手錶,他往往不知道現在幾點了,也就是說,他無法知道哪一隻手錶更為精確,於是他也就無法確定精確的時間。這就是“手錶效應”的原義。
  17、禁果效應:"禁果"一詞來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貶到人間.這種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
  18、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這個效應啓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産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19、責任分散效應: 衆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即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傢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産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20、配套效應: 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象。
  21、馬太效應 在《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這麽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默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22、詹森效應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藉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23、鯰魚效應 沙丁魚捕撈後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為了不使魚在途中死去,都在魚艙裏放幾條鯰魚,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和爭端,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遊動,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能保證它們一條條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鯰魚效應。它給我們的啓示是:①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因此,傢長和老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並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的緊張應該避免,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②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別活躍,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産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
  24、瓶頸效應:反映的是一定社會心理過程中各個因素、環節的相互關係。社會角色扮演者在進行某項創造活動時,在從事某一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為時,要求與之相關的各因素、環節配合與協調並進,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環節跟不上,就會成為“瓶頸”卡住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的正常進行。有的時候, “瓶頸效應”得到了剋服,tot (tip of the tongue)狀態很快從“幾幾乎有了”轉嚮“有了”,從“就在舌尖上”轉為“完全說出來了”,問題獲得解决,創造趨於成功。有的時候,聽任“瓶頸效應”起作用,tot狀態得不到解除,時間一長,心理上鬆懈並産生一種惰性,那就會使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前功盡弃。
  25、月曜(yao)效應(星期一效應)——(休息使人後退)由於星期日的休息,擾亂了學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學習秩序,學習意志下降,註意分散,精神不振,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這種現象稱為月曜效應。
  26、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No. 2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某種人物或事物的行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産生相應變化的因果反應或連鎖反應。同任何事一樣,它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因此,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26種心理效應
  1、首因效應:就是說人們根據最初獲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變,甚至會左右對後來獲得的新信息的解釋。
  2、近因效應:是指在人際溝通過程中,知覺對象最近給人留下的印象。
  3、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指對他人知覺的一種偏差傾嚮,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個良好的印象之後,就會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良好,這個人就被一種積極的光環所籠罩。反之,則被賦予其它不好的品質。
  4、刻板效應:人們頭腦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被稱為刻板效應。
  5、從衆效應:是指在群體作用下,個人調整與改變自己使其變得與其他人更相似。
  6、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産生影響,從而誘導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目標相符合。
  7、名人效應 由於接受名人的暗示所産生的信服和盲從現象被稱為名人效應。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裏,有意識、有目的地嚮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介紹給對方。
  8、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
  9、奬懲效應:奬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産生重大影響,由奬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奬懲效應。
  10、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産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11、門檻效應(層遞效應)心理學家查爾迪尼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僅僅是附加了一句話哪怕一分錢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錢物,這就是著名的門檻效應,這一效應的基本內容就是由低要求開始,逐漸提出更高的要求。
  12、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於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傢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13、鏈狀效應 有一句俗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
  14、花盆效應 又稱局部生境效應,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間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於人為地創造出非常適宜的的環境條件,在一段時間內,作物和花卉可以長得很好。但一離開人的精心照料,經不起溫度的變化,更經不起風吹雨打。
  15、蝴蝶效應: 指在一個動力係統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係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即一個壞的微小的機製,如果不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竜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製,衹要正確指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將會産生轟動效應,或稱為“革命”。
  16、手錶效應 大傢都有這種體會:一個人如果衹有一隻手錶,他知道現在幾點了;如果有兩衹手錶,他往往不知道現在幾點了,也就是說,他無法知道哪一隻手錶更為精確,於是他也就無法確定精確的時間。這就是“手錶效應”的原義。
  17、禁果效應:"禁果"一詞來源於<聖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的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禁果而被貶到人間.這種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
  18、超限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這個效應啓示我們,在批評或表揚學時,應掌握一個“度”。“不及”固然達不到既定的目標,但“過度”又會産生超限效應,非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甚至會出現一些反作用。
  19、責任分散效應: 衆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即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傢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産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20、配套效應: 也就是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平衡的現象。
  21、馬太效應 在《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這麽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默頓將這種社會心理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
  22、詹森效應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藉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23、鯰魚效應 沙丁魚捕撈後如果沒有刺激和活動,就會很快地死去,挪威漁民每次從海上歸來,為了不使魚在途中死去,都在魚艙裏放幾條鯰魚,以挑起它們和沙丁魚之間的摩擦和爭端,使大量的沙丁魚在緊張中不斷地遊動,其結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魚因窒息而死亡,而且還能保證它們一條條活蹦亂跳地抵達港口。這種現象後來被人們稱之為鯰魚效應。它給我們的啓示是:①在適度的緊張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能力。因此,傢長和老師要給學生創造一個適度的緊張氛圍,並引導學生在緊張中學會適應。當然我們也不否認過度的緊張應該避免,以防止對學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②要充分利用好班級中的鯰魚,班級中常常有這樣一些學生,這些學生學習成績一般,但能量很大,特別活躍,在學生中有一定的號召力,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班級的紀律和學習。如果不好好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則常常會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幹部的設置上若能將這些人提拔到適當的領導崗位,就會産生鯰魚效應,班級活動容易開展,班集體建設更為順利。
  24、瓶頸效應:反映的是一定社會心理過程中各個因素、環節的相互關係。社會角色扮演者在進行某項創造活動時,在從事某一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角色行為時,要求與之相關的各因素、環節配合與協調並進,其中如果某一因素和環節跟不上,就會成為“瓶頸”卡住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的正常進行。有的時候, “瓶頸效應”得到了剋服,TOT (Tip Of the Tongue)狀態很快從“幾幾乎有了”轉嚮“有了”,從“就在舌尖上”轉為“完全說出來了”,問題獲得解决,創造趨於成功。有的時候,聽任“瓶頸效應”起作用,TOT狀態得不到解除,時間一長,心理上鬆懈並産生一種惰性,那就會使整個活動和某一行為前功盡弃。
  25、月曜(yao)效應(星期一效應)——(休息使人後退)由於星期日的休息,擾亂了學生的正常生活起居和學習秩序,學習意志下降,註意分散,精神不振,從而影響了學習的效果,這種現象稱為月曜效應。
  26、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愛,但由於雙方世仇,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直到殉情。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27、外溢效應:FDI(外資直接投資商)公司對東道國相關産業/企業的各方面的影響.東道國的各方面能力要足 以與FDI公司進行競爭才能引起外溢效應.
  28、認知地圖效應:即老馬識途.強調學習的認知性和目的性.
  29、棘輪效應:也稱製輪效應,指人們在消費時的一種習慣。當工資收入達到某個水平後,此時的消費習慣,如愛消費高檔次的衣服和食品,會穩定在某一個水平;而當工資再一次提高時,消費習慣可能會上調,但是不會隨着收入的降低而減低自己的消費水平.
  最常用到的35種心理效應集錦
  1.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奬獲得者,他的成功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學期下來,教師為他寫下了這樣 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難以造就文學之材。”此後,父母又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面對如此 “笨拙”的學生,絶大部分老師認為他成纔無望,衹有化學老師認為做事一絲不苟,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素質,建議他學化學,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點燃 了,終於獲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找到了發揮自己智慧的最佳點,使智能得 到充分發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後人稱這種現象為“瓦拉赫效應”。
  2.門坎效應
  所謂門坎效應,是指一個人接受了較低層次的要求後,適當引導,往往會逐步接受更高層次的要求。該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在做無壓力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3.共生效應
  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衆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 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英國“卡迪文實驗室”從1901年至1982年先後出現了25位諾貝爾獲奬 者,便是“共生效應”一個傑出的典型。
  4.刻板效應
  社會心理學認為,那種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響稱為“刻板效應”。它是對人的一種固定而籠統的看法,從而産生一種刻板印象。在學校經常可見到這種現象,教師 對那些天資聰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臉上往往流露出喜愛的神色,並受到器重和青睞。而天資愚笨、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往往受到歧視,教師表現出急躁、厭 煩的情緒,令人沮喪的話常挂在嘴邊。實踐證明,經常受到這種“待遇”的學生,會頓覺涼水澆身,喪失了學習信心,失掉了剋服睏難的勇氣,以至産生頽廢情緒。
  5.首因效應
  烽火獵聘資深顧問認為首因效應有時又稱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的影響作用。具體說,就是初次與人或事接觸時,在心理上産生對某人或某 事帶有情感因素的定勢,從而影響到以後對該人或該事的評價。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對决策中收集正確的情報加以分析而言,這種效應是不利的。無論第一印象是 好或是壞都是片面的,不利於全面地瞭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産生的作用稱之為首因效應。根據第一印象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往往比較偏頗。如果在招聘考試和考察員工績效時,衹憑第一印象,就會被某些表面現象蒙蔽。
  首因效應在招聘過程中主要表現有兩個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對儀表堂堂、風度翩翩的應聘者容易贏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懸河、對答如流者往往給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選拔人才時,既要聽其言、觀其貌,還要察其行、考其績。
  6.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現在頭腦中占據優勢,從而改變了對該人或該事的一貫看法。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是相對應的兩種效應。首因效應一般在較陌生 的情況下産生影響,而近因效應一般在較熟悉的情況下産生影響。兩者都是對人或事的片面瞭解而主觀臆斷,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暈輪效應(光環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某人或某事由於其突出的特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視了其它的心理和行為品質。它有時會産生“積極肯定的暈輪”,有時會産生“消極否定的暈輪”,這都會幹擾對信息的評價,要剋服暈輪效應就必須堅持客觀,不摻雜主觀成分。
  8.蝴蝶效應
  1960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洛倫茲研究“長期天氣預報”問題時,出現了疑難問題:她在計算機上用一組簡化數據模擬天氣的演變,原本是想利用計算機的 高速運算來提高天氣預報的準確性。但是,事與願違,多次計算表明,初始條件的極微小差異,會導致錯誤的結論。心理情緒也是如此,有一組漫畫顯示,一個人在 單位被領導訓了一頓,心裏很惱火,回傢衝妻子發起了脾氣,妻子無來由地被訓,也很生氣,就摔門而去。走在街上,一條寵物狗攔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 更生氣啦,就一腳踢過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過一個老人面前,把老人嚇了一跳。正巧這位老人有心髒病,被突然衝出的小狗一嚇,當場心髒病發作,不治身 亡。
  洛倫茲發現了微小差異導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表達這個發現,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動翅膀,它煽動起來的小小漩渦與其他氣流匯合,可能在一個月後的美國得剋薩斯州會引起一場風暴——這就是混沌學中著名的“蝴蝶效應”。
  在對人力資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靈活運用人事心理效應,就能充分調動下屬或人才的積極性,使人盡其纔,纔盡其能,從而使工作效能達到最優。
  9.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考查某校,隨意從每班抽3名學生共18人寫在一張表格上,交給校長,極為認真地說:“這18名學生經過科學測定智商很高。”事過半年,羅氏又來到該校,發現這18名學生的確表現超常。
  羅森塔爾效應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鳴現象。運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領導對下屬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別的誘導,使下屬得以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如領導 在交辦某一項任務時,不妨對下屬說:“我相信你一定能辦好”、“我想早點聽到你成功的消息。”這樣下屬就會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産 生。
  10.貝爾效應
  英國學者貝爾天賦極高,有人說他畢業後若研究晶體和生物化學,定會贏得多次諾貝爾奬。但他卻心甘情願地走另一條道路,把一個個開拓性的課題提出來,指引別人登上了科學高峰,此舉被稱為貝爾效應。
  貝爾效應要求領導者具有伯樂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單位和集體為先,慧眼識纔,放手用纔,敢於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積極為有才幹的下屬創造機會。
  11.鯰魚效應
  從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們活着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衹有一條漁船能做到帶活魚回港。後來,人們發現這條船的魚槽內不過是 多了一條鯰魚而已。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遊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類”後,也會因緊張而加速遊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延長了壽 命。這就是“鯰魚效應”。
  運用鯰魚效應,通過個體的“中途介入”,對群體起到競爭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運行機製。目前,一些機關單位實行的公開招考和競爭上崗,就是很好的典型。這種方法能夠使人産生危機感從而更好地工作。
  12.海潮效應
  海水因天體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則出現大潮,引力小則出現小潮。此乃海潮效應。人才與社會時代的關係也是這樣。社會需要人才,時代呼喚人才,人才便應運而 生。對於一個單位來說,要通過調節對人才的待遇,以達到人才的合理配置,從而加大本單位對人才的吸引力。現在很多知名企業都提出這樣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 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
  13.名片效應
  有一位求職青年,應聘幾傢單位都被拒之門外,感到十分沮喪。最後,他又抱着一綫希望到一傢公司應聘,在此之前,他先打聽該公司老總的歷史,通過瞭解,他發 現這個公司老總以前也有與自己相似的經歷,於是他如獲珍寶,在應聘時,他就與老總暢談自己的求職經理,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慨,果然,這一席話博得了老總 的賞識和同情,最終他被錄用為業務經理。這就是所謂的名片效應。也即兩個人在交往時,如果首先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 有更多的相似性,從而很快地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同你接近,結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裏,有意識、有目的地嚮對方所表明的態度和觀點如同名片一樣把你 介紹給對方。
  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盡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應有的作用,首先,要善於捕捉對方的信息,把握真實的態度,尋找其積極的、 你可以接受的觀點,”製作”一張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尋找時機,恰到好處地嚮對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這樣,你就可以達到目標。掌握”心理名 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記憶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14.異性效應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關部經理。她聯繫頗廣,出師必勝,為公司立下赫赫戰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處奔走,卻連連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聯繫,不久問題 便迎刃而解。公司資金周轉嚴重失靈,急需貸款,急得總經理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又是李女士風塵僕僕,周旋於銀行之間,竟獲得貸款上百萬元。李女士因此備受 領導器重,工資、奬金一加再加。有人試圖總結李女士成功的秘訣,發現她除了具有清醒的頭腦,敏捷的口才,豐富的知識和閱歷,接物待人靈活之外,和她端莊的 容貌、嫻雅的儀表也有很大的關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男營業員接待女顧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顧客熱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於:如今的社會還是一個男性占很大優勢的社 會,外出辦事多數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較為順利,這便是心理學上所謂”異性效應”。這種現象是建立在異性相吸引的基礎上的。人們一般比較 對異性感興趣,特別是對外表討人喜歡,言談舉止得體的異性感興趣,這點女性也不例外,衹不過不如男性對女性那麽明顯。有時為了引起異性註意,男性還特別喜 歡在女性面前表現自己,這也是”異性效應”在起作用。不過”異性效應”不能濫用。女性外表漂亮,討人喜歡,如果再加上交往得當,在異性面前辦事容易,這是 正常的;反之,若為達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誘別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對異性,尤其是年輕漂亮的異性熱情些,客氣些也無可非議,但把異性當作刺激,想入非 非,讓人感?quot;色迷迷”的,就超過限度了,因此,與異性接觸要把握住”度”。
  15.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吧間工作回傢的路上遇刺。當她絶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 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喊叫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 兇手又逃跑了。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傢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 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時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衆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 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衆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 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衹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 會産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傢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 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産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 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16.詹森效應
  有一名運動員叫詹森,平時訓練有素,實力雄厚,但在體育賽場上卻連連失利。人們藉此把那種平時表現良好,但由於缺乏應有的心理素質而導致競技場上失敗的現象稱為詹森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與”賽場失誤”之間的惟一解釋衹能是心理素質問題,主要原因是得失心過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時”戰績纍纍 “,卓然出衆,衆星捧月,造成一種心理定勢:衹能成功不能失敗,再加上賽場的特殊性,社會、國傢、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劇,心理包袱 過重,如此強烈的心理得失睏擾自己,怎麽能夠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産生怯場心理,束縛了自己潛能的發揮。
  如何走出”詹森效應”的怪圈呢?首先,要認清”賽場”的目的,剋服恐懼感,賽場並不可怕,衹是比平常正規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靜氣地走出狹隘的患得患失 的陰影,不貪求成功,衹求正常地發揮自己的水平。賽場是高層次水平的較量,同時也往往是心理素質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衹要樹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 定有一份收穫。最終定會交付滿意的答捲。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檸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東西就說是“酸”的,是不好的,這種方法可以緩解我們的一些壓力。比如:別人有一樣好東西,我沒有,我很想要, 但實際上我不可能得到。這時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樣東西不好的地方,說那樣東西的“壞話”,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檸檬”心理就是認為自己的檸檬就是甜的,“甜檸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擺脫不掉的東西就是好的,要學會接納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都有自己的優勢, 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千萬不要輕易說自己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試試“甜檸檬”心理學會接納自己,逐漸增強自信。
  18.“南風效應”
  法國作傢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 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鈕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就是“南風效 應”這一社會心理學概念的出處。 “南風效應”給人們的啓示是: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要特別註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徑庭。比如:有些 同學與大傢在一起時很兇很要強,一次、兩次可能因為你很兇,要了別人強,占了上風,但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朋友。我們可以還看到,在與別人發生矛 盾,各不相讓,到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
  19.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
  朋友一次問我世界上什麽事最難。我說掙錢最難,他搖頭。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搖頭。我說我放棄,你告訴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說是認識你自己。的確,那些富於思想的哲學家們也都這麽說。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這些問題從古希臘開始,人們就開始問自己,然而都沒有得出令人滿意的結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對自我的追尋。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衆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係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嚮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嚮下墜。三分鐘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瞭解自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正因為如此,個人便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 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絶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下面一段話是心理學家使用的材 料,你覺得是否也適合你呢?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嚮。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 有些睏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你以自己能獨立 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面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嚮、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嚮、謹慎、 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這其實是一頂套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 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嚮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後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徵。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後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 緒處於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製感,於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 生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20.培哥效應
  在有些電視節目中,曾有人做過所謂奇特的記憶表演。一般都是在舞臺上立一塊黑板,然後隨意讓觀衆說出一些詞語、數字、節目名稱、公式、外語單詞等等,並按 序寫在黑板上。表演者在這一過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卻能根據觀衆的要求準確地講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內容,甚至還能把全部內容倒背出來。
  這種表演看起來十分神奇,其實衹不過是運用了培哥記憶術,産生了“培哥效應”罷了。這種方法實際上並不難,它是自創一套記憶編碼,比如,⑴——帽子,⑵ ——眼鏡,⑶——圍巾,⑷——衣服,⑸——腰帶,⑹——褲子……並熟練地記下來,然後通過聯想與要記的材料相連接。比如要求你記住這樣幾個詞:⑴大象,⑵ 打氣,⑶洗澡,⑷電風扇,⑸自行車,⑹水……這樣你就可以把大象與固定編碼的第一號帽子聯繫起來,聯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頂帽子。要記住第六個詞“水” 時,把它與褲子産生聯想——水把褲子弄濕了。
  通過這樣的編碼聯想,記起來就不睏難了。因為在聯想時,我們有意識地把聯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記住第四個詞——電風扇與衣服發生聯想時, 如果表象是電風扇吹開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電風扇穿了一件羽絨服,就非常奇特,這就更便於記住這一對象。
  培哥記憶術的固定編碼有很多種,如按照自己身體各部分的上下編號,按進門後能看到的東西編碼,按自己的親朋好友的姓名編號等等。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掌握了這種方法,就可以避免記憶的枯燥單調,使其妙趣橫生了。當然,這種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們去經常鍛煉,並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聯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21.遷移效應
  在學習心理學中,先行學習對後繼學習的影響,稱為“遷移效應”。它有三種效應方式:
  先行學習A促進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正效應;先行學習A 幹擾和阻礙了後繼學習B的效應,稱為負效應;先行學習A促進了後繼學習B無任何影響,稱為零效應。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註意有關遷移條件産生的條件,就會發生不必要的遷移現象,如,日本司機在美國開車,常發生睏難,甚至出現車禍。這主要是因為在日本 是“車左、人右”,而在美國卻恰好相反。當然,如果運用好遷移效應就可能産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隊員中選撥出高爾夫球的集訓隊員;讓會英語的人去突擊 學習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一般都有會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這一理論給學習的啓示是:
  一是要註意發現概念、原理的相同、相通之處。
  二是註重學習方法的總結,即在學習過程中註意掌握那些具有規律性的解决問題的方式方法。
  三是要廣泛地積纍各方面的學習經驗。
  四是要註意防止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在解决問題的過程中産生定勢。
  22.反饋效應
  反饋原來是物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是指把放大器的輸出電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輸入電路中,以增強或減弱輸入訊號的效應。心理學藉用這一概念,以說明學習者對 自己學習結果的瞭解,而這種對結果的瞭解又起到了強化作用,促進了學習者更加努力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一心理現象稱做“反饋效應”。
  下面是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的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羅西與亨利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三組,每天學習後就測驗。主試對第一組學習的結果每天都告訴學生,對第二組學生衹是每周告訴他們一次,而對 第三組,則一次也不告訴。如此進行了8周教學。然後改變做法,第一組與第三組對調,第二組不變,也同樣進行了8周教學。結果除第二組穩步地前進,繼續有常 態的進度外,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情況大為轉變:即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的成績則突然上升。這說明及時知道自己的學習成果對學習有非常重要的促 進作用。並且是即時反饋比遠時反饋效果更大。
  心理學家布朗的實驗表明,反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相同。一般來說,學生自己進行的主動反饋要優於教師的反饋。這給我們的啓示在於:
  一是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一定要及時地進行自我反饋,避免毫無目的的學習和不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的學習方式。
  二是重視老師在作業或試卷上所作的評語,認真總結自己學習上存在的優缺點,從而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取得高分時不驕傲,仍堅持繼續努力;成績不理想時不要喪失信心,决心迎頭趕上。
  23.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一詞是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默頓提出的。他以此來概括這樣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貢獻所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還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肯承認他們的成績。
  24.水桶效應
  一個木製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個團隊、群體中,劣者的危害極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桶效應”。
  25.奮起效應
  這是與破摔效應意義相反的一種積極效應:當一次大的挫折後,受挫人不僅不氣餒,反而激發起改變現況、奮力嚮上的意志,從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應,即奮起效應。
  26.糖果效應
  我很欣賞薩勒通過實驗得出的“糖果效應”這個概念。
  薩勒對一群都是4 歲的孩子說:“桌上放2 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 分鐘,等我買完東西回來,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麽長時間,就衹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 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 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衹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2 / 3 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 分鐘得2 塊糖。當然,他們很難控製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衹好;把眼睛閉起來傻等,以防受糖的誘惑,或者用雙臂抱頭,不看糖或唱歌、跳舞。還有的孩子幹脆躺下睡覺 ——為了熬過20 分鐘!1 / 3 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 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裏了。
  經12 年的追蹤,凡熬過20 分鐘的孩子(已是16 歲了),都有較強的自製能力,自我肯定,充滿信心,處理問題的能力強,堅強,樂於接受挑戰;而選擇吃1 塊糖的孩子(也已16 歲了),則表現為猶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經質、好惹是非、任性,頂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傷害。
  這種從小時候的自控、判斷、自信的小實驗中能預測出他長大後個性的效應,就叫糖果效應。
  當然這衹是一傢之說,薩勒也未指出實馬的樣本大小,有多少被試孩子,他們的傢教狀況如何。
  我認為4 歲的測試不會絶對性地决定他以後的人格,4 一16 歲期間,12 年的環境與教育會起更大的作用。但薩勒提出的這個效應還是頗有新意的。
  27.齊加尼剋效應
  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剋曾作過一次頗有意義的實驗:他將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其間,齊加尼剋對一組受試者進行幹預,使他們無法繼續 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務,而對另一組則讓他們順利完成全部工作。實驗得到不同的結果。雖然所有受試者接受任務時都顯現一種緊張狀態,但順利完成任務者,緊張狀 態隨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務者,緊張狀態持續存在,他們的思緒總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睏擾,心理上的緊張壓力難以消失。這種因工作壓力所致的心理上的 緊張狀態即被稱為“齊加尼剋效應”。
  28.霍布森選擇效應
  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一個條件衹許挑選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 對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誰如果陷入“霍布森選擇效應”的睏境,就不可能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生 活和工作。道理很簡單:好與壞、優與劣,都是在對比選擇中産生的,衹有擬定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方案對比選擇、判斷纔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種判斷衹需要說 “是”或“非”的話,這能算判斷嗎?衹有在許多可供對比選擇的反感中進行研究,並能夠在對其瞭解的基礎上進行判斷,纔算得上判斷。因此,沒有選擇的餘地就 等於扼殺創造。
  29.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就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態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時茂說陳佩斯:“就你那模樣,一看就是個反面角色……”然後說自己:”看我穿上這身衣服,起碼也是個 地下工作者呀……”這就是從長相産生的定勢效應。“疑人偷斧”也是這個道理,它是以邏輯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勢效應。在人際交往中要避免定勢效應,用發展 的、辯證的眼光去看人。而對於一個犯過錯誤或不被看重的人來說,要改變別人的定勢效應,就要對自己的成績或好事做適當宣傳,在別人的心目中改變的、不好的 定勢效應,建立新的、好的定勢效應。
  30.得寸進尺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得曼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挂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半個月,實驗者再 次登門,要求將一個大招牌放在庭院內,這個牌子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同時,實驗者也嚮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有55%的 人同意,而後者衹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後者高3倍。後來人們把這種心理現象叫作“得寸進尺效應”。
  31.破窗效應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藉鑒意義。如果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就給他貼上一個“差生”或“壞學生”的標簽,那麽人們就會帶上有色眼鏡看 他,衹要他犯了一點小錯,就抓住不放,亂扣帽子,因為既然是破的東西,讓他再破一些也無妨,所謂“墻倒衆人推”,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32. 觸摸的心理效應
  心理學家弗爾德對早産兒進行過每天45分鐘的撫摸實驗。一般認為,早産兒應該生活在一個隔離的,猶如子宮般的環境中,撫摸衹會給他們壓力感,會有礙他們的 生長。然而他對20個早産兒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鐘舒緩而有力的撫摸。10天中,接受撫摸的嬰兒比沒有得到撫摸的嬰兒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靈敏性也 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個月末,他們的體質和智力有明顯提高。最值得註意的是,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了6天。弗爾德說:“撫摸 能有規律地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進而促進消化吸收功能。”
  33.權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係的學生們講課時,嚮學生介紹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教師,說這位德語教師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試驗 中這位“化學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個裝有蒸餾水的瓶子,說這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 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麽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
  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34.邊際效應
  邊際效應原是經濟學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樣的東西的價值同它滿足的需要成正比,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錦上添花更令人感動的原因所在。
  35.投射效應
  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認知者形成對別人的印象時總是假設他人與自己有相同的傾嚮,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這種投射效應的一個側面。
  所謂超限效應是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轉變後進生不是一勞永逸的,後進生的轉化一般要經過醒悟、轉變、 反復、鞏固、穩定的過程,而反復又是轉變中的中心環節,甚至會出現幾次較大的反復。這是因為這些學生意志品質不夠完善,自我約束能力還比較弱,面對後進生 的反復,教師要特別謹慎,絶不能氣餒和放棄教育,應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根據學生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不斷調整教育方案,使後進生渡過反復關,更快地進步起 來。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防止”超限效應”的消極影響。因為有的教師面對後進生的反復,會失去教育的信心,過分責備後進生,在批評學生之後,會覺得意猶未盡, 重複批評後進生,接着還是批評……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同樣的批評,使學生極不耐煩,討厭至極。教師不能動輒采取”翻老賬”、”揭老底”的做 法,切忌再用陳𠔌子爛芝麻翻個沒完沒了的方法,那樣會加重差生的精神負擔,使他們喪失進步的信心,並容易造成師生感情上疏遠。産生逆反心理,教師講最多的 道理,或要他們做這做那,往往會置之不理。從心理角度上講,第一次挨批評時,學生的厭煩心理並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厭煩度倍增,如果再來第三次、 第四次……那麽批評的纍加效應就會更大,厭煩心理就會以幾何級數增加,說不定因而演變成反抗心理,甚至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36.燈芯效應
  所謂燈心(或芯)效應,是指人體在特定狀況下,如同蠟燭一樣持續燃燒。酒醉或昏睡中的人,衣物被火焰點燃,接觸衣物的皮膚因而燒灼肉綻。接着,皮下脂肪由於高溫而融化、流出傷口,並開始浸潤衣服。衣服被液化脂肪浸濕後成了蠟燭燈心,而體內的脂肪就像是蠟,源源不斷地提供燃燒的燃料,於是人體就像蠟燭一樣慢慢地燃燒,直到所有的脂肪組織都被燒完。當事人意識昏迷,並未感到痛覺,就此醒不過來。而且,人類的骨髓和脂肪同樣可燃,這就是為什麽人體自燃可以連骨頭都燒成灰燼,比火化更徹底。人體像蠟燭一樣地燃燒,但,這是形態內外相反的蠟燭——燭心在外,包裹着蠟油。根據這個理論,人體的軀幹及大腿,必定燃燒得最完全,因為積存的脂肪最多。至於沒有衣服覆蓋的身體部分則不會被燒毀,因為融化的脂肪需要有衣服做燈心,才能充分地燃燒。 另外,脂肪燃燒時會産生濃煙,這可以解釋為什麽死者房間的天花板和墻壁會被熏黑。有些融化的脂肪會流出體內,流到地板上,由於沒有衣服做為燈心,部分脂肪並未燃燒而殘留下來,所以在死者身下的地板,總能發現黃色的黏稠物質。
  一九九八年四月,加州犯罪學研究所的約翰·德·哈安博士做了一個實驗,首次檢證燈心效應。他到屠宰場買來一頭死豬──豬的脂肪含量與人體近似──並在豬體上裹了毛毯,至於房內,一旁則擺了電視機。哈安在毯子上澆了一些汽油,然後點火。 實驗證明,豬油隨着高溫而滲入毛毯,形成燈心,火焰持續地燃燒了好幾個鐘頭。大約五個小時後,豬骨被火燒裂,與脂肪成分相近的骨髓流出,火焰最後把骨頭燒成碎炭。至於未裹毛毯的豬肢,則沒有遭到波及。特別註意的是,燈心效應所産生的火焰並不猛烈,火勢不會延燒到一旁的電視機;未燃的脂肪有如濃稠的黃油般遺留在地板上。燒盡的豬衹,形態與人體自燃現場一模一樣!
  心理學中的其他效應(名稱):
  1阿基米德與醖釀效應
  2阿倫森效應
  3暗示效應
  4安泰效應
  5暗示效應
  6安慰劑效應
  7巴納姆效應(暗示效應)
  8巴霖效應
  9半途效應
  10貝爾效應
  11貝爾納效應
  12貝勃規律
  13比馬竜效應
  14彼得原理
  15邊際效應
  16邊際效益遞減效應
  17波紋效應
  18布裏丹毛驢效應
  19不值得定律
  20財富效應
  21蔡格尼剋效應
  22長尾效應
  23超限效應
  24拆屋效應
  25超限效應
  26成敗效應
  27重疊效應
  28刺蝟法則
  29從衆效應
  30淬火效應
  31達維多定律
  32搭便車效應
  33答布效應
  34德西效應
  35得寸進尺效應
  36等待效應
  37第一印象效應
  38定勢效應
  39定型效應
  40多看效應
  41多米諾骨牌效應
  42範疇效應
  43凡勃倫效應
  44非零和效應
  45飛去來器效應
  46改宗效應
  47共生效應
  48古烈治效應
  49 關係場效應
  50光環效應
  51過度理由效應
  53海潮效應
  54海格力斯效應
  55赫洛剋效應
  56黑暗效應
  57華盛頓合作規律
  58蝴蝶效應
  59環境效應
  60霍布森選擇效應
  61霍桑效應
  62棘輪效應
  63緘默效應
  64奬懲效應
  65結伴效應
  66進門坎效應
  68近因效應
  69金魚缸法則
  70競爭優勢效應
  71酒•污水效應
  72角色效應
  73刻板效應
  74空白效應
  75 庫裏肖夫效應
  76冷熱水效應
  77連帶效應
  78鏈狀效應
  79臨近效應
  80零和遊戲原理
  81留面子效應
  82流言的心理效應
  83羅米歐與朱麗葉效應
  84羅森塔爾的負效應(反期望)
  85螞蟻效應
  86馬太效應
  87毛毛蟲效應
  88美女效應
  89門檻效應
  90免疫效應
  91名片效應
  92名人效應
  93莫紮特效應
  94墨菲定律
  95摩西奶奶效應
  96木桶法則
  97南風效應
  98鯰魚效應
  99鳥籠效應
  100牛鞭效應
  101拍球效應
  102旁觀者效應
  103泡菜效應
  104培哥效應
  105配套效應
  106 皮格馬利翁效應
  107破窗效應
  108瀑布心理效應
  109齊加尼剋效應
  110期望效應
  111青蛙效應
  112情緒效應
  113權威效應
  114熱手效應
  115熱爐法則
  116人耳的遮蔽效應
  117人際吸引律
  118人際鄰近律
  119人際相似律
  120人際互補律
  121人際相悅律
  122人際互動效應
  123軟化效應
  124銳化效應
  125社會惰化效應
  126獅羊效應
  127食????效應
  128視網膜效應
  129收入效應
  130手錶效應
  131首因效應
  132睡眠效應
  133順序效應
  134Stroop效應
  135蘇東坡效應
  136態度效應
  137替代效應
  138停滯效應
  139通感效應
  140投射效應
  141同體效應
  142窪地效應
  143瓦拉赫效應
  144翁格瑪麗效應
  145武器效應
  146係列位置效應
  147心理定勢
  148心理擺效應
  149猩猩實驗
  150遲延滿足效應
  151羊群效應
  152易感效應
  153異性效應
  154優勢效應
  155郵票效應
  156月曜效應
  157樂隊花車效應
  158約翰遜效應
  159 醖釀效應
  160暈輪效應
  161增減效應
  162植物心理學和巴剋斯特效應
  163自己人效應
  164紫格尼剋效應
  165自我參照效應
  166自我選擇效應
英文解釋
  1. :  consensual phoenix effect
相關詞
效應成功奧秘動物管理動物心理學錯覺心理學後羿
1980年認知心理學
包含詞
色彩心理效應心理效應解讀瀑布心理效應
觸摸心理效應噪聲的心理效應教學中的心理效應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競爭機製的心理效應傳播中的心理效應解析
振動的生理心理效應讓教育更輕鬆:父母必知的66個心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