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想感情 |
心中包含的情理 Heart contains reasonable |
心中包含的情理;思想感情。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竜·情采》:“是以聯辭結采,將欲明理;采濫辭詭,則心理愈翳。”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二章:“世人心理如是,安得不江河日下耶!” 楊沫 《花蕊》:“愛花、觀花和欣賞音樂,這都和愛美的心理分不開。” |
|
我國古代哲學名詞。謂心與理。 明 王守仁 《傳習錄》捲中:“此區區心理合一之體,知行並進之功,所以異於後世者,正在於是。” |
◎ 心理 xīnlǐ ◎ Mental xīnlǐ |
心理學名詞。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等內心活動的總稱。是客觀事物在頭腦中的反映。 |
|
客觀事物在腦中的反映。是感覺、知覺、表象、註意、記憶、想像、思維、情緒、意志等的總稱。分為心理過程和心理狀態兩部分。人的心理是心理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在勞動和語言的影響下産生和發展起來,與動物心理有本質的區別。 |
◆ 心理學研究學科的分類 ◆ Psychology Subject classification |
實驗心理學:是最早發展起來的心理學分支,它藉助科學的實驗方法,研究科學心理發展初期的那些傳統課題。如感覺,知覺,學習,動機和情緒等。
認知心理學:致力於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如記憶、推理、信息加工、語言、問題解决、决策和創造性活動。用科學的創造方法探討內部心理活動的規律。
人格心理學:研究個人獨特的心理特徵和個體行為的穩定性特徵,同時也探討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對人格特徵進行測量、評估和培養。
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際間的行為和社會力量對行為的控製和影響。
生理心理學:研究生理現象的神經機製。
發展心理學:研究心理學的發生,發展規律。一般以人的整個生活歷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人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點,但廣義的講,它也包括動物心理學。
教育心理學:衹要研究教與學過程中的心理規律,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改進師資培訓和學業考試,並推動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創造力等。
學校心理學:通常在中小學工作,對在學校中學習睏難、適應睏難或有某種問題行為的學生進行振動和輔導,並協助傢長和教師解决學校有關的問題。 |
◆ 心理學史 ◆ History of Psychology |
* 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 * 中國現代心理學史 * 西方心理學史 * 蘇聯心理學史 * 日本心理學史
* 重要心理學體係及流派:聯想主義心理學,構造心理學,符茲堡學派,意動心理學,機能心理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主義,格式塔心理學,完形心理學,巴甫洛夫學說,聯結主義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新行為主義,策動心理學,動力心理學,社會文化歷史學派,拓撲心理學,日內瓦學派,皮亞傑學派,認知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顱相學等。
* 機構:國際心理科學聯合會,國際應用心理學會,國際跨文化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國際精神心理聯合會,國際心理咨詢聯合會等 |
◆ 心理學著作 ◆ psychology books |
《學記》,《樂記》,《人物志》,《神滅論》,《關尹子》,《心理物理學綱要》,《生理心理學綱要》,《心理學原理》,《夢的釋義》,《心理學教科書》,《動物智慧》,《精神分析引論》,《心理學大綱》,《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心理類型》,《人類的行為》,《兒童的語言和思維》,《兒童心理之研究》,《大腦兩半球機能講義》,《人的能力》,《實驗心理學史》,《格式塔心理學》,《動物和人的目的性行為》,《格式塔心理學原理》,《文藝心理學》,《第二次訂正比奈-西蒙測驗說明書》,《實驗心理學》,《有機體的行為》,《精神分析新途徑》,《逃出自由》,《普通心理學原理》,《從行動到思想》,《行為的原理:行為理論導論》,《漢字問題》,《發生認識論原理》,《實驗心理學手册》,《科學和人類行為》,《精神病學的人際理論》,《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人格的模式和成長》,《論人的成長:一個治療者的心理治療觀》,《普通心理學》,《科學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同一性:青少年和危機》,《人類問題解决》,《神經心理學原理》,《活動 意識 個性》,《色度學》,《教育心理學》,《西方心理學史大綱》,《西方近代心理學史》,《心理學的方法和理論問題》,《中國心理學史》,《兒童心理學史》,《西方心理學的新發展》,《本會團體心理咨詢實踐》等。 |
◆ 心理學研究方法 ◆ Psychology Research Methods |
觀察法:在自然情景中對人的行為進行有目的的有計劃的係統觀察和記錄,然後對所做記錄進行分析,發現心理活動和發展的規律的方法。
實驗法:在控製條件下對某種行為或者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分為,自然實驗法(現場實驗)和實驗室實驗法。
* 實驗設計:實驗室實驗
* 心理物理法:自然實驗
* 觀察法:自我觀察法
* 內省法 * 口語記錄 * 問捲法 * 語義差別法 * 訪談法
* 檔案法:傳記法
* 模擬法
* 心理統計學:多元分析,因素分析等。
* 心理測量
** 信度 ** 效度
** 能力測驗 人格測驗 團體測驗 個別測驗
*** 智力測驗:智商,智齡,比奈-西蒙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韋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韋剋斯勒學齡兒童智力量表,韋剋斯勒學齡前兒童智力量表,格塞爾嬰幼兒發展量表,貝利嬰兒發展量表,新生兒行為評定量表,丹佛發展篩選測驗,墨跋量表,畫人測驗,雷特國際操作量表,班德視覺完形測驗,皮博迪圖片詞彙測驗,平佩操作量表,軍隊團體智力測驗,特殊能力傾嚮測驗,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量,梅耶藝術判斷測驗等。
** 人格測驗:兒童個性調查表,加利福尼亞個性調查表,明尼蘇達多相個性調查表,艾森剋人格問捲,愛德華茲個人愛好量表,顯相焦慮量表,主題統覺測驗,羅夏墨漬測驗,品德教育研究測驗等。
霍爾斯特德-雷坦神經心理成套測驗
* 社會測量 * 個案研究 * 發展研究 * 跨文化研究
* 心理學儀器:速示器,實體鏡,色輪,閃光融合器,棒框調節器,深度知覺儀,測聽器,測痛儀,記憶鼓,測謊器,斯金納箱,迷津,拉什利跳臺等。 |
◆ 理論心理學 ◆ theoretical psychology |
* 心理:心理活動範疇
* 意識:意識起源,意識流,無意識,心身關係,心身等同論,心物同形論,心身平行論,心身交互作用論,副現象論等。
* 理論流派:經驗論,反映論,還原論,擬人論,反射學,反應學,定勢理論,心理主義,唯心理觀,生物學化,社會學化,黑箱理論,形神論,人貴論,知行論,習與性成等。
* 行為科學 |
◆ 普通心理學 ◆ General Psychology |
* 感覺
** 感覺性 ** 感覺閾限
** 心理物理定律:韋伯定律
** 信號覺察論 ** 神經特殊能量學說
** 視覺:明視覺與暗視覺,視敏度,馬赫帶,側抑製,特徵覺察器,空間頻率,閃爍臨界頻率,顔色視覺,色覺,色覺理論,自然顔色係統,孟塞爾顔色係統等。
** 聽覺:聽覺理論,聽覺空間定位等。
** 嗅覺 ** 味覺
** 膚覺:觸覺,兩點閾等。
** 痛覺 ** 振動覺 ** 動覺 ** 平衡覺 ** 機體覺
* 註意:隨意註意,不隨意註意,註意廣度,註意分配,註意穩定性,分心等。
* 知覺:知覺選擇性,知覺恆常性,圖形知覺,圖形掩蔽,圖形後效(傾斜後效,麥科洛後效,動覺後效),空間知覺(深度知覺-隨機點立體圖,大小知覺),生態光學,運動知覺(似動),時間知覺,言語知覺,可懂度,知覺學習,錯覺,統覺,直覺等。
* 表徵:表象,遺覺象等。
* 記憶: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工作記憶,情景記憶,語義記憶,意義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識記(無意義音節),保持,再認,再現,回憶,追憶,遺忘(保持麯綫,遺忘麯綫),記憶恢復,記憶的係列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蔡戈尼剋效應,記憶術等。
* 聯想:自由聯想,控製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類似聯想等。
* 學習
* 想象:紀想
* 思維: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性思維,無意象思維等。
* 問題解决:問題空間,啓發式方法,嘗試錯誤,頓悟等。
* 决策
* 概念:概念形成,人工概念等。
* 理解
* 信息加工心理學:物理符號係統假設,ACT模型,平行分佈加工等。
* 人工智能:
** 圖像識別:模板匹配模型,原型匹配模型,“泛魔”識別模型等。
** GPS程序 ** EPAM程序
* 情緒和情感:情緒理論,情感兩極性,情操,表情,心境,熱情,激情,厭煩,恐懼,憤怒,應激等。
* 意志 * 意嚮 * 興趣
* 動機:動機理論
* 需要:需要層次論
* 行為:刺激,反應,誘因,內驅力,定勢,本能,運動(運動協調),動作(反應時,念動動作),習慣,行動,作業,操作,技能,活動等。
* 語言
* 言語:內部言語,外部言語,言語交往等。
* 閱讀 * 理想 * 人格
* 個性:素質,能力(智力,智能-智力結構理論),認知方式,元認知,內化與外化,天才等。
* 氣質:
* 性格:外傾,內傾,自卑感,思維型,藝術型,遺覺型等。
* 心靈學:超感官知覺(遙視),心理緻動等。 |
◆ 生理心理學 ◆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
功能係統理論,大腦皮層功能等勢說,大腦皮層功能定位說,大腦兩半球功能不對稱性,大腦皮層聯合區,丘腦-皮層特異投射係統,丘腦-皮層非特異投射係統,基底神經節,小腦,網狀激活係統,邊緣係統,神經遞質,反響回路,自發電位,誘發電位,感受野,割裂腦,自我刺激,晝夜節律,近日節律,利手,巴甫洛夫學說(條件反射學說,分析器學說,高級神經活動規律,兩種信號係統學說,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動力定型),攝食調節,飲水調節,性行為的生理基礎,學習和記憶的腦機製,情緒的生理機製,運動的生理機製,睡眠,覺醒,遺傳與行為,激素與行為等。 |
◆ 心理原理學 ◆ psychological principle study |
心理原理是全新的心理理論體係,主要闡述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闡述腦的功能,包括丘腦、大腦皮質、下丘腦、基底核、小腦等;二是從生物學的角度闡述意識、心理的産生機製及活動規律。理論從神經元、神經元群、核團、腦多個層次入手,闡述各種意識、心理活動産生的生物學原理以及活動規律。整個理論環環相扣,高度簡潔,是作者正在傾力完成的心理理論。
心理原理包括上、下兩部分,上部包括發放原理、分立原理、互動原理、交換原理、聯結原理五個原理。發放原理也稱點亮原理,網友稱謝健青定論,主要確定腦的功能和意識産生機製;分立原理闡述腦的分立功能和意識分立機製。根據腦的核團或功能區功能分立的特點,對各個功能係統進行了劃分;互動原理也稱分立原理,主要對各個功能係統進行了劃分,確定了心理的産生機製;交換原理論述各層次的神經結構的功能,樣腦通過交換産出樣本,實現各種信息的分析;聯結原理闡述樣本、點亮路徑、功能係統的形成機製。下部從心理原理的角度具體論述各種意識、心理活動,涉及到心理特徵、心理過程以及心理障礙、精神病癥的各個方面,如感覺、知覺、思維、記憶、夢、情緒、欲望、動機、意志、性格、氣質、嗜好以及悟性、智力、技能、能力等,從科學角度合理解釋夢遊、催眠、癮癥、強迫癥、抑鬱癥、焦慮癥、自閉癥、疑心癥、分裂癥、迷失癥等各種心理問題和精神病癥。
理論研究從1987年開始,至1997年確立了主要觀點,在2007年確定了整體觀點,這些觀點在實踐中反復驗證至今。雖然已經驗證了長達20年時間,幾乎完美闡釋了各種涉及意識、心理、精神的常見現象、疑難問題,在診斷腦疾病、糾正醫療錯誤等多個方面都顯現了無與倫比的正確性、準確性。但作者還不想最後定稿,力求在科學、係統、完整、嚴謹的基礎上達到理論的相互銜接、磅礴大氣、簡潔精煉、通俗易懂。《心理原理》還沒有最後定稿,但透露到網上的部分理論引起了廣大讀者的濃厚興趣與爭論。 |
◆ 動物心理學 ◆ Animal Psychology |
* 習性學(固定動作模式,印刻),行為的個體發生,社會生物學,動物交往,動物的智力等。 |
◆ 發展心理學 ◆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 心理發展研究與理論:遺傳、環境與心理發展,成熟、學習與心理發展,心理發展的動力,教育與發展,認知發展階段論,發生認識論,表象模式發展理論,人格發展階段論,道德發展階段論,復演學說,兒童學,遊戲,模仿,印刻,關鍵期,自我中心主義,早期經驗,親子關係等。
* 個體發展階段:胎兒期,新生兒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
* 兒童心理學:
** 動作發展:吸吮反射,覓食反射,抓捏反射,巴賓斯基反射等。
** 認知發展:註意發展,感知覺發展,記憶發展,智力發展,語言發展,思維發展等。
** 個性發展 ** 獨生兒童 ** 超常兒童 ** 低常兒童 ** 問題兒童 ** 缺陷兒童 ** 狼孩
* 少年心理學 * 青年心理學 * 成年心理學 * 老年心理學 * 畢生發展心理學 |
◆ 社會心理學 ◆ Social Psychology |
* 實驗社會心理學 * 應用社會心理學 * 教育社會心理學
* 商業心理學:消費者心理學,廣告心理學等。
* 法律心理學
** 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
** 審判心理 ** 作證心理
* 咨詢心理學 * 跨文化心理學 * 民族心理學 * 宗教心理學 * 前蘇聯社會心理學
* 理論學說
** 角色理論:性別角色,兩性差異等。
** 歸因理論:歸因偏嚮
** 場論
** 認知相符理論 ** 認知失調理論 ** 一致性理論
** 相互作用論:符號相互作用論
** 社會學習理論
** 社會交換理論:公平理論
** 平衡理論 ** 人際關係活動中介理論
* 概念及過程:社會適應,社會化(內部化),社會知覺,人際知覺,人際關係(人際吸引-人際吸引理論,合群,孤獨),社會促進和社會抑製,自我(自我知覺),態度(態度理論,態度形成和改變,態度測量),信念,價值觀,定型,宣傳,交往,溝通(人際溝通,大衆溝通,溝通網絡),競爭與合作,利他行為,順從,侵犯,旁觀者介入與冷漠,替代體驗,模仿,感染,時尚,暗示,偏見,流言等。
* 群體心理學:群體理論,群體思維,群體凝聚力,團體動力學,社會心理氣氛,小團體意識,群衆行為,群際關係,參照群體,集體,集體成員自决,價值定嚮一致,輿論,民意測驗,領導,領導風格,個性消失等。 |
◆ 教育心理學 ◆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 學習心理
** 學習理論:聯想反射理論,聯結理論,認知理論,聯結-認知理論,學習的活動理論等。
**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
** 學習模型 ** 學習分類學說 ** 學習準備 ** 學習動機 ** 學習定勢 ** 學習的強化 ** 學習測量與評定
** 學習遷移:經驗泛化說,分析概括說,相同要素說等。
** 學習的方式方法:發現學習,接受學習,指導學習,掌握學習,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整體學習和部分學習,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學習競賽,潛伏學習,過度學習等。
** 學習差異 ** 羅森塔爾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 ** 學習的心理衛生
* 學科教學心理學:語文教學心理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外語教學心理學,自然學科教學心理學,社會學科教學心理學等。
* 教育工藝學:視聽教學,程序教學,機器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自學輔導等。
* 智育心理學:知識掌握,智力技能,操作技能,能力差異等。
* 德育心理學:品德,品德結構,品德形成,品德發展理論,品德差異等。
* 體育心理學 * 美育心理學 * 教師心理 |
◆ 醫學心理學 ◆ Medical Psychology |
* 意識障礙 * 睡眠障礙 * 夢遊癥 * 感覺障礙
* 知覺障礙:錯覺,幻覺等。
* 註意障礙
* 記憶障礙:遺忘癥,錯構癥和虛構癥,似曾相識癥和舊事如新癥等。
* 智力障礙:智力落後,癡呆等。
* 情感障礙:焦慮
* 意志障礙
* 思維障礙:違拗癥,妄想等。
* 強迫狀態
* 言語和語言障礙:口吃,緘默癥,失語癥等。
* 人格障礙:精神病態
* 性行為異常:同性戀
* 心理防禦機製 * 緊張狀態
* 心理治療:暗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格式塔療法,行為療法,係統脫敏法,厭惡療法,代幣奬勵,生物反饋,催眠療法,氣功療法等。
* 康復心理學
* 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兒童期心理衛生,青年期心理衛生,成年期心理衛生,老年期心理衛生,群體心理衛生等。
* 健康心理學 * 變態心理學 * 病理心理學 * 心理生理醫學 * 心身醫學 * 護理心理學 * 臨床神經心理學 * 針刺鎮痛的心理學研究
* 缺陷心理學:盲人心理學,聾啞心理學等。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活動與病理過程是如何相互影響的心理學分支,它是在心理學和醫學相互結合、有關課題的共同研究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邊緣學科。包括基本理論、實際應用技術和客觀實驗研究等內容。
醫學心理學兼有心理學和醫學的特點,它研究和解决人類在健康或患病,以及二者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一切心理問題。其任務是將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應用於醫療實踐,探討和解决醫學領域中的各種心理學問題,並通過對醫療實際課題的探討推動心理學基礎理論研究。
醫學心理學也是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醫學的理論研究、臨床實踐、人材培訓以及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提示有關心身密切相關的觀點,提供合理的治療方法和保健措施。
醫學心理學的歷史可以溯源於古代心身關係的辯證認識。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和哲學論著中,包含着許多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在秦漢之際的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早已闡明了外感於“六淫”和內動於“七情”的相輔相成與協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療和預防上主張“治神入手”、“治神為本”、“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等觀點。在古希臘的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希波剋拉底等人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關精神與軀體相互作用以及強調心理治療和醫患關係等問題的論述。 |
◆ 工業心理學 ◆ Industrial Psychology |
* 管理心理學:工作生活質量研究,組織行為中的人性理論,目標設置,層峰結構,人事心理學(工作分析,人員選拔,職業指導),組織開發,組織變革,行動研究,領導,參與管理,權變理論,霍桑實驗,組織水平决策,期望理論,雙因素理論,公平理論等。
* 勞動心理學 * 工程心理學
* 工效學:模擬,工作時製,工作負荷,心理負荷,追蹤,績效評估,動作與時間研究,照明效應,噪聲效應,溫度效應,振動效應等。
* 人機係統:顯示器,控製器,視覺顯示終端,人-計算機相互作用等。
* 安全心理學:疲勞
* 航空與航天心理學 |
◆ 文藝心理學 ◆ literary psychology |
* 審美心理學 * 實驗美學
* 美感:藝術直覺,聯覺等。
* 音樂心理學:音樂想象,音高辨別,聽覺節奏感,音樂表演心理等。
* 文藝才能
* 文藝創作:靈感,具象等。
* 文藝欣賞 |
◆ 運動心理學 ◆ Sports Psychology |
* 運動員心理:運動員的知覺,運動員的特殊感覺,運動員的心理選拔,運動員心理訓練等。
* 裁判心理 * 競賽心理 * 觀衆心理 |
|
1879年,馮特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該實驗室的出現,可以說是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志着新心理科學的誕生。
威廉姆 詹姆斯(William James)是美國的哲學家和醫生,也是當代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在1890年給心理學下的定義是,“精神生活的科學”。他的這一定義,為我們理解心理學開了個好頭,即便到今天,也可以這麽說。我們都有精神生活,因此,心理學究竟是什麽意思,多少也知道一點,儘管學習心理學,既可以通過研究鼠和猴子,也可以通過研究人,心理學這個概念依然是難懂的。
詹姆斯和大多數心理學家一樣,對人類心理學特別感興趣。他認為,人類心理學由一些基本成分構成:思想和感情、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世界以及瞭解這些事情的方法。對我們每個人說來,這種知識首先是個人的和私人的。這種知識來自我們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在世上的經歷,可能受科學事實的影響,也可能不受科學事實的影響。由於這個原因,我們把自己的經歷當成試金石,很容易對心理學上的事情下判斷。我們像業餘心理學家似的,對復雜的心理學現象發表看法,比如,洗腦究竟管不管用,或者當我們把自己對其他人為什麽會那樣行事(認為他們正受到侮辱,感到不開心,或突然放棄他們的工作)的看法當作事實的時候。然而,兩個人理解事情不一樣,問題就出現了。正規的心理學想提供方法,來决定哪些解釋最可能是正確的,或者來確定各種方法所適用的具體條件。心理學家的工作幫助我們區分兩樣東西:一是內部信息,它是主觀的,可能是有偏見的和不可靠的,二是事實。也就是把我們的先入之見和科學意義上“真的”東西區分開來。
按照詹姆斯的定義,心理學是關於心靈和大腦的,可是,儘管心理學家的確研究大腦,我們對大腦的工作卻瞭解得太少,還不能理解在經歷和表達我們的希望、恐懼和願望時它所起的作用,或者,理解在我們從生孩子到看足球那樣紛繁復雜的行為中它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要直接研究大腦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心理學家通過研究我們的行為,發現了更多的東西,並且運用他們的發現,衍生出關於我們內部情形的種種假設。
心理學也是和方法有關的,生物(往往指人)用這些方法來運用他們的精神能力或心靈在世界上運作。隨着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他們所用的方法也已改變。進化論認為,生物如不能適應變化着的環境,就會瀕臨滅絶(因此纔有“不適應即滅亡”和“適者生存”的說法)。心靈一直是由適應的程序塑造的,而且這種塑造依然持續不斷。這就是說,我們的心靈之所以會這樣運作,是有進化論上的原因的——例如,為什麽我們更善於發現移動的東西而不是靜止的東西,大概是因為這種能力有用,能幫助我們的祖先逃避肉食動物。瞭解這些原因,對心理學家是重要的,對在其他學科(如生物學和生理學)工作的人也同樣重要。
心理學研究的固有睏難是,科學的事實應該是客觀的和可檢驗的,但是,不能用看發動機運作的方法來看心靈的運作。在日常生活中,心靈的運作衹能間接地知覺到,並且,還得從可以觀察到的東西(即行為)中推斷出來。研究心理學所耗的精力,和玩填字遊戲的很相似。它包括評估和理解現有的綫索,用已經知道的東西去填空。另外,綫索本身也必須是從仔細觀察得來的,必須根據精確的量度,必須用盡可能科學的嚴密性來進行分析,必須用合乎邏輯的和理性的論據來加以解釋,這些論據要能經得起公衆的考查。我們想要在心理學中知道的大部分東西——我們怎麽知覺、怎麽學習、怎麽記憶、怎麽思考、怎麽解决問題、怎麽感覺、怎麽發育、怎麽相互不同和怎麽相互聯繫——都不得不間接地量度,而且,這一切活動都是多重决定的(multiply determined):意思是它們受多種因素而不是一種因素的影響。例如,設想一下,你面對一個具體情況(在一個陌生的城鎮迷了路),要做出反應,有多少東西可能影響你。為了找出重要的因素,其他一些引起混淆的因素就得排除。
在心理學中,復雜的相互作用與其說是例外不如說是正常,理解這些相互作用靠的是復雜技術和理論的發展。心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目標是一樣的:描述、理解、預測、並學會怎樣控製或調整心理學所研究的程序。一旦達到這些目標,心理學將幫助我們理解我們經歷的本質,心理學也就有了實際的價值。心理學上的發現在一些領域很有用,例如,發展教孩子閱讀的有效方法,設計機器的控製板以減少事故的危險,以及減輕情緒波動的人的痛苦。
儘管關於心理學的問題已經討論了好幾百年,但是對這些問題進行科學的調查,還衹是過去一百五十年的事。早期心理學家依靠內省(introspection),就是對自己意識經歷的反省,來找心理學問題的答案。這些心理學調查的目的是找出心理的結構。但是,在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之後,心理學的範圍擴大了,既包括意識的結構,也包括意識的功能。心理的結構與功能至今仍是心理學家的興趣的中心,但是用反省來研究它們,有明顯的局限性。正像高爾頓爵士(Sir Francis Galton)所指出的,它使人“成了一個無助的觀察者,觀察的衹是大腦自動工作的極細微的部分”。於是,當代心理學家就更喜歡把他們的理論建立在對現象(如他們感興趣的其他人的行為)的仔細觀察上,而不是建立在對個人經歷的反省之上。
1913年,華生(John Watson)為心理學發表了一篇總的行為主義(Behaviourist)宣言,認為如果心理學要成為一門科學,那麽它根據的資料必須是可供檢驗的。這種對可觀察的行為而不是內部(不可觀察的)心理事件的註重,同學習的理論聯繫起來,同強調觀察和實驗的可靠方法聯繫起來,這種觀察和實驗的可靠方法至今還影響着心理學。行為主義的主張認為一切行為都是條件作用(conditioning)的結果,通過指定刺激(stimulus)、觀察對刺激的反應(response)就可以研究條件作用(刺激一反應心理學S-R 〔psychology〕)。發生在這兩者之間的東西,即插入的變量(intervening variables),早期的行為主義認為並不重要,但後來倒變成了實驗假設的主要源泉。測試關於這些事情的假設,使心理學家創造出越來越復雜的、關於心理結構、心理功能和心理程序的理論。
對本世紀初心理學發展有意義的另外兩個影響來自格士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和心理分析(psycho analysis)。在德國工作的格士塔心理學家,對心理學程序的組成方式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這些發現說明,如果我們的經歷僅僅建立在外部刺激的物理特性上,那麽我們的經歷就和所期望的不同,結論是“整體大於各部分之和”。例如,當兩盞很相似的燈依次閃亮時,我們看到的是一盞燈在兩個位置之間移動(這就是電影的原理)。認識到心理程序用這種方式影響經歷的性質,這就給當代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pchology)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研究的就是這類內部程序。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論吸引了對無意識程序(unconscious processes)的註意。他的理論是關於兒童早期經歷的持續影響以及理論上的心理學結構,他稱之為自我(ego)、本我(id)和超我(superego)。無意識程序包括不知不覺的和不能被人接受的願望和欲望,這些程序是從夢、口誤、奇癖中推斷出來的,被認為對行為有影響。特別是無意識的衝突被假設為心理憂鬱的主要原因。心理分析傢可以用協助人們表達這些衝突的辦法來幫助緩解這種憂鬱,並且用基於佛洛伊德著作的心理動力(Psychodynamic)理論來解釋病人的行為。佛洛伊德的理論建立在觀察不到的精神程序之上,這種性質使該理論很難得到科學的測試。多年以來,更科學的或更具說明性的心理學分支沿各自不同的途徑,獨自地發展起來了。
當代心理學今天正處在一個令人興奮的階段,部分原因是在一些地方,心理學分支之間的分界綫正在崩潰。怎麽才能認識我們不能直接觀察的東西,不光是心理學要碰到的問題,其他學科也有這個問題──想想物理學和生物化學吧。技術和理論的進步已經幫助了這個進程,這種發展已經改變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的性質,並將繼續導致變化。心理學家現在能使用復雜的量度儀器、電子設備和改良的統計方法,以及電腦和信息技術中的所有設備來分析多種變量和大量資料。把心靈當作信息處理係統來研究,已經使心理學家能夠找出更多的無法直接觀察到的東西,還有介於刺激和反應之間的種種變量,比如註意、思想和决策涉及的變量。心理學家現在能把他們對這些事情的假設不僅建立在內省得來的假設理論上,如早期的分析傢那樣,或建立在對行為的觀察上,如早期的行為主義者那樣,而是建立在這些東西的結合體上,其根據是更可靠和更有效的觀察和量度的方法。這些發展,在作為“精神生活的科學”的心理學中産生了一場革命,它們的持續發展意味着還有很多東西有待發現。 |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 A famous psychologist |
朱智賢(1908~1991),江蘇贛榆人。曾任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等。
朱智賢的主要論著:《兒童心理學》(1962、1979)(該書受到國內外重視,認為是中國第一部貫徹馬列主義觀點、吸收國外科學成就、體現中國當前學術水平的兒童心理學教科書。)、《兒童發展心理學問題》(1982)、《兒童心理學教學參考資料》(1982)、《思維發展心理學》(1986)、《心理學大詞典》(主編,1990)等書。
周先庚(1903~1996),安徽省全椒縣人,中國實驗心理學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理工科,1924年畢業。1925~1930年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北京大學心理係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心理係教授。周先庚在1980~1985年間,先後與他人合作翻譯出版了《心理學綱要》《社會心理學》等專著 |
心理辭典20條 20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
1、什麽是心理?
心理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
2、什麽是心理過程?
人的心理活動都有一個發生.發展.消失的過程。人們在活動的時候,通常各種感官認識外部世界事物,通過頭腦的活動思考着事物的因果關係,並伴隨着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等。這折射着一係列心理現象的整個過程就是心理過程。按其性質可分為三個方面,即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簡稱知、情、意。
3、什麽是認識過程?
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總要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想象和思維等心理過程才能完成,這一過程技即為認識過程。
4、什麽是情感過程?
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並非默然視之,無動於衷,而會表現出一定的態度和主觀體驗。如高興、愉快、滿意、或氣憤、厭惡、不滿等情緒、情感心理現象,這就是情感過程。
5、什麽是意志過程?
人們對外界事物不僅要去認識、産生各種情感,而且回根據實踐的要求,擬訂計劃,製定方案,並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計劃來改造,進行創新活動。人們這種自覺確定目的,支配和調節自己的活動,剋服種種睏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的心理活動,就是意志過程。
6、知情意之間有何關係?
認識、情感與意志過程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認識過程是引起人 情感和確定自己目標的基礎,深厚的情感起着動力的作用。激勵着人的意志行動和認識活動。而人的意志堅強與否反過來對人的認識和情感以及目標的實現起着巨大的作用。人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總是在某種動機的推動下進行的。同樣,人的需要與動機的産生與發展有依賴於人的各種心理過程。
7、什麽是動機?
動機是指激起人去行動或抑製這個行動的願望和意圖,是一種推動人的行為活動的內在原因。動機和人的興趣、理想、信念、世界觀緊密相聯。動機不同,人們對現實的態度以及相應的行為方式也不一樣。
8、什麽是需要?
需要是人的生理的與 社會的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人的需要多種多樣。一般來說,可分為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兩大類。如對食物、水、空氣、溫度、運動、休息等的需要屬於生理需要;而對勞動、交往、藝術、文化知識的需要則屬於社會性需要。按需要指嚮的對象可分為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等。人的情緒與情感不外乎是對上述生理的與社會的,或精神與物質的需要之間關係的一種反映。是上述需要是否獲得滿足而産生的一種體驗。
9、什麽是氣質?
心理學中所說的氣質與日常人們所說的氣質不完全一樣。日常人們所說的氣質常常指一個人的風格、風度,或某職業所具有的非凡特點,而心理學的氣質指的是一個人生就具有的典型而穩定的心理活動動力特徵,是一個人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上表現的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動態方面的心理特點。
10、什麽是個性心理特徵?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和改造客觀事物的過程中,不僅有認識、情感、意志各種心理過程,還會表現出每個人特有的心理特點,這些不同的特點,就構成了人們心理上的差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些穩固而經常出現的心理特點,就叫個性心理特徵。個性心理特徵包括氣質、能力與性格。
11、人們常說的四種氣質類型是什麽,其主要表現特徵有哪些?
人們常說的四種氣質類型的典型心理特徵主要有:
膽汁質: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易於衝動、反應迅速,思維敏捷,但準確性差,情緒強烈、外露,但持續時間不常。
多血質:活潑熱情,充滿朝氣、行動敏捷、靈活機智,善於交際,適應性強。
粘液質: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寡言,情緒內嚮,不易激動,註意穩定且難以轉移,沉着堅定,善於自製。
抑鬱質:行為孤僻,反應遲緩,對事物反應敏捷,善於觀察別人易疏忽的細節,情感發生較慢,但持續時間長久。體驗深刻具有內傾性。
12、氣質能不能决定人的社會價值?
氣質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它不能决定人的社會價值,一個人做什麽、如何做,是由動機、願望、信念决定的。任何一種氣質類型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因此我們不能單憑氣質類型來評價人的行為的社會價值,任何一種氣質類型的人都可能成為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成為有害於社會的人。
13、什麽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是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徵。例如,敏銳的觀察力、穩定的註意力、良好的記憶力、深邃的思考力等等,能力是在遺傳的基礎上,通過環境與教育的作用,在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同時與一個人的主觀努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
14、什麽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對現實穩定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行為方式方面的個性特徵,是一個人經常如何對人、對事和對自己所表現的基本特點。它是一個人的心理面貌本質屬性的獨特結合,是人與人相互區別的主要方面。一個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會穩定地貫穿在他的全部行為活動中,因此,我們可以根據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預測他在某種情境中的表現。性格表現着一個人的品質、道德行為和世界觀,他在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氣質和能力雖然都是人的個性特徵,但和一個人的動作快慢、能力的高低,並不體現一個人的個性本質。而性格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所表現的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如何對待客觀事物,和怎樣對待客觀事物,就從本質方面表現了個性。它具有直接的社會意義。如忠誠、堅定、勤勞和勇敢等性格,對社會就有積極作用;而虛偽、姦詐、懶惰和自私等性格,對社會就有消極影響。之所以說,性格在個性中具有核心意義,還因為個性的其他方面,如氣質、能力如何表現,以及表現的程度,都以性格為轉移。
15、性格與氣質有何關係?
性格與氣質屬於兩個不同的概念範疇。但由於性格和氣質有着相互滲透和相互製約的復雜關係,因此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它們混淆起來。如,有人把活潑、好動、性子太急、太慢的氣質特點說成性格。而把“老實穩重”、“一絲不苟”的性格特點說成是氣質。實際上,二者既有區別,又聯繫的非常緊密。性格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在性格結構中,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品質起着主要作用,因此社會生活條件不同,人的性格特點就有明顯的區別;而氣質是由神經活動類型特點所决定的,更多帶有先天性,因而在不同的生活條件下,人們的氣質可能表現出相同的特點。氣質影響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性格可以掩蓋和改善氣質。
16、性格和能力有何關係?
性格和能力有相互製約,相互影響的密切關係。首先,性格特徵對能力的發展有一定的製約作用。例如,認真、勤奮、熱忱、謙虛、堅定、自信、責任感和事業心等優良性格品質,都能 促使能力更好地形成與發展。同時,優良的性格特徵也往往能夠補償某種能力的不足。俗話說“勤能補拙”,“笨鳥先飛早入林”等說的就是勤奮這種性格特徵隊能力缺陷的補償作用。不良的性格特徵,如馬虎、懶惰、對視野的淡漠、敷衍了事和狂妄自大等都會阻礙能力的發展,甚至是能力衰退。其次,性格與能力往往是在同一活動中形成的,人的每一活動都又各種心理活動參加,與此同時也就發生着體力、智力和性格上的一係列變化。
17、人的性格結構與特徵有哪些方面?
性格是有許多成分或特徵組成的。結構非常復雜。通常把性格的結構分成四個方面,即: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性格的意志特徵,性格的情緒特徵,性格的理智特徵。
18、什麽是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
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對勞動、對工作以及對自己所表現出的態度即為對現實態度的性格特徵。如有無同情心、勤奮或懶惰、嚴於律己或放任自己等。
19、什麽是性格的意志特徵?
人的意志表現為對自己行為的調節和控製與人的意志相應的性格特徵叫性格的意志特徵包括一下幾個方面:
(1)自覺性。對自己行為的目的和意義具有明確的認識,並且使自己的行動服從與自覺確定的目的。與此相反的性格特徵,則,為衝動性、盲目性、舉止輕率和獨斷專橫等。
(2)果斷性。指在緊急的情況下,能判明情況,做出正確的决策。與此相反的性格特徵,則為武斷或優柔寡斷等。
(3)堅毅性。堅持預定的目的。百折不撓地剋服睏難與障礙,不怕挫折與失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與此相反的性格特徵,常常表現為行動的搖擺,經不住挫折和睏難,在睏難面前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因而在事業上一事無成。
(4)自製力。這是表現在支配和控製自己行動方面的性格特徵。如冷靜,沉着等,與此相反的性格特徵表現為任性、卻、懦弱和易衝動等。
20、什麽是性格的情緒特徵?
性格的情緒特徵又表現為四個方面,具體為:
(1)表現為情緒對人的行為活動的感染程度,以及情緒受意志控製程度,如有的人情緒高漲,精力旺盛,富於激情。而有的人情緒體驗比較微弱,情緒安寧、冷漠。
(2)情緒穩定方面的性格特徵:表現為一個人情緒受外界條件變化而産生起伏和波動的程度。如有人在重大事件面前,情緒比較平穩,對情緒易控製;而有的人容易激動,情緒的控製力弱,情緒起伏很大。
(3)情緒持久方面的性格特徵。表現為情緒活動時間和對身體、工作和生活影響的久暫性;如同樣遇到悲傷事件,有的人持續的時間短,對身體、工作和生活的影響也較短。
(4)主導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徵。指不同主導心境在一個人身上穩定表現的程度,如有的人經常歡樂愉快,有的人經常抑鬱低沉,有的人經常心情安靜,有的人卻常不安和激動。不同的主導心境鮮明地反映着不同的性格特點。
◆心理學經典書籍
一、心理學史
《心理學史》/黎黑
1.心理學有一個長期的過去、一個短期的歷史和一個不確定的未來。如果心理學家能夠給不同的研究對象下定義,而且按這種研究對象所要求的方式單獨地研究它——沒有誇張的想法,認為它最終能解釋每一件事物——那麽心理學就可以止步。
2.作者提出,適應心理學領導者所采取的正是後一種思想路綫。物種問題與物體問題相互關聯。如果物種差異很大,那麽不同物種的研究就需要不同個體適應心理學。相反,如果物種區別較小,那麽同樣的個體學習規律就可不管物種區別而適應於一切個體。
3.弗洛伊德的心理治療——精神分析——孕育了當代許多心理治療的變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心理學是馮特心理學的補充,但是無意識心理學比馮特的心理學影響大得多,壽命也長得多。
《現代心理學史》/舒爾茨
1.歷史上確實存在着偉大人物,他們的存在是不容質疑的。偉大人物生長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和地區,他是歷史事件的象徵與産物,也是歷史的代表和聲音;如果沒有某種要求新反應的情景,他的新思想就會不合時宜和無法實行。但同時也存在着偉大的事件,這兩者是交織在一起彼此相互影響的。
2.時代精神似乎起主要作用,因為不管人物怎樣偉大,如果他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氣氛相去太遠,那麽他與他的見解將會默默無聞。
3.17世紀的基本思想,培育了新心理學的哲學,就是機械主義的精神,這種精神把世界想象成一架“巨大的機器”。而我們所討論的是17世紀到19世紀的時代精神,這種時代精神提供了培育心理學的知識土壤。
4.人本主義心理學反對把人想象為一架機器以及允許主觀經驗(意識)作為心理學研究對象的合法部分,與此相一致的是否定完全客觀的、像機器一樣的研究對象以及允許主觀性進入科學。
二、內容心理學派
《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威廉.馮特
1.從聯想到嚴格的智慧這一步無疑是心理進化中花費時間最長的。任何低於人的高等動物由於其生理物理組織的一般特性而不可能跨過這極其重要的一步。
2.肌肉運動力反射就是:每一種在強度上足夠強,且沒有為對立的影響所抵消的感覺都有一個肌肉運動尾隨。
3.夢的産生與睡眠時的感覺刺激有關,這些刺激引起了記憶中某些觀念的活動,因而導致了夢。夢遊的機製也是如此,衹不過在夢遊的狀態下,襲擊不僅引起了觀念的活動,而且引起了意志的活動。夢是一種暫時性的心理變態,但是夢對於普通人來說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會有這種暫時性的心理變態。
4.擬人論觀點不是以客觀的觀點把心理過程看成心理過程自身所展現的樣子,而是把觀察者的觀點強加給心理過程,把觀察者的想象和動機投射給動物。這就是擬人論觀點的一個最大的弊端。
5.情感和意志緊密交織,兩者又與觀念緊密相連。這些過程的區分衹存在於心理學研究的抽象過程中,並沒有現實的基礎,感情可以轉化為衝動、衝動轉化為意志行為,而意志行為所指嚮的客體又成為觀念的來源。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派
《人類的學習》/R.L.桑代剋
1.心理是人類的聯結係統。學習就是聯結。目的就其本質而言,像其他東西一樣,是機械的。關於順應、結構、整合、目的、緊張,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我閱讀了心理學家報道的事實,就所有這些事實影響思維過程或情感或活動而言,在我看來它們都可以還原為聯結。
2.從心理上說,處於內部反應之間的是強調和抑製的反應,分化和聯繫的反應,歡迎和拒絶的反應,引導和協作其他反應的反應。從生理上說,千萬個聯想的神經元也在動作着,他們自身之間也在接受和傳遞信息。它們並不僅僅袖手旁觀,或者可憐巴巴地從感覺神經元那裏捕捉一些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盡快地傳遞到運動神經元那裏去。
3.倘若一個神經傳導單位尚未準備傳導,而在強製的條件下被迫去傳導,學習者就會産生厭惡感;倘若一個神經傳導單位準備作出如此這樣的傳導,隨之而來的卻不是這樣的傳導,學習者就會産生煩惱感;倘若一個神經傳導單位準備作出如此這樣的傳導,隨之而來的也確是如此這樣的傳導,學習者就會産生滿足感。
《心理與教育的測量和評價》/R.L.桑代剋、E.P.哈根
1.或許人們可以說知識是必需的,但是要作出明智的决定,僅有知識還不行。關於測量,信息愈適合、愈準確,作出的决策就愈好。這個主張在某種程度上要依靠信念。這個信念值得是對情況瞭解得愈多,人們就能更好地處理它。它說明無知不是福份而是愚昧。信息當然不能與聰明等同起來。情況瞭解得更多,瞭解得更準確,也不能保證一個人做事聰明。
2.信息使用者必須匯集和合併由測量和其他來源得來得信息,他還必須提供最後决策得價值依據。决策者得智慧是决定性的。歸根結底,儘管測量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輸入,但是有關信息使用者仍然起着關鍵的作用。
3.測量工具和測量程序可給人們提供一套增進信息以利於作出决策的重要工具。許多證據證明决策的傳統基礎可以說是主觀的、偏倚的和不可靠的。教育心理測量手段雖然還恨不完備,但精心設計和精心製訂教育與心理測量手段,卻可以大大地提高製訂决策所需要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科學與人類行為》/伯爾霍斯.弗雷德裏剋.斯金納
1.一旦一種習慣、生活方式已經出現,社會係統似乎就會合理地自我維持它。
2.有利德文化實踐傾嚮於成為團體德特徵,它幸存下來並因此使這些實踐永存下去。結果的行為可以影響團體在同其他團體或同非社會環境的競爭的成功。某些文化的實踐可以說是具有遺傳意義上的生存的價值,而其他的則是致死的。簡言之,一種特定的文化是對行為的一種實驗。它是一係列特殊的條件,許許多多的人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和生活。這些條件産生了行為的各方面的模式即文化的特徵。
3.對於人類個體,有一小部分如情緒體驗上的喜、努、哀、懼、愛、恨等是秘密的。但是人們不需要因為出於私人性原因就假設發生在有機體內部的事件會具有獨特的性質。一個秘密事件可能按其有限的可接近性而加以區分,但就人們所知,它不具有任何獨特的結構和性質。秘密性這一問題將最終隨着技術的進步而得到解决。
4.存在着這樣的情境,在這些情境裏,一個團體如果不是幸福的,那麽它就更可能生存;或者如果團體的大多數成員都屈服於奴隸制度,那麽,團體也更可能生存下來。
《超越自由與尊嚴》/伯爾霍斯.弗雷德裏剋.斯金納
1.價值判斷和道德規範都應屬於科學研究得範圍。“你應當講實話”這句價值判斷實際上是陳述一個事實,即你如果講實話,你就能受到正強化;而“勿偷盜”這一道德律令不過是說:如果你偷盜,就會受到懲罰。
2.一種極易得到特別強化得行為如果受到過分壓製,那麽這可能導致被壓抑者背叛施加懲罰得群體。事實已經證明,禁酒並不能控製酒得供應量,而隔離異性也許會導致有害的同性戀。
3.傳統人文研究卻認識不到這一點,誤認為人們用語言表述的善、惡都是其內在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感受。因而一味地用主觀的良知、善惡感等來解釋人的價值與道德,這就不可避免地要走進“心靈主義”的死鬍同。
《社會學習理論》/阿爾伯特.班圖拉
1.心理學不能不能告訴人們應當怎樣度過一生,但是,它可以給他們提供影響個人變化和社會變化的手段。而且它能幫助他們去評估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管理的後果,然後作出價值抉擇。
2.一種心理學理論的價值,最終要以它的方法步驟在影響心理變化上的功能來判斷。而別的科學則是根據它們應用哪些知識在作出預知和技術革新上可能發生的貢獻來評價。
3.一個完整的行為理論,必須能解釋那些行為模式是如何獲得的,它們的表現是怎樣不斷地受到自我生成和來自外界的相互影響所調節的。
4.嚮性行為的能力根植於符號活動。利用符號的能力,給人類提供了一個對付他們相處環境的有效工具。人們通過語言的和想象的符號,在表象形式中加工和保存所獲得的經驗,從而知道未來的行為。
四、格式塔心理學派
《感覺的分析》/恩斯特.馬赫
1.在我看來,現在就應該進一步考察伴隨這種隨意運動的心理過程。因為,對於進行反射運動的主體來說,隨意運動不同於反射運動的特點就在於這主體認為隨意運動的决定性因素是它固有的預期行為的表象。
2.兒童的天真無邪令我們心曠神怡,並且幾乎總是給我們造成天才的印象。但這種印象通常很快就消失了,而且我們覺察成年人習慣於歸諸自由的同樣一些表現,在兒童身上還以其缺乏固定性為特徵。其實,如果超出少年時期而獲得了適應環境的能力,獲得了打破常規的行為自由,兒童就都能變為天才。
3.我們從自我觀察瞭解到,豐富的表象生活是在人類身上出現的。表象在正常情況下不同於感覺,乃是由於表象的強度微乎其微,但主要是由於它有不穩定性。這種生活表象完全說明了有機體的各部分的相互關係,它的一些開端也誠然存在於動物進化係列的低級階段。但某個器官的各個部分也必定通過它們彼此的緊張關係,而且有這樣一種關係,這種關係同整個有機體各部分的關係是類似的。
《認識與謬誤》/恩斯特.馬赫
1.我總是願意在鄰近我的專業的領域尤其是在哲學中漫遊,因為作為一名“周末獵手”,我對這些領域是及其感興趣的。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我幸運地發現,我的科學立場趨衆所周知的科學家諸如阿芬那留斯、舒佩。齊亨等人的立場與他們的年輕同事諸如科內利烏斯、彼得楚爾特和舒伯特.索爾德爾的立場,以及某些著名科學家的立場,那麽這在於當代哲學的本性,即我的觀點引導我完全擺脫了其他重要的哲學家。
2.我已經明確地聲明,我不是哲學家,而僅僅是科學家。因此,不管怎樣,倘若我時常在某種程度上被冒失地計入哲學家之列,那麽這個過錯不是我的過錯。在我看來,超驗的領域被封閉了。而且,如果我坦率地強調,它的居民甚至不能引起我的好奇心,那麽我本人和許多哲學家之間的巨大隔閡就變得明顯了。但是很顯然,我也不希望在某種程度上以下述方式成為盲目地把他自己交托給單獨一個哲學家指導的科學家,而莫裏哀筆下的醫生也許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和要求他的病人的。
3.我之所以重視我們之間的一致,是因為昂迪完全獨立地達到相同的結果。對他來說,提出物理學理論歷史的和發生學的方法似乎是唯一正確的方法,在教學法上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這些是我足足30多年間倡導的觀點。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考夫卡
1.當人們講到人格的時候人們總是想到此文化中之自我——即為此社會架格所决定的自我。人們已經知道了自我為“我人”之一部分,其本性須依賴它所附屬的“人們”的種類為定規。然而文化的産物——社會的架格對於自我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2.城市與鄉村的差別是顯明團體的完形強度。不同文明中的團體完形強度判別較大。團體愈強,這各成分的行為及其全部狀態愈須依賴其他成分的關係。
3.一種動作也許在一自我係統中鬆懈一種應力,這種應力當時與自我的其他部分是分開的而完全在行為者命令之下的,則此動作的結果也許使此媒介體整個生命都發生改革。極小的動作也許有很多的影響。
4.動力情景是十分復雜的,在這種動力情境中,自我——物體力量可能在控製執行者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認為逃脫導源於先前存在的膽怯狀態,戰鬥導源於先前存在的好鬥狀態,看來這不是一種恰當的解釋。
《拓撲心理學原理》/庫爾特.勒溫
1.因為人的內部組織的陳述是以動的關係為根據,所以用相當於最高程度的動的統一性的區域作為推論的元素。這些區域的部分密切相關,其中每一部分的變化都可引起其他一部分的變化。所以,這些區域乃是動的單元或格式塔。
2.對現代數學而言,數學空間中物的性質是什麽並不重要,重要的衹有某種關係及某種活動的可能性。所以就數學而言,可以用數學的空間概念來描述心理的事實。要解决心理的事實或産生心理影響的事實是否顯露空間的關係,便須先回頭討論數學的空間概念。
3.人格內部區域的邊緣層或中央層和它可以接觸的程度以及表示的難易,沒有完全固定的關係。這個關係隨人們當時的狀態和情景性質而定。
4.一個人格的組織常可歷久而不變。然而環境的一種大變化,如和他人戀愛,受他人的感化,或其他重要事件,也可引起組織上或長或短的變化。一個人格不同部分動力聯繫的程度在人格的全區域內幾乎是相等的,否則,有些區域和其他區域幾乎就會完全隔離而作相對獨立的發展,這可見於正常人,似又為某些精神病的病因。 |
心理與生活的交叉學科關係 Interdisciplinary mental relationships and life |
1、精神病學相關方向涉及社區心理、咨詢心理、臨床心理
2、司法學、刑法學、犯罪學相關:司法心理學、法律心理學
3、教育相關:學校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障礙研究
4、管理類、商業相關:消費者心理學、組織心理、工業心理
5、人體交互相關:工程心理
6、社會學與人類學相關:社會與個性心理
7、歷史相關:心理學史
8、老年與嬰兒相關:發展心理與老年心理
9、統計學類與計算機相關:心理測量與統計學應用
10、認知與腦科學相關:認知心理學、
11、生物學相關:生理心理學、比較心理學
12、藥物學相關:心理藥物學
13、護理與運動醫學相關:健康心理學、運動心理學、康復心理學
14、神經認知心理 |
|
xinli
心理
mind
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感、性格、能力等的總稱。心理現象是腦的功能,是客觀事物在腦中的反映。
|
|
- n.: dissociated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mental,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 person or group, scalogram analysis, reinforcement therapy, law of recency, rapid eye movement, double [dual] personality, behaviour pattern, mental deficiency, a sense of inferiority, conditional reflex, cognitive dissonace, mental ballast, mind, screen, psychology, perversion, mentality, mask, conversion
- adj.: consensual
|
|
- n. psychologie
|
|
心理特點 丰采, 風采, 態度, 樣子, 神態, 儀表, 看法, 形狀, 外形, 心態, 意見, 相貌 |
|
演員 | 哲學 | 意識 | 百科辭典 | 邵氏 | 人文 | 情感 | 情緒 | 心理學 | 簡介 | 解釋 | 生活 | 考試 | 智力 | 特殊能力 | 愛情 | 醫藥詞典 | 思想 | 人生觀 | 觀點 | 殘疾 | 百科大全 | 障礙 | 特殊教育 | 精神 | 教育 | 兒童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