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 : 中國哲學名詞 : 道教詞彙 : 經濟 : 中國倫理學 > 心齋
目錄
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 That aside distracting thoughts, so that state of mind Xujing Junichi
  謂摒除雜念,使心境虛靜純一。《莊子·人間世》:“ 曰:‘敢問心齋。’ 仲尼 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宋 蘇軾 《泛舟城南會者五人分韻賦詩得人皆苦炎字》之二:“苦熱誠知處處皆,何當危坐學心齋。” 清 趙翼 《歲暮雜詩》之一:“身退敢談天下事,心齋惟對古人書。” 郭沫若 《歸去來·在轟炸中來去》:“故爾沐浴之後,必然地伴以心齋,我是這樣地感覺着。”
No. 2
  心齋為道教齋法的最高層 ( 供齋、節食齋、心齋 ) ,指疏淪其心,摒棄智欲,澡雪精神,除卻穢纍,掊擊其智,斷絶思慮。見《雲笈七簽》捲三十七《說雜齋法》。語出《莊子·人間世》:“唯道虛集。虛者,心齋也。”晉郭象註曰:“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修煉方法以虛為要,從傾聽自己的呼吸入手,專心緻志地將太虛之氣與道相結合,以便進入虛無忘我的境界。其具體步驟,據近人陳攖寧《靜功療養問答》介紹說:意念專一,排除幹擾;專註聽呼吸之氣,因鼻息無聲故不以耳聽,而用意念聽,功夫深入,意念聯成一片,無須再着意於聽,而是聽其自然,聽之任之地聽,意念歸一後,即停止聽,漸入混沌境界,心的知覺失去作用,最後不知不覺地進入虛無境界。
王艮的號
  王艮 (1483——1541),明朝哲學家,泰州學派的創立者。 初名銀,王守仁替他改名為艮,字汝止,號心齋
張潮的號
  張潮(1659——1717?)字山來,號心齋,仲子,安徽歙縣人,生於清順治八年(1650年)。張潮是清代文學家、小說傢、刻書傢,官至翰林院孔目。張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夢影》、《虞初新志》、《花影詞》、《心齋聊復集》、《奚囊寸錦》、《心齋詩集》、《飲中八仙令》、《鹿蔥花館詩鈔》等。
百科辭典
  xinzhai
  心齋
    中國戰國時期莊子的哲學用語。指一種排除思慮和欲望的精神修養方法。《莊子·人間世》有寓言說:顔回嚮孔子請教遊說專橫獨斷的衛國國君的方法,孔子叫他先做到“心齋”,並指出這不是祭祀之齋,而是精神上的齋戒,說“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莊子認為,擯棄一切知覺和思想,完全泯滅意識的作用,耳衹聽而不聞,心衹與氣的運動相符而不作任何分析鑒別,這樣保持心的虛靜清明即是“心齋”。做到心齋,才能與“道”契合,這是一種直覺主義的修養方法,莊子把它作為追求精神解脫的重要途徑。以後,道教將“心齋”作為其“齋法”的一種,宋儒也以此形容一種修養境界。
     (馮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