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郵編:627250 代碼:513330 區號:0836
拼音:Dé Gé Xiàn 英譯:Dege County
德格縣位於四川西北部。總面積11025平方千米。總人口7萬人(2006年)。全縣轄1個鎮、25個鄉:更慶鎮、達馬鄉、普馬鄉、嶽巴鄉、八邦鄉、龔埡鄉、白埡鄉、汪布頂鄉、柯洛洞鄉、卡鬆渡鄉、俄南鄉、竹慶鄉、俄支鄉、馬尼幹戈鄉、玉隆鄉、錯阿鄉、中紮柯鄉、上然姑鄉、窩公鄉、溫拖鄉、年古鄉、浪多鄉、阿須鄉、打滾鄉、亞丁鄉、所巴鄉。縣政府駐更慶鎮。 |
|
位於甘孜州西北部。北緯31°24ˊ-32°43ˊ,東經98°12ˊ-98°41ˊ。東與甘孜縣毗鄰,南與白班縣相連,西與西藏江達縣隔金沙江相望,北與石渠縣接壤。面積11031平方公裏。 |
人口民族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
1990年總人口59746人,其中農業人口55675人,非農業人口4089人,藏族57771人,占96.7%,餘為漢、彝等民族。 |
|
古為“董族”地。西漢為“動黏”地。隋唐之初分屬白蘭和附國。唐貞觀十二年(638),屬吐蕃轄下多康六崗之色莫崗。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以俄反為中心置朵甘思田地裏管軍民都元帥府。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朵甘衛,翌年升為怵甘行都指揮司,增置朵甘思宣慰司。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林蔥安撫司、德爾格忒安撫司;雍正十年(1732),升德爾格忒安撫司為宣慰司。宣統元年(1909)置德化州。民國2年(1913)年為藏軍所據,改設“德西”。民國21年(1932),恢復德格縣,隸西康特別行政區。民國28年(1939)年,屬西康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50年屬西康藏族自治區。1955年10月屬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1978年,鄧柯縣撤銷,劃入德格2個區、8個鄉。1990年全縣轄6區、26鄉、1鎮。縣治更慶鎮,距州府康定587公裏,離省會成都953公裏。
2000年,德格縣轄1個鎮、25個鄉:更慶鎮、達馬鄉、普馬鄉、嶽巴鄉、八邦鄉、龔埡鄉、白埡鄉、汪布頂鄉、柯洛洞鄉、卡鬆渡鄉、俄南鄉、竹慶鄉、俄支鄉、馬尼幹戈鄉、玉隆鄉、錯阿鄉、中紮柯鄉、上然姑鄉、窩公鄉、溫拖鄉、年古鄉、浪多鄉、阿須鄉、打滾鄉、亞丁鄉、所巴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63989人,其中: 更慶鎮 7318 達馬鄉 1784 普馬鄉 1882 嶽巴鄉 1677 八邦鄉 2297 一龔埡鄉 3492 白埡鄉 1982 汪布頂鄉 1992 柯洛洞鄉 3357 卡鬆渡鄉 1041 俄南鄉 1250 竹慶鄉 4505 俄支鄉 2809 馬尼幹戈鄉 2544 玉隆鄉 1785 錯阿鄉 1596 中紮科鄉 3898 上然姑鄉 1757 窩公鄉 1621 溫拖鄉 2760 年古鄉 2738 浪多鄉 2712 阿須鄉 2069 打滾鄉 1741 亞丁鄉 2128 所巴鄉 1254
2004年,德格縣轄1個鎮(更慶)、25個鄉(達馬、普馬、嶽巴、八邦、龔埡、白埡、俄南、竹慶、俄支、玉隆、錯阿、窩公、溫拖、年古、浪多、阿須、打滾、亞丁、所巴、中紮柯、上然姑、汪布頂、柯洛洞、卡鬆渡、馬尼幹戈)。 |
|
元初,薩迦派第一代祖師、第一代薩迦法王八思巴,途經德格,將德格第二十九代四郎仁欽,選定為“色班”(法王膳食堪布),稱其具有“四部十善”的品質和福份,賜名“四德十格之大夫”,從此,四郎仁欽即以“德格”作為傢族名,地名隨傢族名稱為德格,亦為縣名。(四部指法、財、欲、解脫。十善指近牧、遠牧善草、建房、耕種善土、飲用、灌溉善水、砌墻、製磨善石、造屋、作薪善木)。 |
|
自川西北丘狀高原區,雀兒山綿亙全縣,屬橫斷山係沙魯裏山北段分支,金沙江河𠔌地帶。南部主峰絨麥俄紮海拔6168米,為全縣最高點,最低點為西南解與白班縣交界之麥典河口,海拔2980米。雀兒山將縣境分為東北、西南兩大部分。東北部高,河𠔌寬平、土壤肥厚、古夷平面保存完整,為丘狀高原地貌。西南部低,河流深切、高差懸殊,為高山峽𠔌地貌。境內現代冰川發育,有冰川30餘條,高山湖泊較多,海拔5000米以上山峰30座。雅礱江北入東出,有巴麯、玉麯等12條支流。金沙江為西部界河,有色麯、麥麯等5條支流。屬大陸性季風高原型氣候,空氣乾燥,氣溫較低,長鼕無夏。年平均氣溫東北部0℃以下,西南部6.5℃,1月均溫-2.8℃,7月均溫14.5℃,年降水是611.3毫米,無霜期83天,年均日照管2051小時。 |
|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20餘種、礦點36處,主要礦種有銅、鉛、鋅、鎳、錫、鎢、金、銀等。有森林面積86.61萬畝,活立木蓄積是1516萬立方米,有杉、柏、樺等樹。林間草地多熊、豹、白唇鹿、獐、盤羊、猞猁、旱獺、白馬雞、貝母雞等動物資源。出産960餘種動植物和礦物藥材,尤以“八烏蟲草”、“玉隆大黃”著名。經濟以牧為主,有牧業用地929.84萬畝。1990年有和類牲畜牧業4290頭(衹),産肉2292噸、奶9103噸、羊毛34噸、氂牛毛51噸、牛絨38噸,産值1752萬元(1980年不變價,下同)。農作物以青稞、小麥為主,1990年糧食總産7192噸,農業總産值2801萬元。農牧民人平純收入527元。工業基礎薄弱,現有工業企業7個,包括電力、汽車運輸、印刷等,工業總産值392萬元。川藏公路(國道317綫)東西橫穿縣境。有省道馬(馬尼幹戈)石(石渠)公路,經縣境東部1區3鄉。有區鄉公路6條,林區公路8條,總長275公裏。有郵電局(所)9處,郵路長694公裏,設電話綫條10條,電報電路3路,電話交換機165部,農村投遞路綫長453公裏。有國營、集體、個體商業服務網點206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478萬元。國營商業商品純購進總額314萬元,純銷售總額985萬元。 |
|
德格縣在藏區享有“雪山下的文化古城”的稱譽。德格藏文化,繼承和發展了藏區古代宗教文化。歷史上境內藏文化學者雲集。創建於1729年的德格印經院,是迄今全國最大的藏文印經院,素有“藏民族文化寶庫”稱,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德格方言為康區標準語言。德格藏區在挖掘、整理、利用古代藏醫藥文獻,研製名貴藏藥,醫治慢性病及消化係統疾病等有較大突破,為甘孜州藏醫藥醫療、教學、科研基地。德格素有“格薩爾王故裏之稱”,格薩爾王傳記在德格是傢喻戶曉,人人皆知。德格縣下有衆多歷史悠久,文化精博的寺廟,如宗薩寺,甘慶寺,礱雅寺,這些寺廟在藏區享有盛譽。民國時期,全縣僅有小學3所,其中時辦時停的2所。解放後,發生較大變化,至1990年已有小學26所,在校生2361人,小學教師234人;中學1所,在校高中生79人,初中生188人,專任教師27人;幼兒園1所,入園幼兒133人。有縣醫院、藏醫院、區鄉衛生院(所)等衛生醫療機構32個、床位92張,每千人有2.34個衛生技術人員。文化事業發展較快,已建有水泥球場4個,排球場5個,乒乓球場12個,棋類室30個,1050個座位的電影院1個,6個電影放映隊,2個錄像室,文化館1所,圖書室6個,藏書記處10餘萬册,建有廣播站縣1站、鄉27站、村117站,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3個。 |
|
- n.: Dege County
|
|
德格 |
|
|
|
德格縣人民醫院 | 德格縣????政管理所 | 德格縣婦幼保健院 | 德格縣衛生防疫站 | 德格縣藏醫藥研究所附屬藏醫院 | 德格縣藏醫院研究所附屬藏醫院 | 德格縣宋薩寺玉妥雲丹醫療中心 | |
|
|
打滾鄉 | 更慶鎮 | 馬尼幹戈鄉 | 卡鬆渡鄉 | 柯洛洞鄉 | 汪布頂鄉 | 所巴鄉 | 亞丁鄉 | 阿須鄉 | 浪多鄉 | 年古鄉 | 溫拖鄉 | 窩公鄉 | 錯阿鄉 | 玉隆鄉 | 俄支鄉 | 竹慶鄉 | 俄南鄉 | 白埡鄉 | 龔埡鄉 | 八邦鄉 | 嶽巴鄉 | 普馬鄉 | 達馬鄉 | 中紮科鄉 | 然姑鄉 | 八幫鄉 | 上然姑鄉 | 中紮柯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