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 >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目錄
朝政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文: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聽 文件-播放,縮寫BRD,英文:Federation Republic Of Germany)簡稱德國,是位於歐洲中部的議會製和聯邦製國傢,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柏林。德國陸上與法國、瑞士、奧地利、捷剋、波蘭、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共九個國傢接壤,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傢。
  
  德國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第一次形成統一的國傢。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國和戰敗國,二戰後,德國在1949年被美蘇英法四強分割為東德和西德兩部分 。1989年東歐民主運動蜂起,包括東德在內的各國共産黨政權紛紛垮臺;在四強同意下,1990年東德和西德終於達成兩德統一。
  
  德國是歐洲聯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也是聯合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八國集團的成員國和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是當今世界強國之一。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按GDP計算)、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德國同時在科學技術的多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德國人口超過8200萬,是現今歐盟成員國中人口最多的一個。


  Germany (pronounced /ˈdʒɜrməni/ (Speaker Icon.svg listen)), officially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German: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pronounced [ˈbʊndəsʁepuˌbliːk ˈdɔʏtʃlant] (Speaker Icon.svg listen)), is a country in Central Europe. It is bordered to the north by the North Sea, Denmark, and the Baltic Sea; to the east by Poland and the Czech Republic; to the south by Austria and Switzerland; and to the west by France, Luxembourg, Belgium, and the Netherlands. The territory of Germany covers 357,021 square kilometers (137,847 sq mi) and is influenced by a temperate seasonal climate. With 82 million inhabitants, it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opulation among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is home to the third-largest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migrants worldwide.
  
  A region named Germania inhabited by several Germanic peoples has been known and documented before AD 100. Beginning in the 10th century, German territories formed a central part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that lasted until 1806. During the 16th century, northern Germany became the centre of the Protestant Reformation. As a modern nation-state, the country was first unified amidst the Franco-Prussian War in 1871. In 1949, after World War II, Germany was divided into two separate states—East Germany and West Germany—along the lines of Allied occupation. The two states were unified in 1990. West Germany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C) in 1957, which became the European Union in 1993. It is part of the Schengen zone and adopted the European currency, the euro, in 1999.
  
  Germany is a federal parliamentary republic of sixteen states (Länder). The capital and largest city is Berlin. Germany is a memb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NATO, G8 and the OECD. It is a major economic power with the world's fourth largest economy by nominal GDP and the fifth largest in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t is the largest exporter and second largest importer of goods. In absolute terms, Germany allocates the second biggest annual budget of development aid in the world, while its military expenditure ranked sixth. The country has developed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and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It holds a key position in European affairs and maintains a multitude of close partnerships on a global level. Germany is recognised as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eader in several fields.
主要信息
  主要節日:
  新年:1月1日;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納粹德國設在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日,1996年1月3日確定);
  復活節: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周日(3月21日至4月21日間的月圓日);
  五一勞動節:5月1日;
  民主日 :5月7日
  德國統一日(國慶節):10月3日(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日);
  聖誕節:12月25日。
  貨幣單位: 歐元(€,EUR)
  中央銀行: 德意志聯邦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
  國際域名縮寫:de
  國際電話區號:+49
  德國統一的象徵: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遊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
  國傢政要:聯邦總統霍斯特·剋勒(Horst Koehler),2004年5月當選,7月任職;聯邦議院議長沃爾夫岡·蒂爾澤(Wolfgang Thierse),1998年10月26日當選;聯邦總理安格拉·默剋爾 (Angela Merkel) ,2005年11月就職。
  人口:8231萬(2006年底),比2005年減少13萬。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普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 9%,主要是土耳其人及東歐國傢公民。通用德語。居民中 33.7% 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 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首都: 柏林 (Berlin) ,人口:338.7萬(2001年9月),年平均氣溫約8.6℃。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納粹德國設在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日,1996年1月3日確定)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衆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製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1918年德意志帝國垮臺後,魏瑪共和國也采用黑、紅、黃三色旗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采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采用三色旗,衹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挂。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挂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國徽: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頭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鷹,黑鷹象徵着力量和勇氣。
  國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1874)於1841年撰寫的,麯調由約瑟夫·海頓(1732—1809)譜寫。1922年,魏瑪共和國第一任帝國總統弗裏德裏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國花: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於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顔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仿佛一位雋秀的少女,嚮着“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徵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樸的特徵,並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國鳥:白鸛,一種著名的觀賞珍禽。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築造了平臺,供它們造巢用。
  國石:琥珀
  自然地理: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東南與捷剋、斯洛伐剋接壤,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面積為357022. 17平方公裏(1998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嚮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𠔌地區,兩旁是山地,𠔌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裏)、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裏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嚮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裏增至12海裏(約22公裏),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裏。
  人口:8237萬(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卜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通用德語。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首都: 柏林(berlin),人口:338.7萬(2001年9月),年平均氣溫約8.6℃。
  德國統一的象徵: 勃蘭登堡門,位於柏林市中心菩提樹大街和6月17日大街的交匯處,是柏林市區著名的遊覽勝地和德國統一的象徵。
  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16個州,14808個地區。16個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剋倫堡-前波莫瑞、下薩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法耳茨、薩爾、薩剋森、薩剋森-安哈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和圖林根。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簡史:公元前境內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傢。13世紀中期走嚮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至1871年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同時兼併了南德諸邦,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戰敗,帝國崩潰。1919年2月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臺。 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占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製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占領區。1948年6月20日,美、英、法三國占領區合併。翌年5月23日,美、英、法控製的西占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相應成立了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傢。1989年民主德國局勢發生了急劇變化。自同年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聯邦德國。10月初,許多城市相繼爆發了規模不等的示威遊行,要求放寬出國旅行和新間媒介的限製等。10月18日,民主德國總統昂納剋宣佈辭職。11月9日,“柏林墻”開放。11月28日,聯邦德國總理科爾提出關於兩個德國實現統一的十點計劃。1990年2月13至14日,民主德國總理莫德羅首次訪問聯邦德國。3月18日,民主德國人民議會實行自由選舉,德梅齊埃任總理後,兩德統一的步伐大大加快。5月18日,兩德在波恩簽署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傢條約。8月31日,雙方又在柏林簽署兩德統一條約。9月24日,民主德國國傢人民軍正式退出華約組織。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的憲法、人民議院、政府自動取消,原14個專區為適應聯邦德國建製改為5個州,並入了聯邦德國,分裂40多年的兩個德國重新統一。
  政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於1949年5月生效。1956年、1968年曾作過較大修改。1990年8月兩德“統一條約”對《基本法》某些條款又作了適應性修訂,10月3日起適用於全德國。《基本法》規定,德國是聯邦製國傢,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傢政體為議會共和製。聯邦總統為國傢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每屆任期4年。參加聯邦議院的各黨議員分別組成議會黨團。聯邦參議院參與聯邦立法和對聯邦的行政管理施加影響,維護各州的利益。按各州人口比例由各州政府指派3~6名州政府成員組成參議院,共68席。議長由各州州長輪流擔任,任期1年,總統因故不能行使職權時代行總統職務。聯邦政府由聯邦總理和聯邦部長若幹人組成,聯邦總理為政府首腦。聯邦憲法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主要負責解釋《基本法》,監督《基本法》的執行,有16名法官,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各推選一半,由總統任命,任期12年。正、副院長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輪流推舉。此外設有聯邦法院(負責民事和刑事案件)、聯邦行政法院(負責一般行政司法案件)、聯邦懲戒法院(負責公職人員違紀案件)、聯邦財政法院(負責財政案件)、聯邦勞工法院(審理勞工案件)、聯邦社會法院(審理社會福利糾紛)和聯邦專利法院(審理有關專利問題的案件)。各級法院設檢察機關,任務是對違法、犯罪提出起訴,但不受法院的管轄,不幹預法院的審判工作,也不獨立行使職權,而受各級司法部門的領導。聯邦行政法院設聯邦最高檢察院,由聯邦檢察長和數名聯邦檢察官進行工作。德國的政黨有:德國社會民主黨、聯盟90/緑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基督教社會聯盟、自由民主黨、民主社會主義黨、德國的共産黨、共和黨等
  經濟: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國傢,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在國際上為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第三大經濟強國和美國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國。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德國出口業素以質量高、服務周到、交貨準時而享譽世界。主要出口産品有汽車、機械産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産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傢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製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傢幹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西部工業高度發達,以重工業為重點,機械、化工、電氣和汽車等部門是工業的支柱,占工業全部産值的40%以上。其它如採煤、造船、鋼鐵、石油加工、電子、風力發電、核能利用、航空和航天等部門也很發達。原東德工業主要有機器製造、化工、電子電器、光學儀器製造、褐煤和鉀????開採、輕紡和食品加工等部門。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佈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占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産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左圖:德國商業銀行大樓)。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
  軍事:1956年1月正式建立聯邦國防軍。最高軍事决策機構是聯邦安全委員會,主席為聯邦總理。軍隊和平時期由國防部長領導,戰時由聯邦總理任軍隊最高統帥。國防政策的最高目標是確保德國的和平、自由和獨立,並規定聯邦國防軍是一支純粹防禦性軍隊,實施必要的安全預防措施,不掌握和謀求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建軍重點是:組織快速反應部隊,製定新軍備規劃,壓縮部隊規模,裁減武器裝備。實行義務兵役製,服役期為10個月。
  文化教育:受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德國的18世紀文學走嚮頂峰。歌德、海涅、席勒、萊辛和格林兄弟都是傑出的代表。20世紀最著名的作傢有托馬斯·曼、海因利希·曼和貝托爾特·布萊希特。作傢海因裏希·伯爾和貢特·格拉斯分別於1972年和199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奬。德國有3000多座博物館,收藏內容十分豐富。此外,每年都舉行各種藝術節、博覽會和影展等。法蘭剋福和萊比錫是德國圖書出版業中心。德國圖書出版量在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占第二位。音樂是德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德國造就了各個不同時期的音樂大師,如貝多芬、巴赫、門德爾鬆、瓦格納等。柏林愛樂樂團更是享譽世界。教堂、宮殿和古堡德國重要的文化遺産。著名大學有科隆大學、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亞琛工業大學、海德堡大學等。德國人時間觀念比較強,無論是在商務上還是在私人交往上,德國人註重準時。德國人重視商業信譽,一般不輕易更換合作夥伴。德國的教育和文化藝術事業由聯邦和各州共同負責,聯邦政府主要負責教育規劃和職業教育,並通過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協調全國的教育工作,在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和進修方面,主要立法和行政管理權歸屬於各州。全國性的文化藝術活動由聯邦政府予以資助。對外文化交流由外交部負責協調。大、中、小學和職業教育發達,實行12年製的義務教育,公立學校學費全免,教科書等學習用品部分減免。小學學製4-6年,中學學製5-9年。高等學校享有一定自主權,原則上實行自由入學,對部分學科采取名額限製。職業教育實行“雙元製”,即職業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中的實踐相結合,成人教育和業餘教育普及。教師為終身公職人員,必須受過高等教育。
  新聞出版:新聞出版事業十分發達,報刊種類繁多。1999年出版的日報有367種,1620個地方版和地區版,由380個出版社和135傢編輯部出版發行,總發行量約為2500萬份,人均報紙擁有量占世界第四位,僅次於日、英和瑞士;雜志1600多種,總發行量約1. 4億份;各種專業刊物8000多種。1994年德國有新聞出版企業2661傢,從業人員26. 3萬。發行量最大的日報是《圖片報》,1999年第二季度達451萬份。其它全國性大報有:《南德意志報》、《法蘭剋福匯報》、《時代》周報、《世界報》。最大的地方性報紙是《西德意志匯報》,發行量113萬份。時事政治性周刊《明鏡》發行量103. 9萬份,《明星》畫報107. 8萬份。大報業托拉斯施普林格報業集團壟斷了全國報紙出版量的1/5。通訊社有:(1)德意志新聞社,1949年成立,為私營股份有限公司,下設報紙、廣播和電視新聞200多個部門,屬於世界大通訊社之一。總社在漢堡,圖片新聞編輯總部在法蘭剋福。在波恩設有一個聯邦分社,在國內其它50多個城市設有分社或編輯部,在80多個國傢派駐記者或聘用撰稿人。是德國大衆傳媒的主要消息來源。德新社通過衛星、電傳等通訊手段用德語、英語、西班牙語和阿拉伯語每天發稿,內容包括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等各個領域,在德國日報中的采用率達99%。(2)德意志電訊社:1971年成立,總社在波恩,主要嚮國內報紙提供新聞稿,對外衹用德文嚮瑞士、盧森堡發消息,德統一後,該社與前民德的德通社合併。此外還有一些專業性通訊社:福音教新聞社、體育新聞社、聯合經濟新聞社等。全國主要廣播電臺有:(1)德國廣播電臺,由聯邦政府和州廣播電臺出資興辦,主要負責對國內廣播;(2)德國之聲電臺,1960年成立,總部設在科隆,由聯邦出資興辦,用包括中文在內的31種語言嚮全世界廣播。此外還有11傢州電臺。全國主要電視臺:(1)德國電視一臺(ARD),由各州電臺、德國廣播電臺和德國之聲電臺組成德國廣播協會,共同經營,播放全國性的“第一套節目”及地方性的“第三套節目”;(2)德國電視二臺(ZDF),是德國最大的電視臺,1961年由各州共同組建,總部設在美因茲,播放“第二套節目”。另外一些衛星電視節目如德國電視臺的“1 PLUS”和私營電視臺如“SAT 1”、“RTL”、“PRO 7”也擁有大量觀衆。
  外交:奉行與西方結盟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重點依次是:推動深化和擴大歐盟,鞏固與北約的關係並致力於建立歐洲獨立安全和防務體係,保持同美國的緊密聯盟,保持和發展與俄羅斯的關係,大力開拓中東歐,加強與發展中國傢的關係,謀求在國際組織中發揮更大作用。
  與中國關係:1972年10月11日,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949年10月27日,民主德國與中國建交)。
  戰後聯邦德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1.戰後(二戰)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社會比較穩定
  2.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把有限的國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中
  3.美國的扶植政策幫助
  4.政府強調市場規律的作用
  5.重視教育和科技,勞動者素質高
  60年代初,聯邦德國成為西歐最強大的經濟大國
歷任德意志聯邦總統
  特奧多爾·豪斯 Theodor Heuss (1949.9~1959.9)
  海因裏希·呂布剋 Heinrich Luebke (1959.9~1969.6.30)
  古斯塔夫·海涅曼 Gustav Heinemann (1969.7.1~1974.6.30)
  瓦爾特·謝爾 Walter Scheel (1974.7.1~1979.6.30)
  卡爾·卡斯滕斯 Karl Carstens (1979.7.1~1984.6.30)
  裏夏德·馮·魏茨澤剋 Richard von Weizsacker (1984.7.1~1994.6.30)
  羅曼·赫爾佐剋 Roman Herzog (1994.7.1~1999.6.30)
  約翰內斯·勞 Johannes Rau (1999.7.1~2004.7.1)
  霍斯特·剋勒 Horst Koehler (2004.7.1~2009.5~ )
歷任德意志聯邦總理
  康拉德·阿登納 Konrad Adenauer (1949.9~1963.10)
  路德維希·艾哈德 Ludwig Erhard (1963.10~1966.11)
  庫爾特·格奧爾格·基辛格 Kurt Georg Kiesinger (1966.12~1969.10)
  維利·勃蘭特 Willy Brandt (1969.10~1974.5)
  赫爾穆特·施密特 Helmut Schmidt (1974.5~1982.9)
  赫爾穆特·科爾 Helmut Kohl (1982.10~1987.3~1991.1~1994.11~1998.9)
  格哈德·施羅德 Gerhard Schroeder (1998.10~2002.10~2005.11)
  安格拉·默剋爾(女)Angela Merkel (2005.11~2009.9~ )
百科辭典
  Deyizhi Lianbang Gongheguo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Deutschland, Bundesrepublik
    歐洲中部國傢。簡稱聯邦德國。北瀕北海和波羅的海,陸鄰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剋斯洛伐剋、奧地利、瑞士、法國、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和丹麥。地處歐洲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積24.8萬平方公裏。人口6108.9萬(1984)。全國劃分為10個州。首都波恩。
    自然地理 南北介於南歐阿爾卑斯褶皺帶和北歐波羅的地盾之間,東西處於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東歐溫帶大陸性氣候之間,自然地理特徵有明顯的過渡性。
    地形 地勢自南嚮北傾斜,可分為南德山地、中德高地和北德平原三大地形單元。
    ①南德山地。大體分佈在多瑙河以南,包括阿爾卑斯山地及其山前高原。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地面積不大,大多在海拔1000米左右,衹有15座山峰海拔在2000米以上,位於聯邦德國和奧地利邊境上的楚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山嶺受第四紀山地冰川刻蝕,頗為雄偉陡峭。群山環抱中有許多冰蝕湖,最大的是與瑞士、奧地利交界處的博登湖,面積538平方公裏,在聯邦德國境內有305平方公裏,是旅遊和療養勝地。山地有許多隘口及河𠔌,成為通往南歐的要道。山前高原是瑞士高原的延續,平均海拔500米,自南嚮北降低。高原宜林宜牧,河𠔌平原或盆地利於發展種植業。
    ②中德高地。介於多瑙河及北德平原之間。基底是海西褶皺,因受長期侵蝕而準平原化,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時又發生扭麯、斷裂、擡升和岩漿活動,成為緩坡與陡崖、丘陵與盆地交織分佈的復雜地形。其中上萊茵河𠔌平原是兩個平行斷層間的地塹,海拔約100~200米,因受兩旁山地屏障,氣候溫暖晴朗,土壤肥沃,是理想的農耕區。聳立於平原兩側的黑林山、奧登林山等,森林茂密,萊茵片岩山地一般海拔400~800米,多林木。河𠔌階地氣候暖和,宜種葡萄。斯瓦本-弗蘭剋陡坡山及黑森高地是由石灰岩組成並受強烈切割的山地、高原、盆地相間的地區。山地走嚮西南—東北,面嚮西北一側多陡坡,老地層清晰可見。高原深受火山活動及斷層作用影響,比較破碎。盆地屬美因河和內卡河流域,是人口及經濟集中所在。波希米亞林山在德、捷邊境和多瑙河之間,花崗岩及片麻岩廣泛出露。山嶺間有盆地或河𠔌平原,成為經濟中心及交通要衝。
    ③北德平原。基底是加裏東、海西褶皺,經長期侵蝕,在更新世冰期前地面高差已不超過100~200米。受更新世大陸冰川覆蓋地面留下衆多的冰川地貌。玉木冰期覆蓋範圍局限於易北河以東,使東西兩部分地貌有明顯差異。易北河以西平原冰磧已被夷平,自南嚮北分成3帶:南部是黃土帶,包括科隆窪地、明斯特窪地和下薩剋森窪地,在冰磧土上堆積了肥沃的黃土,經長期合理輪種及施肥,成為富饒的農業區;中部是砂質平原帶,地勢低平,除稍高的砂崗外沼澤湖泊很多;北部是北海沿岸低地和海濱沙丘帶,高潮時易被水淹,現築堤排水闢為圩田,根據日照少、濕度大的氣候特點,種植多汁牧草,發展畜牧業。境內的易北河以東地區面積較小,自西嚮東依次為圩地、冰磧砂質平原及底磧溺𠔌帶。這裏冰磧排列宛如長崗,湖泊沼澤衆多,地面崎嶇不平,開發利用程度遠比易北河以西平原差。
    境內煤炭、鉀????藴藏較豐富,其他礦藏貧乏。煤炭儲量大,品種全,分佈集中。硬煤探明儲量700億噸,主要藴藏於魯爾區及薩爾區。在海西褶皺邊緣凹陷的石炭係地層中,褐煤探明儲量約580億噸,其中95%集中在科隆—杜塞爾多夫—埃森之間的萊茵褐煤區。鉀????儲量居世界前列,分佈在易北河及威悉河之間的二疊係沉積岩中。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佈在西
英文解釋
  1. :  D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近義詞
德國
包含詞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城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馬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州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文學刊物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作傢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電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戲劇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文學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農業經濟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治制度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教育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體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出版業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律概況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法院組織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歷史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美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政府關於互相承認高等教育等值的協定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