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微型膠囊Microcapsules (簡稱微囊)係將固體或液體藥物(簡稱芯料),利用高分子物質或共聚物(簡稱囊材)包裹於藥物的表面,使成半透明、封閉的微型膠囊,外觀呈粒狀或圓球形,一般直徑在5~400μm之間。微囊可看作是一種藥物包裹在囊膜內而形成的微型無縫膠囊,是近二十多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劑型。
微型膠囊最初用於“無碳復寫紙”的生産,60年代初期開始用於藥物包裹,目前,國內外有數十種藥物被包裹成微囊製成各種製劑。此外,微囊技術還廣泛用於農業、食品、石油、印刷、印染、照相及日用品工業等方面。是很有發展潛力的一種新型製劑。
【製做技術】
(一)「相分離-凝聚法」 此法是在芯料與囊材的混合物中(乳狀或混懸狀),加入另一種物質(無機????或非溶劑或采用其他手段),用以降低囊材的溶解度,使囊材從溶液中凝聚出來而沉積在芯料的表面,形成囊膜,囊膜硬化後,完成微囊化的過程。此法可分為:
1.單凝聚法:將一種凝聚劑(強親水性電解質或非電解質,如硫酸鈉、硫酸鉸、乙醇、丙醇)加入某種水溶性囊材的溶液中(其中已乳化或混懸芯料),由於大量的水份與凝聚劑結合,使體係中囊材的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出來,最後形成微囊。或將藥物分散在含有纖維素衍生物的與水混溶的有機溶劑中,後加無機????類的濃溶液,使囊材凝聚成囊膜而形成微囊。高分子物質的凝聚是可逆的,在某些條件下(如高分子物質的濃度、溫度及電解質的濃度等)出現凝聚,但一旦這些條件改變或消失時,已凝聚成的囊膜也會很快消失,即所謂解聚現象。這種可逆性在製備過程中可以利用,使凝聚過程多次反復,直至包製的囊形達到滿意為止。最後利用高分子物質的某些理化性質使凝聚的囊膜硬化,以免形成的微囊變形、囊結或粘連等。
2. 復凝聚法:利用兩種聚合物在不同PH時,電荷的變化(生成相反的電荷)引起相分離-凝聚,稱作復凝聚法。如用阿拉伯膠(帶負電荷)和明膠(pH在等電點以上帶負電荷,在等電點以下帶正電荷)作囊材,藥物先與阿拉伯膠相混合,製成混懸液或乳劑,負電荷膠體為連續相,藥物(芯材)為分散相,在40-60℃溫度下與等量明膠溶液混合(此時明膠帶負電荷或基本上帶負電荷),然後用稀酸調節pH4.5以下使明膠全部帶正電荷與帶負電荷的阿拉伯膠凝聚,使藥物被包裹。同阿拉伯膠一樣帶負電荷與明膠發生復凝聚作用,作製囊材料的天然植物膠有,桃膠、果膠、杏膠、海藻酸等,合成纖維素有CMC等。
3. 揮散有機溶劑法:將藥物均勻混懸或乳化於溶有囊材的有機溶劑中,然後將混合液加熱揮散有機溶劑,由於囊材沉積而形成微囊。
(二)「噴霧乾燥法」 將芯料分散於囊材的溶液中,將此混合物用汽流霧化,使溶解囊材的溶劑迅速蒸發而使囊膜凝固,將芯料包裹而成微囊。此法製成的微囊,近圓形結構,直徑為5~60011m。成品質地疏鬆,配料時主藥含量超過20%時,則成品難以達到足夠的保留量。
(三)「滴入凍凝法」 將芯料分散於含有囊材的溶液中,將所得混合液以小滴形式驟然導入一種非溶劑或囊材的凍凝液,囊膜在小滴周圍凍凝,即成微囊。隨後可用適當乾燥技術將溶劑或非溶劑除去。
另一方法是將芯料均勻分散(或乳化)在室溫以下能凍凝的囊材溶液中(如囊材用明膠,則以液狀石蠟或植物油作凍凝液),高速攪拌,即分散成圓球狀小粒 ,經篩選後,大粒加熱熔化後,再重複上述操作,最後得到均一的微囊。
(四)「噴霧凍凝法」 是將芯料分散於熔融的囊中,然後將此混合物噴霧於冷氣流中,則使囊膜凝固而成微囊。凡蠟類、脂肪酸和脂肪醇等,在室溫為固體,但在較高溫度能熔融的囊材,均可采用噴霧凍凝法。
(五)「包衣鍋包囊法」 此法與一般片劑包衣工藝基本相似,適用於較大粒子(>600μm)的包製微囊,多用於製備能控製釋放藥物的含藥小珠 。通常先用結晶蔗糖製小粒為核心,然後將藥物分次包在小珠上,最後再用聚合物溶解於適宜有機溶劑中,作為保護層包在含藥小珠的表面形成微囊。
(六)「輻射化學法」 係用聚乙烯醇(或明膠)為囊材,以γ射綫照射,使囊材在乳濁液狀態發生交聯,經處理得到聚乙烯醇(或明膠)的球形微囊。然後將微囊浸泡在藥物的水溶液中,使其吸收,待水分乾燥後,即得含有藥物的微囊。此法工藝簡單,成型容易,其粒徑在50μm以下。由於囊材是水溶性的,交聯後能被水溶脹,因此,凡是水溶性的固體藥物均可采用。但由於輻射條件所限,不易推廣使用。
(七)「其他」 空氣懸浮法、界面縮聚法、靜電沉積法、真空包衣法及多子、離心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