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趣書室投訴電話汕尾市旅遊投訴電話:0660-3364163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座落於海豐縣中風景秀麗的竜津河東面的海城鎮橋東社,悠悠的竜津水就繞彭傢門前流過。彭湃故居坐北嚮南,面臨竜津河,原始建於清末,主樓雙層,面寬3間12.9米,進深10.9米,前廊子仿西式建築,樓板加鋪花磚。風火式山墻,總建築面積266平方米。彭湃同志在這裏度過童年和青少年時代代。彭湃的書齋“得趣書室”就在故居東側。彭湃的祖父彭藩,字南金,繼承父業在海豐開營店號為“名合”的雜貨店。他娶妻蘇氏,妾曾氏,有兩男兩女。次子彭辛,字慚哲,娶妻妾各一,妻王氏生三子一女,妾周鳳生三子三女,是彭湃之母。按海豐的習俗,男子一般按同輩兄弟出生的先後順序排列,姐妹不列入,故彭湃排行第四。彭傢原來算不上大富戶、後來在海豐縣公平鎮與人合辦榨油廠,生意越做越大,又兼放高利貸,錢多了,再買許多田地。彭湃出生後,彭傢已成為海豐縣裏有名的大富戶了。彭湃居住在故居讀私塾、小學和中學時,留下了許多佳話美談,這無疑給故居增添了光彩。如幫助同學們猜出“川伸反復看”的謎底是“海”字;反對給清末海豐知縣馮汝梅贈送“萬人傘”(又稱涼傘);砸掉海豐駐軍統領林千材石像的鼻子使之不能竪像等等,都是傢喻戶曉、有口皆碑之事。由於彭湃投身革命運動,彭傢的傢財傢産和故居,都為革命作過貢獻。《海豐文物志》中記載:1925年3月,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徵到達海豐後,周恩來同志和革命軍的蘇聯軍事顧問鮑羅廷及加倫將軍曾在此住宿,一起研究工作。《海豐文物志》又記載:1925年6月,革命軍回師廣州,軍閥陳炯明殘部重陷海豐城,故居遭焚毀,衹遺下墻基。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修圍墻加以保護。1962年7月7日廣東省人民委員會頒布該舊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得趣書室)。1986年,國傢文物局撥款15萬元按原貌重建,並陳列彭湃烈士生平文物展覽。現在,彭湃故居正以新的面貌公開開放,中外遊客絡繹不絶地前來瞻謁,也寫下了許多優美詩詞。得趣書屋是紅色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座落於海豐縣海城鎮橋東社,在彭湃故居東側,坐北嚮南,面臨秀麗清澈的竜津河,面寬3間12米,深進8米,風火式山墻,旁側有高大遒勁的紅錦,為之增添秀偉的氛圍。得趣書屋之所以成為革命勝跡,是因為它與彭湃的革命活動有着緊密的聯繫。1921年繁花競豔之春,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係畢業回國,同年,他踏着桂菊的芬芳出任海豐縣教育局長,翌年5月5日卻被責為“槁赤化”撤了職。這使他清楚認識到衹有發動群衆起來鬥爭,纔是革命正確之路。於是,他便開始宣傳發動農民運動,並與妻子素屏一起搬居得趣書室。彭湃第一次試驗性的農村宣傳就是在得趣書室開始的。當時蔡素屏雖然還沒有完全弄通彭湃所講的革命道理,但被彭湃的革命熱情所感動,愉快地接受了丈夫分擔的角色——當作宣傳對象。兩口子一問一答,一直演習到雞啼三遍。彭湃第一次從得趣書室下鄉宣傳,因頭戴白通帽,足履運動鞋,被誤認為收租佬,農民紛紛回避,不敢接近他。爾後,他嚮一位老長工藉了一套粗布唐裝,又仿照海豐“順口溜”這個民歌形式,編了一些革命歌謠如《田仔駡田公》去教唱。使得這些革命歌謠一下子傢喻戶曉,老幼鹹唱了。他還在得趣書室東側的竜山“天妃廟”門前臨河的大榕樹下,放唱留聲機以吸引群衆來宣傳革命道理。彭湃的宣傳工作大收成效,終於在得趣書室點燃了星星之火。並於這年的蟬鳴時節——7月29日夜晚,在得趣書室裏,彭湃、張媽安、林沛、林煥、李老四和李思賢,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會——六人農會,一個新型的農民組織正式誕生了。彭湃在得趣書室中,為我國農民運動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彭湃在得趣書室還寫下了一些氣吞山河的舊體詩,其中有兩首七絶,其一是:“磊落奇才唱大風,竜津水淺藉潛竜。願消天下蒼生苦,盡入堯天舜日中。”其二為:“雄纔怒展傲中華,天下功名未足誇。蔓草他年收拾淨,江山栽遍自由花。1925年煙花三月,廣東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徵到達海豐後,周恩來曾在得趣書室幫助建立中共海陸豐特別支部,這是海陸兩縣第一個黨組織。國民革命軍的軍事顧問鮑羅廷和加侖也曾在得趣書室留下足跡。同年年底,中共海陸地委剛成立時,也在得趣書室辦公,後纔遷至海豐縣城鑒湖辦公。1928年3月,海陸豐蘇维埃政權失敗後,得趣書室被國民黨軍隊燒毀,1958年海豐縣人民政府撥款按原貌重建得趣書室,1977年又重修。前來瞻仰得趣書室的國內外遊客絡繹不絶。解放後,我國黨政領導人周恩來、聶榮臻、徐嚮前、陶鑄等,名演員紅綫女、陳寶壽等,作傢杜埃、玉曼、張永枚、韓笑、林藝、楊永等,畫傢劉海粟、陳吾、許固令、鬍一川、王云山、馬若愚、黃鼎鐘、鄭孫堤等:書法傢黃勇、連傢生、魏來、陳道燕、林樹群等都曾到此瞻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