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綜合徵
目錄
解析
  父母包辦一切造就“彼得.潘綜合徵”
  不做傢務活;蔥和韭菜分不清楚;一遇到問題便會手足無措……這就是現在一些成年人患上“幼稚病”的共同表現。市七醫院臨床精神科醫生王奕權說,這部分“ 大小孩”雖已進入成年,但心理上還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點:他們愛玩、情緒化、喜歡依賴他人,往往逃避責任,以自我為中心,生活自理與動手能力弱。
  王醫生分析,“彼得潘綜合徵”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教育有很大關係。這部分“大小孩”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上學時傢長包辦了學習以外的全部事情,助長了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工作結婚後,這些“大小孩”因為沒機會學習生活技能,心理成熟度不足,依舊沉迷於父母或伴侶的“愛護”,不能適應社會,難以承受失敗。
應對
  對孩子“差一點”未必是壞事
  “‘彼得?潘綜合徵’會對患者的人際關係産生重大影響,這種病癥一般難以用藥物治愈,最好的辦法就是接受心理治療。”王醫生說,“大小孩”們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和人生觀單靠說教很難徹底改變,應由心理專傢和其親人一起來對其進行長期的專業幹預治療,要迫使他們面對現實,幫助建立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以適應社會生活。
  “很多傢長不明白,過分的衣食無憂,衹能讓孩子的心理成熟變緩,更多機會患上‘幼稚病’。”王醫生說,對孩子要“差一點”,這樣才能讓他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王醫生提醒傢長,一定要從孩子小時做起,通過多種方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和生活能力。學校也應該通過組織一係列活動特別是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多更全面地瞭解社會,學習生活技能,培養獨立處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