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彼得·曼德爾森
目錄
No. 1
  彼得·曼德爾森1953年10月21日出生於英國。祖父是工黨要人的曼德爾森,在牛津獲得了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三個學位。青年時代他因不滿工黨政府支持越戰而一度脫離該黨陣營,直到越戰結束後纔回到工黨,成為英國青年議會的領袖。
  1994年布萊爾與現任英國首相布朗爭奪工黨主席之位。起初曼德爾森還遊走在這兩位好友之間。後來,在工黨競選時,他選擇了效忠布萊爾。他化名“鮑比”隱於市,幫助布萊爾製定競選計劃。曼德爾森由此徹底得罪布朗,背了個“背叛”的名聲,而換來了布萊爾勝選後他在英國內閣的一席之地。 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間,其致力於工黨競選,出版了著名的《布萊爾的革命》一書。1997年5月~1998年6月,他效力於英國內閣。2004年11月曼德爾森成為歐盟貿易委員。從此,他開始跟中國過招。
  2005年2月,曼德爾森首次來華。這距離他上任纔3個月。作為貿易專員,他深知中國與歐盟關係的重要性,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所以作為上任後的第一次中國之行,他顯得小心翼翼。但是,他不忘作為貿易專員的責任,在中國朋友面前大聲叫賣,“買更多的歐洲産品吧,它們非常好。”他說,歐盟和中國是世界上兩個正在崛起的強大角色,它們衹有通過建立緊密的關係互相受益。我相信中國有興趣跟歐洲建立夥伴關係。在談到知識産權等敏感問題時,他表示,“我希望能跟中國一起致力於這個問題,推動進行更好的立法。這是中國的利益所在。因為中國正在建立一個創新型的社會,它想要吸引更多的外國技術。”
  2005年6月10日,他第二次訪問中國,就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與中方展開協商。經過同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10個小時的談判後,中歐終於達成了“最後一分鐘協議”,在紡織品貿易摩擦上“化幹戈為玉帛”。
  2006年6月6日曼德爾森又來華。但跟2005年相比,態度已有所不同。他說:“中國不斷激增的貿易順差是不可持續的。”曼德爾森表示,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以每小時1500萬歐元的速度增長,其對中國的出口額還比不上中國對瑞士的出口額,“這些數字將加劇西方國傢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壓力。”這與美國官員的觀點一致。曼德爾森之前還表示,如果中國不對歐洲開放更多的市場,就將對中國采取進一步的反傾銷行動,甚至會訴諸世界貿易組織。他甚至說,中國的貿易順差是政治原因而不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所以需要用政治的手段來解决。
  2006年11月上旬,是他當年的第二次來華,這次說話明顯強硬。曼德爾森強硬地批評中國“知識産權保護不力”,他不僅點名批評中央電視臺侵權,還宣佈要在中國建立50個知識産權投訴中心;他雖與中方簽訂了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的合作諒解備忘錄,卻又以中國在此還有很大漏洞為由,拒絶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在11月26日的國際食品安全高層論壇上,曼德爾森更是顯得非常不客氣。
  有分析人士認為,剛剛接手這一工作時,曼德爾森尚不是個對中國很強硬的人。但由於歐盟內部某些國傢施加的強大壓力,導致了曼德爾森的精神越來越緊張,口氣越來越強硬。
No. 2
  彼得·曼德爾森1953年10月21日出生於英國。祖父是工黨要人的曼德爾森,在牛津獲得了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三個學位。青年時代他因不滿工黨政府支持越戰而一度脫離該黨陣營,直到越戰結束後纔回到工黨,成為英國青年議會的領袖。
  1994年布萊爾與現任英國首相布朗爭奪工黨主席之位。起初曼德爾森還遊走在這兩位好友之間。後來,在工黨競選時,他選擇了效忠布萊爾。他化名“鮑比”隱於市,幫助布萊爾製定競選計劃。曼德爾森由此徹底得罪布朗,背了個“背叛”的名聲,而換來了布萊爾勝選後他在英國內閣的一席之地。 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間,其致力於工黨競選,出版了著名的《布萊爾的革命》一書。1997年5月~1998年6月,他效力於英國內閣。2004年11月曼德爾森成為歐盟貿易委員。從此,他開始跟中國過招。
  2005年2月,曼德爾森首次來華。這距離他上任纔3個月。作為貿易專員,他深知中國與歐盟關係的重要性,歐盟是中國的第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是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所以作為上任後的第一次中國之行,他顯得小心翼翼。但是,他不忘作為貿易專員的責任,在中國朋友面前大聲叫賣,“買更多的歐洲産品吧,它們非常好。”他說,歐盟和中國是世界上兩個正在崛起的強大角色,它們衹有通過建立緊密的關係互相受益。我相信中國有興趣跟歐洲建立夥伴關係。在談到知識産權等敏感問題時,他表示,“我希望能跟中國一起致力於這個問題,推動進行更好的立法。這是中國的利益所在。因為中國正在建立一個創新型的社會,它想要吸引更多的外國技術。”
  2005年6月10日,他第二次訪問中國,就中歐紡織品貿易爭端與中方展開協商。經過同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10個小時的談判後,中歐終於達成了“最後一分鐘協議”,在紡織品貿易摩擦上“化幹戈為玉帛”。
  2006年6月6日曼德爾森又來華。但跟2005年相比,態度已有所不同。他說:“中國不斷激增的貿易順差是不可持續的。”曼德爾森表示,歐盟對華貿易逆差以每小時1500萬歐元的速度增長,其對中國的出口額還比不上中國對瑞士的出口額,“這些數字將加劇西方國傢日益增長的保護主義壓力。”這與美國官員的觀點一致。曼德爾森之前還表示,如果中國不對歐洲開放更多的市場,就將對中國采取進一步的反傾銷行動,甚至會訴諸世界貿易組織。他甚至說,中國的貿易順差是政治原因而不是經濟原因造成的,所以需要用政治的手段來解决。
  2006年11月上旬,是他當年的第二次來華,這次說話明顯強硬。曼德爾森強硬地批評中國“知識産權保護不力”,他不僅點名批評中央電視臺侵權,還宣佈要在中國建立50個知識産權投訴中心;他雖與中方簽訂了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的合作諒解備忘錄,卻又以中國在此還有很大漏洞為由,拒絶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在11月26日的國際食品安全高層論壇上,曼德爾森更是顯得非常不客氣。
  有分析人士認為,剛剛接手這一工作時,曼德爾森尚不是個對中國很強硬的人。但由於歐盟內部某些國傢施加的強大壓力,導致了曼德爾森的精神越來越緊張,口氣越來越強硬。
  英國首相布朗二零零八年十月三日宣佈改組政府,成立國傢經濟委員會,並引人註目地將歐盟貿易專員彼得·曼德爾森召回內閣,出任商業大臣。
  布朗三日在唐寧街首相府的新聞發佈會上說,英國正在經歷“第一次真正的全球化金融危機”,因此需要“改造政府”,以應對面臨的挑戰——金融不穩定、油價上漲、食品價格上漲等,在基礎設施和技術方面為國傢經濟的未來作準備。
  作為應對目前經濟不確定性的措施之一,布朗宣佈,將新成立跨部門的國傢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包括內閣主要成員的委員會由布朗親自擔任主席,將經常評估英國當前所有影響重大的經濟議題。
  布朗還改組了政府,調整了多名內閣成員,其中引起廣泛關註的是曼德爾森的第三次入閣。自二00四年起,曼德爾森在歐盟貿易專員職位上為中國人所熟知。此前,作為新工黨的締造者之一,曼德爾森在布萊爾當政期間兩度入閣,分別出任貿易大臣和北愛大臣,但兩次都因涉及利益衝突而被迫辭職。
  曼德爾森的任命出人意料,還因為他與布朗衆所周知的長期不和。布朗表示,不管兩人過去關係如何,要以國傢利益為先,而曼德爾森是“緊要關頭需要的緊要人物”——他在全球貿易方面,“具有無人可比的經驗”。曼德爾森說,這是“第三次運氣”,被召回內閣讓他感到既驚訝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