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 : 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 彩䴉
目錄
名稱
  學名:plegadis falcinellus
  英文俗名: glossy ibis
  中文名∶彩䴉
  別名:白頭䴉鸛
分類
  鸛形目 > 䴉科 > 彩䴉
特徵
  體型略小(60釐米)的深慄色帶閃光的䴉。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鷸,上體具緑色及紫色光澤。虹膜-褐色;嘴-近黑;腳-緑褐。叫聲:帶鼻音的咕噥聲,於巢區發出咩咩及咕咕的叫聲。分佈範圍:全世界。分佈狀況:是否在中國有繁殖尚不肯定。偶見於長江下遊及東南部、廣東、香港及海南島等地的湖泊周圍。習性:結小群棲居沼澤、稻田及漫水草地。夜晚成直綫排列或編隊飛回共棲處。與白鷺及蒼鷺混群營巢。體長約1000毫米。上體白色,覆羽具緑黑色光澤,飛羽邊緣白色,最內側的次級飛羽粉紅色。嘴長,橙黃色,基部粉紅色;嘴峰全部嚮下麯。鼻孔橢圓形。跗蹠紅色。
  彩䴉的體長為49—66釐米,黑色或黑褐色的嘴細長而嚮下彎麯,頭部不象其他䴉類那樣裸露,而是被有羽毛。另外它的腳為暗褐色或緑黑色,跗蹠的前緣被有盾狀的鱗片,而其他 類則被有網狀的鱗片。它的羽色非常漂亮,富有光澤,繁殖期的臉部為淡藍色,臉的上下兩邊和前額圍有一條明顯的白色至淡藍色綫,頭頂和頭側的前面為金屬緑色或銅慄色,眼先和眼周為白色,其餘頭部、頦、上喉和短而密的枕部羽冠均呈暗金屬緑色,頸部和下體一直到尾下覆羽都是暗慄紅色,尾下覆羽黑色而具紫色光澤,背部、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為暗金屬紫色,翅膀上的覆羽為金屬緑色,逐漸變為紫色。後頸的基部,上背最上部的邊緣和翅膀的上緣為紫慄色。非繁殖期頭部、喉部和頸部為黑褐色,並具有較密的白色斑點,眼周和臉部裸露的皮膚為紫黑色。
習性
  結小群棲居沼澤、稻田及漫水草地。夜晚成直綫排列或編隊飛回共棲處。與白鷺及蒼鷺混群營巢。
  彩䴉棲息於淺水湖泊、沼澤、河流、水塘、水淹平原、濕草地、水田、水渠等淡水水域,有時也到海邊水泡、沼澤、河流入海口和其他海域生境。白天活動和覓食,晚上飛到離覓食水域較遠地方的樹上棲息,飛行時頭頸嚮前伸直,腳伸出到尾羽的後面。飛行時主要靠兩翼鼓動,但其間也進行滑翔,飛行時呈密集的小群或呈拖長的“v”字隊型飛翔。兩翅煽動較快,滑翔技巧亦很好,善飛行,通常飛行距離較遠。有時飛得很高,然後又頭朝下的急劇落下。主要以水生昆蟲、昆蟲幼蟲、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小型無脊推動物為食。有時也吃蛙、蝌蚪、小魚、蜘蛛和小蛇等小型脊推動物,通常單獨或成小群覓食。覓食時一邊在水邊慢步行走,一邊將長而彎麯的嘴插入泥地或淺水中探覓食物,或者捕食所看見的表層食物。有時為了探覓水底食物甚至將整個頭部完全浸入了水中。有時也跑動追捕食物。白天覓食、晚上回到棲息地樹上棲息。
  繁殖期因地域的不同而有差異,通常在春季成群營巢,也常與其他鷺類和鸛類一起營巢。群的大小從幾衹、數十衹到成百衹都有,通常營巢在厚密的蘆葦叢中幹地上或灌叢上,也常營巢於低矮的樹上,巢主要由枯枝或幹蘆葦莖和葉構成,巢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巢的大小為直徑30—40釐米,高4—27釐米。營巢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通常雄鳥運送巢材,雌鳥留在巢上築巢和看守巢,以防別的鳥類偷走巢材。每窩産卵3—5枚,通常4枚,偶爾有少至2枚和多至6枚的。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顔色為藍色。在同一群體中營巢産卵的時間並不同步,繁殖期可以持續到5周以上或者更長,也時常發現有重新營巢的。通常第一枚卵産出後即開始孵卵,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承擔,雄鳥主要在白天孵卵,晚上則由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1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由親鳥共同喂養。親鳥通常回到巢中後將食物吐出,或由雛鳥將嘴伸到親鳥的喉囊中啄食,有時甚至將整個頭都伸到親鳥的喉囊之中。雛鳥大約在25—28日齡時可以離巢飛翔。
分佈範圍
  䴉沒有亞種分化,分佈區非常大,但都呈間斷的塊狀分佈,繁殖區域在歐亞大陸從歐洲南部的意大利、奧地利、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原蘇聯的歐洲南部地區到土耳其、以色列、伊拉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緬甸、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在非洲從突尼斯、摩洛哥、馬裏、肯尼亞、坦桑尼亞、贊比亞、博茨瓦納、津巴布韋、南非、納米比亞、安哥拉到馬達加斯加島;在美洲從北美洲的大西洋海岸、西印度群島到委內瑞拉。在歐洲繁殖的種群,主要在地中海周圍和非洲越鼕,也有一部分通過前蘇聯西部到伊拉剋、伊朗和沙特阿拉伯越鼕,在非洲北部繁殖的種群通常經尼羅河到蘇丹,也有的跨越撒哈拉沙漠和沿尼羅河進入非洲中部和東部越鼕。在歐洲東部繁殖的種群或是到非洲東部,或是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越鼕。在亞洲繁殖的種群,通常經過印度到亞洲東南部,以及澳大利亞等地越鼕。在我國則僅偶見於上海、江蘇、浙江寧波市、福建福州市、河南龐寨、海南和廣東沿海島嶼等地。
瀕危等級
  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2年組織的隆鼕水鳥調查,亞洲共有8000—9000衹左右。
  彩䴉以小魚,軟體動物,甲殼動物,蠕蟲以及甲蟲為食物。覓食時,它們用細長而微微嚮下彎麯的喙伸進泥水裏探尋食物。彩䴉在中國的數量本來就不多,分佈地區又十分狹窄,而最近幾十年來它們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沼澤的不斷消失和河湖面積的日漸縮減。使它們的數量日益減少。同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造成水中所含的有害物質增多,使得它們的生存環境雪上加霜急劇惡化。終於,人們突然發現再也找不到彩䴉那美麗的身姿。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不得不宣佈彩䴉在中國絶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