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視覺上的形象形象的反義詞:抽象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形象就是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器官在大腦中形成的關於某種事物的整體印象,簡言之是知覺,即各種感覺的再現。有一點認識非常重要:形象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們對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感知不會完全相同,因而其正確性受到人的意識和認知過程的影響。由於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因此事物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不同形象會對人的行為産生不同的影響。 | | xingxiang
形象
文學理論中指語言形象,即以語言為手段而形成的藝術形象,亦稱文學形象。它是文學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形態。也是作傢的美學觀念在文學作品中的創造性體現。
文學形象是文學理論中具有普遍意義的重要範疇。別林斯基曾說過:“詩的本質就在於給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動的、感性的、美麗的形象。”(《別林斯基論文學》第11頁)對於文學形象,象對於整個文學一樣,應當在同現實生活的關係中加以把握。現實生活是豐富多采的,其中包括社會環境、自然景物、人物以及生活細節等等,因此,作為反映結果的文學形象也具有層次不一的豐富內涵,從而産生了這一概念的多義性。大致說來,形象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學形象泛指文學作品中整個的形象性表現、形象體係、生活圖景。作品的具體因素如環境、人物、場面、情節等可理解為它的具體表現。恩格斯所說作品的思想傾嚮“應當從場面和情節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緻敏·考茨基》),其中的“場面”、“情節”便是指廣義文學形象。別林斯基所說文學家“用形象和圖畫說話”(《別林斯基選集》第 2捲第429頁),也可以這樣理解。狹義的文學形象是指人物形象,與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的含義相同或相近。高爾基所說文學“把真理化為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典型”(《文學論文選》第409頁),便是指狹義文學形象。
文學形象的概念直接來源於近代歐洲的文學理論,如上述別林斯基、高爾基的言論。這以前可上溯到歐洲古代摹仿說中的類似概念,如柏拉圖所說的“摹本”,亞裏士多德所說的“圖象”、“形象”、“性格”等。形象作為一個有確定內容的美學術語始於黑格爾的《美學》:“藝術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實呈現於意識”;“詩的觀念功能可以稱為製造形象的功能”。但在黑格爾包羅萬象的美學體係中,形象具有多義性。別林斯基等後來一些美學家的形象理論接受了黑格爾觀點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形象”一詞開始時僅指人的面貌形狀,後來“象”、“形”、“形象”(又作“形相”、“形像”)具有了文學、繪畫上的含義,如陸機《文賦》所說的“期窮形而盡相”,劉勰《文心雕竜·神思》所說的“神用象通”,謝赫《古畫品錄》所說的“取之象外”等,開始接近了現代的廣義文學形象的概念。接近於現代的狹義文學形象(人物形象)的術語,則有“人”、“人物”、“角色”、“性格”等。
在文學形象問題上,存在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不同認識。按照客觀唯心主義觀點,文學形象被看作是客觀精神的表現,例如柏拉圖所說“摹本的摹本”;黑格爾所說“感性的顯現”的底子乃是“理念”;劉勰所說“麗天之象”、“理地之形”都是“道之文”(“道”也是一種客觀精神)等。按照主觀唯心主義觀點,文學形象被看作單純主觀的産物,例如康德所說“一個客體的表象的美學性質是純粹主觀方面的東西”;而文學藝術形象是先驗的主觀想象的“觀念的遊戲”的産物(《判斷力批判》)。中國明代公安派把主觀的“性靈”、“心靈”誇大為一種“搜之愈出”的源泉,足以使作品有“呈奇”的形象表現(袁宏道《珂雪齋文集》捲三),也屬這一類。按照唯物主義觀點,文學形象被看作是與事物相一致的,是“肖乎物”、“肖其自然”(葉燮《原詩》)的。馬剋思主義者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則認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學作品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産物”(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學形象就是這種反映的特殊形態。
文學形象作為用語言塑造的藝術形象,既有一般藝術形象的 | | - n.: echoism, image, similitude, form, figure, appearance
- v.: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a person, (in fine arts) form as contrasted to substance
| | - n. image
| | 設計 | 金融 | 企業 | 外企 | 女性 | 女人 | 魄力 | 情感 | 騰訊 | 場景 | 虛擬 | 90 | 文化 | 百科 | 營銷 | 公司 | 百科辭典 | 旅遊 | 日本 | 農村 | 人物 | 理念 | 成功學 | 色彩 | 色彩形象 | 色彩與成功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