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核武器航天器 : 艦艇 > 彈道導彈
目錄
No. 1
  彈道導彈(彈dàn) : 飛行軌跡絶大部分為自由拋物體軌跡的導彈。彈道可分為主動段和被動段。主動段靠火箭發動機推進和製導係統控製;被動段則沿着預定彈道慣性飛嚮目標。一般用於攻擊固定目標。
彈道導彈
  是指在火箭發動機推力作用下按預定程序飛行,關機後按自由拋物體軌跡飛行的導彈。這種導彈的整個彈道分為主動段和被動段。主動段彈道是導彈在火箭發動機推力和製導係統作用下,從發射點起到火箭發動機關機時的飛行軌跡;被動段彈道是導彈從火箭發動機關機點到彈頭爆炸點,按照在主動段終點獲得的給定速度和彈道傾角作慣性飛行的軌跡。
分類
  彈道導彈按作戰使用分為戰略彈道導彈和戰術彈道導彈
  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分為地地彈道導彈和潛地彈道導彈
  按射程分為洲際、遠程、中程和近程彈道導彈
  按使用推進劑分為液體推進劑和固體推進劑彈道導彈
  按結構分為單級和多級彈道導彈
主要特點
  彈道導彈的主要特點是:
  1導彈沿着一條預定的彈道飛行,攻擊地面固定目標。
  2通常采用垂直發射方式,使導彈平穩起飛上升,能縮短在大氣層中飛行的距離,以最少的能量損失剋服作用於導彈上的空氣阻力和地心引力。
  3導彈大部分彈道處於稀薄大氣層或外大氣層內。因此,它采用火箭發動機,自身攜帶氧化劑和燃燒劑,不依賴大氣層中的氧氣助燃。
  4火箭發動機推力大,能串聯、並聯使用,可將較重的彈頭投嚮較遠的距離。
  5導彈飛行姿態的修正,用改變推力方向的方法實現。
  6彈體各級之間、彈頭與彈體之間的連接通常采取分離式結構,當火箭發動機完成推進任務時,即行拋掉,最後衹有彈頭飛嚮目標。
  7彈頭再入大氣層時,産生強烈的氣動加熱,因而需要采取防熱措施。
  8導彈無彈翼,沒有或者衹有很小的尾翼,起飛質量和體積大,結構復雜。
  9為提高突防和打擊多個目標的能力,戰略彈道導彈可攜帶多彈頭(集束式多彈頭或分導式多彈頭)和突防裝置。
  10有的彈道導彈彈頭還帶有末製導係統,用於機動飛行,準確攻擊目標。
發展
  彈道導彈能按預定彈道飛行並準確飛嚮地面固定目標,主要是由製導係統實現的。
  其製導方式有無綫電指令製導、慣性製導、星光-慣性製導等。
  無綫電指令製導是早期彈道導彈采用的製導方式,它易受無綫電幹擾,地面設備復雜,不能滿足現代作戰使用要求。因此,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各國研製的彈道導彈絶大多數采用慣性製導。
  慣性製導屬於自主式製導。它采用慣性測量元件,不受外界幹擾。按照慣性測量裝置在導彈上的安裝方式,慣性製導可分為平臺式慣性製導和捷聯式慣性製導。
  平臺式慣性製導的慣性測量裝置具有測量精度高、計算機運算較簡單、利用平臺本身還可進行元件誤差分離、發射時調平和瞄準也較簡單等優點。因此,被廣泛采用。與平臺式慣性製導相比,捷聯式慣性製導的慣性測量裝置受彈體振動的影響較大,測量精度受到一定限製,對計算機的要求較高,隨着微型計算機的發展,正日益受到重視。
  慣性製導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彈道導彈的命中精度有很大提高。例如60年代初期,美國研製的"民兵"ⅠA洲際彈道導彈,射程8000千米,命中精度(圓概率偏差)為1.8千米;70年代研製的"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射程13000千米,命中精度已提高到0.185千米。星光-慣性製導是在慣性製導的基礎上,增加了星光測量裝置,利用宇宙空間的恆星方位來判定初始定位誤差和陀蠃漂移 , 對慣性製導誤差進行修正,進一步提高了導彈命中精度。
二戰時期的彈道導彈
  V2火箭
  V2工程開始於19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德國的V2火箭曾給英國帶來巨大災難,當時又叫“飛彈”。V2工程起始於A係列火箭研究,由馮·布勞恩主持,是1936年後在佩內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點項目。A係列火箭經過許多新的改進,性能大大提高。是世界上第一種實用的彈道導彈。"V"來源於德文Vergeltung,意即報復手段,這是納粹在遭到盟國集中轟炸後表示要進行報復的意思。V1和V2表示這兩種型號僅僅是整個係列的恐怖武器的先驅。
  V2長13.5米,發射全重13噸,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蠃儀的控製,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面控製站嚮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綫電指令控製。一分鐘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綫電指令控製係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綫自由下落,擊中目標。由於當時製導係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
  V2工程的目標是擴大容積和承載重量,以容納自控、導航係統和戰鬥部。1942年10月3日,V2試驗成功,年底定型投産。從投産到德國戰敗,前德國共製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於襲擊英國和荷蘭。
  1943年初按盟國情報人員的情報,盟國發現這一計劃,並由對佩內明德的空中偵查得到證實。1943年8月17日夜,英國皇傢空軍對佩內明德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大規模空襲,毀傷了V2的地面設施。為預防重蹈8月17日災難,納粹將V2工廠遷到德國山區的山洞工廠,這個過程耽誤了預期的火箭攻勢。
  1944年6月13日(諾曼底登陸後六天)V1開始攻擊倫敦,9月份第一枚V2落到倫敦。火箭攻擊造成了嚴重的平民傷亡和財産損失。如果在六個月前對登陸部隊集結地進行集中攻擊而不是倫敦的話,即如艾森豪威爾將軍所說,盟國將遭到難以剋服的睏難。對倫敦的攻擊都是在上午7至9時,中午12至2時,下午6至7時交通高峰期進行的,企圖嚇垮英國的民心士氣。可是,對經過1940年空襲的英國人民,在全面勝利已如此接近時,這種新的恐怖算不了什麽。在諾曼底前綫的英國士兵更盡了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嚮威脅他們家庭的火箭發射地挺進。除了嚮倫敦發射外,在盟軍9月4日占領安特衛普港後,納粹嚮安特衛普港進行了大規模導彈攻擊。
  1945年德國投降前夕,布勞恩和400餘名火箭專傢嚮美軍投降,後到美國,成為美國火箭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奠基人之一;蘇聯也繳獲了大量V2的成品和部件,並俘虜了一些火箭專傢,以此為起點,開始自己的火箭和空間計劃。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采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蠃雙重控製係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百科辭典
  dandao daodan
  彈道導彈
  ballistic missile
    導彈的一種,它除了一小段有動力飛行並進行製導的彈道外,全部沿着衹受地球重力作用的橢圓彈道飛行。彈道導彈是進攻性武器,它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包括:射程、戰鬥部重量與威力、命中精度、反應時間、基地生存能力、彈頭的突防能力、使用環境條件及可靠性等。
     彈道導彈的飛行彈道
    射程是指從發射點到目標的距離,每種導彈有一個最大射程和一個最小射程,組合起來稱為導彈的射程覆蓋範圍。
    戰鬥部的威力和命中精度組合起來構成導彈的殺傷概率。戰鬥部的威力半徑與裝藥的威力及目標的抗超壓能力有關。如目標的抗超壓能力是□□□,核裝置爆炸時以爆心為中心、□為半徑的圓內産生的超壓大於□□,則□就是該戰鬥部的威力半徑。 □與威力(以百萬噸梯恩梯當量表示)的立方根成正比。命中精度由落點的散布度,即圓公算偏差□□(或CEP)表示。□□是一個統計值,量綱是長度。其含義是每一發彈的彈着點落在以瞄準點為中心、□□為半徑的圓內的概率是50%。導彈製導係統的精度越高,□□值越小。要摧毀一個點目標(目標尺寸比威力半徑小得多時稱點目標,反之稱面目標),當□及□□已給定時,一發彈的摧毀概率□等於
     □所以當□值不變時,□□減少一半,戰鬥部的威力可以減少到原來的1/8。50年代的導彈,製導係統的□□值在幾公裏的量級,不得不采用大當量的核裝置。一個攜帶1000萬噸當量戰鬥部的洲際導彈起飛重量達150噸,衹能放在固定發射點使用。60年代以後,□□降到1公裏以下,威力也可減少到100萬噸當量以下,起飛重量就減到幾十噸的量級了。采用中製導或末製導,又可把□□降到幾十米,彈頭重量進一步減輕,為發展機動導彈提供了可能性。
    反應時間是指接到命令到發射第一發導彈所需的時間。隨着導彈技術的發展,固定發射的大型導彈的反應時間已由50年代的幾個小時縮短到 1分鐘左右。這就可能在敵方攻擊導彈的飛行過程中把導彈發射出去。
    為了提高基地的生存能力,地地彈道導彈基地的形式經歷了幾個階段的演變。50年代,由地面□露陣地,掩蔽部陣地改為井下貯存,井口發射。60年代改為井下發射。地下井的抗超壓能力提高到約2兆帕(21公斤力/釐米□),對導彈的電子部件也進行了核加固。70年代開始研究坑道機動發射和空中機動發射。采用抗和躲兩種手段,是提高生存能力的發展途徑。
    為了提高彈頭突破反導彈係統攔擊的能力,裝備了突防裝置,如輕、重誘餌,幹擾機或幹擾絲等電子對抗手段。核材料貯備的增加,彈頭小型化及分導技術的發展,導致了多彈頭的發展。使用多彈頭的目的是在進攻中增加一次攻擊的彈頭數量,使對方雷達的跟蹤達到飽和,以犧牲一部分真彈頭來換取一個或幾個彈頭的突防。如果單個彈頭的突防概率是□□,則□個彈頭至少有一個突防的概率就增加到1-(1-□□)□。70年代,又開始發展機動彈頭,用機動飛行來躲避攔擊,以提高突防概率。
    為了不失戰機,要提高可發射率和發射成功率。可發射率指貯存庫及有關地面設備保證導彈處於良好技術狀態所達到的導彈隨時可供發射的概率。發射成功率指臨射前測試合格的導彈正常發射獲得成功的概率。提高這兩個概率的基礎是提高武器係統各組成部分的可靠性。
    導彈的可靠性是一個統計概念。正確的設計是提高可靠性的基礎,隨着研製工作的進展,武器的可靠性可以增加。在定型後,抓緊生産、貯存和使用過程中的質量管理可以把可靠性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加強對發射操作人員的訓練,不出任何人為的故障,是保證高的發射成功率的最後一關。
     (屠守鍔)
    
英文解釋
  1. :  missile that is initially powered and guided and thereafter controlled by gravity
  2. n.:  ballistic missile,  missile
相關詞
資料武器兵器軍事美國型號導彈朝鮮半島
北朝鮮軍事核潛艇核武器潛艇更多結果...
包含詞
反彈道導彈彈道導彈彈
洲際彈道導彈流星-3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彈道彈道導彈彈體
中程彈道導彈戰略彈道導彈
軌道彈道導彈彈道導彈潛艇
短程彈道導彈潛地彈道導彈
近程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
大陸彈道導彈反彈道導彈條約
反彈道導彈體係反彈道導彈部隊
G級彈道導彈潛艇反彈道導彈導彈
反彈道導彈係統彈道導彈核潛艇
級彈道導彈潛艇戰略彈道導彈彈頭
彈道導彈防禦計劃巨浪-1潛射彈道導彈
東風-1短程彈道導彈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2短程彈道導彈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
東風31洲際彈道導彈東風-4遠程彈道導彈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東風-3中程彈道導彈
彈道導彈跟蹤雷達彈道導彈預警雷達
H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彈道導彈防禦係統
彈道導彈預警係統飛毛腿型彈道導彈
東風15中程彈道導彈反彈道導彈基礎學
級彈道導彈核潛艇SS-N-6彈道導彈
SS-N-8彈道導彈D-III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D-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彈道導彈總體與控製入門
彈道導彈導彈防禦係統限製反彈道導彈係統
楊基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飛毛腿D”型彈道導彈
R-11彈道導彈CSS-N-3潛射彈道導彈
反戰術性彈道導彈防禦係統東風11/15近程戰術彈道導彈
俄羅斯RS-24洲際彈道導彈R-16洲際彈道導彈
KN-02近程彈道導彈巨浪-2潛射洲際彈道導彈
“飛毛腿”B型彈道導彈“飛毛腿”C型彈道導彈
深水彈道導彈防禦驅逐艦SS-24洲際彈道導彈
SS-N-23潛射彈道導彈dⅣ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092型彈道導彈核潛艇D4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揚基級彈道導彈核潛艇PC20—B彈道導彈
北極星潛射彈道導彈B611彈道導彈
“巨浪2”型潛射彈道導彈德爾塔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巨浪2型洲際彈道導彈東風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
臺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SS-25洲際彈道導彈SS-19洲際彈道導彈
SS-18洲際彈道導彈SS-17洲際彈道導彈
SS-11洲際彈道導彈東風-2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
SS-21“聖甲蟲B”彈道導彈三叉戟二型潛射彈道導彈
M-51型潛射彈道導彈SS-N-20潛射彈道導彈
SS-N-18潛射彈道導彈SS-16洲際彈道導彈
"德爾塔"級彈道導彈核潛艇"不屈"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東風2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俄羅斯SS-24洲際彈道導彈
M-4海對地戰略彈道導彈S-3地對地戰略彈道導彈
拉斐特級彈道導彈核潛艇G級常規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聖甲蟲地地戰術彈道導彈“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
可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懸崖”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R-14中程彈道導彈
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美“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
美“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M-7戰術彈道導彈
B-611新型彈道導彈“傑裏科”-3遠程彈道導彈
“哈塔夫”-1彈道導彈“高裏”-1彈道導彈
“哈塔夫”-3型彈道導彈“加茲納維”彈道導彈
“沙欣”-1型彈道導彈“傑裏科”-2中程彈道導彈
“流星”彈道導彈俄羅斯SS18洲際彈道導彈
“傑裏科”-1短程彈道導彈决心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東風11近程戰術彈道導彈
海神C-3潛射彈道導彈夏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前衛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不屈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布恩號彈道導彈核潛艇先鋒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反攔截洲際彈道導彈東風-1(DF-1)短程彈道導彈
東風-3(DF-3)中程彈道導彈彈道導彈(彈dàn)
“大力神”洲際彈道導彈新型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
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SS-13洲際彈道導彈
東風-41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PC20-B彈道導彈
蛙7地地戰術彈道導彈“民兵Ⅲ”洲際彈道導彈
戰略彈道導彈核潛艇一種中程彈道導彈的名字
擾動引力場中彈道導彈飛行力學美蘇關於限製反彈道導彈係統條約
彈道導彈防禦係統之戰略防禦計劃法國“可畏”號彈道導彈潛艇
英國“反擊”號彈道導彈核潛艇喬治·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東風-1(R-2)近程地對地彈道導彈“白楊-M”(SS-27)地對地洲際彈道導彈
伊桑·艾倫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東風-4中遠程地對地彈道導彈
以色列箭-2戰區彈道導彈防衛係統“民兵”地對地戰略彈道導彈
美“和平使者”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懸崖”洲際彈道導彈
德爾塔III級彈道導彈核潛艇(D-III級)俄羅斯蛙7地地戰術彈道導彈
俄羅斯SS-13洲際彈道導彈俄羅斯聖甲蟲地地戰術彈道導彈
印計劃研製新型洲際彈道導彈“民兵”地對地洲際彈道導彈
“三叉戟”潛地洲際彈道導彈UGM-27C北極星A-3潛對地遠程彈道導彈
9К79(SS-21)型圓點戰術彈道導彈型圓點戰術彈道導彈“俄亥俄”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
可畏級—不屈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巨浪-1(JL-1/CSS-N-2)潛射彈道導彈
DⅠ級彈道導彈核潛艇(667B型)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洲際彈道導彈
MGM-118A“和平衛士”戰略彈道導彈9K79式圓點地地戰術彈道導彈係統
DⅢ級彈道導彈核潛艇(667BDR型)東風41彈道導彈(DF41)
海軍區域戰區彈道導彈防禦(TBMD)喬治-華盛頓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東風-2(DF-2/CSS-1)短程彈道導彈東風15中程彈道導彈(EastWind-15/M-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