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陝西 >漢中 >留壩縣 > 張良廟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張良廟聯繫方式地址:秦嶺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裏處的廟臺子街上。
  郵編:723000張良廟投訴電話漢中旅遊投訴電話:0916-2222504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張良廟景區榮譽國傢文物保護單位張良廟門票價格12元張良廟節慶活動民間儀禮---喪葬
  ·祖先崇拜
  ·民間儀禮---生育
  ·民間儀禮---婚姻
  ·民間儀禮---建房(喬遷)
  ·中國傳統,漢中風俗——春節張良廟開放時間8:00——16:00張良廟最佳旅遊時間漢中地處秦嶺南麓,北方的寒流被阻隔在外,所以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4℃,四季均適合旅遊。張良廟導遊圖張良廟特別提醒對書法有興趣的話,位於古漢臺的漢中博物館內的石門十三品藝術價值很高,不可錯過。張良廟美食漢中的地方風味名菜有:金錢發菜、幹燒旱鯉、白雪團魚、天麻烏鳳、傘把排骨等;當地知名土特産有黑貢米、黑木耳、柑橘等。張良廟住宿★★★★漢中郵政大酒店tel:0916-2250866
  ★★★漢中金江大酒店tel:0916-2238588
  ★★★漢中古月大灑店tel:0916-2236999
  ★★★石獅大酒店tel:0916-2302700
  ★★★田園大廈tel:0916-2238989
  ★★漢園賓館tel:0916-2ll4911
  ★★漢中賓館tel:0916-2214921張良廟購物西洋參(全國三大西洋參基地之一),中級(約10支一斤),60—70元/斤;土蜂蜜(西洋參花、中草約花蜜),7元/斤;另有香菇、木耳、靈芝等特産均可在留壩鎮上購買。張良廟交通可乘坐西安—留壩、漢中的長途中巴車,約5小時路程;也可從漢中北環路長途汽車站乘坐漢中—留壩的長途中巴車,每小時一班,約2小時路程,車費10元。張良廟玩法參觀、遊覽、
  
  張良廟位於秦嶺柴關嶺南麓,紫柏山東南腳下,張良廟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裏處的廟臺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
  
  相傳為漢高祖劉邦的主要謀臣,“漢初三傑”(張良、肖何、韓信)之一的張良,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後,就“激流勇退”,托名“闢𠔌”,隱居於此。後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風,在這裏建廟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稱“張良廟”。
  
  張良為“漢初三傑”之首,劉邦自己就這樣說過:“出謀劃策,决勝千裏,我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肖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剋,我不如韓信。此三位都是人傑。”但張良深知和劉邦共事衹可共患難不能同安樂,所以當西漢立國之時,正是張良“辭漢”之日,留在秦嶺深處的紫柏山上潛心修道闢𠔌成仙。此舉正中劉邦下懷,當他當了西漢開國皇帝之後,就敕封張良晉侯。400年之後的東漢之末,張良的第10代孫張魯做了“漢中王”,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蓋世而討封,不以位極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這座“漢張留侯祠”。從那時起,這裏就成為道教活動的勝地中心,四方攬勝者絡繹不絶,爭相觀光。這座古廟猶如一面歷史的鏡子,反映着張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對他的崇敬。
  
  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雲靄繚繞,頗有仙傢靈氣。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成環抱之態,廟四周幽靜肅穆,方圓百裏蒼鬆紫柏挺拔蒼翠,大有護法衛道之像。二水輕流低吟,如琴鳴麯;鳥語清脆,空𠔌傳音;再加以廟宇玲瓏,樓臺迭現,常使風塵僕僕的遊客,如去雲霧飄渺,變幻無常之境,頓生飄飄欲仙,遊身世外之感。張良廟融名勝、古跡、文物、風景於一體,成為陝南著名的遊覽勝地。
No. 2
  漢張留侯詞(張良廟)坐落於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裏,北鄰鳳州76公裏,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裏處的廟臺子街上。川陝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張良廟又叫留侯祠,是陝西省第一批核定的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留壩縣西北17公裏處的廟臺子。廟臺子是山中的一片小𠔌地,北倚紫關嶺,西北靠紫柏山.廟的前後各有兩條小河,並在廟東南500 米處匯成紫柏河。
  張良,字子房,漢初大臣。據《史記·留侯世傢》載,張良生於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祖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大臣。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果.傳說他逃亡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時,遇黃石公老人,並得《太公兵法》.秦末農民戰爭中,聚衆歸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任韓司徒。項羽殺韓王後,他復歸劉邦,為其出謀劃策。楚漢戰爭期間,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楚將英布、韓信和秦將彭越,最後殲滅秦軍。漢朝建立後,他被分封到江蘇留城,是為留侯。張良與蕭何、韓信為“漢初三傑”,劉邦曾稱他“運籌策帷幄之中,决勝千裏外”。
  劉邦即位不久,先後殺掉韓信等有功之臣,張良急流勇退,來到紫經山隱身修行,後人稱此地為“闢𠔌”。
  據說,最早的張良廟是由張良的10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歷經1700年,原址已無從考察.廟臺子張良廟是明、清建築,6大院,有房捨150餘間,占地14200 平方米,為陝西大型祠廟之一。
  來到山前,青磚砌成為山門,可見上方橫刻“漢張留侯視”5個朱紅大字,大門左右刻着一副對聯:
  博浪一聲震天地,
  圮橋三進升雲霞。
  上聯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殺秦始皇一事,下聯指他在圮橋求教黃石公一事.廟門右側竪一石碑,上旋“紫柏山漢張良留侯闢𠔌處”。
  紫柏山
  入山門,便踏上一木橋,名曰“進履橋”,取張良在圮橋為黃石公撿鞋穿鞋一事。橋上有欄桿和靠椅,橋下流水潺潺。越過木橋,便是高大的保安觀,入門後,左右有鐘、鼓樓,院中央幾立着“靈霄殿”,但見八角飛檐,琉璃瓦飾頂,彩繪拱鬥屋檐,頗為壯觀。殿側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從殿側北面經過庭,便進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偉莊嚴,上縣“明哲風高”、 “帝王之師”,殿門有對聯:“畢生彪炳功勳啓自授書始;歷代崇豐煙祀端由闢𠔌開。”殿內原有張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現有歌頌德條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廂房對稱而立。院內清幽、古雅。殿堂門楣遍布稱頌的匾額,如 “急流勇退”、“機諫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飾有衆多對聯,如:“秦世無雙國士;漢廷第一名臣,“富貴不淫,有儒者氣;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院內還有馮玉祥將軍所立的石碑:“豪傑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長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載空餘憑吊處;神仙古來稀,設黃石重逢,赤鬆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願作消遙遊。”
  從大殿右側過西面的“方丈院”,便是“南花園”。園內有水池,池中立有六角“闢𠔌亭”,靠北為“五雲樓”。大殿左側嚮東為“北花園”。園中古樹林立、鮮花放香,園內西北有一六角亭,名曰“拜石亭”,取張良拜黃石山為師之意。亭內嵌有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作的《懷山歌》石碑一方。這是明代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員吉所立。當年他因不滿朝廷爭權奪利,辭官返蜀,途經此地,感懷作詩。後來文人志士來此,多有和詩留於後世。花園四周為遊廊,廊壁布滿彩畫和碑石。
  授書樓
  從北花園西南出去,地勢升高,遊客登上層層石階,可見階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趙文淵、清代林則徐,以及後來馮玉祥、楊虎城將軍的詩文。登上山頂,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頂上的亭子叫“授書樓”,取黃石山嚮張良授書之意.這座重檐飛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陽玉砌築而成,高離地面100米,顯得高雅別緻。登樓遠眺,峰巒起伏,林海蒼茫。
  張良廟依山傍水,四季風景如畫,張良廟建築衆多,古樸黃雅,其中匾額對聯、文字兔詞多有佳句。廟中碑石、摩崖近百塊,各種書法,流派紛呈。正是由於這些優越的條件,四季遊人不斷。
  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包含詞
張良廟景區張良廟手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