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浙江 >溫州 >溫州市區 > 張璁祖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張璁祖祠聯繫方式地址:甌海區永中鎮普門村張璁祖祠投訴電話溫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7-88829911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張璁祖祠景區榮譽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張璁祖祠節慶活動春節、立春、二月二、耕牛節、放生日、端午節、六月六、嘗新、伏休期·伏茶、七月七、鼕節、撣新張璁祖祠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張璁祖祠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525)公裏
  從杭州至此(380)公裏
  從南京至此(660)公裏張璁祖祠購物鞋革、服裝、眼鏡、鎖具、汽摩配、傢具張璁祖祠玩法攝影,增長見識
  張璁祖祠坐落在甌海區永中鎮普門村。祠面寬五間(通面寬32.3米)共兩進,左右廂房各七間,重檐懸山頂。天井中月臺、甬道均用長條石橫鋪;還有照墻、牌坊,東、西儀門等。在1982年被公佈為溫州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張璁祖祠始建於明朝嘉靖初期,原在普門村。在1558年,被倭寇所毀。到明萬歷年間,在永中三都滄河東岸今址重建。1661年清代順治間,永強一帶奉清廷命令內遷,祠再毀。1693年康熙年間,仍在舊址復修。300年來,大規模維修數次。1995年曾局部遭火災,溫州市、甌海區、永中鎮人民政府、普門村委會相繼撥款,群衆踴躍集資,進行了全面維修。張璁(1475——1539),字秉用,後嘉靖賜名孚敬,字茂恭。甌海區永中鎮普門村人。張璁少懷大志,24歲中舉人,47歲中進士。當過南京刑部主事,直至入內閣任首輔。嘉靖14年,因病還鄉。嘉靖18年,病故在傢,時年65歲。《明史》對張璁作出較高的評價,說他“剛明果敢,不避嫌怨”、“持身特廉,痛惡髒吏,一時苞直路絶”。著名歷史學家王世貞對他的功績贊揚備至。明永嘉人薑淮在《吱海瑣談》中說他:“剛明峻潔,一心為公,慷慨紀事,不避嫌怨”。
  
  溫州的一些地名,如“三牌坊”、“張府基”、“大士門”等都同張璁有關。現在妙果寺旁的張璁碑亭,竜灣瑤溪的“觀荷亭碑記”、“兄弟崖碑”等都是和張璁有關的遺存。
  張璁著作甚豐,有《禮記章句》、《大禮要略》、《金滕辨疑》、《嘉靖溫州府志》、《羅山文集》等書行世。
  張璁的名聲大,並不因他的官當得大———雖然他是溫州兩千多年歷史上唯一一位主宰全國政務達六年之久的宰相;也並不因他成就高———他入閣(處理國傢大事的最高機關)八年,革故鼎新,成為中國歷史上繼王安石之後,張居正之前的又一改革傢;不因他的絶對清廉———明史稱譽他“持身特廉,痛惡贓吏,一時苞苴(行賄的包裹)路絶”。主要是因為他的言行很投溫州人的脾氣;他的作為很合溫州人的秉性;是個很像“溫州人”的溫州人。由於平民百姓都知道張閣老,因而他的言行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溫州人脾氣秉性的形成。溫州精神的滔滔之流承接着張璁文化的涓涓之源,因此說在民間延續了400多年的“張璁文化”,是當代“溫州精神”在歷史上的閃光:
  張璁少時即以“竜未蟠、豹未斑,潛於水、隱於山”自喻,有拯救天下的“肯使天下蒼生苦炎熱”的抱負,和“春來我不先開口,那個蟲兒敢作聲”的氣魄。這種建功立業的志嚮,和溫州人發憤圖強“人人想當老闆”的奮發嚮上精神是一脈相通的。
  張璁24歲中舉人後,7次赴京參加全國統考,都失敗了。古時溫州到北京要先溯甌江到麗水,登陸翻越括蒼山至蘭溪,再改水道到杭州,然後沿古運河北上天津,最後再陸行至京。一路關山險阻、舟楫顛簸。往返一個來回要百天左右。這一百天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江遠船艙窄,水長浪頭高。去時滿懷希望,歸來一腔惘然。張璁自25歲起,平均每隔兩年,就要經歷這麽一次三個多月的跋山涉水之苦;領受一次從希望到失望的精神煎熬。一次又一次,7次21年。這遙遙的21年的奮鬥與守望,對人的意志力是何等殘酷的磨難與考驗。路漫漫其修遠矣,張璁挺過來了,47歲時的第8次“衝刺”,終於成功考中進士。
  張璁表現的韌性與毅力,正是甌越地域文化所造就的溫州人特別旺盛的生命力、它所鑄成的溫州人百折不怠“擠出夾縫”謀發展的精神的卓絶代表。當前“溫州人經濟”已走紅世界,舉世公認吃苦耐勞是溫州人品格中的最大特點,“日裏當老闆,夜裏睡地板”是其生動寫照。而溫州改革自1956年全國首創“包産到戶”的起步,在上世紀中後期歷經60—70年代前赴後繼的“暗箱操作”,直到80年代纔浮出水面,成為“陽光作業”。其24年的掙紮與張璁的21年奮鬥一脈相承,都是對“溫州精神”中的“自強不息”精神的最好詮釋!
  張璁品格的另一個特點是開拓革新精神。他熟讀《周禮》、《儀禮》、《禮記》,出仕前就撰就了宣揚“孝道”、“人情”的《禮記章句》、《周禮疏註》、《儀禮註疏》等推陳出新的著作。當朝廷發生過繼堂兄皇位的嘉靖皇帝“該認誰為父母”的爭論時,他“學以致用”地從“禮”的核心是“人情”出發,冒着滿朝守舊派權臣們視為“姦邪”、要“斬首”、“衆洶洶欲撲殺之”的危險,大義凜然地捍衛了人性,成就了嘉靖皇帝的“父子親情”。進入國傢管理機構(入閣)和主持全國政務(任宰相)後,針對明代百餘年來的社會積疾流弊,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係列政治經濟改革:遏製皇傢勳戚侵占民田,撤消太監弄權擅政,健全監察司法制度,改革科舉考試流弊,整頓吏治,嚴懲腐敗。開創了明代的中興局面(據明《國史·張孚敬傳》記述)。史書上常將他的功績與後來萬歷年間的賢相張居正並提,清代有學者甚至認為:“永嘉(即張璁)又似勝江陵(即張居正)一等”(福州梁章鉅《浪亦續談》捲五)。
  張璁的敢作敢為,敢闖禁區、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改革精神,薪盡火傳,世代相沿,加以甌越大地鐘靈毓秀,終於孕育了溫州人“敢吃第一口螃蟹”的創新精神,演繹成了當代溫州那麽多的“全國第一”。“敢為天下先”成了“溫州精神”中除“自強不息”之外的另一大品牌。
  
  新時期崛起的“溫州經濟”中,充溢着傢族血統、朋友情誼的親和力。現在問鼎溫州企業界的幾大民營企業,莫不經歷過“傢族型”的起步階段;文成玉壺、甌海麗嶴等僑鄉的形成,更顯示了“親幫親”、“鄰幫鄰”的魅力;而遍布全國全球的溫州商會、2003年本市成功舉辦的“世界溫州人大會”,這都是溫州人鄉土情懷的見證。溫州精神中的這種“抱團”精神,也可以從民間世代口耳相傳的“張閣老故事”中得到印證:《溫州民間文學三大集成·故事捲》、《溫州民間歷史人物傳說》、《張閣老傳說》3書中有關張璁的故事,相當多部分是關於他熱愛家乡、熱愛鄉人的佳話。如《溫州歷史人物傳說》中共收錄了47則故事,其中講述鄉情的13則,張璁占了大半(7則)。而張璁的8則故事中,除1則外,全部是講他器重鄉情的故事。鄉情、人情、親情成了張閣老故事中的最大亮點。於是有了延續400多年傢喻戶曉、婦幼皆知的“張閣老當官帶攜一省”民諺的流傳。故事、傳說雖不等於歷史,但是一種鄉土文化,人民創造文化,文化熏陶人民。張璁文化中的關註鄉親之情的人文情懷,成了溫州人“抱團”精神的歷史土壤。
  溫州2000餘年歷史上的“國傢大事”,大概有三:一是14世紀的“劉基開國”,二是16世紀的“張璁當朝”,三是20世紀的“溫州模式”。其中“張璁文化”與“溫州精神”又有着如此密切的傳承關係。因此,我們說張璁的身上閃爍着當代溫州人的基因,是個地道的溫州人。
  今年適逢張璁誕辰530周年,讓我們溯着歷史星河去撥開歲月浮塵,引領這顆星辰的光芒來增添溫州歷史星空的燦爛,成為激勵我們拼搏前進的熱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