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海南 >定安縣 > 張氏宗祠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在今甌海區永強三都滄河東岸。初建於明嘉靖年間,係大學士張璁祀始遷祖及其後裔之所,康熙三十二年以後修繕多次。
張氏宗祠 浙江景寧
  張氏宗祠,位於九竜鄉嶺裏村外垟自然村,座南朝北,青瓦屋面,平面呈“口”字形,清代建築,面積約 300 平方米。張氏宗祠為二進式,青石大門,門楣上題“張氏宗祠”。門前有四對旗桿石,旗桿石上“大清光緒拾八年春正月”的字樣清晰可見。祠堂內設戲臺,四周為夯土墻體,泥土地面,一進與二進間置天井,天井四周為塊石砌築,兩側為廂廊。正堂柱子上有木製對聯,主體梁架結構保存較好。宗祠曾為學校,後歸族人管業。二00二年重修,正面外墻被水泥澆築,更換部分構件。
  該宗祠佈局規整,建築年代明晰,對張姓族人的姓氏研究與遷居情況有重要文物價值。
張氏宗祠 海南定安
  張氏宗祠,是一座有正屋和橫主席臺的院子,那裏陳列的主要是清代探花張嶽崧的著作、書畫、對聯、碑帖匾額、印章等遺物和餐清名人關於記述張嶽崧生平事跡的文章著作,對瞭解和研究張嶽崧及晚清海南的歷史、文化具有較主的價值。張嶽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故落籍瓊山。後遷定安。張嶽崧自小聰明好學,《翰山公行述》中記述:“七八歲時,或偕童稚釣遊,每挾書與俱”。十歲時,負芨瓊山縣蔡南昭為師,學業進步很快。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1801年)優引舉質。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已已(1809年),中進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張嶽崧飽纔博學,涉獵很廣,業通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史稱他“學問淹通醇粹”,說他“詩賦宗漢魏而出入唐宋諸傢,書法得晉唐諸傢奧秘,臨仿造精妙,片褚衹字,人爭寶之。”他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捲,《筠心堂詩集》4捲、《運河北行記》1捲、《訓士錄》1捲。現今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張嶽崧樂善好施,濟睏助學,他任陝甘學政時,曾捐俸修復荒廢了的漢中之涅中、鞏昌之南安、綏德之雕山等書院。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捐捧製作棉衣數千件,以救濟水災之民,對家乡的公益事業,他也盡力而為,曾捐資歷並合衆力,重修歲久就圯的定安縣文廟,帶頭捐集4000兩銀,建立賓興館,以資助定安縣貧寒的讀書人做為赴鄉試的旅費。還多次捐資給家乡高林村修路,晚年他致力編纂《瓊州府志》,其“采訪必確,抉擇必精,刪其叢雜舛謬,閱歲而成書。”他還捐資合刊《丘文莊海忠介文集》並為邢宥搜輯遺文。曾主講瓊州之瓊臺書院、雁峰書院,羊城之越秀書院、肇慶之端溪書院。張嶽崧一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在的貢獻。
  張嶽崧辦事認真負責,史稱他“居官勤慎廉明,悉心職事”。任陝甘學政時,他提倡講求實學,得視踐,他曾說:“實學臣之要務,不可徒托空言而無實跡中。”他對考選人材極其負責,“坐聽事競日,躬自巡視生員,先期曉諭,嚴絶招搖代倩等弊。”“囑國有純臣,治有循吏,必先有良士,”可見,他對培養我材非常重視,他寫《訓士錄》其目的就是為講求吏治,諄諄教化,培養人才的。張嶽崧關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風雨,渡揚子江,親自巡察江海,冒險堅持督率官民護堤。道光十一年(1831年)張嶽崧同林則徐司江北賑撫事宜,他親自冒風雪,周歷水鄉十餘邑,細心稽查戶兼管揚州關務時,曾有“胥吏徒役相緣為姦,商旅交病。”他極烽整治,嚴加防範,革除弊端。他任浙江按察使時,“潔已勵俗”,力求做到“案無飾,法無濫”。他對下屬之優劣勤惰,都認真考察,辦案認真審理,他說:“獄者民命攸關,緣情製律,所期無枉無縱,今之具獄者,垂楚之下,何求不得,而刀筆吏且以援引科條事,設非虛心研究,保無出入乎?”可見,張嶽崧是當時一個“明鏡高懸”的青天老爺,怪不得他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時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他任湖北布政府使時,楚北江已奉公,罷遭浮費,使款發實用,冒濫之弊得清。他對災民大力拯救,寬厚和平為政,而於姦胥蠹役,特深痛恨,查防懲治,因狐鼠斂跡,他大力整頓吏治和財政,他說:“潘司職在用人、理財,而安民尤以察吏為先。”因而對屬員註意,聆其言論,察其操守,考其實施,他用人務使盡其所長。每接見下屬,必詳問民間疾苦。他曾對下屬言:“守令為親民之官,政之得失,其利害及民。”他不衹這樣說,還努力去做,他曾查處了一個陰謀詭計的犯罪官員。逮鞫服罪,群役肅然,官民交快,他采用各種辦法措施,使糧食價格穩定,從別地流亡來的災民,他也先捐廉俸,以創經費。又檄郡縣遇災民過境,一律安撫資送。他得到皇帝的批準,籌集銅鉛,鑄錢發放兵餉,並發賣民間,控製通貨。從這些事實看,張嶽崧不僅是當時的政治空,還是出色的經濟學家。張嶽崧為禁煙運動勞苦奔波,他與民族英雄林則徐平生交誼很深,為官期間,多次和林則徐共事,志同道合,嘉慶未年至道光初年,他跟林則徐同在翰林院任職,道光十一年(1831年)他倆同司江北賑扶事宜,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1833—1838年)他任湖北布政使,護理湖北巡撫,林則徐任湖廣總督,由於志趣楨,交誼深遂,故而對國傢民族之休亦有所同感,同是查禁鴉片的嚴禁派。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查禁鴉片,身任護理湖北巡撫張嶽崧對這一正義行動,聞風而動,積極響應,極力支持,他首先為此而搖旗吶喊,撰寫禁煙奏疏與其有關文章。嚮道光皇帝上《議奏查鴉片章程》,提出嚴禁鴉片的主張和看法,撰寫《醫俗論》,闡述鴉片輸入中國的禍害時說:“舉世枉感……未有如洋煙之為禍益烈也”,“古今惡行,其損身、敗名、喪財、廢事,無甚於此者,以夷詭詰之物,以人厚值而流禍中國,而至人皆病瘦贏夭之止”。還為此提出四點禁煙辦法;“一曰遏其貿易;二曰禁造此物;三曰示以禁法;四曰講明義理。”他還在《議設立收繳洋煙公局啓》中指出若想把煙禁絶,嚴加以追究刑事法律責任,並為此付諸實施而勞苦奔波。
  1938年張嶽崧因母喪奉諱歸裏,是年農歷五月,他路過廣州宿於越華書院,尋機會見林則徐商議禁煙事宜,他對林則徐委托他的協理瓊州、雷州之禁煙事,表示積極支特和竭盡心思協助辦理,《定安縣志》有載:“七月湖北布政府張嶽崧奉諱抵裏,承督撫意協理禁煙,至雷至瓊至縣,各集鄉紳,設局收繳煙具,以藥勸戒,士民生童,應試及赴鄉闈者,俱要互結”。為禁煙,張嶽崧奔忙於島內外地,張嶽崧在1839年農楞八月初一日,嚮林則徐匯報海南禁煙情況的信寫道:“日前一函,將嶽崧抵籍日集,人情頑味,大費提撕,又紳士無多,而地方遼絶,極難周遍,崖、陵、昌、感尤似化外,查禁之難如此”(《林則徐通訊集》)。他還嚮林則徐稟報海洋偷運鴉片入境情況,並提出禁止辦法:“管見以為似宜嚴禁民船,不準出洋,而限以月日暮途窮,庶可免此”。他在信中還鄭重其事地說:“時查禁到文昌縣城,以熾熱發痔,力疾握管,竟不成書。不勝惶汗”,如上的反映,充分說明張嶽崧在為禁煙事行勞任怨,不計較個人的得失。張嶽崧一生潔已奉公,清廉自持,品德感人,《翰山公崇祀鄉賢實錄》贊他“居官處事,一以義命為閑,介第清操為時,欽命仕數十年,未曾增置産業,敝廬數椽,衹蔽內雨而已。”從現存他的故居來看,也確實如此,現存的他寫給女媚莫毅農的對聯雲:“以勤省侃,以儉節用;惟公生明,惟廉有威”,也足見張嶽崧為人之一斑。張嶽崧在學術研究上刻苦認真,他“為學力闢門戶之見。百傢載籍,靡不淹通。而立身行事,一以宋儒為折,尤服膺程朱之詣,曾言後世學者,專事考據則病其從雜,高談明理則易涉空虛。能以漢儒之賅通,折朱儒之義藴,則經明生修,學術何患不醇,士風何患不振,其立論教人以六以為根,以心性為要歸,故品學為世所重,”從這段史載中,完全可見張嶽崧學術研究上的認真、嚴謹的精神。張嶽崧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乡病逝。享年70歲,他的棺葬於瓊山縣甲子鎮毛頭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在張嶽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琰,為張嶽崧的直接這樣高的名次而驕傲地說:“何地無纔!”後來在張嶽崧直接熏陶下,他的長子張鐘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鐘秀和張熊祥也均中舉人。張嶽崧是海南歷史上一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於國於民,歷來海南人民把他同丘瀎、海瑞、邢宥、王宏誨等一起引以為榮。
  交通:乘坐海口至定安班車(票價8元),再由定安縣城乘車5元到永豐鄉再乘三輪車可達。張氏宗祠位於定城東北永豐鄉高林村。
張氏宗祠 浙江浦江
  張氏宗祠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清
  公佈時間:2005年3月16日
  張氏宗祠始建於南宋,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所建,占地面積為1220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綫上依次分佈有門廳、中廳、穿廳、拜廳和寢堂,與兩側的廂房構成“吉”字形佈局,整座建築結構嚴謹,雕刻較精緻。門廳面寬七間,中廳面寬五間,拜廳面寬五間,拜廳與中廳通過穿廳相連。寢堂面寬五間。1999年,張氏宗祠被改建為浦江縣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的主體建築,繼續發揮作用。
  張氏宗祠是典型的宗祠建築,時代性和地域性明顯,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
張氏宗祠 香港元朗
  張氏宗祠位於元朗屏山山廈村,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日列為法定古跡。 由該族第二十二代的張炳南、張志廣、張耀晃及張瑞一於嘉慶二十年(一八一五年)興建。
  張氏宗祠是村民聚會及祭祖之所。於三○至五○年代曾作鄉村小學用,供村中子弟入讀,女孩子亦可在祠內就學,惟僅限於晚間時分。一九五八年,族人在欖口村附近建成華封小學,自此之後,祠內前廳的左邊廂房便由校長室一改而成村公所,歷時約達十年之久。左邊側廊曾用作廚房,而右邊側廊現作貯物之用。
  政府於一九九八年中至一九九九年尾為該祠堂進行復修工程,並由建築署及古物古跡辦事處負責監督。開光典禮已於十二月十九日舉行,以慶祝重修竣工。
相關詞
金華金東區曹宅鎮
包含詞
紹村張氏宗祠定城張氏宗祠曹宅鎮張氏宗祠
重建張氏宗祠募捐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