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文藝 : 軍事 : 影視歌麯 > 張學良
目錄
張學良 Zhang Xueliang (1901~2001) 遼寧海城

人物傳記 Biography《張學良口述歷史》

张学良
张学良 張學良
张学良 Zhang Xueliang
  (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漢族,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祖籍遼寧海城,1901年6月3日(夏歷4月17日)出生於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傢村張傢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傢窩鋪)。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縱觀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他施行易幟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嚮了統一,雖然他奉行蔣中正(字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此處有爭議),據中國歷史教科書及張學良紀念館是蔣中正下達的不抵抗命令,但據《中國近代史》(第四版)以及張學良自述(可見《張學良世紀傳奇》第四十五章《瀋陽兵變》部分)則是張學良本人下達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東三省不費吹灰之力就落入日本賊寇之手,但日後的西安事變不僅將中國共産黨從危機中解救了一把同時也拯救了中國革命(此處有爭議),讓中國從內戰走嚮了聯合抗日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人民內部的團结,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巨大貢獻。
  
  ◆東北易幟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被日本軍人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佈服從南京國民政府,7月1日,張學良嚮國民政府發出《絶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的統一!事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陸海空軍副司令。
  
  鬍軍主演的《張學良
  
  電視劇《張學良》劇情:該劇從“西安事變”拍至2001年張學良先生溘然長逝。訴說了張學良與生命中三位重要女性的愛情、友情以及漫長軟禁日子的心路歷程。
  
  扮演張學良的著名演員劉勁要從青年時代的年輕少帥演起,一直演到他101歲長逝,年齡跨度長達65歲。何琳飾演的趙四小姐是該劇的又一個亮點。唐國強出演的毛澤東、孔祥玉飾的周恩來、馬曉偉飾演的張大千、孫繼堂飾演的楊虎城等都為整部劇增光添彩。
  
  ◆九·一八事變
  
  1931年日軍為取得更大利益,於當年9月18日突然對東北軍發動攻擊。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策劃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民衆開始了日軍統治的14年悲慘生涯。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18日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發動了西安事變。在中國共産黨的幫助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决。但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後,被南京中央軍事法庭判决,後被蔣申請法庭寬恕但被軟禁。
  
  ◆年表
  
  1901年誕生 1歲
  
  6月3日(農歷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張學良生在逃難中的大馬車上,養育在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傢村張傢窩堡屯。因其父張作霖這天打了勝仗故得一小名——雙喜
  
  也因其生日與其父張作霖的遇難日是農歷的同一天(即1928年的6月4日,也是農歷四月十七日),故張學良從不在這一天過生日。
  
  1907年 7歲
  
  從師名儒崔名耀(崔駿聲),讀四書五經。胞弟學銘出生。
  
  1908年2月,與於文鬥長女於鳳至訂婚。
  
  1911年 11歲
  
  4月,生母趙氏病故,年底隨庶母盧夫人進奉天(今瀋陽)。
  
  1913年11月,師從金梁(金息侯)學習。
  
  1915年 15歲
  
  步入社會。參加反對袁世凱勾結日本帝國主義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遊行示威活動。
  
  1916年 16歲
  
  奉父命和長他3歲的於鳳至結婚,生有一女三男。
  
  春,經周大文介紹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常有閻寶航陪同參加活動。拜奉天督軍署英文科科長為師學習英文,結識了普萊德等一批外國朋友。
  
  1919年 19歲
  
  3月,張學良入東北陸軍講武堂學習炮科,結識進步教官郭鬆齡;以優異的成績於第二年4月畢業。當年授陸軍炮兵上校軍銜。
  
  1920年 20歲
  
  6月2日,任奉天暫編陸軍第三混成旅旅長(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
  
  11月,晉升陸軍少將。
  
  12月17日,任奉天陸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是年秋,率軍赴吉林剿匪。
  
  1921年 21歲
  
  由本莊繁陪同,與張作相赴日參觀秋操。歸國後,建議其父改革軍製、整頓紀律、嚴格訓練,張作霖采納了他的建議。
  
  1922年 22歲
  
  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
  
  6月中旬,在山海關一綫組織敗兵迎擊直軍主力,阻止了直軍進攻。6月17日奉直簽約議和,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
  
  7月,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設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張學良任參謀長,進行“整軍經武”。
  
  7月薪4日,任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9月兼任東三省航空處督辦。
  
  1924年 24歲
  
  4月8日,任奉天陸軍第27師師長。5月初又兼任東三省交通委員會委員。
  
  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良任鎮威軍第三軍軍長,與第一軍組成“一、三聯軍”,擔任山海關一綫的主攻任務,打敗直軍主力,從此,一舉揚名。
  
  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奉軍入關,張任津榆駐軍司令。
  
  1925歲 25歲
  
  4月,授陸軍中將軍銜。
  
  5月,任東三省陸軍訓練處副監。
  
  8月,任東北航空學校監督和東北航空處飛鵬隊隊長。
  
  10月,任鎮威軍第三集團軍軍團長,赴秦皇島收編渤海艦隊,擴大了奉軍的海軍力量。
  
  11月22日,郭鬆齡在灤州發表反奉通電。張學良三次要求見郭鬆齡,被郭拒絶,但郭鬆齡寫信嚮張學良表白忠心:起兵倒戈,“成則公之事業,敗則齡之末局”。
  
  11月30日,張作霖發佈討郭令,張學良被委任為前綫總指揮,在巨流河與郭鬆齡展開激戰。12月24日,郭鬆齡反奉失敗。翌日,郭氏夫婦被害。
  
  1926年 26歲
  
  3月,張作霖與吳佩孚聯合,進攻國民軍。
  
  6月,張學良任安國軍陸軍第三方面軍軍團長。
  
  8月,任東北陸軍講武堂監督。
  
  12月,張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國軍總司令。令張學良負責京、津地區的警備任務。
  
  1927年 27歲
  
  3月,率三、四方面軍到河南與北伐軍對抗。
  
  5月,在河南和北伐軍作戰失敗,率軍北撤。
  
  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張學良授陸軍上將軍銜。
  
  1928年 28歲
  
  4月,勸其父息兵罷戰,撤軍關外。並致電閻錫山:“實不忍奉晉相見以兵,糜爛北方。”
  
  6月3日,張作霖下令息兵出關。撤兵一事由張學良負責,自己先行返奉。
  
  6月4日,張作霖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謀害。
  
  6月18日,張學良微服返奉。19日任奉天軍務督辦。21日公佈張作霖死訊,開始發喪。
  
  7月2日,東三省議會一致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3日,就任本兼各職。
  
  7月底,東北海軍總司令部成立,張學良任東北海軍總司令。
  
  8月16日,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哈爾濱工業大學理事會主席。
  
  11月30日,就任東北航空司令。
  
  12月29日,宣佈東三省易幟,與南京政府實行統一合作,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奉軍結束,東北軍誕生。
  
  1929年 29歲
  
  1月9日,出任東北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後改稱主席)。
  
  1月10日,“以妨礙統一,阻撓新政”的罪名處决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鞏固了統率東北軍的地位。
  
  1月,任開拓長途鐵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名譽監理。
  
  2月,任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7月,受蔣介石唆使,挑起“中東路事件”。
  
  11月,蘇軍嚮東北軍進攻,東北軍戰敗,雙方派代表和談。
  
  12月22日,《伯力議定書》簽定,“中東路事件”得到解决。
  
  1930年 30歲
  
  3月,任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委員和東北交通大學校長、復州煤礦股東。
  
  4月,爆發了蔣、馮、閻、李新軍閥中原大戰。
  
  7月2日,張學良去葫蘆島主挂築港開工典禮。
  
  9月18日,發表巧電,擁護中央,倡導和平。要求各方“即日罷兵,以紓民睏”。
  
  9月19日,命令東北軍將領於學忠、王樹常率20萬大軍入關,武裝調停中原大戰。反蔣聯軍失敗。
  
  10月9日,在瀋陽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1月7日,赴南京列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受到隆重歡迎。同月24日,任國民政府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1年 31歲
  
  3月26日,任國民黨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4月18日,由瀋陽移至北平順承王府辦公。19日正式成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節制冀、晉、察、綏、遼、吉、黑、熱八省軍務。
  
  5月2日,赴南京參加國民會議,任主席團成員。28日,因患重傷寒住進北平協和醫院調養。
  
  7月23日,通電討石,調東北軍主力入關。
  
  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以此為藉口,炮擊東北軍北大營。東北軍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間瀋陽失守。此為“九·一八”事變。
  
  9月21日,張學良召集北平名流,討論對東北問題的對策,决定依賴“國聯”,聽命中央。
  
  11月16日,國民政府改任張學良為北平綏靖公署主任。
  
  12月27日,張學良電告南京國民政府,日軍長驅直入,錦州危急。
  
  1932 32歲
  
  2月29日,章太炎抵北平勸說張學良武裝抗日,張學良有口難言,告之蔣介石不抵抗密令。
  
  8月20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
  
  1933年 33歲
  
  1月1日,榆關抗戰爆發。3日,山海關失守。
  
  1月,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一集團軍司令。
  
  2月,任華北集團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率軍進行長城抗戰。
  
  2月21日,熱河抗戰爆發。
  
  3月4日,承德失守。
  
  3月9日,與蔣介石在保定車站會晤,蔣暗示其下野。
  
  3月11日,發表辭職通電。內稱:“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餘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
  
  3月12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何應欽稱:“漢兄離平時,代委員長職務準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職務中斷也。”張遵電正式將國民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職務交給何應欽。是日,偕夫人於鳳至及趙一荻、端納等從北平清河機場離平,當天下午抵達上海。出國前張學良决心戒毒,閉門謝客。並且撰戒毒條幅:“陋習好改志為鑒,頑癥難治心作醫。”
  
  4月11日,由上海偕眷屬乘意大利郵輪起程出國。
  
  4月上旬,致書東北軍將領及東北名流,勉勵他們要親如手足,患難與共,準備收復東北為最大責任。“武要保存東北軍實力,文要發展東北大學。”
  
  5月4日,到達意大利布林迪西巷。當晚乘特別快車到達羅馬,投宿於“古蘭特”賓館。
  
  5月8日,張學良得知馬占山、李杜、蘇炳文由蘇經歐洲回國,便邀其到羅馬會晤。馬、李、蘇於是日抵羅馬謁張。
  
  張贊揚馬等奮力抗日之精神,鼓勵他們回國後不忘國恥,繼續抗日鬥爭。
  
  5月12日,自意大利致書王樹翰稱:“現雖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國難,二曰鄉患,三曰傢仇。”並附寄張在羅馬拍攝的照片一張。
  
  5月26日,由羅馬致電萬福麟,勸告東北軍各將領,宜一致團结,服從蔣介石指揮,堅决抗日。
  
  6月上旬,在羅馬期間,專心研究法西斯黨運動及組織,曾與意皇及首相墨索裏尼晤談數次。還多次訪問意空軍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業。
  
  6月20日前後,張學良由羅馬經巴黎去倫敦。又飛回羅馬。
  
  7月1日,東北軍將領電請張學良回國,張於是日復電稱:“最近有令張學良回國之風說,但目下餘正視察歐洲各地,至少3個月內,絶不能回國。
  
  7月11日,在羅馬會見出席國際經濟會議後回國途中的中國代表宋子文,交換對國內局勢意見。
  
  7月14日,出席墨索裏尼歡迎宋子文的宴會。
  
  7月22日,張學良從意大利米蘭飛抵巴黎,法國總理達拉迪派代表歡迎。顧維鈞亦到機場歡迎。並在巴黎會晤法國航空部長柯特,參觀法國航空事業。
  
  7月30日,攜傢屬再次飛抵倫敦,次日赴金斯頓奧剋爾飛機製造所參觀,還參觀了當地的軍需品製造工廠。
  
  8月10日,赴樸茨茅斯參觀樸茨斯造船廠。海軍司令在官捨設宴款待。張還在航空母艦上詳細參觀海軍每周之操演,至晚始返倫敦。
  
  8月下旬,在倫敦對路透社記者談話:“此行頗有利,現時餘重得較離中國時增重28磅,且身體較前健壯。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請張統率東北軍移駐新疆。張回電稱:移駐新疆,雖無異議,但需查後再作答,於是張電羅文幹赴新疆實地考察。此計劃後因汪精衛、鬍漢民等反對,加之此時張學良回國會對已見好轉之中日關係不利,故蔣拒絶其回國。
  
  9月10日,張學良赴德國柏林考察訪問。
  
  9月下旬,張學良與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陳策赴德國德尼司登陸軍學校參觀,並檢閱該校學員。
  
  10月1日,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謁見古斯達阿剋五世皇帝,並出席阿德無殿下之午宴。
  
  10月2號,考察“二福斯”兵工廠,“芬斯歐剋”造約廠,同日飛倫敦。
  
  10月14日,飛芬蘭訪問,訪問芬蘭後本擬訪問蘇聯,經聯繫,因蘇不予接待而作罷。在結束對芬蘭訪問後,仍飛回倫敦。
  
  11月28日,張學良在倫敦對新聞記者談話:餘之歸國全因個人私事。原本擬訪問蘇俄後由西伯利亞歸國,現已終止此議,改經由法、意各國直達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變”發生後,有人勸告東北軍加入反蔣鬥爭,而蔣介石又想調東北軍入閩“平亂”,於是東北軍將領致電張學良,報告閩變後的國內形勢,“務必立即返回”。
  
  12月1日,張學良由倫敦飛巴黎。他對人說,餘此次抵巴黎,衹是經過,無訪問巴黎以外地方之計劃。
  
  12月8日,謁見墨索裏尼辭行。墨索裏尼親自授予張學良意皇之大十字勳章。
  
  12月9日,預定15日乘由威尼斯啓航之昆特帕爾特號輪船回國。並電告萬福麟等東北軍將領及在香港的鬍漢民。15日偕秘書瀋同祖及翻譯等起程回國。
  
  12月23日,歡迎張學良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高紀毅、榮臻、富雙英等人24日經津赴滬。萬福麟、王以哲、王樹常等東北軍將領25日聚議於萬傢,先謀東北軍之團结,嚮中央請願,請必命張學良為東北軍統帥。
  
  1934年 34歲
  
  1月8日,由海外返回上海。
  
  3月1日,在武昌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職,代行總司令職責。
  
  1935年 35歲
  
  2月5日,赴廬山見蔣介石。蔣限期3個月肅清豫鄂皖三省境內的紅軍。
  
  3月1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
  
  4月2日,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設總司令部於西安市。29日,去南京參加國民黨六中全會,臨行前叮囑部下,沒有他的命令不許輕舉妄動。
  
  11月22日,任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
  
  12月,赴南京參加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會後赴上海會見杜重遠、李杜,堅定了抗日决心。
  
  1936年 36歲
  
  1月初,在洛川前綫指揮所,會見了在洛川戰役中被紅軍俘虜的原東北軍107師619團團長高福源。高介紹了共産黨的主張。是月6日會見中共人士潘漢年。
  
  6月15日,長安軍官訓練團成立,張任副團長、代團長。18日張學良出資創辦《西京民報》,宣傳東北軍復土還鄉,團结抗日思想。22日,張學良發表《中國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講,表明了他的抗日决心。
  
  9月,任“抗日同志會中央委員會主席”(這是由他直接領導的宣傳、鼓動抗日的政治性秘密組織)。
  
  10月29日,飛往洛陽,繼續勸蔣抗日,遭蔣怒斥。
  
  11月27日,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嚴詞拒絶。
  
  12月2日,去洛陽見蔣,告之西安情勢。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
  
  12月4日,蔣介石抵西安。調幾十萬大軍“進剿”紅軍。張與楊再次嚮蔣諍諫,又遭訓斥。
  
  12月8日,與楊虎城秘密商議,勸諫不通,衹能“兵諫”。西安數千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一周年舉行遊行示威,前往臨潼嚮蔣請願。蔣下令“格殺勿論”。張學良親自追到東郊十裏鋪勸阻說:“保證一星期內用事實來答復他們。”
  
  12月10日,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决定12日發佈第六次“圍剿”紅軍命令。張、楊决心不再與紅軍作戰,要搶先打亂他的計劃。11日晚,張到華清池嚮蔣苦諫,毫無結果。蔣决定把東北軍調到福建,是日晚張、楊决定“兵諫”,並進行具體部署。
  
  12月12日,他與楊虎城將軍,為救國救民,力輓狂瀾,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發表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停止一切內戰,釋放愛國領袖,開展民主愛國運動,保證人民政治自由,遵行總理遺囑,如開救國會議”等入項愛國主張。並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團到西安,商討抗日救國大計。
  
  12月14日,在西安電臺嚮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取消“西北剿總”,組織“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張學良任主任委員。
  
  12月17日,與紅軍代表周恩來會談。
  
  12月20日,與端納會談,和楊虎城共同發表《告東北軍、十七路軍將士書》,號召兩軍將士不惜一切爭取中華民族解放。
  
  12月22日,宋美齡到西安,晚上,張學良和楊虎城、周恩來一起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12月23日,會談達成六項協議。蔣介石口頭答應,但不簽字,以領袖“人格”作保證。張學良决定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12月24日,周恩來在張學良的陪同下會見蔣介石。
  
  12月25日,會見楊虎城和東、西北軍高級將領,嚮他們表示釋放蔣介石。下午3時親自送蔣返京。當日,抵洛陽。
  
  12月26日,蔣介石與張學良各乘飛機先後飛抵南京。張學良暫住南京宋子文公館。
  
  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軍法會審。
  
  12月31日,軍法會審結果,張學良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剝奪公民權5年,他從宋子文公館移住南京中山門外孔祥熙公館。
  
  1937年 37歲
  
  元旦,張學良發表《告東北軍將士書》,勉勵東北軍精誠團结,加緊訓練,待命殺適度,收復東北。
  
  1月4日,國民政府發佈‘特赦令’,但仍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從此開始幽居生涯。
  
  1月13日,遷移浙江奉化溪口鎮雪竇山中國旅行社。
  
  2月7日,“二二事件”發生後,張學良寫信給於學忠稱:“話不知從何說,淚不知從何流。”
  
  2月17日,緻函於學忠,希望維護東北軍團结。
  
  3月30日,於學忠到溪口見張。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實現。
  
  9月秋節,張學良嚮蔣介石提出參加抗戰,蔣要他“好好讀書”。
  
  鼕,遷移安徽黃山“聽濤居”。十天後遷移江西萍鄉“絳園”。
  
  1938年 38歲
  
  1月,遷移湖南郴州蘇仙嶺。
  
  3月,遷移湘西沅陵鳳凰山。
  
  9月,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到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請張治中代轉,再次提出參加抗戰,結果石沉大海。
  
  1939年 39歲
  
  11月下旬,日軍進犯湖南,張又遷移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1940年 40歲
  
  2月,於鳳至因病赴美就醫,趙一荻由香港到陽明洞陪張幽居。
  
  1941年 41歲
  
  5月,張因患盲腸炎到貴州中央醫院做手術,出院後移住貴陽黔靈山麒麟洞。
  
  1942年 42歲
  
  2月,遷移貴州開陽縣劉育鄉。
  
  1944年 44歲
  
  春,移居距息蜂縣15華裏的陽朗壩。
  
  初鼕,日軍進犯湘南,貴陽告急,張遷移黔北桐梓縣天門洞。
  
  1945年 45歲
  
  春,東北籍國民黨中央委員莫德惠到桐梓天門洞。
  
  1946年 46歲
  
  11月2日,遷移重慶戴笠公館。不久被騙到臺灣新竹井上溫泉(也稱清泉)。
  
  1947年 47歲
  
  3月7日,托前往看他的莫德惠給大姐首芳帶信,求其買大字《明史》一部。
  
  10月,保密局設計委員會主任張嚴佛奉命陪張居住數月。
  
  是月,張治中夫婦到井上溫泉看望張學良。他托張治中嚮蔣介石提兩點要求:(一)恢復自由;(二)希望劉乙光搬出本該由他居住的房子。張治中的此次控訪引起蔣的不快。蔣介石手諭:“以後非經他批準,任何不人不得見張學良”。
  
  1954年 54歲
  
  5月下旬,在蔣介石官邸與蔣晤面。
  
  1955年 55歲
  
  蔣介石要寫《蘇俄在中國》,因對“西安事變”不瞭解,請張學良寫出來。張乃寫信給蔣,說此事本至死不寫的,今你鞠躬下問,我就鞠躬以告,乃至詳述經過。此信長達20萬字(蔣介石看後,嘆服其文筆,要張學良多寫些北洋時代的事)。蔣將此信交給蔣經國,蔣經國又批交軍中當教材,因而發表在《希望》雜志上。張學良得知後,寫信給蔣介石。提出不同意見。蔣接信後,責怪下來,《希望》雜志就此停刊。
  
  1956年 56歲
  
  張學良在蔣介石的英文老師董顯光、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的引領下,扳依基督教,從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寫文章。
  
  1957年 57歲
  
  9月,蔣介石70壽辰前夕,張學良托人送蔣一塊金表,以示祝賀。蔣介石回贈一根拐仗,表示謝意。
  
  1959 59歲
  
  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要在臺北市郊自己蓋房。蔣經國表示贊成,並親自在臺北市北投復興崗給張學良選擇地皮。
  
  1961年 61歲
  
  張學良新居落成後,蔣經國給張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傢具。此房是棟兩層小樓,位於北投路70號。張學良自己買了一部二手福特汽車,可以自由進城拜訪張群、莫德惠老朋友。在臺的親朋故舊偶爾也去看望他。
  
  8月30日傍晚,張學良在寓所會見了他的長女張閭瑛及丈夫陶鵬飛教授。這是他25年來首閃見到他久別的女兒和他未曾謀面的女婿。
  
  8月,周鯨文應臺北“國民政府”之邀,出席陽明山座談會。經有關方面批準,前去會見分別25年的老朋友張學良
  
  1964年 64歲
  
  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他們經過20多年與世隔絶、相依為命的生活後,在臺北杭州南路美國人吉米·愛爾竇的傢中舉行婚禮。愛爾竇是張學良的老朋友,證婚人是年已百歲的陳維屏牧師。女方證婚人是黃仁霖。13人的來賓中有宋美齡、張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禮、馮庸等。
  
  1966 66歲
  
  7月,周鯨人又一次到臺訪問張學良。這時張學良正在參加美國一傢神學院的聖經函授學習,並著手翻譯一本有關基督教的書。精神更集中宗教了。
  
  1971年 71歲
  
  周鯨文再次訪張學良,被警察人員擋駕,說張先生旅遊去了。
  
  1975年 75歲
  
  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張群電話告訴張學良
  
  4月8日,張學良和趙一荻前去吊唁,並送去自己題寫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 ,宛若仇讎。”
  
  1976年 76歲
  
  張大千從巴西回臺定居,在臺北市郊外雙溪自建摩耶精捨。張學良與這位老朋友經常會晤。後來在張大千的提議下,張學良、張群、王新衡(監視張學良的特務,後來成為朋友),每月在摩耶精捨歡聚一次,人稱“三張一王團團會”。
  
  蔣經國當上臺灣“行政院長”後,張學良與蔣經國達成君子協定,每半年兩人會面一次。
  
  1978年 78歲
  
  蔣經國被選為臺灣的“總統”,第一個打電話祝賀蔣經國的就是張學良
  
  1979年 79歲
  
  10月5日(中秋節)下午,張學良應邀,到蔣經國官邸參加蔣經國夫婦舉行的中秋節茶話會。這時張學良在臺北第一次露面。前去參加的還有張群、何應欽和張大千等。10月10日,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就座中央觀禮臺上。
  
  1980年 80歲
  
  春,張學良的好友、前東北馮庸大學校長去世,張學良、趙一荻前去參加追思禮拜。
  
  9月,四子閭琳到臺北看望父母親張學良和趙一荻。
  
  10月20日,張學良偕夫人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和副參謀長馬安瀾陪同,訪問金門,眺望大陸。
  
  1981年 81歲
  
  9月18日,到臺北榮民總醫院看望齊世英。
  
  1983年 83歲
  
  4月2日,任張大千治喪委員會委員。
  
  1984年 84歲
  
  6月,張學良五弟張學林之女張閭蘅從香港到北京談商務時,受伯父之托特地看望呂正操,並介紹了張學良在臺北的情況。
  
  1985年 85歲
  
  12月25日,看西安事變影片時,因心情激動沒看完就離去。
  
  1986年 86歲
  
  3月13日,張學良與趙一荻陪同張群遊覽桃園竜潭小人國。
  
  1987年初,張學良又托張閭蘅帶給呂正操詩作。
  
  1988年 88歲
  
  1月14,張學良到強北榮軍總醫院懷遠堂吊唁蔣經國,並嚮他這位老朋友深鞠躬。
  
  3月4日,東北大學在美校友會邀張學良赴美參加東北大學建校65周年和張學良兼任校長60周年紀念會,由於臺灣當局未予允準,未能成行。會後50多位學者和熱心人士聯署簽名,成立 了“爭取張學良將軍全面自由”執行委員會,並緻函繼任“總統”李登輝。要求李作出答復。當局迫於無奈,讓有關人士“同張學良進行商討”,决定以發表公開信的方式處理這件事。是月26日,臺灣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登載了以張學良名義寫的公開信。
  
  1989年 89歲
  
  5月31日,張學良復函日本人池宮成晃:“華函奉悉,老配林下寒居,素不見來客,警請原宥。老朽年歲衰邁,目朦手軟,又乏記室,對於一般信件素不作復。感先生素昧平生,遠邦厚誼,破例勉為動筆,字跡草率,文句粗陋,先生當可見及矣。願上帝祝福!”
  
  11月26日,張學良給居住上海的杜重遠夫人侯禦之復信:“禦之夫人惠鑒:11月10日來信及照片8張俱已收到,我十分欣慰。你辛苦扶養子女成人,仲(重)遠有知,當已含笑地下也。我也為你驕傲。我目力衰退,書寫費力,恕不多寫,願上帝祝福你!”
  
  1990年 90歲
  
  1月30日,於鳳至在美逝世,享年92歲。
  
  6月1日,臺灣各界人士慶祝張學良90華誕。
  
  6月3日,是張學良90華誕。5月30日,鄧穎超特電祝賀。
  
  5月末,張學良書寄呂正操《謁延平祠舊作》。
  
  6月6日,東北大學校友會等在瀋陽慶祝張學良將軍90華誕。
  
  6月17日和8月3日,日本 NHK電視臺采訪組三次訪問張學良
  
  1991年 91歲
  
  1月5日,為紐約東北同鄉會刊題主導:“讀物思鄉。”
  
  2月7日,張學良給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遼寧大學歷史係教授張德良和周毅復信:德良、毅二鄉弟:來信寄來的《東北軍史》和《張學良將軍詩詞註釋》已收到,謝謝。餘老矣,恕目不佳,不能多寫,寫字相當睏難,請原宥。願上帝祝福!又為張德良、周毅兩位教授親筆題寫:“愛人如己”。
  
  2月16日,張學良復函瀋陽張學良陳列館:“敬啓者:茲收到《張學良將軍》共五册,十分感謝,專此萬事如意。
  
  3月10日,張學良與夫人趙一荻赴美探親。
  
  3月14日,張學良夫婦去了兒子張閭琳居住的洛杉磯。
  
  3月29日,原東北學大學秘書長、代校長寧恩承從美國給閻寶航女兒、上海申大集團董事長閻明光傳來信息:“漢公亟願見見你和明復,談玉衡(閻寶航,字玉衡)基金會和統一問題,請辦理來美手續,早日相晤。”
  
  4月10日,張學良單獨去到紐約。
  
  4月17日,張學良在紐約公開露面。
  
  5月3日,張學良接受紐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記者魏碧洲的采訪。
  
  5月11日,張學良在美國紐約接受“美國之音”記者訪問。
  
  5月18日,又接受美國之音“新聞廣角鏡”節目記者采訪。
  
  6月25日,張學良結束了在美國105天的控親訪友和旅遊,從舊金山返回臺北。
  
  6月底,張學良在臺北寓所收到了來自大陸的陌生信件。
  
  這是來自江蘇江陰一個叫張靜華的17歲的農傢少女寫給張學良的信:“張爺爺,你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從小到現在,哪怕到將來,當我剛懂事的時候,我爸爸便給我講你的故事。說你是一個真正的東北漢子。想當年,你愛國憂民。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爺爺,你什麽時候能回來看一看,聚一聚,讓我們舉標同慶?我想,大概不會太遠了吧?”張學良挎不住激動,提筆為張靜華復信:“靜華小妹妹:你的信和相片全收到了。你很關心我們,謝謝你。隨信附上近照一張,以慰情懷。願上帝祝福您!”
  
  12月21日,張學良為“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題寫了院名。
  
  1992年 92歲
  
  7月12日,鄧穎超在北京逝世。張學良得知後,委托張閭蘅嚮設在中南海西花廳的鄧穎超靈堂敬獻花籃。花籃的緞帶上著:“鄧大姐穎超千古 張學良、趙一荻敬輓”。
  
  9月11日,張學良在臺北北投寓所首次接受大陸記者采訪。他說:“衹要時機成熟,國傢一定能統一,希望國共兩黨第三次談判早日實現。”
  
  10月,張學良收到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院長王盛烈教授題贈的“關東秋爽,故鄉明月”字幅和幾位著名畫傢合作的《青鬆梅鶴圖》,贊賞晃已。他接受了擔任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的聘書並留影。
  
  11月13日,張捷遷教授為東北大學復校奔波於海峽兩岸。是日,張捷遷受托將東北大學的聘書送呈張學良。張欣然同意同任剛復校的東北大學名譽校長和名譽董事長。
  
  1993年 93歲
  
  3月8日,國傢教委正式批準東北大學復校。新的東北大學校名,由張學良題寫。
  
  4月19日,《文匯報》記者采訪張學良
  
  4月,張學良去臺北中山堂觀看北京京劇團的演出。
  
  7月,耿其昌、李維康夫婦等赴臺演出,與張學良將軍歡聚達八次之多。
  
  1995 95歲
  
  3月26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的周毅、連軍、常景興、趙雙城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
  
  6月1日,東北大學黨委書記蔣仲樂和校長赫冀成到夏威夷拜見張學良
  
  6月,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西村成雄到夏威夷拜訪了張學良
  
  1996年 96歲
  
  6月1日,在美國夏威夷異常興奮地度過95歲壽辰。中國京劇院老生演員於魁智率該院琴師趙建華、鼓師蘇廣忠、旦角演員馬小曼(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之女)飛抵夏威夷,祝賀張學良95歲壽辰,並贈送用中國京劇臉譜精心繪製的大幅“壽字圖”。
  
  1997年 97歲
  
  6月6日,在夏威夷會見了率團訪美的瀋陽市市長慕綏新。
  
  1998年 98歲
  
  1月,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張友坤教授赴美拜會了張將軍,贈送《張學良年譜》,轉交了親屬、故舊托帶信件和新年賀卡。
  
  6月,《開國領袖毛澤東》作者王朝柱、張學良之侄張鵬舉和外甥女王秦等到夏威夷給張學良慶賀98歲華誕。
  
  1999年 99歲
  
  6月,瀋陽電視臺采訪組趙傑等赴美采訪張學良
  
  12月25日,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趙雙城赴美拜訪張學良,並贈送“中華世紀寶鼎”。
  
  2000年 100歲
  
  3月12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張德良、副會長王維凡、秘書長周毅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並合影留念。
  
  6月,夏威夷時間22日上午11點11分,陪伴張學良將軍大半生,人稱“趙四小姐”的張學良夫人趙一荻女士,因肺炎及並發癥,逝世於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享年88歲。張學良遽然痛失老伴十分傷痛,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淚水緩緩流下來。
  
  2001年 101歲
  
  10月14日,張學良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歲。
  
  張學良在美期間曾道出了張氏祖上本姓李的內幕,此事發生在永樂4年,因為張傢姑娘嫁到了李傢但張傢無子,於是邊從李傢抱過一子作為繼承人,後來李傢卻又無子嗣了,於是張學良曾嚮其父提出要將自己再過繼給李傢,張作霖口頭連連稱善,但最後此事還是不瞭瞭之。
  
  張學良,一個扭轉了中國史,改寫了世界史的一代少帥。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他讓世界知道了中華民族抗日的决心。望讀者看完後,為這位曾加快中國的統一而鞠躬盡瘁的東北少帥祈禱,願他在天堂享受真自由!
  
  ◆張學良故居
  
  張學良故居坐落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共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495市畝。
  
  該所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臺;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采用菲律賓木料;衛生設備具全,院內廣植草坪。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傢經營,1960年改按公産掌管。
  
  ◆對於張學良的評價
  
  張學良對中國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東北易幟。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執掌了東北軍政大權。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張學良毅然决定倒嚮南京,青天白日旗在東北飄起。從此,中國實現了辛亥以來的第一次統一。儘管這個統一還有許多問題,但卻在民國史上是劃時代的。在這一點上,張學良功不可沒。
  
  易幟以後,張學良積極對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東北各省設立了國民黨省黨部,國民政府在東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員會,營建自己的鐵路係統和電信係統,發展葫蘆島港以對抗日本治下的大連港,拒絶延長日本的租藉地,禁止當地群衆為日本人工作,以製止日本人在東北的礦山開採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東北有大量日籍朝鮮人失業,山東(特別是青島)的日籍朝鮮人則大量移民東北,加劇了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正是這一局勢,使日本人把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看作是中國人排日的結果。特別是日本軍隊的極端分子,為了保住日本在東北的侵略權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從1928年到1931年,除了對抗日本外,張學良對蘇俄也日益強硬。1927年,隨着國共合作的破裂,蘇聯與國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東北易幟以後,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張學良試圖強行收回中東路的權益,引起了中蘇之間的中東路衝突。在這種情況下, 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佈正式與中國斷交。中蘇斷交後,張學良與蘇軍又發生武裝衝突,但是,東北軍同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相差過於懸殊,張學良失敗。此後,雙方於1929年12月22日簽訂了《伯力會議議定書》,承認中東路恢復衝突前的狀況,並規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中東路問題,協商中蘇復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日,中蘇莫斯科會議召開,中方代表為莫德惠,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堅决主張中國收回中東路,堅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東路問題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復交和通商問題。會議一直開到1931年10月7日,前後會談25次,由於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被日本占領,中蘇關於中東路的談判中斷。
  
  九·一八事變大傢都熟悉,張學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睏擾了他一輩子的奇恥大辱。但是,讓我們設身處地為少帥想想:東北易幟的目的,就是依賴全國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蘇俄。僅僅靠東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戰嗎?綏芬河、諾門坎與蘇俄軍事對抗的失敗,很明顯是前車之鑒。在抗日問題上,張學良打定主意服從中央。而此時的中央,根本沒有對日開戰的實力和準備。那些認為僅僅靠着東北軍就能在九·一八事變中擊退日本的網友,不光是對事變前夕東北的雙方兵力狀況不清楚,而且恐怕有點判斷上的偏差,同那種認為三元裏抗英式的舉動就能打敗英國人的思路是類似的。說這些,並不是給張學良洗清罪名。不論有什麽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恥辱。抵抗打不過,不抵抗是民族罪人,這種兩難之火,烤炙着張學良的良知。後來發動西安事變的動因,正在於此。
  
  關於西安事變,是評價張學良的一個關鍵。在這一點上,海峽兩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變的實際後果大傢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這種後果上而不是在動因上。至於有的朋友說西安事變同共産國際有關,僅僅是傳言,從能找到的史料看,沒有任何依據。相反,共産國際事先根本不知道事變的消息,所以,事變後纔有塔斯社關於事變是日本人的陰謀、漢姦的策劃等等說法。我個人以為,張學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將軍名聲的因素,在事變起因中占極大比重。至於楊虎城和中共,則是出於另外的考慮。多年以後張學良在對西安事變的自我評價中,稱其誤長官,害朋友,毀部下,莫此為甚(見鳳凰衛視專訪),值得深思。關於西安事變的書籍非常多,其中《輓救危亡的史詩》(廣西師大出版社《抗日戰爭史從書》的一種)較好,儘管該書的觀點非常正統,但史料是最詳實的,也是相當準確的。
  
  西安事變以前,張學良秘密與中共接洽,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共關於抗日宣傳的響應。張學良當時認為,中共的抗日主張是真誠的。在談判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麯。對於中共堅持要從山西出兵抗日的舉措,張學良很不理解,他對周恩來、李剋農多次談到,要抗日,從綏遠出兵不是更直接?對此,中共沒有正面回答。另外,中共政策由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變化,是張學良一手促成的(要瞭解這一政策的變化,必須看到《八一宣言》在國內沒有立即實施)。
  
  另外,西安事變後的談判也充分體現了幾方的不同立場。大體上,張學良不要地盤不要錢,衹要抗日;相比之下,楊虎城要地盤,中共既要地盤又要錢,而且為地盤和錢幾緻後來的談判破裂。這一情況,在當時的記載以及後來宋美齡、顧祝同等人的回憶中有相當詳細的描述。
  
  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的舉措,是大手筆。正是如此,維護了蔣介石的威望,保證了蔣介石對抗戰的領導權威。對於蔣介石來說,軟禁張學良,也不是什麽個人恩怨,而是為瞭解决東北軍集團的遺留問題。對於這一點,國共雙方似乎都有點顧左右而言它。
  
  抗戰勝利之際,東北的接收成為國共雙方力爭的焦點,國民政府內有讓張學良出山的提議。如果南京方面讓張學良出面回到東北,情況可能會有很大不同。對此,中共有一個十分厲害的策略,率先嚮蔣介石建議,請張學良出來回東北。這恰恰加劇了蔣介石的疑慮,而徹底否定了讓張學良出山的提議。應該說,這個心理戰,中共打得十分漂亮。
  
  1949年以後,張學良成為國共雙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中共方面,一直寄希望於利用張學良的聲望。從詩作中,也可以看出來。1988年,呂正操(張學良的老部下)將1984年作的《浙東紀行》托張閭蘅(張學良五弟張學森之女)帶給張學良,雲:雁蕩奇圖屹浙東,剡溪九麯萬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調,逃臺遷臺小易盈。西京談和安天下,羑裏課易求不同。思君長恨蓬山遠,雪竇雙楠盼漢公。詩中的含義,自可細細琢磨。而張學良答詩也很有意思,曰:白發催人老,虛名誤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雲。充分反映了少帥的態度。
  
  1990年,張學良又將舊作《謁延平祠》寄給呂正操,雲: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鬍;豐功豈在遵明朝,確保臺灣入版圖。藉鄭成功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志嚮。對於自己的評價,他寫道:不怕死,不愛錢,丈夫决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張學良 - 個人影響
  
  1936年12月9日,時值“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西安一萬名大學生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隊伍行至灞橋時,等在那裏的反動派早已架起陰森的機槍。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學良親自駕車趕來了,站在隊伍最前列的東北大學學生含淚高喊:“我們願意為救國而流血,我們願意為救國而犧牲,死在救國路上是光榮的!我們前進吧!”面對群情激昂的學生,張學良感到周身的熱血在沸騰,他揮淚發誓:“你們的愛國熱忱我是佩服的,我張學良也不願當亡國奴,也要抗日!”……“我的最後一滴血,是流在抗日戰場上的!”他嚮學生們保證代表大傢嚮蔣介石請願,三天之內以事實來答復大傢的要求。
  
  此時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愛國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猶如一團團烈火包圍着熱血沸騰的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終於發生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用兵諫的辦法,規勸蔣介石放棄“剿共”的內戰立場,實行聯共抗日的政策。用實際行動兌現了他對學生許下的諾言,回答了學生的請願要求。
  
  曾任張學良機要秘書的李蔭春,追憶事變的情景,動情動魄。在接近事變的幾天,我們這些在張學良將軍身邊工作的人,都知道張將軍多次對蔣竭誠勸告,蔣不但不聽,反而對張斥責謾駡,還要把東北軍和17路軍調離西北,空氣是緊張的。
  
  東北軍和東北人士絶大多數都衷心贊同張學良將軍聯共抗日的主張。但在對待蔣介石問題上,有些人持慎重態度。就連後來直接參加行動的應德田、孫銘九等在參與密議時,也考慮到扣蔣的風險,請他慎重。但張學良决心已下,大傢也衹能是唯命是從了。 12月 12日凌晨,我在傢中聽到幾聲槍聲,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麽事,正要到總部去,張學良將軍已派來汽車接我。聽司機談,始知副司令今晨派兵衝進華清池,已捉到老蔣。
  
  這真是天大的變化!我心中又興奮又緊張。坐上汽車直奔新城大樓。街上行人稀少,沿途見有不少17路軍的崗哨。到了新城大樓,聽說蔣介石已被送到這裏。我在樓下客廳見到張學良將軍,他雖然一夜未眠,但精神煥發,毫無倦容。
  
  原來,12月11日早,張、楊兩將軍得知蔣已準備專車,恐他離開臨潼,兵諫計劃落空,即當機立斷,决定提前行動。上午,張學良以白鳳翔師長和劉桂五團長將赴熱河敵後發動遊擊戰爭,前來“辭行請訓”為由,帶領即將執行捉蔣任務的白、劉二人謁見蔣介石,仔細察看了華清池內蔣住處的環境、路徑及蔣的侍衛武裝配置情況。
  
  但這天下午,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陳誠匆忙到臨潼去見蔣介石。他覺察到西安情況有些異常,力勸蔣介石暫避一下。蔣認為中央軍威力強大,近在咫尺,張、楊在西安並無重兵,斷不敢有何異謀。陳誠仍勸蔣介石要小心。於是,蔣介石决定當晚7時請張、楊吃飯,如果一個不來,就證明有問題,再作準備。張學良將軍接到蔣介石的侍從室打來請客電話,不知蔣的意圖,不免疑慮,就與楊虎城將軍和於學忠軍長等密商。
  
  是日晚,張、楊兩將軍亦將宴請住在西安的蔣係軍政大員,乃决定張與於學忠前往,楊虎城以待客為名在傢留守。
  
  蔣介石晚上與張學良見面第一句話就問:“虎城為何未來?”張學良答:“我倆今天作東,請帖已經發出,無法改期,他留在傢中待客,要我嚮委員長緻歉,他說明天來看您。”一場險些被識破的謀劃應付了過去。張學良將軍席散回城,進傢已夜10時,隨後,開始了緊張的部署。任命董英斌為總部代理參謀長,坐鎮總部指揮;任命直屬105師長劉多荃為臨潼行動總指揮;任命105師二旅旅長唐君堯帶領一個團包圍華清池,不許一個漏網;任命騎兵師師長白鳳翔帶領孫銘九以及衛隊營衝入華清池,活捉蔣介石。
  
  12月12日凌晨3時,衛隊營乘軍用卡車兩輛馳赴臨潼。5時,到達華清池,不料,遇到蔣介石的侍衛隊的頑強抵抗。
  
  白鳳翔、孫銘九攻入二門,闖進蔣介石所住後間五間廳時,蔣已逃之夭夭。但衣帽放在床邊,假牙、皮包放在桌上,被窩猶有餘溫,汽車也停在庫中。蔣不會逃出很遠,但在附近遍尋無着,大傢非常着急。
  
  後據被捉的蔣介石的貼身侍從說:“原來蔣介石在睡夢中被槍聲驚醒,以??文彪跑來報告:叛軍已衝進前院二號橋,促蔣快逃。正行間,又有侍衛隊區隊長派傳令兵來報告:叛軍已入二道門,侍衛隊正憑藉假山極力抵擋,剛纔給後山哨兵所通電話,那邊未發現叛軍,請蔣逃往後山。
  
  蔣介石問:“叛軍是什麽樣子?”答稱:“是戴皮帽子的東北軍。”蔣估計可能是臨潼駐軍受“共匪 ”煽動,發動部分兵變,不是張學良的計劃。如果是整個東北軍叛變,行轅必已被四面包圍。在後院又遇侍從蔣孝鎮。他們想從華清池後門逃走,門鎖無法開,蔣就命侍衛用疊羅漢方法,由蔣孝鎮扶他從上墻逃出墻外,因墻垣是順山勢建造,內低外高,蔣逾墻落入深溝,摔傷腰部,侍衛等扶掖前行,至半山腰他就走不動了。
  
  這時,張學良已加派部隊搜山,槍聲四起,手電亂射,兩侍衛官被擊斃,侍從蔣孝鎮被活捉。蔣介石勉強爬入一草木蔭蔽的山洞內,終被發現。他衹穿一條白色睡褲和一件古銅色綢袍,鞋子失去一隻,腳也被石頭碰破,在深鼕早晨的朔風中凍得索索發抖。因他腰脊摔傷,不能行走,就由東北軍衛隊營王協一連長把他背下山來,坐上張學良將軍的汽車馳往新城大樓。
  
  在這次捉蔣的行動中,蔣介石的侍衛及憲兵被消滅,侍從室主任錢大鈞負輕傷,秘書肖乃華中彈死亡。蔣的侍衛組長企圖逃往車站,被截回,憲兵團長蔣孝先被槍斃。
  
  張學良將軍從接到劉多荃初次電話報告蔣下落不明到找到蔣,中間經兩三個小時之久。張學良將軍深恐蔣身遭不測,繞室彷徨,焦躁萬分。他對楊虎城和部下將領說:“我們找到委員長,我一定勸他抗日,衹要他抗日,我仍擁護他為領袖;如果找不到他,發生意外,將貽害大局,我張學良即成為千古罪人。我再割下自己的頭,請虎城兄送到南京請罪!絶不能因要求停止內戰反而擴大內戰!”
  
  赤誠之言,肝膽照人,充分顯示了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東北大學西安分校的同學們,得知“西安事變”消息之後,奔走相告,興奮萬分。東大的師生們為能有這樣一位以民族大義為重,又能與學生心連心的好校長而驕傲和自豪。
  
  “西安事變”發生不久,張學良就公開表示:“我們據全國人民的要求,發動這次事件,我們內心純潔,完全是為國傢着想,不是為個人利害打算。希望委員長能聯合全國抗日力量,堅决抗日,以爭民族生存,則學良和全國人民於願足矣。”
  
  “西安事變”和平解决之後,在送蔣介石回南京之前,張學良對趙一荻說:“若是真有不測,那我也是為抗日,為中國不亡,別說牢獄,就是刀槍相加,我也死而無悔。”
  
  在送蔣介石上飛機時,他堅决表示:“學良主意已定,為了抗日,我萬死不辭。”張學良為中華民族獻出的是一顆燃燒的赤子之心,哪怕將自己焚毀,也要遺愛於華夏的明天。果然不出所料,後來蔣介石背信棄義,一回到南京,便把張學良軟禁起來,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囚禁歲月。
  
  1947年10月,就是張學良被囚禁的第十個年頭,他被蔣介石轉移至臺北,接替劉乙光看守張學良的張嚴佛,從重慶來到臺北新竹井上溫泉,在與張學良的交談中,涉及“西安事變”時,張學良又一次表示:“為了製止內戰,為了抗日,我沒有錯。”
  
  1954年,在“西安事變”後的第18個年頭,蔣介石召見了張學良,讓他在晚年總結歷史,撰寫《西安事變懺悔錄》(《自述》)。當時張學良與趙一荻有一段對話,張學良很嚴肅地說:自古以來寫史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秉承帝王意志,無論是非麯直,指鹿為馬,以博君主歡欣;另一種呢,就是楊剛那種人,剛直不阿,秉筆直書,縱使砍頭也要維護歷史的真實。我當然要作楊剛,否則十年、百年之後人們來看‘西安兵諫 ’,豈不要掉入一個大泥潭。”
  
  夫人趙一荻聽後感嘆道:“我說漢卿啊漢卿,你這個剛直的脾氣看來是沒法改了。”“是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張學良笑着說。
  
  這份《自述》寫成後,蔣介石感到很失望,也感到惱怒,揚着《自述》手稿氣咻咻地對蔣經國道:“怎麽張漢卿到現在還這樣說?”
  
  著名史學家許卓雲對“西安事變”的看法是:“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從四十五年來,我們所得知的資料,我認為當時張學良先生完全是出於一片愛國心纔做出挾持蔣委員長的决定。當時全國都籠罩在一片抵抗外侮抗日的氣氛下,而張學良本人更有殺父失鄉之痛……因此,他被逼冒死兵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許卓雲老教授對張學良老校長的愛國熱忱表示由衷的欽佩。真可謂“齡遐神龜,赤膽立巍峨”。
  
  電視劇《張學良
  
  片長:22集
  
  主要演員: 劉勁 宋曉英 何琳 孔祥玉 吳京安 牟雲
  
  故事梗概:
  
  這是首部披露許多鮮為人知張學良故事的大型歷史連續劇,該劇從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拍至 2001年張學良先生在美國夏威夷溘然長逝。劇中訴說了張學良與生命中三位重要女性的愛情、友情……以及漫長軟禁日子的心路歷程……同時展示了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因張學良而發生的激烈衝突和鬥爭。
  
  “我的傢在東北鬆花江上……”如泣如訴,音樂低轉百回,不絶於耳。浩森的大海,浪濤奔涌,暮年的張學良坐在夏威夷海灘邊,想起影響他後半生的“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張、楊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以何應欽為首等親日派意欲軍事討伐西安,保蔣的安全,同時揭露國民黨內親日派的陰謀,在宋美齡、宋子文、周恩來等人的斡旋下,終於簽訂了和平解决西安事變的十條協議。
  
  蔣背信棄義,任命軍界泰鬥李烈鈞、西北軍幹將鹿鐘麟等組成專傢審判庭,開庭審理張,判决對張處十年有期徒刑,並予赦免,交軍事委員會管束。
  
  張在戴笠為首的特務分子監視下,開始了百年的滄桑流放歲月,相繼被轉移到湖南郴州、湘西鳳凰山,陽明洞、貴州麒麟油等地。於鳳至、趙四小姐串難與花輪流陪伴張……
  
  中華民國64年4月5日,蔣因病於臺北逝世,張前往祭奠……隨後張獲準赴美定居……在於鳳至的成全下,張與趙四小姐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兩岸三地為張歡慶百歲壽誕不久,趙四小姐走到了人生的終點。2001年,張也走完了他悲壯的一生,享年101歲。
  
  張學良將軍仙逝的消息撼動了全世界華人的心魄!江澤民主席鄭重地嚮張的親屬發去唁電,高度評價“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千古功臣,他的卓越貢獻和愛國風範,彪炳青史,為世人景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永遠懷念張學良先生。”
No. 2
张学良
  張學良(1901- ) : 國民黨愛國將領。字漢卿,奉天海城(今屬遼寧)人。奉係軍閥張作霖之子。1928年張作霖死後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通電全國宣佈服從南京國民黨政府。曾任國民黨政府委員、陸海空軍副總司令。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執行蔣介石不抵抗命令,致使東北三省全部淪陷。1936年4月與紅軍達成聯合抗日協議。12月12日與楊虎城一起發動西安事變,對蔣介石進行“兵諫”。西安事變和平解决後陪蔣飛返南京,被扣押。1946年被解往臺灣。
張學良簡介及評價 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of Zhang Xueliang
张学良简介及评价
张学良简介及评价
  張學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漢卿,號毅庵,乳名雙喜、小六子。陸軍一級上將,漢族,祖籍遼寧海城,1901年6月3日(夏歷4月17日)出生於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傢村張傢堡屯(舊稱桑子林詹傢窩鋪)。人稱“少帥”,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的長子,民國四美男子之一。縱觀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他施行易幟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嚮了統一,雖然他後來執行蔣介石下達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費吹灰之力就占領了東北三省,但日後的西安事變不僅從危機中解救了中國共産黨同時也拯救了中國革命,讓中國從內戰走嚮了聯合抗日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國人民內部的團结,為中國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2001年10月14日逝於美國,與其妻趙一荻安葬於夏威夷檀香山。
  參與戰役:中東路事件、中原大戰、九一八事變、熱河戰役,直奉一.二戰
  評價
  張學良是現代愛國主義者的典範,儘管愛國主義徵程中也有過挫折,如奉行不抵抗政策,東三省淪陷,但瑕不掩瑜,他為祖國和平統一,如1928年的改旗易幟完成了國傢統一。為東北的建設,為抗日復土的民族解放大業所立下的豐功偉績,以及那種心地純潔的愛國主義和舉世罕見的犧牲自我精神將永垂青史。
張學良生平大事 Zhang life events
  東北易幟
  1919年就讀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一年後畢業,在張作霖手下任職,並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3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張學良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以“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佈服從南京國民政府,7月1日,張學良嚮國民政府發出《絶不妨礙統一電》,促使中國從形式上走嚮統一!後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陸海空軍副司令。
  中東路事件
  1929年7月,張學良欲取消蘇聯在東北的特權,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着手收回中東鐵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蘇聯軍隊沿中東路一綫嚮東北進攻,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敗給蘇軍。張學良被迫在伯力簽訂議定書,恢復蘇聯在中東鐵路的特權。
  九·一八事變及簡評
  中原大戰及萬寶山事件發生後,全球經濟大恐慌環境下,剛從內戰中恢復的華北及東北的統一的中國國傢主權和日本的南滿鐵路的特權,衝突的可能性升高。1931年7月6日,張學良電告東北政務委員會說:“此時如與日本開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方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衝突,以公理為周旋”。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駐守北大營的一萬多名東北軍將士因遵循張的嚴令,張學良本人的說法是“不抵抗”是要表明日本侵略而非維護其南滿鐵路的特權。事變發生後,張要求其率領的東北軍力避衝突、退守錦州,日軍很快便侵占了東三省全境。
  1931年日軍為取得更大利益,於當年9月18日突然對東北軍發動攻擊。在不抵抗命令下,東北軍撤出東北,日本策劃偽滿州國成立,從此東北民衆開始了日軍統治的14年悲慘生涯。抗戰勝利後,每年的9月18日都被中國人視為國恥日!
  評價
  稱,九一八事變為蔣介石一貫的“不抵抗政策”所致。近年的研究表明,實際上“不抵抗政策”是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面對日本威脅問題上的共識。張學良之“不抵抗”,是由於東北軍沒有能力單獨抵抗日本的軍事攻擊,日本最希望能夠挑起戰端,所以不斷升級挑釁行為,而張一旦與日本開戰,他也不可能得到任何來自中央政府的支援,結果衹會是丟掉東北的領土和損耗自己的軍事實力,所以他嚴格命令軍民百姓“打不還手,駡不還口”,不給日本人挑起戰端的藉口;而蔣介石之“不抵抗”,則是為了貫徹他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路綫。在九一八事發當時,乃是張學良下令撤退,而蔣介石遲至9月19日晚纔從上海方面得知“事變”消息。張自己也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會占領全中國,我沒認清他們的侵略意圖,所以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擴大戰事的藉口。”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張學良在東北1934年2月張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總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日亟,國民政府一再妥協,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
  1935年4月,蔣為削弱張學良軍力,命令張學良圍剿紅軍,但卻遭到挫折,逐漸對蔣的調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張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采納,與紅軍達成了“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這時,中共的葉劍英又攜帶雙方停戰計劃及毛澤東的約書來西安,張學良拿出巨額私款,贈送紅軍做鼕季衣食補給費用。共産黨也在西安設立辦事處。
  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嚮蔣面諫,卻遭到蔣拒諫。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立即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國共産黨組織大規模的群衆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學生,群衆非常激憤,决定到臨潼直接嚮蔣介石請願示威。蔣介石強令張學良製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嚮學生開槍。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傢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嚮群衆表示一周內以實際行動答復學生要求。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兵諫蔣介石,共同逼蔣聯共抗日,造成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時的張學良當天,張學良、楊虎城嚮全國發出關於救國八項主張的通電,提出:
  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
  停止一切內戰。
  立即釋放上海被捕的愛國領袖。
  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
  開放民衆愛國運動。
  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自由。
  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
  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西安事變發生後,東北軍、西北軍內部出現主張殺蔣和放蔣的爭執,但張學良、楊虎城二人都主張釋放蔣介石。據楊虎城的機要秘書王菊人回憶,西安事變發生後,楊虎城曾找張學良商議釋放蔣介石的四項條件:一是蔣介石之“安內攘外政策”必須改變,至少以談話方式嚮全國公開聲明(當時考慮由南京政府正式發表聲明是辦不到的);二是改組國民黨政府為抗日聯合政府,應有行動表現;三是東北軍、17路軍的駐地和政治地位不變;四是紅軍問題,由以後組成的抗日聯合政府解决。
  西安事變發生後,南京政府內部以親日派何應欽為首,陳立夫、陳果夫、戴季陶等極力主張武力解决。
  16日,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作出“討逆”决議,由何應欽任“討逆總司令”,任命劉峙、顧祝同為東西兩路集團軍總司令,兵發潼關;並派飛機先行轟炸了渭南、富平、三原等地。何還給在意大利養傷的汪精衛打電報讓其“速歸”。相對於何應欽的武力討伐,宋美齡、宋子文、孔祥熙、孫科等人,則主張和平解决西安事變,在南京奔走遊說,為營救蔣介石積極活動。
  17日,中國共産黨應張學良邀請,派周恩來到西安參與西安事變的協商。中共黨內也出現過“殺蔣”
  與“放蔣”的意見分歧,在延安已經搭好準備公審蔣的臺子,但後來又轉為主張放蔣,和平解决西安事變。根據中共官方資料,中共是出於統戰目的,因為即使殺蔣,並不會對共産黨有什麽實質意義,反而有可能使何應欽等親日派上臺,那樣的話,無論對中華民族還是共産黨本身都是有害無利的。
  22日,宋美齡等到西安。張學良、楊虎城去機場迎接,並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24日,蔣中正口頭答應了六項協議。即:
  改組國民黨與國民政府,驅逐親日派,容納抗日分子。
  釋放上海愛國領袖,釋放一切政治犯,保證人民的自由權利。
  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
  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救國會議,决定抗日救亡方針。
  與同情中國抗日的國傢建立合作關係。
  其它具體的救國辦法。
  張學良見蔣介石接受了談判條件,怕夜長夢多發生危及蔣性命的變故,即力排衆議,决定無條件放蔣。
  25日下午,張學良與楊虎城一道送蔣介石及宋氏兄妹上飛機,同時為了維護領袖威信,自己亦隨同護送蔣回南京。飛機抵達南京後,張學良即被軍統特務監視。
  29日,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下達了法丙字第17087號命令,委派李烈鈞為軍事法庭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審判。
  31日,軍法會審判决“張學良首謀夥黨,對於上官為暴行脅迫,減處有期徒刑10年,褫奪公權5年”。
  1937年1月4日下午,張學良又接到國民政府發佈的特赦命令:“經國府委員會討論,一致决議接受蔣委員長請求,張學良準予特赦,張學良所處10年有期徒刑,特予赦免。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
  宋子文陪同張學良出席軍法會審後曾說:“審判是走個手續,5天後漢卿保證回西安。”然而事實上,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即長期監禁。張學良自此失去自由。
  張學良與楊虎城在
  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貴州省修文縣陽明洞,
  1941年5月張學良轉囚貴陽市麒麟洞,由於和市區距離很近,不久很多貴州人都知道張學良關在麒麟洞,當局頗不自在,於是在
  1942年2月把張學良移往貴州省開陽縣劉育鄉囚禁,
  1944年春天再移貴州息烽縣陽郎壩,鼕天再到桐梓縣天門洞小西湖,
  1946年4月9日蔣介石在貴陽市黔靈公園會見張學良。不久之後,張學良被押往重慶歌樂山戴公館,
  1946年10月被送到臺灣,
  1947年移住井上溫泉(新竹縣)。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决,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中國也由此實現了由內戰到抗日戰爭的歷史轉折。
  晚年
  在1946年召開的政治協商會議上,共産黨曾提出釋放張學良,未獲蔣介石同意。後國民政府撤往臺灣,蔣介石將張學良轉至臺灣繼續軟禁。
  在臺灣,張學良被軟禁在臺北北投居所,過著軟禁下的隱者生活。張學良原配夫人是於鳳至,因病去美國就醫,張學良在長期的幽禁生涯中得“趙四小姐”趙一荻的陪伴。他於幽禁中信奉基督教後,1964年按教規被迫與於鳳至離婚,和趙四小姐結婚。1975年,蔣介石逝世。1988年,蔣經國逝世。
  1990年起張學良逐漸得以恢復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為東北大學名譽校長,5月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名譽理事長。1995年離臺,僑居美國夏威夷。
  逝世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時50分,在美國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勞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醫院病逝,享壽101歲。
  對於張學良雖然活命良久,卻從來沒有回過大陸這個問題。答案有的歸咎於身體原因,有張晚年歸信基督教的信仰原因,也有歸咎兩岸的政治原因。對於兩岸政治因素一項,有人認為張學良不想表態偏嚮兩岸中任何一方的政權。
年表 Chronology
  1901年誕生 1歲
  6月3日(農歷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張學良生在逃難中的大馬車上,養育在遼寧省臺安縣九間鄉鄂傢村張傢窩堡屯。因其父張作霖這天打了勝仗故得一小名——雙喜
  也因其生日與其父張作霖的遇難日是農歷的同一天(即1928年的6月4日,也是農歷四月十七日),故張學良從不在這一天過生日。
  1907年 7歲
  從師名儒崔名耀(崔駿聲),讀四書五經。胞弟學銘出生。
  1908年2月,與於文鬥長女於鳳至訂婚。
  1911年 11歲
  4月,生母趙氏病故,年底隨庶母盧夫人進奉天(今瀋陽)。
  1913年11月,師從金梁(金息侯)學習。
  1915年 15歲
  步入社會。參加反對袁世凱勾結日本帝國主義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遊行示威活動。
  1916年 16歲
  奉父命和長他3歲的於鳳至結婚,生有一女三男。
  春,經周大文介紹參加奉天基督教青年會,常有閻寶航陪同參加活動。拜奉天督軍署英文科科長為師學習英文,結識了普萊德等一批外國朋友。
  1919年 19歲
  3月,張學良入東北陸軍講武堂學習炮科,結識進步教官郭鬆齡;以優異的成績於第二年4月畢業。當年授陸軍炮兵上校軍銜。
  1920年 20歲
  6月2日,任奉天暫編陸軍第三混成旅旅長(東三省巡閱使署衛隊旅旅長)。
  11月,晉升陸軍少將。
  12月17日,任奉天陸軍第三混成旅第二團團長,是年秋,率軍赴吉林剿匪。
  1921年 21歲
  由本莊繁陪同,與張作相赴日參觀秋操。歸國後,建議其父改革軍製、整頓紀律、嚴格訓練,張作霖采納了他的建議。
  1922年 22歲
  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任“鎮威軍”東路軍第二梯隊司令。
  6月中旬,在山海關一綫組織敗兵迎擊直軍主力,阻止了直軍進攻。6月17日奉直簽約議和,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
  7月,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設立“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張學良任參謀長,進行“整軍經武”。
  7月薪4日,任東三省陸軍整理處參謀長。9月兼任東三省航空處督辦。
  1924年 24歲
  4月8日,任奉天陸軍第27師師長。5月初又兼任東三省交通委員會委員。
  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張學良任鎮威軍第三軍軍長,與第一軍組成“一、三聯軍”,擔任山海關一綫的主攻任務,打敗直軍主力,從此,一舉揚名。
  11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奉軍入關,張任津榆駐軍司令。
  1925年 25歲
  4月,授陸軍中將軍銜。
  5月,任東三省陸軍訓練處副監。
  8月,任東北航空學校監督和東北航空處飛鵬隊隊長。
  10月,任鎮威軍第三集團軍軍團長,赴秦皇島收編渤海艦隊,擴大了奉軍的海軍力量。
  11月22日,郭鬆齡在灤州發表反奉通電。張學良三次要求見郭鬆齡,被郭拒絶,但郭鬆齡寫信嚮張學良表白忠心:起兵倒戈,“成則公之事業,敗則齡之末局”。
  11月30日,張作霖發佈討郭令,張學良被委任為前綫總指揮,在巨流河與郭鬆齡展開激戰。12月24日,郭鬆齡反奉失敗。翌日,郭氏夫婦被害。
  1926年 26歲
  3月,張作霖與吳佩孚聯合,進攻國民軍。
  6月,張學良任安國軍陸軍第三方面軍軍團長。
  8月,任東北陸軍講武堂監督。
  12月,張作霖在天津就任安國軍總司令。令張學良負責京、津地區的警備任務。
  1927年 27歲
  3月,率三、四方面軍到河南與北伐軍對抗。
  5月,在河南和北伐軍作戰失敗,率軍北撤。
  6月18日,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張學良授陸軍上將軍銜。
  1928年 28歲
  4月,勸其父息兵罷戰,撤軍關外。並致電閻錫山:“實不忍奉晉相見以兵,糜爛北方。”
  6月3日,張作霖下令息兵出關。撤兵一事由張學良負責,自己先行返奉。
  6月4日,張作霖在瀋陽附近的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謀害。
  6月18日,張學良微服返奉。19日任奉天軍務督辦。21日公佈張作霖死訊,開始發喪。
  7月2日,東三省議會一致推舉張學良為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兼奉天省保安司令,3日,就任本兼各職。
  7月底,東北海軍總司令部成立,張學良任東北海軍總司令。
  8月16日,兼任東北大學校長、哈爾濱工業大學理事會主席。
  11月30日,就任東北航空司令。
  12月29日,宣佈東三省易幟,與南京政府實行統一合作,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奉軍結束,東北軍誕生。
  1929年 29歲
  1月9日,出任東北政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後改稱主席)。
  1月10日,“以妨礙統一,阻撓新政”的罪名處决了楊宇霆和常蔭槐。鞏固了統率東北軍的地位。
  1月,任開拓長途鐵軌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名譽監理。
  2月,任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7月,受蔣介石唆使,挑起“中東路事件”。
  11月,蘇軍嚮東北軍進攻,東北軍戰敗,雙方派代表和談。
  12月22日,《伯力議定書》簽定,“中東路事件”得到解决。
  1930年 30歲
  3月,任國民政府國防委員會委員和東北交通大學校長、復州煤礦股東。
  4月,爆發了蔣、馮、閻、李新軍閥中原大戰。
  7月2日,張學良去葫蘆島主挂築港開工典禮。
  9月18日,發表巧電,擁護中央,倡導和平。要求各方“即日罷兵,以紓民睏”。
  9月19日,命令東北軍將領於學忠、王樹常率20萬大軍入關,武裝調停中原大戰。反蔣聯軍失敗。
  10月9日,在瀋陽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1月7日,赴南京列席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受到隆重歡迎。同月24日,任國民政府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1年 31歲
  3月26日,任國民黨東北黨務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4月18日,由瀋陽移至北平順承王府辦公。19日正式成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行營,節制冀、晉、察、綏、遼、吉、黑、熱八省軍務。
  5月2日,赴南京參加國民會議,任主席團成員。28日,因患重傷寒住進北平協和醫院調養。
  7月23日,通電討石,調東北軍主力入關。
  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製造“柳條湖事件”,以此為藉口,炮擊東北軍北大營。東北軍奉命不抵抗。一夜之間瀋陽失守。此為“九·一八”事變。
  9月21日,張學良召集北平名流,討論對東北問題的對策,决定依賴“國聯”,聽命中央。
  11月16日,國民政府改任張學良為北平綏靖公署主任。
  12月27日,張學良電告南京國民政府,日軍長驅直入,錦州危急。
  1932 32歲
  2月29日,章太炎抵北平勸說張學良武裝抗日,張學良有口難言,告之蔣介石不抵抗密令。
  8月20日,國民政府任命張學良為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
  1933年 33歲
  1月1日,榆關抗戰爆發。3日,山海關失守。
  1月,任北平政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和第一集團軍司令。
  2月,任華北集團總司令兼第一方面軍總指揮,率軍進行長城抗戰。
  2月21日,熱河抗戰爆發。
  3月4日,承德失守。
  3月9日,與蔣介石在保定車站會晤,蔣暗示其下野。
  3月11日,發表辭職通電。內稱:“此次蔣公北來。會商之下,益覺餘今日之引咎辭職,即所以效忠黨國,鞏固中央之最善方法,故毅然下野,以謝國人。”
  3月12日,蔣介石致電張學良、何應欽稱:“漢兄離平時,代委員長職務準交敬之兄接代,以免職務中斷也。”張遵電正式將國民軍事委員會北平軍分會代理委員長職務交給何應欽。是日,偕夫人於鳳至及趙一荻、端納等從北平清河機場離平,當天下午抵達上海。出國前張學良决心戒毒,閉門謝客。並且撰戒毒條幅:“陋習好改志為鑒,頑癥難治心作醫。”
  4月11日,由上海偕眷屬乘意大利郵輪起程出國。
  4月上旬,致書東北軍將領及東北名流,勉勵他們要親如手足,患難與共,準備收復東北為最大責任。“武要保存東北軍實力,文要發展東北大學。”
  5月4日,到達意大利布林迪西巷。當晚乘特別快車到達羅馬,投宿於“古蘭特”賓館。
  5月8日,張學良得知馬占山、李杜、蘇炳文由蘇經歐洲回國,便邀其到羅馬會晤。馬、李、蘇於是日抵羅馬謁張。
  張贊揚馬等奮力抗日之精神,鼓勵他們回國後不忘國恥,繼續抗日鬥爭。
  5月12日,自意大利致書王樹翰稱:“現雖寄身海外,但有三事尚不敢忘:一曰國難,二曰鄉患,三曰傢仇。”並附寄張在羅馬拍攝的照片一張。
  5月26日,由羅馬致電萬福麟,勸告東北軍各將領,宜一致團结,服從蔣介石指揮,堅决抗日。
  6月上旬,在羅馬期間,專心研究法西斯黨運動及組織,曾與意皇及首相墨索裏尼晤談數次。還多次訪問意空軍司令部,考察其航空事業。
  6月20日前後,張學良由羅馬經巴黎去倫敦。又飛回羅馬。
  7月1日,東北軍將領電請張學良回國,張於是日復電稱:“最近有令張學良回國之風說,但目下餘正視察歐洲各地,至少3個月內,絶不能回國。
  7月11日,在羅馬會見出席國際經濟會議後回國途中的中國代表宋子文,交換對國內局勢意見。
  7月14日,出席墨索裏尼歡迎宋子文的宴會。
  7月22日,張學良從意大利米蘭飛抵巴黎,法國總理達拉迪派代表歡迎。顧維鈞亦到機場歡迎。並在巴黎會晤法國航空部長柯特,參觀法國航空事業。
  7月30日,攜傢屬再次飛抵倫敦,次日赴金斯頓奧剋爾飛機製造所參觀,還參觀了當地的軍需品製造工廠。
  8月10日,赴樸茨茅斯參觀樸茨斯造船廠。海軍司令在官捨設宴款待。張還在航空母艦上詳細參觀海軍每周之操演,至晚始返倫敦。
  8月下旬,在倫敦對路透社記者談話:“此行頗有利,現時餘重得較離中國時增重28磅,且身體較前健壯。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請張統率東北軍移駐新疆。張回電稱:移駐新疆,雖無異議,但需查後再作答,於是張電羅文幹赴新疆實地考察。此計劃後因汪精衛、鬍漢民等反對,加之此時張學良回國會對已見好轉之中日關係不利,故蔣拒絶其回國。
  9月10日,張學良赴德國柏林考察訪問。
  9月下旬,張學良與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陳策赴德國德尼司登陸軍學校參觀,並檢閱該校學員。
  10月1日,抵達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謁見古斯達阿剋五世皇帝,並出席阿德無殿下之午宴。
  10月2號,考察“二福斯”兵工廠,“芬斯歐剋”造約廠,同日飛倫敦。
  10月14日,飛芬蘭訪問,訪問芬蘭後本擬訪問蘇聯,經聯繫,因蘇不予接待而作罷。在結束對芬蘭訪問後,仍飛回倫敦。
  11月28日,張學良在倫敦對新聞記者談話:餘之歸國全因個人私事。原本擬訪問蘇俄後由西伯利亞歸國,現已終止此議,改經由法、意各國直達上海。
  11月下旬,在“福建事變”發生後,有人勸告東北軍加入反蔣鬥爭,而蔣介石又想調東北軍入閩“平亂”,於是東北軍將領致電張學良,報告閩變後的國內形勢,“務必立即返回”。
  12月1日,張學良由倫敦飛巴黎。他對人說,餘此次抵巴黎,衹是經過,無訪問巴黎以外地方之計劃。
  12月8日,謁見墨索裏尼辭行。墨索裏尼親自授予張學良意皇之大十字勳章。
  12月9日,預定15日乘由威尼斯啓航之昆特帕爾特號輪船回國。並電告萬福麟等東北軍將領及在香港的鬍漢民。15日偕秘書瀋同祖及翻譯等起程回國。
  12月23日,歡迎張學良委員會在上海成立。高紀毅、榮臻、富雙英等人24日經津赴滬。萬福麟、王以哲、王樹常等東北軍將領25日聚議於萬傢,先謀東北軍之團结,嚮中央請願,請必命張學良為東北軍統帥。
  1934年 34歲
  1月8日,由海外返回上海。
  3月1日,在武昌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總司令部”副總司令職,代行總司令職責。
  1935年 35歲
  2月5日,赴廬山見蔣介石。蔣限期3個月肅清豫鄂皖三省境內的紅軍。
  3月1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
  4月2日,授陸軍一級上將軍銜。
  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務。設總司令部於西安市。29日,去南京參加國民黨六中全會,臨行前叮囑部下,沒有他的命令不許輕舉妄動。
  11月22日,任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
  12月,赴南京參加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會後赴上海會見杜重遠、李杜,堅定了抗日决心。
  1936年 36歲
  1月初,在洛川前綫指揮所,會見了在洛川戰役中被紅軍俘虜的原東北軍107師619團團長高福源。高介紹了共産黨的主張。是月6日會見中共人士潘漢年。
  6月15日,長安軍官訓練團成立,張任副團長、代團長。18日張學良出資創辦《西京民報》,宣傳東北軍復土還鄉,團结抗日思想。22日,張學良發表《中國的出路唯有抗日》的演講,表明了他的抗日决心。
  9月,任“抗日同志會中央委員會主席”(這是由他直接領導的宣傳、鼓動抗日的政治性秘密組織)。
  10月29日,飛往洛陽,繼續勸蔣抗日,遭蔣怒斥。
  11月27日,上書蔣介石,請纓抗戰,遭蔣嚴詞拒絶。
  12月2日,去洛陽見蔣,告之西安情勢。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
  12月4日,蔣介石抵西安。調幾十萬大軍“進剿”紅軍。張與楊再次嚮蔣諍諫,又遭訓斥。
  12月8日,與楊虎城秘密商議,勸諫不通,衹能“兵諫”。西安數千名學生為紀念“一二·九”一周年舉行遊行示威,前往臨潼嚮蔣請願。蔣下令“格殺勿論”。張學良親自追到東郊十裏鋪勸阻說:“保證一星期內用事實來答復他們。”
  12月10日,蔣介石召集軍事會議,决定12日發佈第六次“圍剿”紅軍命令。張、楊决心不再與紅軍作戰,要搶先打亂他的計劃。11日晚,張到華清池嚮蔣苦諫,毫無結果。蔣决定把東北軍調到福建,是日晚張、楊决定“兵諫”,並進行具體部署。
  12月12日,他與楊虎城將軍,為救國救民,力輓狂瀾,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發表通電,提出“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停止一切內戰,釋放愛國領袖,開展民主愛國運動,保證人民政治自由,遵行總理遺囑,如開救國會議”等入項愛國主張。並致電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團到西安,商討抗日救國大計。
  12月14日,在西安電臺嚮全國發表廣播講話。取消“西北剿總”,組織“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張學良任主任委員。
  12月17日,與紅軍代表周恩來會談。
  12月20日,與端納會談,和楊虎城共同發表《告東北軍、十七路軍將士書》,號召兩軍將士不惜一切爭取中華民族解放。
  12月22日,宋美齡到西安,晚上,張學良和楊虎城、周恩來一起與宋子文、宋美齡舉行會談。
  12月23日,會談達成六項協議。蔣介石口頭答應,但不簽字,以領袖“人格”作保證。張學良决定釋放蔣介石,並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12月24日,周恩來在張學良的陪同下會見蔣介石。
  12月25日,會見楊虎城和東、西北軍高級將領,嚮他們表示釋放蔣介石。下午3時親自送蔣返京。當日,抵洛陽。
  12月26日,蔣介石與張學良各乘飛機先後飛抵南京。張學良暫住南京宋子文公館。
  12月30日,南京政府任命李烈鈞為審判長,對張學良進行軍法會審。
  12月31日,軍法會審結果,張學良被判處十年有期徒刑。剝奪公民權5年,他從宋子文公館移住南京中山門外孔祥熙公館。
  1937年 37歲
  元旦,張學良發表《告東北軍將士書》,勉勵東北軍精誠團结,加緊訓練,待命殺適度,收復東北。
  1月4日,國民政府發佈‘特赦令’,但仍將張學良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張從此開始幽居生涯。
  1月13日,遷移浙江奉化溪口鎮雪竇山中國旅行社。
  2月7日,“二二事件”發生後,張學良寫信給於學忠稱:“話不知從何說,淚不知從何流。”
  2月17日,緻函於學忠,希望維護東北軍團结。
  3月30日,於學忠到溪口見張。
  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實現。
  9月秋節,張學良嚮蔣介石提出參加抗戰,蔣要他“好好讀書”。
  鼕,遷移安徽黃山“聽濤居”。十天後遷移江西萍鄉“絳園”。
  1938年 38歲
  1月,遷移湖南郴州蘇仙嶺。
  3月,遷移湘西沅陵鳳凰山。
  9月,湖南省主席張治中到鳳凰山看望張學良張學良寫信給蔣介石,請張治中代轉,再次提出參加抗戰,結果石沉大海。
  1939年 39歲
  11月下旬,日軍進犯湖南,張又遷移貴州修文縣陽明洞。
  1940年 40歲
  2月,於鳳至因病赴美就醫,趙一荻由香港到陽明洞陪張幽居。
  1941年 41歲
  5月,張因患盲腸炎到貴州中央醫院做手術,出院後移住貴陽黔靈山麒麟洞。
  1942年 42歲
  2月,遷移貴州開陽縣劉育鄉。
  1944年 44歲
  春,移居距息蜂縣15華裏的陽朗壩。
  初鼕,日軍進犯湘南,貴陽告急,張遷移黔北桐梓縣天門洞。
  1945年 45歲
  春,東北籍國民黨中央委員莫德惠到桐梓天門洞。
  1946年 46歲
  11月2日,遷移重慶戴笠公館。不久被騙到臺灣新竹井上溫泉(也稱清泉)。
  1947年 47歲
  3月7日,托前往看他的莫德惠給大姐首芳帶信,求其買大字《明史》一部。
  10月,保密局設計委員會主任張嚴佛奉命陪張居住數月。
  是月,張治中夫婦到井上溫泉看望張學良。他托張治中嚮蔣介石提兩點要求:(一)恢復自由;(二)希望劉乙光搬出本該由他居住的房子。張治中的此次控訪引起蔣的不快。蔣介石手諭:“以後非經他批準,任何不人不得見張學良”。
  1954年 54歲
  5月下旬,在蔣介石官邸與蔣晤面。
  1955年 55歲
  蔣介石要寫《蘇俄在中國》,因對“西安事變”不瞭解,請張學良寫出來。張乃寫信給蔣,說此事本至死不寫的,今你鞠躬下問,我就鞠躬以告,乃至詳述經過。此信長達20萬字(蔣介石看後,嘆服其文筆,要張學良多寫些北洋時代的事)。蔣將此信交給蔣經國,蔣經國又批交軍中當教材,因而發表在《希望》雜志上。張學良得知後,寫信給蔣介石。提出不同意見。蔣接信後,責怪下來,《希望》雜志就此停刊。
  1956年 56歲
  張學良在蔣介石的英文老師董顯光、東海大學校長曾約農的引領下,皈依基督教,從此不再治史,也不再寫文章。
  1957年 57歲
  9月,蔣介石70壽辰前夕,張學良托人送蔣一塊金表,以示祝賀。蔣介石回贈一根拐仗,表示謝意。
  1959 59歲
  蔣介石下令解除對張學良的管束。張學良提出要在臺北市郊自己蓋房。蔣經國表示贊成,並親自在臺北市北投復興崗給張學良選擇地皮。
  1961年 61歲
  張學良新居落成後,蔣經國給張送了一套客房用的傢具。此房是棟兩層小樓,位於北投路70號。張學良自己買了一部二手福特汽車,可以自由進城拜訪張群、莫德惠老朋友。在臺的親朋故舊偶爾也去看望他。
  8月30日傍晚,張學良在寓所會見了他的長女張閭瑛及丈夫陶鵬飛教授。這是他25年來首閃見到他久別的女兒和他未曾謀面的女婿。
  8月,周鯨文應臺北“國民政府”之邀,出席陽明山座談會。經有關方面批準,前去會見分別25年的老朋友張學良
  1964年 64歲
  7月4日,64歲的張學良與53歲的趙一荻正式結婚。他們經過20多年與世隔絶、相依為命的生活後,在臺北杭州南路美國人吉米·愛爾竇的傢中舉行婚禮。愛爾竇是張學良的老朋友,證婚人是年已百歲的陳維屏牧師。女方證婚人是黃仁霖。13人的來賓中有宋美齡、張群、王新衡、莫德惠、何世禮、馮庸等。
  1966 66歲
  7月,周鯨人又一次到臺訪問張學良。這時張學良正在參加美國一傢神學院的聖經函授學習,並著手翻譯一本有關基督教的書。精神更集中宗教了。
  1971年 71歲
  周鯨文再次訪張學良,被警察人員擋駕,說張先生旅遊去了。
  1975年 75歲
  4月5日,蔣介石在臺北士林官邸去世。次日,張群電話告訴張學良
  4月8日,張學良和趙一荻前去吊唁,並送去自己題寫的輓聯:“關懷之殷,情同骨肉,政見之爭 ,宛若仇讎。”
  1976年 76歲
  張大千從巴西回臺定居,在臺北市郊外雙溪自建摩耶精捨。張學良與這位老朋友經常會晤。後來在張大千的提議下,張學良、張群、王新衡(監視張學良的特務,後來成為朋友),每月在摩耶精捨歡聚一次,人稱“三張一王團團會”。
  蔣經國當上臺灣“行政院長”後,張學良與蔣經國達成君子協定,每半年兩人會面一次。
  1978年 78歲
  蔣經國被選為臺灣的“總統”,第一個打電話祝賀蔣經國的就是張學良
  1979年 79歲
  10月5日(中秋節)下午,張學良應邀,到蔣經國官邸參加蔣經國夫婦舉行的中秋節茶話會。這時張學良在臺北第一次露面。前去參加的還有張群、何應欽和張大千等。10月10日,參加“雙十節”慶祝大會,就座中央觀禮臺上。
  1980年 80歲
  春,張學良的好友、前東北大學校長馮庸去世,張學良、趙一荻前去參加追思禮拜。
  9月,四子閭琳到臺北看望父母親張學良和趙一荻。
  10月20日,張學良偕夫人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祖詒和副參謀長馬安瀾陪同,訪問金門,眺望大陸。
  1981年 81歲
  9月18日,到臺北榮民總醫院看望齊世英。
  1983年 83歲
  4月2日,任張大千治喪委員會委員。
  1984年 84歲
  6月,張學良五弟張學林之女張閭蘅從香港到北京談商務時,受伯父之托特地看望呂正操,並介紹了張學良在臺北的情況。
  1985年 85歲
  12月25日,看西安事變影片時,因心情激動沒看完就離去。
  1986年 86歲
  3月13日,張學良與趙一荻陪同張群遊覽桃園竜潭小人國。
  1987年初,張學良又托張閭蘅帶給呂正操詩作。
  1988年 88歲
  1月14,張學良到臺北榮軍總醫院懷遠堂吊唁蔣經國,並嚮他這位老朋友深鞠躬。
  3月4日,東北大學在美校友會邀張學良赴美參加東北大學建校65周年和張學良兼任校長60周年紀念會,由於臺灣當局未予允準,未能成行。會後50多位學者和熱心人士聯署簽名,成立 了“爭取張學良將軍全面自由”執行委員會,並緻函繼任“總統”李登輝。要求李作出答復。當局迫於無奈,讓有關人士“同張學良進行商討”,决定以發表公開信的方式處理這件事。是月26日,臺灣各大報紙都在顯著位置登載了以張學良名義寫的公開信。
  1989年 89歲
  5月31日,張學良復函日本人池宮成晃:“華函奉悉,老配林下寒居,素不見來客,警請原宥。老朽年歲衰邁,目朦手軟,又乏記室,對於一般信件素不作復。感先生素昧平生,遠邦厚誼,破例勉為動筆,字跡草率,文句粗陋,先生當可見及矣。願上帝祝福!”
  11月26日,張學良給居住上海的杜重遠夫人侯禦之復信:“禦之夫人惠鑒:11月10日來信及照片8張俱已收到,我十分欣慰。你辛苦扶養子女成人,仲(重)遠有知,當已含笑地下也。我也為你驕傲。我目力衰退,書寫費力,恕不多寫,願上帝祝福你!”
  1990年 90歲
  1月30日,於鳳至在美逝世,享年92歲。
  6月1日,臺灣各界人士慶祝張學良90華誕。
  6月3日,是張學良90華誕。5月30日,鄧穎超特電祝賀。
  5月末,張學良書寄呂正操《謁延平祠舊作》。
  6月6日,東北大學校友會等在瀋陽慶祝張學良將軍90華誕。
  6月17日和8月3日,日本 NHK電視臺采訪組三次訪問張學良
  1991年 91歲
  1月5日,為紐約東北同鄉會刊題主導:“讀物思鄉。”
  2月7日,張學良給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遼寧大學歷史係教授張德良和周毅復信:德良、毅二鄉弟:來信寄來的《東北軍史》和《張學良將軍詩詞註釋》已收到,謝謝。餘老矣,恕目不佳,不能多寫,寫字相當睏難,請原宥。願上帝祝福!又為張德良、周毅兩位教授親筆題寫:“愛人如己”。
  2月16日,張學良復函瀋陽張學良陳列館:“敬啓者:茲收到《張學良將軍》共五册,十分感謝,專此萬事如意。
  3月10日,張學良與夫人趙一荻赴美探親。
  3月14日,張學良夫婦去了兒子張閭琳居住的洛杉磯。
  3月29日,原東北學大學秘書長、代校長寧恩承從美國給閻寶航女兒、上海申大集團董事長閻明光傳來信息:“漢公亟願見見你和明復,談玉衡(閻寶航,字玉衡)基金會和統一問題,請辦理來美手續,早日相晤。”
  4月10日,張學良單獨去到紐約。
  4月17日,張學良在紐約公開露面。
  5月3日,張學良接受紐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記者魏碧洲的采訪。
  5月11日,張學良在美國紐約接受“美國之音”記者訪問。
  5月18日,又接受美國之音“新聞廣角鏡”節目記者采訪。
  6月25日,張學良結束了在美國105天的控親訪友和旅遊,從舊金山返回臺北。
  6月底,張學良在臺北寓所收到了來自大陸的陌生信件。
  這是來自江蘇江陰一個叫張靜華的17歲的農傢少女寫給張學良的信:“張爺爺,你一直是我最敬佩的人。從小到現在,哪怕到將來,當我剛懂事的時候,我爸爸便給我講你的故事。說你是一個真正的東北漢子。想當年,你愛國憂民。為抗戰的勝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爺爺,你什麽時候能回來看一看,聚一聚,讓我們舉杯同慶?我想,大概不會太遠了吧?”張學良挎不住激動,提筆為張靜華復信:“靜華小妹妹:你的信和相片全收到了。你很關心我們,謝謝你。隨信附上近照一張,以慰情懷。願上帝祝福您!”
  12月21日,張學良為“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題寫了院名。
  1992年 92歲
  7月12日,鄧穎超在北京逝世。張學良得知後,委托張閭蘅嚮設在中南海西花廳的鄧穎超靈堂敬獻花籃。花籃的緞帶上著:“鄧大姐穎超千古 張學良、趙一荻敬輓”。
  9月11日,張學良在臺北北投寓所首次接受大陸記者采訪。他說:“衹要時機成熟,國傢一定能統一,希望國共兩黨第三次談判早日實現。”
  10月,張學良收到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院長王盛烈教授題贈的“關東秋爽,故鄉明月”字幅和幾位著名畫傢合作的《青鬆梅鶴圖》,贊賞晃已。他接受了擔任中國同澤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的聘書並留影。
  11月13日,張捷遷教授為東北大學復校奔波於海峽兩岸。是日,張捷遷受托將東北大學的聘書送呈張學良。張欣然同意同任剛復校的東北大學名譽校長和名譽董事長。
  1993年 93歲
  3月8日,國傢教委正式批準東北大學復校。新的東北大學校名,由張學良題寫。
  4月19日,《文匯報》記者采訪張學良
  4月,張學良去臺北中山堂觀看北京京劇團的演出。
  7月,耿其昌、李維康夫婦等赴臺演出,與張學良將軍歡聚達八次之多。
  1995 95歲
  3月26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的周毅、連軍、常景興、趙雙城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
  6月1日,東北大學黨委書記蔣仲樂和校長赫冀成到夏威夷拜見張學良
  6月,日本大阪外國語大學教授西村成雄到夏威夷拜訪了張學良
  1996年 96歲
  6月1日,在美國夏威夷異常興奮地度過95歲壽辰。中國京劇院老生演員於魁智率該院琴師趙建華、鼓師蘇廣忠、旦角演員馬小曼(京劇藝術大師馬連良之女)飛抵夏威夷,祝賀張學良95歲壽辰,並贈送用中國京劇臉譜精心繪製的大幅“壽字圖”。
  1997年 97歲
  6月6日,在夏威夷會見了率團訪美的瀋陽市市長慕綏新。
  1998年 98歲
  1月,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張友坤教授赴美拜會了張將軍,贈送《張學良年譜》,轉交了親屬、故舊托帶信件和新年賀卡。
  6月,《開國領袖毛澤東》作者王朝柱、張學良之侄張鵬舉和外甥女王秦等到夏威夷給張學良慶賀98歲華誕。
  1999年 99歲
  6月,瀋陽電視臺采訪組趙傑等赴美采訪張學良
  12月25日,張學良研究會副會長趙雙城赴美拜訪張學良,並贈送“中華世紀寶鼎”。
  2000年 100歲
  3月12日,張學良暨東北軍史研究會會長張德良、副會長王維凡、秘書長周毅到夏威夷謁見張學良並合影留念。
  6月,夏威夷時間22日上午11點11分,陪伴張學良將軍大半生,人稱“趙四小姐”的張學良夫人趙一荻女士,因肺炎及並發癥,逝世於檀香山史特勞比醫院,享年88歲。張學良遽然痛失老伴十分傷痛,沉默不語地坐在輪椅上,淚水緩緩流下來。
  2001年 101歲
  10月14日,張學良將軍因病搶救無效在美國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歲。
  張學良在美期間曾道出了張氏祖上本姓李的內幕,此事發生在永樂4年,因為張傢姑娘嫁到了李傢但張傢無子,於是邊從李傢抱過一子作為繼承人,後來李傢卻又無子嗣了,於是張學良曾嚮其父提出要將自己再過繼給李傢,張作霖口頭連連稱善,但最後此事還是不瞭瞭之。
  張學良,一個扭轉了中國史,改寫了世界史的一代少帥。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他讓世界知道了中華民族抗日的决心。望讀者看完後,為這位曾加快中國的統一而鞠躬盡瘁的東北少帥祈禱,願他在天堂享受真自由!
張學良故居 Former Residence of Zhang Xueliang
  張學良故居坐落瀋陽法租界32號路(今和平區赤峰道78號),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樓房。張氏在二、三十年代來津常住此處。
  張氏故居有前後兩幢磚木結構樓房,前樓建於1921年,為三層帶地下室;後樓為二層,建於1926年。兩幢共有樓房42間,建築面積1270.4平方米。建築總面積1401.65平方米,總占地面積1.495市畝。
  該所建築造型豪華、美觀、大方。前樓正面二、三層設有屋頂平臺;室內寬大考究,內部樓梯、地板、門窗等均采用菲律賓木料;衛生設備具全,院內廣植草坪。
  該樓以張壽懿(張作霖五夫人)名義購自法國領事館。1949年後張壽懿去香港,由其子張學銓管理出租。1956年進行私房改造後由國傢經營,1960年改按公産掌管。
對於張學良的評價 Evaluation of Zhang Xueliang
  張學良對中國的最大貢獻,莫過於東北易幟。1928年,在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執掌了東北軍政大權。面對日本人的步步緊逼,張學良毅然决定倒嚮南京,青天白日旗在東北飄起。從此,中國實現了辛亥以來的第一次統一。儘管這個統一還有許多問題,但卻在民國史上是劃時代的。在這一點上,張學良功不可沒。
  易幟以後,張學良積極對抗日本,在他的主持下,東北各省設立了國民黨省黨部,國民政府在東北建立了新的交通委員會,營建自己的鐵路係統和電信係統,發展葫蘆島港以對抗日本治下的大連港,拒絶延長日本的租藉地,禁止當地群衆為日本人工作,以製止日本人在東北的礦山開採和森林采伐。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東北有大量日籍朝鮮人失業,山東(特別是青島)的日籍朝鮮人則大量移民東北,加劇了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正是這一局勢,使日本人把南滿株式會社的危機看作是中國人排日的結果。特別是日本軍隊的極端分子,為了保住日本在東北的侵略權益而挑起了九一八事變。
  從1928年到1931年,除了對抗日本外,張學良對蘇俄也日益強硬。1927年,隨着國共合作的破裂,蘇聯與國民政府不再合作。1928年底東北易幟以後,在蔣介石的支持下,張學良試圖強行收回中東路的權益,引起了中蘇之間的中東路衝突。在這種情況下, 1929年7月18日,蘇聯政府宣佈正式與中國斷交。中蘇斷交後,張學良與蘇軍又發生武裝衝突,但是,東北軍同蘇聯紅軍的戰鬥力相差過於懸殊,張學良失敗。此後,雙方於1929年12月22日簽訂了《伯力會議議定書》,承認中東路恢復衝突前的狀況,並規定1930年1月25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議,討論中東路問題,協商中蘇復交和通商事宜。1930年10月11日,中蘇莫斯科會議召開,中方代表為莫德惠,根據蔣介石的指示,堅决主張中國收回中東路,堅持到底,不辱使命,因此,在中東路問題上就陷入僵局,根本未涉及復交和通商問題。會議一直開到1931年10月7日,前後會談25次,由於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被日本占領,中蘇關於中東路的談判中斷。
  九·一八事變大傢都熟悉,張學良在九·一八的不抵抗,正是睏擾了他一輩子的奇恥大辱。但是,讓我們設身處地為少帥想想:東北易幟的目的,就是依賴全國的力量抗拒日本和蘇俄。僅僅靠東北自己的力量,能同日本作戰嗎?綏芬河、諾門坎與蘇俄軍事對抗的失敗,很明顯是前車之鑒。在抗日問題上,張學良打定主意服從中央。而此時的中央,根本沒有對日開戰的實力和準備。那些認為僅僅靠着東北軍就能在九·一八事變中擊退日本的網友,不光是對事變前夕東北的雙方兵力狀況不清楚,而且恐怕有點判斷上的偏差,同那種認為三元裏抗英式的舉動就能打敗英國人的思路是類似的。說這些,並不是給張學良洗清罪名。不論有什麽理由,不抵抗也是民族恥辱。抵抗打不過,不抵抗是民族罪人,這種兩難之火,烤炙着張學良的良知。後來發動西安事變的動因,正在於此。
  關於西安事變,是評價張學良的一個關鍵。在這一點上,海峽兩岸的分歧最大。西安事變的實際後果大傢都是十分清楚的,分歧最大正是在這種後果上而不是在動因上。至於有的朋友說西安事變同共産國際有關,僅僅是傳言,從能找到的史料看,沒有任何依據。相反,共産國際事先根本不知道事變的消息,所以,事變後纔有塔斯社關於事變是日本人的陰謀、漢姦的策劃等等說法。我個人以為,張學良洗刷自己不抵抗將軍名聲的因素,在事變起因中占極大比重。至於楊虎城和中共,則是出於另外的考慮。多年以後張學良在對西安事變的自我評價中,稱其誤長官,害朋友,毀部下,莫此為甚(見鳳凰衛視專訪),值得深思。關於西安事變的書籍非常多,其中《輓救危亡的史詩》(廣西師大出版社《抗日戰爭史從書》的一種)較好,儘管該書的觀點非常正統,但史料是最詳實的,也是相當準確的。
  西安事變以前,張學良秘密與中共接洽,很大程度上是對中共關於抗日宣傳的響應。張學良當時認為,中共的抗日主張是真誠的。在談判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麯。對於中共堅持要從山西出兵抗日的舉措,張學良很不理解,他對周恩來、李剋農多次談到,要抗日,從綏遠出兵不是更直接?對此,中共沒有正面回答。另外,中共政策由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的變化,是張學良一手促成的(要瞭解這一政策的變化,必須看到《八一宣言》在國內沒有立即實施)。
  另外,西安事變後的談判也充分體現了幾方的不同立場。大體上,張學良不要地盤不要錢,衹要抗日;相比之下,楊虎城要地盤,中共既要地盤又要錢,而且為地盤和錢幾緻後來的談判破裂。這一情況,在當時的記載以及後來宋美齡、顧祝同等人的回憶中有相當詳細的描述。
  西安事變以後,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的舉措,是大手筆。正是如此,維護了蔣介石的威望,保證了蔣介石對抗戰的領導權威。對於蔣介石來說,軟禁張學良,也不是什麽個人恩怨,而是為瞭解决東北軍集團的遺留問題。對於這一點,國共雙方似乎都有點顧左右而言它。
  抗戰勝利之際,東北的接收成為國共雙方力爭的焦點,國民政府內有讓張學良出山的提議。如果南京方面讓張學良出面回到東北,情況可能會有很大不同。對此,中共有一個十分厲害的策略,率先嚮蔣介石建議,請張學良出來回東北。這恰恰加劇了蔣介石的疑慮,而徹底否定了讓張學良出山的提議。應該說,這個心理戰,中共打得十分漂亮。
  1949年以後,張學良成為國共雙方都十分敏感的人物。中共方面,一直寄希望於利用張學良的聲望。從詩作中,也可以看出來。1988年,呂正操(張學良的老部下)將1984年作的《浙東紀行》托張閭蘅(張學良五弟張學森之女)帶給張學良,雲:雁蕩奇圖屹浙東,剡溪九麯萬山中。以血洗血高格調,逃臺遷臺小易盈。西京談和安天下,羑裏課易求不同。思君長恨蓬山遠,雪竇雙楠盼漢公。詩中的含義,自可細細琢磨。而張學良答詩也很有意思,曰:白發催人老,虛名誤人深。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雲。充分反映了少帥的態度。
  1990年,張學良又將舊作《謁延平祠》寄給呂正操,雲: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鬍;豐功豈在遵明朝,確保臺灣入版圖。藉鄭成功的例子表明了自己的志嚮。對於自己的評價,他寫道:不怕死,不愛錢,丈夫决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張學良和國民黨整編66師中將師長李仲辛和徐州剿總中將參謀長李樹正的"兄弟情"
  與李仲辛和李樹正在南京有一定交情的張學良和趙四小姐曾經徵得蔣介石的同意,也出席李仲辛將軍的追悼會,看到和李師長相敬相愛,非常恩愛的李師長夫人周黛西女士哭得昏天黑地,死去活來,緊緊撫摸李仲辛不放,張學良想起十二年前既1936年西安事件前夕曾到南京和李仲辛見過面,談了很長時間,當時,兩人都相見恨晚,後來,張學良稱呼小他十一歲的李仲辛為仲辛弟,20多歲的李仲辛和比李仲辛還小一歲的李樹正稱呼他學良哥,後來,李仲辛擔任監視張學良的警衛部隊團長,李仲辛對張學良十分關心和照顧,吩咐給予張學良和趙四小姐一定自由活動空間,想到這裏,張學良流下眼淚,嘆道:"仲辛弟,36歲,36歲呀,這麽年輕."已經是徐州剿總中將參謀長35歲的李樹正及夫人葉芳娜也默默流淚.
  張學良對趙四小姐嘆息道:"仲辛弟作為國軍整編66師中將師長,他為黨國成仁,可是給他的賢慧非常愛他的妻子周黛西小姐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小妹,仲辛弟和你都是同年生人,都是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出生,死時纔36歲,真是英年早逝,痛心."漢卿哥,
電視劇《張學良》 TV drama "Zhang"
  片長:22集
  主要演員:
  劉勁 飾張學良
  宋曉瑛 飾於鳳至
  何琳 飾趙一荻
  孔祥玉 飾周恩來
  吳京安 飾蔣介石
  牟雲 飾宋美齡
  故事梗概:
  這是首部披露許多鮮為人知張學良故事的大型歷史連續劇,該劇從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拍至2001年張學良先生在美國夏威夷溘然長逝。劇中訴說了張學良與生命中三位重要女性的愛情、友情……以及漫長軟禁日子的心路歷程……同時展示了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因張學良而發生的激烈衝突和鬥爭。
  “我的傢在東北鬆花江上……”如泣如訴,音樂低轉百回,不絶於耳。浩森的大海,浪濤奔涌,暮年的張學良坐在夏威夷海灘邊,想起影響他後半生的“西安事變”……
  1936年12月,張、楊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以何應欽為首等親日派意欲軍事討伐西安,保蔣的安全,同時揭露國民黨內親日派的陰謀,在宋美齡、宋子文、周恩來等人的斡旋下,終於簽訂了和平解决西安事變的十條協議。
  蔣背信棄義,任命軍界泰鬥李烈鈞、西北軍幹將鹿鐘麟等組成專傢審判庭,開庭審理張,判决對張處十年有期徒刑,並予赦免,交軍事委員會管束。
  張在戴笠為首的特務分子監視下,開始了百年的滄桑流放歲月,相繼被轉移到湖南郴州、湘西鳳凰山,陽明洞、貴州麒麟油等地。於鳳至、趙四小姐串難與花輪流陪伴張……
  中華民國64年4月5日,蔣因病於臺北逝世,張前往祭奠……隨後張獲準赴美定居……在於鳳至的成全下,張與趙四小姐舉行了隆重的婚禮……
  兩岸三地為張歡慶百歲壽誕不久,趙四小姐走到了人生的終點。2001年,張也走完了他悲壯的一生,享年101歲。
  張學良將軍仙逝的消息撼動了全世界華人的心魄!江澤民主席鄭重地嚮張的親屬發去唁電,高度評價“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千古功臣,他的卓越貢獻和愛國風範,彪炳青史,為世人景仰。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永遠懷念張學良先生。”
其他 Other
  蔣介石是對張學良一生影響最大的歷史人物,而張晚年對蔣介石多有貶低,認為蔣“有大略無雄纔”。他說蔣為人失敗,思想頑固守舊,若有機會“真能(會)當皇帝。”“蔣經國就不同,所以我可以說,到臺灣以後,要不是蔣經國,蔣介石就沒有了,現在也是沒有了。”張表示:“介石沒有中心思想,他的中心思想就是他自己,(我)本來很尊重蔣先生,但後來不尊重,因蔣先生完全是自我主義。”訪問者提到:“我們在可大圖書館看見很多書,是說蔣先生對臺灣的貢獻。”張:“那大概都是國民黨寫出來的,要說蔣經國對臺灣有貢獻,我承認。蔣先生有什麽貢獻?”
  張學良對宋美齡懷感激情。 根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近日公佈的少帥張學良生前與宋美齡、蔣介石伉儷往來的信件顯示,宋美齡自1936年“西安事變”後,數十年一直對張學良備極保護、關懷,兩人往來信函反映其深厚情誼。張學良生前也說,他因為蔣夫人而保命。
  張學良批評蔣緯國是個“小醜”。
  王新衡嘗對張學良說,“蔣介石不用人才,衹用奴才”,張學良說何應欽就是一個奴才。
  張學良說宋藹齡是“壞蛋”。
  張學良最欣賞周恩來,他說“周恩來的人好厲害,他們都控製住了,連我的部下、楊虎城的部下都聽他的,他說出的話很有理。這個人好厲害,不但會講,也能處置事情,是我佩服的一個人。”。
  張學良93歲時寫一首風趣的詩:“自古英雄多好色,未必好色盡英雄;我雖並非英雄漢,惟有好色似英雄”。
  張學良對失東北與扣蔣可能頗有悔意。他獲取完全自由後定居夏威夷,卻終生不回大陸故裏。據楊大中先生回憶道,他在慶80私宴上對好友說“我是罪人中的罪人啊!”
  民國美男子
  張學良也是公認的民國美男子之一,少帥的風流倜儻,連當年墨索裏尼的女兒都對他一見傾心頗有好感。據傳張學良曾公開承認他很欣賞宋美齡。
  憶張學良
  遙想東北王,生子賢仲謀。 傢仇國恥恨,易幟雲自開。 揮師入中原,四海復安康。 一朝成罪人,千古傳功臣。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Zhang Xueliang
  張學良
    國將領,西安事變發動者。字漢卿,號毅庵。1901年6月3日(清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七)生。遼寧省海城縣人。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1919年 7日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授陸軍炮兵上校銜。1920年 6月升任奉軍旅長。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協助張作霖整軍。1924年 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任鎮威軍第三軍軍長,在山海關一帶作戰。1925年春,率部進駐天津,升任陸軍上將。1928年 6月,張作霖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張學良由奉係元老推為首領,繼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2月,他不顧日本的壓力,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他被任為國民政府委員、東北軍邊防司令長官和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1930年 6月受蔣介石任命為全國陸海空軍副司令。9月通電反對閻錫山、馮玉祥,並派東北軍入關,支持蔣介石贏得中原大戰的勝利(見蔣閻馮大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東北三省很快被日本關東軍占領。11月任國民黨四屆中央監察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933年4月, 被迫辭職,赴意大利考察。1934年2月回國,主張擁蔣介石為領袖以復興中國, 被任命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總司令。1935年 3月任軍事委員長武昌行營主任。10月,任西北“剿共”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猖獗,蔣介石一再妥協,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張學良面對既不能抗日復土,而“剿共”又屢遭失敗的嚴峻現實,逐漸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有所覺悟,認識到聯共抗日纔是唯一出路。1936年 4月他同中國共産黨代表周恩來會晤,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1936年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催逼張學良出兵“剿共”,否則將東北軍調往福建,西北軍調往安徽。張學良多次直言苦諫,要求蔣介石抗日,均被拒絶。12月12日,張學良聯合西安綏靖主任、第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通電全國,提出抗日救國八項主張。同時電請中共代表周恩來等到西安共商救國大計。14日,張、楊宣佈撤銷西北“剿共”總司令部,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經過中共代表周恩來等的調解並同宋子文、宋美齡等的談判,於12月24日達成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抗日救國;停止“剿共”政策,聯合紅軍抗日等六項協議。蔣介石承認六項協議,聲稱願以人格擔保。12月25日,張學良親送蔣介石回南京,被扣押軟禁,判處有期徒刑十年。次年1月4日在蔣介石授意下雖宣佈“特赦”,但“仍交軍事委員會嚴加管束”,從此過着無限期的軟禁生活。先後囚禁於浙江奉化、貴州、重慶、臺灣新竹等地。後移居臺北。
    參考書目 方正、俞興茂等編:《張學良和東北軍》,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1986。
     (蔡釗珍)
    
英文解釋
  1. :  Zhang Xueliang
近義詞
張漢卿
相關詞
臺灣歷史人物西安事變人大代表藥物化學歷史人物美女
中國歷史軍事中華民國東北軍政治傢陸軍中將遼寧人上海
周恩來蔣介石交際旅遊遼寧鞍山東北政治人物
中華民國考試院更多結果...
包含詞
張學良宅張學良碑
張學良畫傳張學良探微
張學良將軍張學良公館
張學良故居張學良禁地
天津張學良宅張學良基金會
張學良口述歷史張學良情愛檔案
百年傢族張學良張學良築港紀念碑
張學良第一幽禁地張學良教育基金會
張學良出生地紀念館趙四小姐與張學良將軍
張學良(1901- )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張學良、趙一荻私人相册-溫泉幽禁歲月一九四六-一九六0梨花海棠相伴老:張學良與趙一荻的情愛世界
張學良遺稿:幽禁期間自述、日記和信函張學良趙一荻私人相册-溫泉幽禁歲月一九四六-一九六0
張學良遺稿幽禁期間自述日記和信函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英雄閑說舊風流張學良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