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四川 >內江 > 張大千紀念館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張大千紀念館投訴電話內江市旅遊投訴電話:0832-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張大千紀念館座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張大千(1899-1983),中國當代著名畫傢,生於內江。自幼學畫,曾留學日本。其繪畫造詣高深,作品神韻秀麗,風格別具,被評為“當代第一畫傢”。紀念館占地31.46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塑有大千先生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簡單遊覽需時1小時左右,如果仔細觀賞張大千先生的畫,一天時間恐怕也不夠。
四川省內江市張大千紀念館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西林寺西側,南臨沱江,與市中區僅一江之隔,為紀念這位1899年生於內江的當代第一畫傢而修建。紀念館占地31.46畝,主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配有長廊、亭、榭、水池、花園、山石等,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建築風格。 館內收藏並展出大千先生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介紹了國畫大師一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生涯。館內園林佈局精巧、環境幽靜,是內江市區內風景秀麗的名勝.
景點簡介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內江市東興區東桐路圓頂山,西林寺西側,南臨沱江,與市中區僅一江之隔,為紀念這位1899年生於內江的當代第一畫傢而修建。紀念館占地31.46畝,主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配有長廊、亭、榭、水池、花園、山石等,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建築風格。 館內收藏並展出大千先生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介紹了國畫大師一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生涯。館內園林佈局精巧、環境幽靜,是內江市區內風景秀麗的名勝.
  張大千紀念館坐落於內江城北沱江東岩園頂山上,俯沱江碧水,怡古西臨寺,風景秀美,為紀念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而建。
  人物簡介
  張大千先生1899年誕生於內江,自幼學畫,曾留學日本,繪畫造詣高深,作品神韻秀麗,風格別具,被國際藝術評為“當代第一畫傢”,援予金質奬章。1983年張大千先生病逝於臺北。
  建築介紹
  紀念館占地31.46畝,建築面積1060平方米,立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還有廊、亭、榭、水池、假山等附屬設施,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獨具民族民居風格。中廳“大風堂”內塑有由香港運回、旅美收藏傢捐贈的大千先生銅像,左右兩側畫苑分別陳列張大千、張善子書畫等,正門匾額“內江張大千紀念館”為張學良將軍親筆題寫。張大千紀念館占地31畝多,主體建築有大風堂、畫苑,配有長廊、亭、榭、水池、花園、山石等,總面積1060平方米,采用三合院、四合院幾重幾進院落式佈局,粉墻青瓦、穿門結構、坡面、馬頭墻與山頭屋面交替使用,獨具民族民居建築風格。館內收藏並展出大千先生各個時期的藝術作品,介紹了國畫大師一生的藝術成就和藝術生涯。館內園林佈局精巧、環境幽靜,站在臨江的長廊上,可俯視沱江,眺望內江城,與西林古寺對視,是內江市區內風景秀麗的名勝。
臺灣省臺北市張大千紀念館
  景點簡介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臺北市士林區,原稱『摩耶精捨』,『摩耶』源自佛教典故,意謂釋迦牟尼佛之母摩耶夫人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因而以此為名。張大千紀念館建於1976年,原是張大千先生自美返國後的居所-摩耶精捨,於1983年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巨捲『廬山圖』後在同年4月病逝;張大千先生病逝後,遺骨火化安葬於摩耶精捨後院梅丘立石下,其後代子孫將摩耶精捨與其繪畫收藏品等全部捐出,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規劃成立張大千紀念館並管理之。
  人物簡介
  張大千人物介紹
  張大千出生於1899年,原名張正權,後改名爰、猿,小名季,號季爰,別署大千居士,下裏巴人,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自21歲起便留着大鬍子,從此以後成為他的註册商標;1943年他出版的《大風堂臨摹敦煌壁畫》讓藝術界開始重視中國文物的保存和精華,對中國藝術的貢獻十分有意義;自1948年起,移居過香港、阿根廷、巴西至美國,於1977年移居臺灣,到1983年逝世前也未回到中國大陸。
  展覽內容
  張大千紀念館以保留故居、重現張大千先生的生活起居環境為主,並且展示照片及各種奇石盆栽等;而墻上所挂的畫作則是復製品,因為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外雙溪地區濕氣極重,畫作要有專業的環境來作珍藏,因此將張大千先生畫作作品原件皆收藏於故宮博物院。
  館內介紹
  張大千紀念館整體建築為張大千先生親自設計,一樓客廳的墻上挂着一幅民國45年先生在巴黎與西方繪畫大師畢加索會面的合影,藝術界人士比喻為東西藝術的高峰會議;畫室位於一樓的客廳旁,墻上挂着先生在敦煌石窟的留影以及太夫人曾友貞女士在1918年春天所作的《耄耋圖》,畫室中還置有張大千先生蠟像,書桌上陳列着畫具,桌子及柱子挂着許多畫筆。
  張大千先生蠟像旁邊還有猿猴標本,由於先生有黑猿轉世之說,生前常以戲猿為樂並且經常以猿猴為題材入畫;一樓還備有小會客室,是張夫人接待女賓之用;餐廳位於一樓的南面,張大千先生亦是知名的美食傢,墻上挂着「賓筵食帖」是公元1959年宴請張嶽軍先生等的菜單,現在這幅畫作由林百裏先生珍藏;張大千紀念館後院的翼然亭、分含亭、考亭也是令人賞心悅目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