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西 >晉中 > 張壁古堡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張壁古堡投訴電話晉中旅遊投訴電話:0354-2636528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地理位置張壁古堡,位於介休市城區東南10公裏竜鳳鄉張壁村,背靠綿山,面對緑野,海拔1040米,周圓130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嚮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嚮下延伸。景點介紹堡南則有三條嚮外通道,堡西為窯彎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避有路”。堡墻用土夯築而成,高約10米。堡有南北二門,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由街中嚮上延伸。北堡門築有甕城,南堡門純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幾座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點綴在堡內;還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到處是古跡勝景,古香古色。張壁古堡建於公元619年,隋末劉武周為抗擊李世民,始築該堡。並在城堡地下構築了攻守兼備、可屯兵萬人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餘年歷史。張壁古城堡為長方形,東西374米,南北244米,堡周長1.1公裏,堡墻為版築夯實,高約5~7米,東北角堡墻為唐代堡墻遺存;南堡門西側堡墻為明清時期堡墻。門上現有一處燈桿,為“張壁點燈,介休看明”的信號燈,是古代軍事烽火臺的縮影。張壁古堡壘南堡門離中空為“竜首”,門頭有竜首石雕,門下嚮南鋪設九道竪嚮紅條石路,象徵竜須,嚮北的主幹道為“竜身”:為使“竜”型更加逼真,在清朝年間又專門將橫嚮鋪設街道的青石板起出,改為三道竪嚮的紅石板,以象徵竜的脊背。主幹道兩側城中心偏北位置的水塘(原)、槐抱柳,共同象徵“竜”的兩腎和陳摶太極圖的陰陽魚。張壁有一個小小的用於拒敵的“甕城”,還有一對小巧的鐘樓和鼓樓,具有完整的城市形態,這是與山西省其他地方很常見且保存完好的“村堡”相區別的非常重要的特徵,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村堡”,而是“城”。在城市街巷組織上,張壁古堡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幹道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丁”字結構。堡內七巷為西場巷、賈傢巷、王傢巷、小東巷、西四巷建築錯落遞次,街巷格局嚴整。在民居形態上,張壁古堡尚有我國多數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遺存的“裏坊”,巷門、門樓配備得當,若關門落鎖,可謂堡中有堡。堡內現有30餘所堡保存完好的院落,住宅比鄰有序,民居與堡墻保有一定距離,民宅大門與巷皆有臺階高度,並講究寬敞嚮陽,西四巷大多為張、王、賈、靳族富戶,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多為獅子滾綉球,喜雀登梅,鶴鹿回春等民間喜聞樂見的吉祥民俗內容。在宗教建築方面,在衹有0.1平方公裏的小城內,竟有七處以上的寺廟,實屬罕見:有“關帝廟”,道教“真武殿”、“二朗廟”;佛教“空王佛行宮”和“興隆寺”五座宗教建築,並有“地藏王菩薩殿”,“呂祖閣”遺址等,宗教建築年代較為久遠,多為明代以前的建築。更為難得的是,真武廟和空王殿碑為國內僅見,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古堡北堡門之空王殿為一明代建築,佛像為三世佛,亦為明時所塑,水平較高,壁畫繪空王佛(志超)成佛的故事。這三間小殿屋頂上明萬歷時的三彩琉璃鴟尾、樓閣、獅瓶、仙人走獸,都極精妙。尤為難得的是殿廊兩旁的兩通琉璃碑(明萬歷四十一年燒造),極為罕見,在我國琉璃燒造上占有重要席位。
古堡簡介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省介休市竜鳳鎮張壁村,張壁村又稱作“張壁古堡”,位於介休盆地東南三面溝壑,一面平川的險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難攻易守的地理優勢,在地下建有長達3000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在地上築壘構城屯甲藏兵。古堡堡墻130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在堡內一條用紅色石塊砌成的“竜脊街”兩側,錯落有緻地修建着五大神廟建築群。
  張壁古堡是我國現有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産、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跡,特別是隋唐地道、劉武周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獨有。張壁村是一個融多民族文化為一體、住百傢姓的千年古村落,堪稱一部厚厚的史書。
  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嚮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嚮下延伸。堡南則有三條嚮外通道,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堡墻用土夯築而成,高約10米。堡有南北二門,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由街中嚮上延伸。北堡門築有甕城,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幾座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點綴在堡內;還有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到處是古跡勝景,古香古色。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與堡內四通八達。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各高2米、寬1.5米,土結構,各彎麯迷離,呈網狀結構。堡外北、南面溝中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哨卡。道內留存有氣孔,通於溝塹外,還有隔井直下三層底部。堡內現有水井6井筒可直接進入另一通路。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喂養牲畜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寬2——3米、長4——5米的深洞,是存糧的洞穴。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絶非民財民力所及,是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設施。依據堡內有劉武周和尉遲敬德之像考證,認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開始建造的,是尉遲恭幫劉武周與李世民交戰守介休時所為,是“明築城堡、暗挖地道”時的遺物。
  張壁古堡保留下來的古代建築頗多,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大體都是明清遺物。著名的有明代空王佛行宮,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嚮南,大殿三間,殿內塑主像為空王佛,山墻繪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製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珍貴的是在行宮前廊下有兩通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緑二竜戲珠,兩邊藍黑竜紋花卉裝飾圖案。東側一通記述着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一通記載空王行宮修建緣起。此外,堡內還保留着真武廟、三大士殿、呂祖閣、二郎廟、關帝廟、興隆寺、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築。稱奇的是街中路西有一株根深葉茂的槐抱柳,相傳植於宋代,給古堡增添了情趣。
景點簡介
  有句話說,“五百年的風景看北京,五千年的風景看山西”。山西的古、山西的樸、山西的拙、山西的淳,凝聚成了華夏文明的魂。而說起山西的古鎮,平遙是聲名赫赫的,
  在張壁被中央電視臺評選為“2005中國十大魅力古鎮”之一之前,張壁這個名字對於遊人來說,是陌生的。這個神秘的城堡式村落,似乎遠不及臨近的綿山和王傢大院聲名顯赫,鎖不住人們註視的目光。其實,歷經興衰起落的張壁,積澱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就像一部厚厚的史書能讓人深刻地感受到它的份量。衹有深入張壁,看它的古堡地道、宮殿廟宇,看它的軍事宗教、民俗歷史,才能感知張壁作為晉商文化特例的風采。
  張璧村古堡建築 迷宮暗道,地下的一座城
  壁者,軍壘也。顧名思義,張壁最初有可能就是功能單一的軍事堡壘。事實也是如此,張壁“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是中國唯一具有軍事、民用雙重用途的城堡遺址,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産、宗教活動於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
  張壁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北面,有三條深溝嚮下延伸;南面,有三條嚮外的通道;西面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東面則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北堡門為磚砌,南堡門為石砌,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還有幾座琉璃覆頂、金碧輝煌的廟宇點綴其中。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也為古堡增色不少。
  古堡的與衆不同,還在於這裏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沒有十字。其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道長約300米,由石塊和石條鋪就而成,叫竜街。它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了“丁”字型的結構。東三巷民居多為農傢小院,西四巷建築錯落有緻,街巷格局嚴整,過去多為富戶居住,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
  張壁古堡內保存完好的民居主要集中於戶傢園與賈傢巷的嘉會堂。而這些富戶的後代,大多已經遷出古堡,他們的祖屋也被封閉,對遊客而言無緣參觀真是一個遺憾。此外,張壁古堡還保留着中國多數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遺存的“裏坊”,在竜街與幾條小巷的丁字巷口,遊人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門,他們是各個“裏坊”唯一的出口。關閉巷門後,各個裏坊就成為相對封閉的堡中之堡,裏坊之間既可各自為戰,又可相互呼應,是一套完好的內部防禦體係。
  袖珍城堡,地上的一座城
  隔着黃土地,張壁古堡的地底下是另外一座讓人驚嘆的城。從西場巷一座普通民居的地道入口進入,就是一個神秘的地下世界,這裏隱藏着張壁的地下防禦體係,也隱藏着一個個未解之謎。
  古堡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地道彎麯迷離,道內留存有氣孔,通於溝塹外,還有隔井直下三層底部。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喂養牲畜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寬2~3米、長4~5米的深洞,是存糧的洞穴。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其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目的可想而知。
  走在暗道裏,就像進入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迷宮。這裏,馬槽、將軍窯窟、天井水井,還有糧倉、瀉洪防堵、壁孔通訊設施和暗殺機關,均在昏黃的燈光下充滿了詭異色彩。來到堡內最低處,距離地面20米左右的高度,通過正上方開鑿的天井仰望外面燦爛的天色,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天空仿佛更加遙不可及了。
  寺廟宮觀,罕見的密集建造
  除了頗具規模的軍事堡壘,衆多的宗教廟宇也是張壁古堡的一個看點。堡內現存十六座祠廟,真武殿、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廟、可汗祠、關帝廟等各自分佈在南北兩門附近,且大都建於城墻之上。
  張壁古堡為子坐午嚮,南高北低,有悖於古代城市選址“子午”坐城須北高南低的原則,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張壁村不遺餘力地對北堡門和周邊祠廟進行了多次改造,他們在北堡墻上修建了“二郎廟”和“真武廟”,廟頂高度高於南堡門,以順應北高南低的原則。由於綿山的地勢高陡,“衝”氣足,於是又在南堡門外建造了關帝廟,以遮擋來自綿山的“煞氣”。其實,稍加留意古堡的建築,就會瞭解古堡內的建設規劃無一不反映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風水的思想。譬如,南北兩座堡門士是相互看不見的,它們並不在一條貫穿的直綫上,因為連接兩座堡門的主街道在兩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而這正是處於“風水不外流”之考慮。
  小小的張壁古堡建有如此多的寺廟宮觀真是讓人叫奇。它的金碧輝煌、流光溢彩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平安幸福的希翼和長盛不衰的祈盼。這衆多的廟宇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空王佛行宮,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嚮南,大殿三間,殿內塑主像為空王佛,山墻繪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製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最珍貴的莫過於行宮前廊下兩通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緑二竜戲珠,兩邊藍黑竜紋花卉裝飾圖案。曾聽聞山西介休是中國琉璃藝術建築的寶庫,見此二碑更深信不疑了。
古堡現狀
  張壁古堡是國傢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度CCTV“魅力中國”係列評選的“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也是第二批入選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堡內地上城池古堡、地下 “萬米長城”堪稱世界之最,是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産、宗教於一體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古地道、元代戲臺、金代墓葬、明清民居文化等一係列華夏文化精髓,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旅遊觀賞價值。張壁村現存的明堡暗道始建於公元617年,為隋末定陽可汗劉武周抗擊李世民所建,地道全長萬米,縱橫交錯,立體交叉,具有監視、指揮、通信、通水、通氣設施及馬廄、糧倉、屯兵等功能。被國內外軍事權威譽為獨一無二。
  2005年10月,古老神奇的張壁古堡與國內兩萬多傢知名小鎮競爭角逐,在各位評委專傢的一直認同下,脫穎而出,以絶對優勢入圍該年度十佳魅力名鎮的行列。據衆多旅遊業內人士預測,張壁古堡將成為2006年國內炙手可熱的“中國古鎮遊”的新亮點。
  張壁古堡北門 另一景點秦柏嶺旅遊區距離張壁古堡10公裏,是以華夏第一柏——秦柏為中心,集觀光旅遊、休閑娛樂、修心健體、度假療養於一體的生態旅遊區,也是千古祭日――清明寒食節的發源地。秦柏是被譽為“華夏霸主”的春秋名主晉文公手植,已有2642年的歷史,古樹胸徑3.95米,樹根盤周長16.7米,樹蔭覆蓋面積300平方米,12個成年人才能圍住,是當之無愧的“華夏第一柏”。
  景區內建有三星級標準酒店——秦柏賓館。擁有豪套、標間普間等高中低檔房間,可同時接納300人住宿餐飲;有可接納300人會議娛樂的多功能廳;桑拿部全套進口設備;桌球、棋牌、乒乓球、KTV包間等娛樂設施齊全。
  2006年05月25日,張壁古堡作為宋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古堡特色
  山西晉中地區介休市東南十公裏的黃土高原上,留有一處保存完好、充滿神秘色彩的古堡,名叫張壁村(張壁古堡)。
  這座古堡海拔一千零四十米,占地面積約一點二萬平方米,係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居高臨下,形成既是一處“易守難攻,退避有路”的古代戰略防禦基地,又是一處井然有序的村落。堡墻係就地取材,用修築地道挖出的黃土逐層夯實,順崖勢而建。堡墻雖無磚石,但十分堅固,留有南北二門,中間是一條三百米用紅砂石砌成的街道,街東三條小巷,街西四條小巷,均係由街中嚮上延伸,並有出村的通道。街道兩旁有過去遺留下來的店鋪門面以及古樸的民居,抱柳的古槐,別緻的巷口門樓,充滿了古色古香的北方民間建築的色彩。最令人感到眼花繚亂的是,小小一個村堡,不僅有民居,而且還有唐宋以來建造的十餘處廟宇殿堂、亭臺樓閣。這些建築都是琉璃覆頂,油漆彩飾。最為罕見的是有兩座玻璃碑。碑之通體為琉璃燒製,孔雀藍底,黑字書寫,並有青黃緑二竜戲珠的碑額。據專傢考證,這兩座碑是我國目前唯一發現的琉璃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小小的村落能有如此衆多的佛教廟宇和道教廟宇,也是十分獨特和神秘的。
  古堡地下,遍布通道,與堡內四通八達,構成一個地下軍事防禦設施。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一米餘,中層距地面八至十米,底層距地面十七至二十米,各高兩米左右。彎麯迷離,形成網狀結構。堡外南北面溝中有洞口,既可作為進出口,又可用作哨位。地道內有通氣孔、水井;壁洞每隔一段有一小坑,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喂養牲畜的土槽,中間和底層,每隔一段有存糧的洞穴以及棲身的土洞和屯兵的大洞。專傢考證,如此龐大而復雜的地下工程,絶非民間建造,而是古代按兵法所說“明堡暗道”而修築的地下軍事設施。
  介休一帶,在隋末唐初是個古戰場。據碑文記載,當時劉武周與李世民在此爭奪天下,劉武周的偏將尉遲恭駐守此地,古堡、地道可能是他所為,距今已經一千三百八十多年,雖無確切材料可以證實,但這處古代歷史遺存能保存至今應當說是難能可貴的。
  歲月滄桑,一個小小的村堡中,竟有如此衆多集文化、宗教、軍事於一體的古建築群,迄今在我國北方是不多見的,很值得認真研究和考證。
景點集萃
  空王佛行宮
  著名的明代空王佛行宮,建在張壁古堡北門的丁字門頂上,坐北嚮南,大殿三間,殿內塑有空王佛像,山墻繪 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製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宮的前廊下有兩尊罕見的琉璃碑,東側的石碑記述了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的石碑記載空王佛行宮修建的經過。
  古堡建築——空王佛行宮,琉璃脊飾 古地道
  張壁古堡的地下有古人修建的錯綜復雜、規模巨大的地道係統,總長度近10公裏。部分區段有上下兩層,甚至三層。地道內,寬處可並行兩人,窄處僅能通過一人,大部分區段高度不足1.8。洞壁上每隔幾步便有一個凹坑,可能是用來放置油燈的。張壁村的西場巷有一座很考究的民居。它正房的東次間裏就有一個地道入口。這個入口藏在房間裏的一個黑漆大櫃中,十分隱蔽。
  張壁古堡有十餘口水井,已發現至少有8口和地道相通。井內側壁上開洞口,有的井壁上左右有相對的兩個洞口,搭塊板子便可通行,撤掉板子便斷了後路。由於多次的地震和洪水造成的塌陷,地道的全貌已無法知曉,而且由於村民在沒有專傢指導下曾自行挖掘清理,破壞了原始洞壁。如今,地道挖於何時,因何而挖,已無法得到準確答案。有學者認為張壁村的建設者是劉武周,得出這一結論最直接的證據,是古堡內的可汗祠和唐初李世民與劉武周在介休一帶交戰的歷史事實。
包含詞
晉中張壁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