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君勱 Zhang Junmai (1887~1969) |
張君勱(1887—1968)中國政治傢、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 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寶山區)人。近現代學者,被部分學者認為是早期新儒傢的代表之一。)。徐志摩的第一任夫人張幼儀是其妹妹,前中國銀行董事長張公權是其四弟。
生平介紹
1887年1月18日出生於江蘇嘉定縣一個儒醫兼經商的家庭。6歲私塾啓蒙。12歲考入上海江南製造局廣方言館,在這裏張君勱開始“知道世界上除了做八股文及我國固有的國粹外,還有若幹學問”。
1902年,張君勱16歲,應寶山縣鄉試,中了秀纔。翌年,他被《新民叢報》梁啓超所撰《祝震旦學院之前途》一文所吸引,不憚巨額學費,投考震旦學院修拉丁文。後因學費無繼,而轉入南京高等學堂,學習不及一年,因參加拒俄愛國運動而被勒令退學。經友人介紹,去湖南長沙做中學教師。
1906年,張君勱東渡扶桑,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修習法律與政治學。留學期間,結識了具有師友關係的梁啓超,並參與發起梁啓超主持的“政聞社”。
1910年,張君勱於早稻田大學畢業,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回國應試於學部,取得殿試資格,次年經殿試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為暫避袁世凱的迫害,在梁啓超的安排下,張君勱於1913年取道俄國赴德入柏林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
辛亥革命後,任寶山縣議會議長,與湯化竜等人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後與共和統一黨聯合改組為民主黨。
1913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因此精通日文與德文。1915年回國,任浙江交涉署長、《時事新報》總編。不久,赴北京任段祺瑞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和馮國璋總統府秘書長。
1917年後,長期從事唯心論哲學教育和研究。
1918年,張君勱等6人隨梁啓超去歐洲考察,之後留在德國師從倭鏗學習哲學。後來曾參與創辦過政治大學、學海書院和民族文化書院,當過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教授,是1923年“人生觀論戰”的發起人和後來《文化宣言》的發起人,與丁文江、陳獨秀和鬍適交鋒,並先後有《人生觀》、《民族復興之學術基捶》、《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論》、《中國專製君主製之評議》、《主國之道》、《明日之中國文化》、《新儒傢思想史》等論著發表和出版,被公認是現代新儒傢的重鎮。
1933年與張東蓀等人組織國傢社會黨(國社黨),任中央總務委員兼總秘書。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與黃炎培等人組織中國民主同盟,歷任常委;與陳布雷合辦民族文化學院,任院長。抗戰後,國社黨與民主黨合併為中國民主社會黨(民社黨),被舉為主席,參加國民黨政府工作。1946年擔任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參與創辦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主導起草《中華民國憲法》,將孫中山的五權憲法設計改造成傾嚮內閣製的五院製,企圖製約蔣介石的大權。
從政治一方面看,他早年追隨梁啓超從事立憲活動,是政聞社的骨幹人物,自30年代起,又先後組建過或參與組建過中國國傢社會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參加過兩次民主憲政運動,是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並起草過《中華民國憲法》。
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學文集》、《新儒傢哲學發展史》、《思想與社會序》、《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等。
張君勱反對中國實行共産主義,又不滿蔣介石不遵守《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後去美國。由於民社黨遷往臺灣後內鬥不斷,又受到國民黨實施一黨專政的壓迫,張君勱曾經於1962年出面號召黨內團结,但無功而返。1969年病逝美國。
人生評價
張君勱一生充滿着矛盾。他既被國民黨綁架過和軟禁過兩年,其著作多次遭到國民黨的查禁,又是蔣介石的座上客,支持過國民黨的反共內戰政策;他既與共産黨有過很不錯的關係,59歲生日時周恩來還送過他一塊“民主之壽”的壽匾,又與共産黨人勢不兩立,1949年被毛澤東宣佈為“戰犯”而遭通緝。
他既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人之一,長期擔任民盟中央常委,又違背民主同盟的政治原則,率民社黨參加國民黨單方面召開的國大和政府,被民主同盟令其退盟。
他既熱情地宣傳介紹過十月革命,又對十月革命進行過肆意攻擊,一生以反對中國走俄國人的道路為鵠的。
他從小進的是新式學堂,留學過日本和德國,卻擁有秀纔和翰林的功名;他掌握和精通三門外語,用德文和英文寫有著作,卻拒絶使用白話文,他發表和出版的中文論著都用的是文言文。
他提倡過婦女解放,抨擊過封建大家庭對婦女的壓迫,然而1922年他卻頑固地不許他妹妹張幼儀在與徐志摩離婚後改嫁,而他自己則毫不猶豫地與一字不識的發妻離了婚,重新娶了一位知識女性……
張君勱一生“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但他在政治與學術這兩個領域裏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反對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卻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嚮勝利,並於1949年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不滿於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卻依然如故,而且是變本加厲;他反對馬剋思主義,馬剋思主義卻成了新中國的指導思想;他提倡復興儒學,直到他1969年逝世……他的主張在中國始終沒有真正實行過。
張君勱雖然不是一個成功者,這並不意味着他在近現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學術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實際上,在這兩個領域裏的許多方面,他都産生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 |
|
1887年1月18日出生於江蘇嘉定縣一個儒醫兼經商的家庭。6歲私塾啓蒙。12歲考入上海江南製造局廣方言館,在這裏張君勱開始“知道世界上除了做八股文及我國固有的國粹外,還有若幹學問”。
1902年,張君勱16歲,應寶山縣鄉試,中了秀纔。翌年,他被《新民叢報》梁啓超所撰《祝震旦學院之前途》一文所吸引,不憚巨額學費,投考震旦學院修拉丁文。後因學費無繼,而轉入南京高等學堂,學習不及一年,因參加拒俄愛國運動而被勒令退學。經友人介紹,去湖南長沙做中學教師。
1906年,張君勱東渡扶桑,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修習法律與政治學。留學期間,結識了具有師友關係的梁啓超,並參與發起梁啓超主持的“政聞社”。
1910年,張君勱於早稻田大學畢業,獲政治學學士學位。回國應試於學部,取得殿試資格,次年經殿試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為暫避袁世凱的迫害,在梁啓超的安排下,張君勱於1913年取道俄國赴德入柏林大學攻讀政治學博士學位。
辛亥革命後,任寶山縣議會議長,與湯化竜等人組織共和建設討論會,後與共和統一黨聯合改組為民主黨。
1913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因此精通日文與德文。1915年回國,任浙江交涉署長、《時事新報》總編。不久,赴北京任段祺瑞內閣國際政務評議會書記長和馮國璋總統府秘書長。
1917年後,長期從事唯心論哲學教育和研究。
1918年,張君勱等6人隨梁啓超去歐洲考察,之後留在德國師從倭鏗學習哲學。後來曾參與創辦過政治大學、學海書院和民族文化書院,當過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教授,是1923年“人生觀論戰”的發起人和後來《文化宣言》的發起人,與丁文江、陳獨秀和鬍適交鋒,並先後有《人生觀》、《民族復興之學術基捶》、《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論》、《中國專製君主製之評議》、《主國之道》、《明日之中國文化》、《新儒傢思想史》等論著發表和出版,被公認是現代新儒傢的重鎮。
1933年與張東蓀等人組織國傢社會黨(國社黨),任中央總務委員兼總秘書。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與黃炎培等人組織中國民主同盟,歷任常委;與陳布雷合辦民族文化學院,任院長。抗戰後,國社黨與民主黨合併為中國民主社會黨(民社黨),被舉為主席,參加國民黨政府工作。1946年擔任政治協商會議代表,參與創辦中國民主同盟,1947年主導起草《中華民國憲法》,將孫中山的五權憲法設計改造成傾嚮內閣製的五院製,企圖製約蔣介石的大權。
從政治一方面看,他早年追隨梁啓超從事立憲活動,是政聞社的骨幹人物,自30年代起,又先後組建過或參與組建過中國國傢社會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參加過兩次民主憲政運動,是國防參議會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並起草過《中華民國憲法》。
主要著作有:《中西印哲學文集》、《新儒傢哲學發展史》、《思想與社會序》、《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等。
張君勱反對中國實行共産主義,又不滿蔣介石不遵守《中華民國憲法》,1949年後去美國。由於民社黨遷往臺灣後內鬥不斷,又受到國民黨實施一黨專政的壓迫,張君勱曾經於1962年出面號召黨內團结,但無功而返。1969年病逝美國。 |
|
張君勱一生充滿着矛盾。他既被國民黨綁架過和軟禁過兩年,其著作多次遭到國民黨的查禁,又是蔣介石的座上客,支持過國民黨的反共內戰政策;他既與共産黨有過很不錯的關係,59歲生日時周恩來還送過他一塊“民主之壽”的壽匾,又與共産黨人勢不兩立,1949年被毛澤東宣佈為“戰犯”而遭通緝。
他既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人之一,長期擔任民盟中央常委,又違背民主同盟的政治原則,率民社黨參加國民黨單方面召開的國大和政府,被民主同盟令其退盟。
他既熱情地宣傳介紹過十月革命,又對十月革命進行過肆意攻擊,一生以反對中國走俄國人的道路為鵠的。
他從小進的是新式學堂,留學過日本和德國,卻擁有秀纔和翰林的功名;他掌握和精通三門外語,用德文和英文寫有著作,卻拒絶使用白話文,他發表和出版的中文論著都用的是文言文。
他提倡過婦女解放,抨擊過封建大家庭對婦女的壓迫,然而1922年他卻頑固地不許他妹妹張幼儀在與徐志摩離婚後改嫁,而他自己則毫不猶豫地與一字不識的發妻離了婚,重新娶了一位知識女性……
張君勱一生“徘徊於學術與政治之間”,但他在政治與學術這兩個領域裏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他反對中國共産黨,中國共産黨卻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嚮勝利,並於1949年領導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不滿於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國民黨的一黨獨裁卻依然如故,而且是變本加厲;他反對馬剋思主義,馬剋思主義卻成了新中國的指導思想;他提倡復興儒學,直到他1969年逝世……他的主張在中國始終沒有真正實行過。
張君勱雖然不是一個成功者,這並不意味着他在近現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學術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實際上,在這兩個領域裏的許多方面,他都産生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 |
|
- : Zhang Junmai
|
|
士林, 立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