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 名人 : 影視歌麯 > 張伯苓
目錄
個人生平
  張伯苓(1876~1951),現代教育傢,原名壽春,字伯苓。1876年4月5日(清光緒二年三月十一)出生於天津一個秀纔家庭。早年入北洋水師學堂習駕駛,1897年畢業後服務於海軍,不久離職回天津執教於傢館。1904年,張伯苓赴日考察教育,回國後將傢館改建為私立中學,定名敬業學堂。1907年,在天津城區南部的開窪地,即民間所稱“南開”,建成新校捨,遂改稱南開中學堂,從此聲名漸著,現在的天津市南開區也由此得名。1917年秋赴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教育,次年回國,着手籌辦南開大學。1919年秋正式開學。1923年,創辦南開女子中學。1928年創辦實驗小學。1937年以前,南開已形成了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完整體係,他先後擔任校長四十餘年,培養出不少人才。張伯苓提倡教育救國,辦學方針註重理工科教育。他反對學生介入社會政治活動,但也曾保護過進步師生。
  “七七”事變後,南開被日軍飛機炸成廢墟,大學部先遷長沙,繼遷昆明,與北大、清華合組成西南聯大,張伯苓任校委會常委。1936年迫於抗戰形式的緊要和南開學校的生存發展,張伯苓親自入川,在巴渝大地的嘉陵之津先後購地800餘畝,創辦了被千百萬重慶人贊譽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搖籃"的重慶南開中學。1938年7月,張伯苓任國民參政會副議長。同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45年當選為中央監察委員。1946年6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6月,他出任南京國民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1949年拒絶去臺灣,留在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伯苓稱贊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曾致電周恩來表示祝賀。1950年5月,從重慶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歡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2004年4月10日在天津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建立了張伯苓紀念園。
  張伯苓是我國著名的愛國教育傢。他在青年時期,目睹清政府腐敗無能和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欺凌,立志興辦教育,用愛國精神和科學知識教育青年,以達到抵禦外侮,振興中華的目的。他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裏,歷盡艱辛,刻苦奮鬥,顛撲躅蹶,矢志不渝。他從傳授“新學”的傢館開始,一步一步辦起了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為國傢培育了衆多傑出的人才。
  張伯苓是一位與時俱進的愛國教育傢。他從一生辦學,飽經滄桑的切身經歷中,逐步看清了中國的前途,在歷史轉折的關鍵時刻,以國傢民族利益為重,表現出一個真正教育傢的高風亮節。張伯苓的一生,是進步的愛國的一生。他創業南開,功在國傢,為發展我國近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伯苓的晚境 Wan Jing Zhang Boling
  張伯苓一生根基係於南開係列學校,被稱作“南開先生”。他在世的七十五年中,大部分時間為南開學校而喜而憂,殫精竭慮,從無保留。不過,在他最後的幾年,卻由於社會政治的原因(如1948年出任國民黨政府的考試院長),使這位教育傢添加了復雜成分,以至由喜而悲,進退維𠔌,處境尷尬,最終在南 開校園視之如“瘟疫”,自感“一生事業全遭否定”的黯然心緒下抑鬱而死。如此無奈的結局,乍看起來似屬個人悲劇,面對波譎雲詭的政治風雲審時度勢的功夫欠佳,一着不慎,滿盤皆輸矣。然倘深入探究,悲劇也許就不衹屬於張伯苓個人……
  1949年11月底重慶解放,在此暫住的張伯苓已經七十四歲,在新中國他衹逗留了短短一年兩個月又二十餘天。其間,他先後兩次中風,第一次在1950年1月的重慶,幸而經治療恢復過來;第二次在1951年2月的天津,發病九天後去世。關於張氏這段最後歲月,現存的文字資料並不完整,其中令人質疑或相互矛盾之處頗不少。總的感覺是,張伯苓的處境不妙,其精神狀態低迷不振,外界刺激接連不斷,難以融入正在改天換地的新時代。
  重慶易手前幾天,蔣介石父子接連三次勸請張伯苓去臺灣或美國,張謝絶了,留在大陸。張謝絶蔣氏的托詞據說是“衰老多病,不利遠道飛航”雲雲(趙光宸《張伯苓年譜》),而以當時接觸過張的南開校友觀察,此時張“精神衰微,體力已竭,願終老故鄉。”顯然身體因素不容忽視。不過,從他病逝前數月與部分南開校友在津聚會時稱“咱南開到處有校友,北京有周恩來,在臺灣還有吳國楨”的情形揣測,他選擇留在大陸或許內心也有某種把握。素來善於做統戰工作的周恩來恐怕不會輕易讓老校長“淪落海外”,通過特定渠道捎話給張也未可知。不過,由於張伯苓留在大陸,這面南開的旗幟隨之發生了政治性分裂,臺海兩側的南開校友們明顯地賦予他不同的政治色彩,以至在他身後竟有兩份政治取嚮截然相反的“遺囑”流傳……
  在50年代初期的新中國,張伯苓無疑得到早年學生周恩來的特別庇護,政治上沒有像對舊政權軍政要員那樣進行清算。張氏夫婦搭乘飛機回到北京,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暫住傅作義齋捨,在京逗留近半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周恩來考慮到張伯苓即時返津,可能會遭到激進學生的鬥爭。1950年9月中旬張伯苓終於回到故鄉,可是“城郭依舊,人面已非”。當時進步的南開師生對歸來的老校長並不歡迎,態度冷淡,許多同學認為他是“戰犯”,沒按反革命分子去政府登記就已寬大他了。衹有一批南開故舊在情感上給予他一些慰藉,尚存人間溫情。他希望暑期到南開大學暫住一段時間,特意徵求南開大學黨支部意見,卻未得到任何答復。不久,南開校慶來臨,他早早準備前去參加有關活動,但南開中學不允許他進入,而南開大學也衹安排他在相關活動中坐一般座席。從此,他變得沉默孤獨,常常呆坐居室,以手擊頭,神情頽喪,嘆息不已,自感平生工作全被否定……與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愈挫愈奮”、自強不息的虎虎生氣相比,其晚境之凄涼無奈,適成兩極。
  張伯苓逝世後,除天津報章刊出張傢的“哀啓”和由他人代筆起草的“張伯苓遺囑”外,大陸新聞媒體一片寂然,無任何評論和深度報道。即使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臨吊唁一事也未作公開披露,好像僅是一項個人活動。周恩來在審讀張氏遺囑時,從政治高度表示遺憾說:“可惜少了兩句話,即張伯苓應表示悔過,嚮人民低頭。”(見梁吉生著《允公允能,日新月異——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352頁,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直到張伯苓逝世後44天,纔由張的朋友和學生在南開女中禮堂舉行了一個小型追悼會,緻悼詞者乃早先南開大學秘書長、張氏遺囑(大陸版)代筆人黃鈺生(字子堅)先生。這篇洋洋萬餘言的長篇悼文,新舊觀念混雜,既有飽含深情的真知灼見,也不乏追隨時代話語的笨拙努力,在當時的社會氛圍裏堪稱一篇難得的用心良苦的紀念文字。其中寫到:……張伯苓四十多年間為教育、為中國,辛辛苦苦,勞碌奔波,到處碰壁,失敗了再起來,起來了又失敗,愈失敗愈奮鬥,他是中國新教育的啓蒙者,也是一代人師。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張伯苓是孫中山時代的人,而不是毛澤東時代的人。他是真誠的愛國者,甚至於他在政治上的錯誤,也由於他愛國情切,把希望寄托到錯誤地方上去了,如把蔣介石當作中國的救星。但是,他懊悔晚節的失足,他嘆息老境不能參與這個偉大時代的工作,他悲傷他是被新中國所揚棄的人,他悲傷在新社會裏無有他的地位,他悲傷他不如他的老友顔惠慶,他悲傷他的一生的工作都被否定了,他悲傷他的一生心血所在的南開中學已經不認識他了,在校慶的那一天到禮堂裏去坐一坐都得不到許可,他傷心極了……
  悼文最後列舉張伯苓讀罷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等文後的感悟,特別申辯道:有人說,張伯苓沒有形式地嚮人民低頭,但是他嚮人民意志的代表毛主席,低頭了,如果天假以年,這位老人或者還要在新民主主義的旗幟下做一些有用的教育工作……
  這篇悼文經過差不多三十年後方公開發表。
  此後,在南開大學的各院係便陸續展開了對張伯苓的批判,諸如“人格卑鄙”、“不學無術”、“公、能教育旨在升官發財,為蔣介石服務”、“其辦學是搞改良主義”之類不實之詞、誅心之論像污水一樣一股腦潑嚮辭世不久的張伯苓。有的單位要求教師逐一表態,批判過程中出現不易理解的問題則派出工作組專門加以輔導。一些老教職員即使發出“不和諧之聲”,也迅即淹沒在一片政治聲討的批判之中。1960年校方編印的《南開大學校史》更對張伯苓予以全面否定。
  海外對於張伯苓逝世的反應和評價則是另一番情形。香港、臺灣、美國等地報紙和通訊社反應迅速而強烈,《紐約時報》刊發專題文章,稱頌南開校長張伯苓“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傢”。臺灣各界舉行公祭,蔣介石親致祭文,黨政元老幾乎傾巢出席。在臺的南開校友隨後陸續編印有關紀念册、紀念文集、傳記和專著,對張伯苓的辦學功績給予高度評價。當然,其中涉及政治的成分也所在多有。
  臺海兩岸對張伯苓的認知趨於一致或接近,已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事情。兩地南開人頗有“歷盡劫波校友在,相逢一笑求共識”的感受,張伯苓不僅是南開的旗幟,也是中國近代教育領域一個頗為獨特的成功者。而他的晚年經歷,固然說明教育與政治之間攸關損益的微妙聯繫,也集中折射出當年政治對壘勢若水火已無中間地帶可言的嚴酷現實。
電視劇《張伯苓》 TV series "Boling"
  片長:二十集
  主創人員:
  製片人:洪寶生
  總編劇:周振天
  導 演:周友朝
  主攝影:趙鐳
  領銜主演:唐國強--飾張伯苓
  主要演員:
  劉冠雄--飾嚴 修 趙 亮--飾武思平
  馬曉偉--飾張彭春 雷鎮語--飾車行遠
  傅 晶--飾瀋硯琴
   這是一部中國著名教育傢風雨人生的壯麗頌歌;
  這是一部宣揚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精神的雄偉詩篇。
  他的名字就是——張伯苓
  早在58年前,著名文學藝術傢老捨、曹禺就說過:
  “知道有中國的,便知道有個南開。這不吹,也不是謗,真的,天下誰人不知,南開有個張伯苓!”
  張伯苓有着傳奇的人生——他當過清朝海軍,參加過壯麗的甲午海戰。他當過私墅教師,他又是美國著名大學的名譽博士;他在天津創辦了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和南開女中,又在天府之國的重慶創辦新的南開中學;他是著名西南聯合大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又是中國現代體育運動的先驅;周恩來是他的學生,張學良是他的朋友,他也曾與蔣介石、汪精衛多有過從。他從清末走來,直到新中國出生。他用人才丈量了中國近代歷史;他從平民中走來,用:“私立民有”的教育實踐,矗立起教育傢的豐碑。
  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就是從張伯苓放棄海軍生涯,立志傳播新式教育開始的。宏偉的歷史場景,把人們引嚮血與火交融的東海戰場。近代天津的特有生活情味,展現了張伯苓初為人師的教學、愛情和抱負。他苦苦情愫中國被蕞爾小國日本戰敗的原因。他與南開的另一位創辦人嚴修乘舟東去,到日本學習新教育的經驗。他們攜手在中國北方吹響了新教育的號角,成立了敬業中學堂----這就是著名南開學校的濫觴。而後又是艱難創辦南開大學、南開女中以及重慶南開中學……
  救亡圖存是中國近代社會政治運動的主題,也是教育傢不可回避的現實課堂。電視劇在充滿激情地展現南開教育的同時,也極具巧妙地引出另一條主綫,即反對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的愛國鬥爭。日本的軍人、外交官、文化人一一走近張伯苓的生活舞臺。與此同時又交織出封建衛道文人螳臂擋車的掙紮的及反動軍政當局的種種表演,從而構成了北洋軍閥社會的衆生相和春風桃李的另一個天地。
  歷史為敢立潮頭者歌。電視劇並不是圖解式的----描寫張伯苓建立中學、大學的過程。是在教育和學校的平臺上,展現一位教育傢的大情、大義、大智、大勇。當民間的捐款一時告罄,學校立即面臨何去何從的抉擇,外國教會用抹着蜜的大洋來誘使張伯苓將學校變成十字架的“樂土”時,張伯苓憤怒了!中國學校豈能用嗟來之食?表現了中國民族教育傢的骨氣。學生們不滿意於學校機械地照搬外國教育而拾人牙慧,他們的文章在南開園掀起一場教育是否要本土化的激烈爭論,一些教授甚至以罷教維護他們躉來的美國教育。
  日本時時不忘占領中國,把抗日救亡的南開視為眼中釘。1937年“七七事變”後,不顧國際公法,首先把炮火對準南開大學,對準傳承文化的普通教師和學生。炸彈無情地降落在了南開中學、南開女中。南開大學被夷為了平地,張伯苓的教育事業被日寇野蠻地摧殘。驚人動魄的劇情震撼人心。張伯苓在南京說:“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資,而南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加奮動”這位62歲的老人的話是昭告世人的民族宣言!
  電視劇的後幾集主要反映了張伯苓在重慶的生活,展現了一個教育傢晚年人生價值觀念的轉變。由教育傢、社會名人成了躋身政治的公衆人物。他住在重慶南開中學裏,以國民參政會主要領導人的身份參與了政治活動。他的學生周恩來作為中共南方局負責人長期駐足重慶。他的另一些學生如吳國楨也是國民黨的上層人物。學校教育、國共兩黨、政治活動、師生情誼,如網絡交錯,使劇情跌宕起伏。張伯苓有了更多接觸周恩來等共産黨人的機會,漸漸地瞭解着共産黨及其抗日的正確。國民黨的腐敗也在教育着這位飽經世事滄桑的老人。
  伴隨着張伯苓的生活,有周恩來與吳國楨的激烈政治爭論,有國民黨特務機關對重慶南開中學的無端詆毀,有他的同事在國民黨黨派之爭下受的不白之冤。抗戰勝利後,毛澤東來到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張伯苓在會見毛澤東時表達了對和平建國的願望,此後他開始為南開大學復員回天津、南開中學復校而努力。他想繼續保持南開的私立,他想繼續把住他一手創辦的南開大學的校長。但他哪裏知道,他已經成為蔣介石政治棋盤上的一粒棋子。蔣介石要用張伯苓社會賢達的名聲為其反共反人民的行經遮羞。張伯苓有過短時間的迷茫。但摧枯拉朽的革命形勢,國民黨無官不貪、無吏不污的腐敗,逐漸使他們有了清醒的認識。他的學生周恩來以“飛飛”為筆名,從北京經香港給老校長發出密信:“飛飛不讓老校長動!”從此張伯苓嚮着光明、嚮着真理大踏步走去。
  歷史的擋道者,該劇中的梅津、多田,都沒有好的下場。蔣介石無奈地跑到了臺灣。重慶解放了,張伯苓把私立南開捐給了國傢。他以其無私奉獻的教育傢人生,為萬千桃李樹立了典範,為“科教興國”偉業作了鋪路先鋒。
  分集劇情:
  第1集
  甲午海戰中九死一生的北洋水師學堂高材生、見習軍官張伯苓,含恨離開海軍,另覓救國之路。張伯苓來到天津名儒瀋華庭的滄瀾書院,欲教新學,遭瀋華庭白眼。與路遇的嚴修,攜手改良私塾,創立新學。八國聯軍攻陷津京,張伯苓同嚴修談起應盡快揭開日本迅速富強之奧秘,二人一起赴日本考察,决心將日本強國之法學到手。
  第2集 
  日本東京。嚴修、張伯苓在文部省和早稻田大學座談參觀,純真的千島櫻子當翻譯。她被中國儒學的博大和嚴、張的人格魅力所吸引,當嚴修、張伯苓决定回國創辦私立中學並誠聘她為教師時,她含淚深鞠一躬。1904年秋,私立敬業中學堂出世,1907年秋,南開窪地上,敬業變南開!校園內緑陰一片,學生武思平設計的歐式教學樓和袁世凱捐建的慰庭禮堂,矗立其間,張伯苓熱淚下淌,他敲響了上課的鐘聲。
  第3集 
  張伯苓正在編新劇《用非所學》,千島櫻子來南開任教,美籍教師羅伯特請校長批評學生忽視體育,張伯苓介紹千島櫻子和羅伯特認識。老父張雲藻來校,張伯苓引他參觀。學校生氣勃勃,老父十分欣慰。楊鎮邦懷揣五千元銀票,想私自安插內侄汪福全進南開,張伯苓堅持必須考試。張伯苓的弟弟張彭春手舉留美錄取通知書踏進傢門,嚮父親報喜。南開學校水費欠資,鼕煤告罄,陷入空前的財政危機。
  第4集 
  南開經濟來源完全斷絶,張伯苓辦公室滴水成冰,但無計可施。教堂內,約翰與衆牧師討論,應該趁此天賜良機,把南開變成教會學校。這時,嚴修雪中送炭,從上海匯來了銀票,校工小五子帶頭捐錢。羅伯特、千島櫻子也獻出支票。大傢紛紛捐款,南開又有了希望。1912年,辛亥洗禮,民國成立,南開聲名遠播,海內學子紛紛來校報考。1913年秋,周恩來、嚮懷恩、吳國楨考入南開學校。
  第5集 
  張伯苓看着周恩來、嚮懷恩等學生一天天在進步的成績,甚感欣慰。在張伯苓鼓勵下,羅伯特終於嚮千島櫻子表白愛慕之情。周恩來作文發揮失常,張伯苓與車行遠納悶,他親自找周恩來查問原因,周恩來泣告實情。張伯苓殫精竭慮,南開學校蒸蒸日上。
  第6集 
  南開學校食堂,看着學生用餐並詢問青春期衛生教育有感的張伯苓,發現韓子喬因吸煙熏黃的手指,對他提出嚴肅批評,韓子喬卻跟校長較勁。張伯苓當機立斷,决心跟學生一起戒煙!張彭春留美歸來,兄弟倆親切探討中日美文化異同,並拿來多個歐美名劇。清晨,省教育廳兩視學突然宣佈來南開進行封閉考試,張伯苓立即動員全體同學以誠實自信和感激之情迎接考試。
  第7集 
  南開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兩視學對他們的考核,南開學業、新劇和體育為全省模範。張伯苓宣佈周恩來獲免除學雜費的嘉奬。1916年,張伯苓赴東北考察多次發表“中國不亡有我在”的講演。張學良來到會場,被張伯苓激昂的愛國情懷和深入淺出的哲理所折服,當場拜張伯苓為師。1917年8月,張伯苓足已41歲,仍踏上留學美國的徵途。張伯苓、嚴修遍訪各大學,决定回國後在天津創辦私立南開大學。
  第8集 
  為辦大學籌款,嚴修與張伯苓四處化緣。心情煩亂的嚴修、張伯苓來到杭州西湖拜見了弘一大法師李叔同,以求見教。大學籌委會工作緊張有序,一些軍政人物和工商界捐款源源而來。虎跑寺外,李督軍率隊而來,把巨捐款交到嚴修、張伯苓手裏。張伯苓萬分慚愧……
  第9集 
  1919 年春,南開大學破土動工。張伯苓與武思平日夜堅守工地,周恩來、韓子喬、石玉堅返回母校,張伯苓十分高興。“五四”運動爆發,北洋、南開等校學生舉行遊行示威。周恩來、嚮懷恩等都勇敢參加,張伯苓致電徐世昌聲援被捕學生。南開校董會,嚴修出資設立“嚴範孫奬學金”,張伯苓等稱嚴修為南開校父。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代表嚴修宣佈南開大學成立。
  第10集 
  警察廳內,張伯苓強烈要求釋放被捕學生。教育廳長繼續嚮張伯苓施壓,強逼開除周恩來等十二人,否則大學不準立案,中學休想得分文資助!為了襁褓中的南開大學免於夭折,張伯苓心如刀絞,被迫書寫開除周恩來、馬駿的佈告。周恩來與衆多留學生登上了去法國的郵輪……
  第11集 
  南開師生嚴重對立,教授全體罷教,校董會宣佈提前放假,張伯苓被迫離校。被‘輪回教育’事件攪得暈頭轉嚮的張伯苓,同嚴修、梁啓超反思西方教育和文明制度的嚴重缺陷,於是拜訪來京的弘一法師。然而法師已離去,衹給嚴、張留下一張白紙,要二人共賞……伯苓茅塞頓開,立即返校。
  第12集 
  嚴修、梁啓超說“輪回教育”提出了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中國化”問題,張伯苓進而提出辦“土貨化”南開口號,南開大學教育邁上了新臺階。南開校園一切如常,陶行知、丁宿堂率教育部和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聯合調查組來校調查,確定南開大學立案和基金會撥款問題。五卅運動爆發。
張伯苓與奧運
  奧運三問
  一百年前,有個人問:中國,什麽時候能夠派一位運動員去參加奧運會?中國,什麽時候能派一支隊去參加奧運會?我們的國傢什麽時候能夠舉辦奧運會?
  一百年後,三問皆有答案,奧運今朝夢圓。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感慨萬千:“這個首次在北京舉辦的盛會,將圓一個中國人———張伯苓先生一個世紀以前表達的夢想。”
  張伯苓,最早將奧運概念帶入中國的先驅人物,力促劉長春首個參賽奧運的主導人物,也因此被譽“中國奧運第一人”。
  體育校長
  早年就讀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張小辮爬竿最快”,連校長嚴復都知道;後來成為南開大學創始校長,張伯苓力倡“教育裏沒有了體育,教育就不完全”。他創立了多支足球、籃球隊,同學生一起踢球,帶學生騎自行車,給學生製造器材,為學生聘請名傢,率南開足球隊勝天津租界隊,被譽“體育校長”。
  奧運之最
  張伯苓先生的嫡孫張元竜回憶:張伯苓關於奧運會的最早言論,是在1907年。
  那年的10月24日,張伯苓在天津第五屆校際運動會頒奬儀式演講“雅典的奧運會”時,明確建議“中國人應該加緊準備,在不久的將來也出現在奧運賽場上”。1909年春天,赴歐考察歸來的張伯苓又用幻燈機給大學生放映了第4屆奧運會的照片。“奧林匹剋”一詞開始在中國流傳。
  張伯苓還最早提出中國要加入國際奧林匹剋大家庭,最早派出奧委會代表。1928年,張伯苓任名譽會長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派代表出席了第9屆國際奧林匹剋委員會。
   夢圓騰飛
  1932年,第7屆奧運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以張伯苓、王正廷為首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急電國際奧委會,為運動員劉長春、於希渭報名,最終促成中國運動員劉長春和教練宋君復如願與會,代表中國出徵,參加短跑比賽。張伯苓懸腕提筆,激動寫下:“智力競新,強國之鑒”。
  張伯苓還是倡議中國舉辦奧運會的第一人。1945年抗戰勝利,他組織召開體育協進會會議,申辦第15屆奧運會,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申奧活動。
  當時張老曾預言:“奧運舉辦之日,就是我中華騰飛之時!”
  張伯苓-傳奇人生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歐洲列強像一群餓狼撲嚮中國,鯨吞瓜分,肆無忌憚。1898年7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訂租威海衛專約》。正在占據威海衛的日軍,按約應當撤出,以便清政府接受之後,再行轉讓給英國。這一交接儀式定於在威海衛舉行。張伯苓所在通濟艦護送清廷大員前往。風在嗚咽,浪在怒吼,烏雲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滾過。交接儀式開始了,先是取下日本的太陽旗,挂起清朝的竜旗,這算是清政府從日軍手中收回了失地,然後再是拱手讓給英國人。這一拱讓比從日本手中接受更令人凄愴。但見清兵一字排開,每人穿一件破舊坎肩,衣前寫一個“兵”字,背後寫一個“勇”字,而衣服更是雜七雜八,不是過於長大,就是過於短小,士兵個個面黃肌瘦,精神萎靡。他們除了手中的大刀,多半還懷揣煙槍。降旗的清兵更是不堪入目:蓬頭垢面,兩肩高聳,慢吞吞走出來,降下挂起不久的竜旗……而英軍恰恰相反,一個個身材魁偉,穿戴威嚴,列隊行進,步伐整齊,神采飛揚地升起英國地米字旗,那神情就像在戰場上接受乞降者簽字畫押。鮮明地對照,強烈地印象。張伯苓親眼目睹這場“國幟三易”的話劇,悲憤交集。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怎能忍受如此奇恥大辱!張伯苓不禁自問:國傢積弱到這種地步,中華民族何以自立於世界?以這樣的官兵對陣外敵,怎能不一敗塗地,任人宰割?他站在甲板上,凝視蒼茫的大海,耳聽海浪衝擊岸石的轟鳴,眼裏射出堅毅的光,他斬釘截鐵地說:“海軍救不了中國!”經過新地思索,張伯苓得出這樣地結論:“要在現代世界中求生存,必須有強健地國民。欲培養健全地國民,必須創辦新式學校,造就一代新人,我乃决定獻身於教育救國事業。”不久,張伯苓憤然脫離海軍,回到天津從事教育。
  私墅教師
  從“物力救國”幻想的破滅,到“教育救國”信念的確立,張伯苓的思想經歷了麯折發展的過程。從此,張伯苓以一個資産階級教育先行者的姿態出現在中國近代教育的舞臺上。
  張伯苓的教育生涯是從受聘於嚴範孫的傢館開始的。嚴範孫是天津著名教育傢,主張變革封建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嚴、張二人思想主張一致,對教育救國、培育新人同具熱心。1904年他們在嚴氏傢館的基礎上,創辦南開中學。後來這所中學越辦越好,成為中國北方最著名的中學,各地學子包括美國、南洋的華僑子弟都慕名而來。張伯苓成為聲譽卓著的新教育倡導者。
  在南開中學的基礎上,張伯苓、嚴範孫决心創辦大學。本世紀10年代中期他們就開始醖釀。為此,張伯苓去美國學習、考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了一年多的教育理論,有了更充分的思想準備。1918年末由美國回到天津後,就開始籌募辦學資金。1919年春開始起建大學校捨。9月初舉行新生入學考試,錄取周恩來、馬駿等96名學生,分文、理、商三科,25日開學,私立南開大學宣告誕生。
  體育校長
  當南開的校友們回憶起張伯苓校長時,總會不約而同地提及他那高大挺拔的身材和剛毅洪亮的天津腔。而在老一輩南開人心目中更為重要的,則是校長在體育這片廣阔天地中活躍的形象,這便是巍巍南開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
  早年就讀於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的張伯苓,在劉公島上親眼目睹了英國士兵身體強健而中國士兵體質羸弱所形成的強烈反差。1929年,他在美國考察教育時,又看到很多原本強壯的礦科畢業學生,在美國福特汽車廠做工時,竟然身體和工作效率都比不上外國人。赤誠的愛國之心,使張伯苓暗下决心:“強國必先強種,強種必先強身。”投身教育事業之後,張伯苓便將這樣的理念帶入南開學校,使更多的有志青年受其澤被。
  對學生的體育鍛煉,張伯苓傾註了極大的心血。當晚清的知識分子還是一襲長袍馬褂、一步三搖時,張伯苓就要求嚴館的學生進行跳高、跳遠、踢球、賽跑等各項體育鍛煉。那時沒有體育設施,他就在院子裏放兩張木椅,上面架一個雞毛撣子的長竹桿,作為跳高的橫桿,讓學生把長辮子盤在頭上,撩起長袍的衣襟,學跳高。這在當時卻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罕見之舉。
  南開學校創辦後,他更強調:“南開學生的體質,决不能象現在一般人那樣虛弱,要健壯起來”。於是體育教育便在南開風風火火地開展起來,各年級每周都有二個小時以上的體育課。張伯苓還言傳身教,經常與學生一起踢足球,不時親自帶領學生參加比賽。1935年以南開隊主力隊員和北寧隊組成的中北足球隊,在參加“愛羅鼎杯”比賽中,連續挫敗在天津的英國隊、俄國隊和世界隊等,獲得冠軍,成為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戰勝洋人而奪標的足球隊。張伯苓高興地宴請了全體隊員,席間他激動地說:西洋人嘲笑我們是“一盤散沙”,做事是“五分鐘熱度”,事實是最好的反證。足球比賽是一種團结合作性很強的運動,全隊必須團结一致,頑強奮戰,才能有取勝的希望,我們以此來剋服“一盤散沙”,不失為一副良劑。足球比賽的時間長,緊張而激烈,必須具備堅韌不拔的精神,如以此作為服務於社會的準繩,就不會被人嘲笑我們是“五分鐘熱度”了。
  張伯苓與周恩來
  周恩來與張伯苓交往近四十年,於私,是師生情誼;於公,屬團结統戰範疇。周恩來1913年暑假考入南開中學。在校時,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又很有社會活動能力。對於這樣一個學生,不能不在校長張伯苓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當時那種世態炎涼的社會裏,張伯苓不因周恩來的清貧而漠然視之,相反,他很賞識、關懷周恩來。他免去了周恩來的學費、書費、宿費,讓周恩來業餘幫助學校做些抄寫、刻字的雜事。周恩來常到他傢中去,師生倆經常進行長時間談話,內容涉及社會問題和國傢大事。
  周恩來於1917年6月中學畢業後,在日本留學一年多。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後,他接觸了新思潮。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周恩來回到天津。他開始用新的宇宙觀觀察中國和世界問題。他對於南開教育,對於張伯苓雖然一如既往的熱愛和敬重,但他不贊成張伯苓當時為辦南開大學嚮北洋政府的官僚政客陪笑乞援,反對拉曹汝霖、楊以德之流充任校董,他在給南開留日同學會的信中公開批評張伯苓的上述做法,公開批評南開教育的弊端。張伯苓通過對外國教育的考察、研究,也深感南開教育需要革新,他積極創辦大學也意在摸索中國教育的道路。1919年9月南開大學成立,張伯苓準予周恩來免試入文科學習。12月,張伯苓委托周恩來在修身班上嚮全校師生宣佈改革大綱。這是張伯苓對周恩來的最大信任,也是周恩來對張伯苓辦教育的有力支持。
  30年代,民族矛盾日益尖銳。在這個時期,周恩來與張伯苓的接觸,遠遠超出了師生之誼,有着更深刻的內涵,關係也更為復雜。在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中,周恩來以共産黨代表的資格與國民黨談判,終於迫使蔣介石初步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合抗日”的條件。南開大學為此召開了慶祝大會,張伯苓在會上說:“‘西安事變’這麽解决好,咱們的校友周恩來起了很大作用,立了大功。”1938年7月,張伯苓擔任第一屆國民參政副議長,常駐重慶沙坪壩南渝中學(重慶南開中學)的津南村,交往各方人士,津南村一時成了當時社交活動中心。同年底,周恩來作為中共中央代表來到重慶,也把重慶南開中學作為鞏固和發展抗日統一戰綫工作的陣地之一。周恩來經常以校友身份去學校,或以師生關係到津南村拜訪張伯苓;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抗戰形勢宣傳,揭穿蔣介石藉抗戰之名,拼湊反革命武裝力量的陰謀。南開師生於1940年春抵製了蔣介石鼓吹的“從軍”運動。
  張伯苓晚年曾經出任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替蔣介石“跑竜套”(張伯苓語)。1948年鼕,張伯苓離開南京考試院,避居重慶。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不久,北平和平解放。張伯苓的老朋友傅作義擔心張伯苓在重慶的安全,便找到周恩來。周恩來正要想辦法透露消息給張伯苓,不讓他去臺灣。隨後,輾轉托香港的南開校友,以“無名氏”署名的信件,嚮張伯苓傳達了上述信息。張伯苓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周恩來對他的關照和愛護,頓覺豁然,下决心婉言拒絶蔣介石、蔣經國之邀。當周恩來聽了傅作義報告的“張伯苓沒有走、希望北歸”的消息後,很高興。周恩來請鄧小平給予協助,並給重慶軍管會打了電報。1950年5月3日,張伯苓夫婦乘飛機北歸。北京有關部門按照周恩來的指示妥善接待。周恩來當天匆匆趕到傅作義傢,問候校長和師母。張伯苓在北京生活了4個月,周恩來常去看望他。秋天,張伯苓回天津前,周恩來、鄧穎超在中南海西華廳為他餞行。飯後,周恩來關切地問張伯苓回天津還有什麽睏難,並說要寫信給天津,說明是我們把校長接回來的。張伯苓回到天津後,天津市長黃敬曾給予關照。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逝世,周恩來一聽到消息馬上趕來天津吊唁,並由他領銜組成治喪委員會。他同校友們見面時說:“很遺憾沒有早點來,沒能見到張校長……看一個人應當依據他的歷史背景和條件,萬不可用現在的標準去評論過去的人。張校長在他的一生中是進步的、愛國的,他辦教育是有成績的,有功於人民的。”張伯苓去世後,周恩來還關心着張伯苓傢屬的生活。
  張伯苓與張學良
  1990年解除幽禁之初,張學良和夫人暫時留住在臺北寓所休養,是年8月中在寓所接受了日本NHK廣播協會記者的專訪。在采訪當中,日本記者突然嚮張將軍提問:“先生在年輕時受誰的影響最大?”張將軍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張伯苓先生!”接着張將軍回憶了早在1916年他還是一位年僅16歲翩翩少年的時候,在故鄉瀋陽聆聽了張伯苓先生的一次講演,張伯苓的講話十分感人,使他內心受到強烈的震撼。
  1916年10月底,天津南開中學校長張伯苓應瀋陽基督教青年會的邀請,來到瀋陽講學,在瀋陽青年會對青年教友作了一次講演。講題是“中國之希望”。這時張伯苓年屆40,正當壯年,辦學有成,他創辦南開中學已滿12周年,積纍了豐富的對青年進行教育的經驗。以他口若懸河的天津話和善於鼓動的激情,打開了青年聽衆的心扉。掌聲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講演大廳。
  鬼使神差,誰也不知道在臺下聽衆席中有一位顯赫人傢的子弟,東北三省督軍大帥張作霖的16歲公子張學良。此時的張學良正是一位享受優越生活無所作為的富傢紈絝子弟,前來聽講衹是由於慕名張伯苓的辦學業績,同為基督教教友,抱着好奇心來獵奇的。但在他當時的二八年華,正是青年人憧憬未來徵程,為國傢和社會的前途躊躇苦悶、思想多變的時期。張伯苓講到國民對國傢的責任時講出了一句語驚四座的話:“中國不亡吾輩在!”在張學良的頭腦中引起了震撼。張校長講道:“每個人都要自強,衹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國就亡不了。我們必須有這麽想的氣概,不管人傢怎麽說,自己要有這種信念!”這幾句話對張學良竟然絲絲入扣,震撼心弦,對他起到了撥霧指迷的作用。
  張學良聽了張伯苓的講演詞,認識到自己不應該繼續沉湎於遊樂、做父親和家庭庇護下的公子哥兒,而是男兒當立志,應該能為國傢和社會做些有益的事業。張伯苓的聲影在張學良的頭腦中深深打下了難忘的印記。
張伯苓先生紀念園 Mr. Zhang Boling Memorial
  張伯苓先生紀念園 張伯苓先生紀念園位於天津元寶山莊生命紀念公園,於2004年4月10日建立,紀念園的建立,將會讓更多的人在緬懷張伯苓先生的同時,將緬懷之情化為一種愛國熱忱,在更廣泛、更深刻的層次上影響人、喚醒人、教育人。
南開係列學校
  “百年南開”係列學校(南開體係)包括南開大學,天津南開中學,天津第二南開中學(原南開女中)、重慶南開中學、重慶南開融僑中學、自貢蜀光中學、南開大學濱海學院、南開大學附屬中學、南開翔宇學校、原南開小學(被日軍炸毀,後未復校)和重慶南開小學,這些學校都起源於張伯苓和嚴修創辦的私立南開學校,並有着相同的校歌和校訓。
教育思想
  美育心理思想
  張伯苓的美育和美育心理思想。主要表現在他的戲劇教育、音樂教育和環境教育方面。實際工作,成績顯著,但沒有從美育心理理論方面分析研究。
  [ 戲劇美育心理思想文學藝術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戲劇又是文學藝術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戲劇是綜合藝術,藉助演員的形體、動作、表情、舞臺背景,音樂伴奏等直接面對觀衆,屬直觀性藝術,能引起觀衆集中註意欣賞、感受和體驗表演情節,從而促成觀衆心靈感應、震動、淨化和升華,因此戲劇美育功能顯著,美育心理效應最深刻。看演焦裕祿、孔繁森的戲劇或由戲劇構成的電影的效果,比抽象地上幾堂政治課的效果還好。 在解放前,五四運動前後,在中國著名的大學校長中最重視美育的要算北大校長蔡元培和南開校長張伯苓了。蔡元培在他留學德國時,已接受了席勒的美育思想,他又是德國心理學泰鬥馮特的學生,所以他在美育理論和心理學理論方面有深厚的根底。他提出的“美育代宗教說”是引起世人重視的,他對美育的貢獻主要在理論方面的論述。張伯苓在美育理論方面的論著不多,而在實踐和效果方面卻超過了蔡元培。 張伯苓不是文學家或藝術表演傢。他一生獻身教育事業;但他體會到“寓教於樂”、“寓德於樂”的教育心理學道理,所以他自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之初,就非常重視戲劇的美育功能。早在1901年就提倡話劇(當時稱“新劇”,也稱“文明戲”)。他和教職員學生一起創作演出話劇。他曾親自編劇、導演。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演員,當時周恩來、曹禺還在天津南天中學讀書時,已經成為南開新劇團的主要演員,曹禺後來成為中外知名的戲劇文學家。張伯苓提倡戲劇,目的是把戲劇作為美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手段。他說:“戲園不衹是娛樂場,更是宣講所、教室,能改革社會風氣,提高國民道德”。曹禺也曾說。“南開新劇團是我的啓蒙老師,不是為着玩,而是藉戲劇講道理,它告訴我戲是很嚴肅的,是為教育人民、教育群衆,同時自己.也受教育。”他還在《回憶我在南開開始的戲劇生話》一文中,詳細論述了張伯苓領導南開新劇團的宗旨、劇目,演出效果等。他以感激的心情說:”南開新劇團對我影響很大。”周恩來在他寫的“校聞”中也說:“校中每次周年紀念會,例演新劇,以志慶賀。今年暑假期問,校長(張伯苓)因每歲稿本,編纂非易;特集同新劇團團員數人,前往高傢莊李氏小學,預先編纂,以冀勿匆忙於臨時。……每人均編稿本三、四,而業經校長認可演者有二。所費手續,計經四次…·其中情節,固求能免俗,然悲歡離合,實深合社會心理,且布景豐富,以之陪襯內容,情節當能益肖。”這都說明張伯苓以對待師生和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劇本的審定。重大問題,他都親自過問,審閱劇本,聽取各方面意見,最後作出决斷。他在抗戰前的天津南開中學、大學指導戲劇演出是如此在抗戰期間和解放前的重慶南開中學也是如此,這是我耳聞目睹的。演戲屬課外文藝活動,我當重慶南開中學教務主任時期也是在他的指導下推動這些活動的。他雖然是古稀老人了,但他對戲劇教育仍然抓得很緊。劇目他要嚴格審查,首先是教育性,但也很註重趣味性。每次演出他都親臨現場,成功或失敗,他都要在校務會議討論。對他的戲劇美育思想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了。 根據曾禺的回憶,張伯苓早在1909年就提倡新劇“目的在練習演講,改良社會”。1916年他在《舞臺、學校和世界》一文中說:“世界者,舞臺之大者也。其間之君子、小人、與夫庸愚、英傑,即其劇中之角色也。欲為其優者、良者,須有預備。學校者其預備場也。”這也是他重視戲劇教育的觀點。 張伯苓說:“從戲劇裏面可以得到做人的經驗。會演戲的人將來在社會上必能做事,戲劇中有小醜、小生、老生等,如果在戲劇中能扮演什麽像什麽,將來在社會上也必能應付各種環境。”他說的這些話是已得到了事實的驗證。 張伯苓提倡戲劇,是以戲劇為教育手段。。對劇本的編選,非常嚴格。在他的提倡影響和扶持下,四十多年來,在天津、昆明和重慶各個時期的南開話劇理論、史話、紀事、演出劇目(近200個),創作及改譯的劇目(近100個)劇評等。
  音樂美育心理思想南開的音樂、美術教育雖然沒有體育和戲劇教育那麽突出,但比同時代的普通中學和普通高校更為重視,成績也較顯著。這與張伯苓重視美育有密切有關。張伯苓是提倡戲劇美育的先驅。戲劇是綜合藝術,戲劇的演出也離不開音樂、美術多方面的配合。 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有其傢教的根源。他父親張久庵先生在晚清放棄科舉仕途,着迷於彈拉吹打的樂器,尤其擅長琵琶,天津人譽為“琵琶張”。久庵公對音樂的執着篤學精神,耳濡目染,對張伯苓由愛好、欣賞音樂到實施音樂教育有重大影響。這表現在天津南開中學、大學和重慶南開中學的音樂教學和課外音樂活動方面。 張伯苓很重視音樂教師的遴選。如徐劍生、陳子誠、阮北英、李抱忱等音樂教師,都是當代有名的音樂教師。張伯苓把《詩經》解釋為“達情之歌”非常恰切。張伯苓重視音樂教育也是源遠流長的,並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1938級老校友李世 在《憶南開的音樂教育》一文中說:“回憶起來,南開的教育是非常出色的。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學一般欣賞點音樂,還造就了不少人才,如現在的瀋汀、李孚生學史都是我國老一輩的著名聲樂傢。”
  環境美育心理思想南開中學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整潔、美觀,秩序井然,産生肅然起敬之感。在舊中國普遍存在着髒、亂、差的環境裏,南開學校算得上幽美的教育園地了。1934年詩人柳亞子初到南開大學賦詩贊美:汽車飛駛抵南開,水影林光互抱環。此是桃源仙境界,已同濁世隔塵埃。 張伯苓深悟此理,在南開大、中、小學都重視環境美的教育,而且把愛國主義教育寓於美育之中,這位教育傢的苦心孤詣,感人肺腑。 張伯苓深知學校建築除使用功能外,其心理功能也是不能忽視的,這就是建築的第二屬性,是交化屬性,即美育心理功能。在大學校長中,親自領導,參與設計,甚至親自拉綫測查建築面積的,張伯苓可算得前無古人了。張伯苓創建南開大學初期,經費十分睏難,但他不主張因陋就簡,他註重建築為教學服務的基本功能,同時也非常重視建築藝術的美育功能。他沒有發表過建築藝術心理的文章,但他一生在領導學校建築的實踐中證明他有建築術和美化校園的美育心理思想。 張伯苓也非常重視校園美的整體性,即建築物的藝術性與周圍人工改造的自然美相結合。有的設施還滲透着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體現了寓德育於美育的原則。 張伯苓重視學校建築美和校園環境美的措施,是為了影響學生的心靈美。他認識到,創造美的學校環境,進行美育是行之有效的。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高爾基說:“照天性來說,人都是藝術傢,他無論在什麽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們的生活中去。”的確,賞心悅目、整潔衛生的環境,能使人心情舒暢、心曠神恰,促使人樂觀奮進。反之,雜亂、骯髒、醜惡環境,會使人心煩意亂、精神萎糜,導致言行失常。 環境美能影響心靈美,心靈美的人才創造環境美、維護環境美。張伯苓提倡的“鏡箴自鑒”和“考美”也是一種美育措施。所謂鏡箴就是在教學大樓和辦公樓面對正門,竪一大鏡,鏡框鎸有箴言:“面必淨,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顔色:宜和,宜靜,宜莊”。要求師生,對鏡自鑒,實際是對自己容貌美、心靈美、言行美的要求。啓發自覺遵守紀律,自我完善自己的心理品質。所謂“考美”。是對學生宿舍和教室整潔美觀的考核。南開教育重視全校的美化。對學生宿舍、教室的整潔衛生、美觀尤為重視。 我曾多次聽張伯苓校長講過:紫白是代表南開的校色。“紫”是象徵“高尚”的顔色,他還風趣的說:“滿朝朱紫冠,盡是讀書人。” ‘白’是象徵“純潔、廉潔”的顔色。心理學家的研究,證明生活環境中的顔色,對人的情緒是有影響的,以紫白的顔色象徵性地要求學生應具有高尚的情操、廉潔奉公的品德,此中也有美育的心理作用。
  [ 美育心理思想應繼續研究從張伯苓的教育主體和半個世紀的教育實踐,證明他非常重視美育,而且有豐富的美育心理思想。他在美育方面的貢獻,用當前教育方針衡量,也是完全吻合的。 美育的感染力量,就如杜甫的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默默地培養了學生的高尚情操,增強了學習奮進的力量。數以萬計的南開校友都肯定,南開教育非常嚴謹,但學生能精力充沛地學習,學習成績好也與南開視重美育有關。以美育促智育、德育、體育、勞動教育是有效的,心理學家的美育心理研究已經證實了這種觀點。而且已體現在多數南開人的心靈美、言行美和環境美中。但是,張伯苓在這方面的貢獻長期被人忽略,本文也是初次探索,難免挂一漏萬。今後當繼續學習研究,並希望有更多的校友,集思廣益,使之日臻完善。
  “公”“能”教育
  張伯苓教育的真諦是“公”“能”教育。他說:南開在短短的幾十年中間,居然能由默默無聞的一個私立學校,而終至於譽滿中外,是自有其獨特的教育精神的。這一種精神可以從幾方面去看:我們可以稱之為愛國教育,民主教育,實用教育,或者說是科學教育。但是在本質上,這幾個名詞並沒有什麽顯著的差異,它們共同的特徵就是先生畢生所倡導的“公”“能”教育。“公”“能”教育的內容可以說是熔社會教育與個人教育於一爐的教育。前者是一種社會道德的培養,而後者則是一種個人能力的鍛煉。因此它的宗旨是:不僅要求受教者能充實個體,同時它還進一步的要求個體的充實。“不為己用,而應該是為公為國,為人群服務。在以往,一般人常常指責政治風氣貪污腐化,如果我們稍加分析,就不難瞭解貪污的由來,是不知有“公”;腐化的原因,不外無“能”。如果我們以往的教育都能切實註意到“公”“能”,並重觀念的培養,那麽,或許社會上貪污腐化的風氣,將可日見肅清。在“公”“能”的教育宗旨之下,先生對於教育的方法曾不斷改進。在校政的措施上,也都本着這個原則去努力。他特別註意那些優秀貧寒的青年子弟。他深信,教育的對象應該是不分貧富的,衹要我們能給以受教育的機會和適當的訓練,每個青年都不難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在平時,他希望他的學生都養成獨立不移的人格,並且是合群服公者,他勉勵他們求學戒空談,而希望學校教育不致與社會脫節。基於這一個觀念,所以先生在校政上的若幹措施,也都和一般的學校不盡相同。南開學校的科學圖書儀器及體育器具特別完備,這都是因為先生註重科學教育,提倡體育的緣故。譬如說,為了使學生在校的時候就能瞭解社會的組織,因此南開的學生每年都有參觀視察的活動。為了培養民主政治的基礎,學校裏更特別註重學生們對集會組織的訓練,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他從不肯為他們輕易地寫一封謀事的介紹信。以上這些事都是他提倡“公”“能”教育的種種措施。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Zhang Boling
  張伯苓
  國現代教育傢。名壽春,天津人。1895年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深感中國積弱不振,又受資産階級維新思想影響,主張教育救國。1904年與前貴州學政嚴修在天津創辦私立中學堂,後改稱南開學校。1919年創辦南開大學,以後又成立南開女中、南開小學以及重慶南開中學,並先後擔任校長40餘年。
  抗日戰爭開始後,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昆明合組西南聯合大學。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分任校務常委,共同負責聯大工作。1938年 7月,他當選為國民參政會副議長。1946年 6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他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8年 7月,任南京國民黨政府考試院院長,不久辭去。解放前夕,他拒絶蔣介石多次“催請”,不去臺灣。盛贊新中國及人民政府的各項政策。1950年 5月,從重慶回到北京,受到周恩來總理歡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張伯苓是位愛國教育傢。他認為國傢的不振和民族災難之深重,在於愚、弱、貧、散、私“五病”,為痛矯時弊,育纔強國,曾為南開製定“允公允能”校訓,以培養學生“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他仿學日本和美國的教育制度,並實行教育改革計劃:①重視體育訓練;②註重學習科學知識,強調聯繫實際;③鼓勵學生成立社團,開展各種課外活動;④提倡團體精神,樹立優良校風;⑤註意道德教育,灌輸愛國主義思想。
  張伯苓主張學生德、智、體、美四育並進,提倡研究學術和生動活潑的學習,鼓勵學生發展特長。南開大學曾專門通過《特材生辦法案》,對優秀生“特別優長之門類,宜設法使之盡量發展”,並用各種方式奬掖優秀學生。
  南開嚮以體育著稱。張伯苓指出,提倡體育不僅在於培養少數選手,而在全體學生;不僅在技術之專長,而在體德之兼進;不僅在學校,尤重在全社會體育蔚然成風。他積極倡導和組織全國體育活動,多次擔任全國運動會總裁判,率領中國體育代表隊參加國際比賽。
  他十分註意學校的用人和效率。聘請教職員均註意嚴謹選擇,無論中學或大學,都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教學骨幹。他們教學嚴格認真,註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在張伯苓領導下,南開機構精簡,人員精幹,辦事效率高,有完善的管理體製和制度;並製定“校務公開、責任分擔、師生合作”的方針,多方聽取師生對學校工作的意見。
  張伯苓勇於進取和創新,對南開教育幾次實行改革。他從多年的辦學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照搬外國教育不聯繫本國實際的嚴重弊端,明確提出“教育宗旨不可仿造,當本其國情而定。”1928年他主持製訂《南開大學發展方案》,規定“以中國歷史、中國社會為學術背景,以解决中國問題為教育目標”。並先後成立經濟研究所、應用化學研究所。經濟研究所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了大量社會經濟調查工作,編輯物價指數、工人生活費指數等,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重視。
  (鄭緻光 梁吉生)
相關詞
名校光輝體係南開係列天津市中學
包含詞
百年傢族張伯苓中國奧運先驅張伯苓百年傢族:張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