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偉平,男,43歲,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主要從事整體微分幾何中的atiyah-singer指標理論與示性類的研究,取得了一係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與bismut合作的關於解析撓率和拓撲撓率之間關係的係列研究,成為後來這一研究方向的一篇經典文獻和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與田有亮合作關於辛幾何中著名的guillemin-sternberg幾何量子化猜測的係列研究,有關論文發表在國際一流的數學刊物invent。 math。上; 獨立提出了關於kervaire半示性數的一個一般意義下的計數公式;與戴先哲合作將atiyah-patodi-singer的著名的譜流概念推廣到算子簇情形,引進了“高維譜流”的概念,並研究了高維譜流對帶邊流形的算子簇指標理論的應用。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內外數學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先後榮獲2000年第三世界數學奬、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200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成就奬(一等奬),2001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並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事跡介紹
張偉平是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他生於1964年,1993年以優異的成績在法國巴黎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導師是法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數學家bismut教授。張偉平懷着一顆報效祖國、為中國的數學事業奉獻一生的赤誠之心,畢業伊始毅然回國投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
張偉平教授主要從事整體微分幾何中的 atiyah-singer 指標理論的研究。該理論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輝煌的數學成就之一。一方面,它統一並推廣了在它之前數學中的一係列大定理;另一方面,它的敘述和證明涉及到幾何、拓撲、分析等衆多的數學領域,並包含了大量的創新思想,使得它在數學的各個領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曾指出指標理論是“當今最重要也是最活躍的數學領域”。指標理論現已為核心數學的基礎理論,在數學物理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能在這個艱深且十分重要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深厚的數學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面。而張偉平教授恰恰就是在這一高難度的研究領域中,憑着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堅持不懈的科學獻身精神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係列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目前張偉平已有40餘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在國內外著名的刊物上發表或被接受待發,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傢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贊譽,很多工作被國際上某些主流數學家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所顯著引用,有些工作已經成為有關方面研究的出發點。如他與bismut合作的關於解析撓率和拓撲撓率之間關係的係列研究,用全新的方法闡明了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中意義重大的cheeger-muller定理,並將cheeger和muller關於ray-singer猜測的工作推廣到了最一般的情形。這一係列的研究工作的部分成果被總結成一篇長達二百餘頁的學術論文,為法國著名數學叢書“asterisque”收為專著出版,並在出版後為所有關於ray-singer撓率的文獻所引用,在國際上産生了廣泛影響,成為後來這一研究方向的一篇經典文獻和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張偉平在與田有亮合作的一係列工作中,給出了辛幾何中著名的guillemin-sternberg幾何量子化猜測的一個全新的解析證明。此項工作一發表就在國際上立刻引起強烈反響,有關的預印本在當年(1996年)就得到引用,著名數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bismut還專門用它作為其1997年上半年在法國巴黎南大學講授的研究生課程的主要內容。其中成果之一則被著名的國際權威性雜志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刊發。張偉平在國際一流數學刊物top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關於流形上的kervaire半示性數的一個計數公式。申稿人評論說該公式是“驚人的和顯然是新的”。除上述工作外,張偉平的其它工作也都被在數學界極具影響的國內外一流的學術雜志如c.r.acad. paris, j.differential geometry, math. research letters, commun. math. phys., science in china等等刊發。
愛迪生曾說過: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在張偉平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的每一篇論文無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為了完成這些論文,他曾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在他的時間表上,已經沒有了節假日。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十餘年如一日。他就是憑着這種執着的刻苦鑽研精神,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傑出的科研成果。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這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張偉平發表的所有文章上都署有其中國工作單位地址,表現出了一個科學家的強烈的愛國之情。由於張偉平教授的傑出成就,他已成為在國際數學這一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中的著名學者之一,同時也贏得了許多奬勵和榮譽,如:香港求是基金會首屆傑出青年學者數學奬、天津市青年科技奬、天津市勞動模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並被繼續資助(衹有極少數科學家受到該基金繼續資助)。另外他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的首批特聘教授。由於他在數學上的傑出貢獻,他被第三世界科學院授予了2000年度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奬(自該奬設立以來,我國僅有廖山濤、張恭慶、吳文俊三位院士獲此殊榮)、國傢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200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成就奬(一等奬)等。
作為國際知名的傑出青年數學家,張偉平教授已經站在學術研究的國際最前沿。但他深知要想真正振興祖國的科技事業,僅靠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因而,他在自己刻苦鑽研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和組織了國內外的各種學術活動。他利用多次應邀出國訪問、講學、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的機會,把國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和信息帶回國內與同行們分享。他還多次邀請國外有關專傢和學者來津訪問、講學,活躍了南開的學術氣氛。張偉平教授還十分重視對青年學生的培養。通過討論班、學術前沿動態的報告等形式,激發了學生們對數學這座神秘殿堂的興趣,使他們瞭解到了國際數學發展的最新趨勢,更快地深入到數學的研究領域中。他指導了多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把他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修養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的學生,並言傳身教地把自己紮實的學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也傳給了他們。他常對學生說的話就是要珍惜時間,刻苦用功。他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給他們建議了具體的研究課題,使得他們的研究工作能夠很快與國際接軌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出了重要的工作。他敏銳的數學洞察力和傑出的工作也影響和吸引着周圍的年青人。每當人們嚮他請教問題時,他總是耐心、平等地和他們進行討論。他還善於發現優秀的青年學生,並積極為他們提供和創造各種機會和學術氛圍,使他們的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和提高。張偉平教授不僅對南開大學的研究生教學做出了貢獻,而且放棄了假期的休息時間,主動參與了每年的暑期全國研究生班的教學工作,為中國數學人材的培養和成長做出了貢獻。所有這些都充分反映出張偉平教授不僅是一個出色的學者,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教師。
張偉平
(1964.8—)號樂齋主人,浙江諸暨人。擅長中國畫。198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現為杭州畫院專職畫師。作品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及全國山水畫展,《江南煙雨幾人傢》獲七屆美展銀奬。出版有《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傢掇英——張偉平》。
張偉平
北京新畫面影業有限公司董事長。1958年出生於北京,曾在北京普仁醫院任藥劑師,1989年開始從事房地産、航空食品及藥品代理等經營活動。1996年投資第一部電影《有話好好說》,開始與導演張偉平藝謀合作,2002年成功營銷電影《英雄》,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最高的票房紀錄。2005年3月,張偉平藝謀的新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在北京開機;這是10年來,張偉平藝謀導演和投資人張偉平偉平共同合作的第九部電影。 |
|
姓名:張偉平
生日:1958年10月8日
地區:中國大陸
星座:天秤座
職業:製片人
個人簡介
1958年10月8日生於山東,瀋陽長大,現居北京。
1977年在北京藥劑學院藥劑專業學習,後在北京普仁醫院任藥劑師。
1987年在北京外企工作。
1989年開始從事房地産、航空食品及藥品代理等經營活動。
1996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有話好好說》。
1998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一個都不能少》。
1999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我的父親母親》。
2000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幸福時光》。
2002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英雄》。
2003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十面埋伏》。
2004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千裏走單騎》。
2006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滿城盡帶黃金甲》
2009年投資拍攝張藝謀導演執導的《三槍拍案驚奇》
現為北京新畫面影業公司董事長。 |
|
1970年10月出生,浙江定海人。畢業於浙江大學行政管理專業,在職大學學歷。民革舟山市第四屆委員會副主委。
1991年8月參加工作。
1991年8月-1994年7月,在舟山市定海區計劃生育委員會工作,任副股長、股長。
1994年7月-1998年5月,任舟山市計生委科員(合署)。
1998年5月-2002年10月,在舟山市計劃生育委員會工作,歷任副處長、處長。
2002年10月-2008年7月,舟山市司法局副局長。
2008年7月- 任岱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負責文化、體育、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文化市場管理、衛生、人口和計劃生育、精神文明建設、地方志、檔案等工作、
分管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體育局)、衛生局、人口和計劃生育局、檔案局、新聞辦。
聯繫文聯、文明辦 |
|
張偉平,男,45歲,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他主要從事整體微分幾何中的Atiyah-Singer指標理論與示性類的研究,取得了一係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與Bismut合作的關於解析撓率和拓撲撓率之間關係的係列研究,成為後來這一研究方向的一篇經典文獻和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與田有亮合作關於辛幾何中著名的Guillemin-Sternberg幾何量子化猜測的係列研究,有關論文發表在國際一流的數學刊物Invent。 Math。上; 獨立提出了關於Kervaire半示性數的一個一般意義下的計數公式;與戴先哲合作將Atiyah-Patodi-Singer的著名的譜流概念推廣到算子簇情形,引進了“高維譜流”的概念,並研究了高維譜流對帶邊流形的算子簇指標理論的應用。他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內外數學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先後榮獲2000年第三世界數學奬、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200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成就奬(一等奬),2001年被授予中國十大傑出青年稱號,並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事跡介紹
張偉平是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的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他生於1964年,1993年以優異的成績在法國巴黎南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導師是法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的數學家Bismut教授。張偉平懷着一顆報效祖國、為中國的數學事業奉獻一生的赤誠之心,畢業伊始毅然回國投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
張偉平教授主要從事整體微分幾何中的 Atiyah-Singer 指標理論的研究。該理論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輝煌的數學成就之一。一方面,它統一並推廣了在它之前數學中的一係列大定理;另一方面,它的敘述和證明涉及到幾何、拓撲、分析等衆多的數學領域,並包含了大量的創新思想,使得它在數學的各個領域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曾指出指標理論是“當今最重要也是最活躍的數學領域”。指標理論現已為核心數學的基礎理論,在數學物理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見能在這個艱深且十分重要的領域進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深厚的數學功底和廣博的知識面。而張偉平教授恰恰就是在這一高難度的研究領域中,憑着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堅持不懈的科學獻身精神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係列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目前張偉平已有40餘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在國內外著名的刊物上發表或被接受待發,得到了國內外同行專傢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贊譽,很多工作被國際上某些主流數學家在國際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所顯著引用,有些工作已經成為有關方面研究的出發點。如他與Bismut合作的關於解析撓率和拓撲撓率之間關係的係列研究,用全新的方法闡明了微分幾何和數學物理中意義重大的Cheeger-Muller定理,並將Cheeger和Muller關於Ray-Singer猜測的工作推廣到了最一般的情形。這一係列的研究工作的部分成果被總結成一篇長達二百餘頁的學術論文,為法國著名數學叢書“Asterisque”收為專著出版,並在出版後為所有關於Ray-Singer撓率的文獻所引用,在國際上産生了廣泛影響,成為後來這一研究方向的一篇經典文獻和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張偉平在與田有亮合作的一係列工作中,給出了辛幾何中著名的Guillemin-Sternberg幾何量子化猜測的一個全新的解析證明。此項工作一發表就在國際上立刻引起強烈反響,有關的預印本在當年(1996年)就得到引用,著名數學家法國科學院院士Bismut還專門用它作為其1997年上半年在法國巴黎南大學講授的研究生課程的主要內容。其中成果之一則被著名的國際權威性雜志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刊發。張偉平在國際一流數學刊物Top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關於流形上的Kervaire半示性數的一個計數公式。申稿人評論說該公式是“驚人的和顯然是新的”。除上述工作外,張偉平的其它工作也都被在數學界極具影響的國內外一流的學術雜志如C.R.Acad. Paris, J.Differential Geometry, Math. Research Letters, Commun. Math. Phys., Science in China等等刊發。
愛迪生曾說過:成功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這在張偉平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他的每一篇論文無不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為了完成這些論文,他曾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在他的時間表上,已經沒有了節假日。他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十餘年如一日。他就是憑着這種執着的刻苦鑽研精神,取得了一項又一項傑出的科研成果。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是有國界的。這裏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在張偉平發表的所有文章上都署有其中國工作單位地址,表現出了一個科學家的強烈的愛國之情。由於張偉平教授的傑出成就,他已成為在國際數學這一極其重要的研究領域中的著名學者之一,同時也贏得了許多奬勵和榮譽,如:香港求是基金會首屆傑出青年學者數學奬、天津市青年科技奬、天津市勞動模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並被繼續資助(衹有極少數科學家受到該基金繼續資助)。另外他還是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的首批特聘教授。由於他在數學上的傑出貢獻,他被第三世界科學院授予了2000年度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奬(自該奬設立以來,我國僅有廖山濤、張恭慶、吳文俊三位院士獲此殊榮)、國傢教育部2000年度科技進步一等奬、2001年教育部長江學者成就奬(一等奬)等。
作為國際知名的傑出青年數學家,張偉平教授已經站在學術研究的國際最前沿。但他深知要想真正振興祖國的科技事業,僅靠一個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因而,他在自己刻苦鑽研的同時,還積極參與和組織了國內外的各種學術活動。他利用多次應邀出國訪問、講學、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的機會,把國外最新的研究動態和信息帶回國內與同行們分享。他還多次邀請國外有關專傢和學者來津訪問、講學,活躍了南開的學術氣氛。張偉平教授還十分重視對青年學生的培養。通過討論班、學術前沿動態的報告等形式,激發了學生們對數學這座神秘殿堂的興趣,使他們瞭解到了國際數學發展的最新趨勢,更快地深入到數學的研究領域中。他指導了多名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把他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修養毫無保留地傳給了他的學生,並言傳身教地把自己紮實的學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刻苦鑽研的精神也傳給了他們。他常對學生說的話就是要珍惜時間,刻苦用功。他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給他們建議了具體的研究課題,使得他們的研究工作能夠很快與國際接軌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做出了重要的工作。他敏銳的數學洞察力和傑出的工作也影響和吸引着周圍的年青人。每當人們嚮他請教問題時,他總是耐心、平等地和他們進行討論。他還善於發現優秀的青年學生,並積極為他們提供和創造各種機會和學術氛圍,使他們的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和提高。張偉平教授不僅對南開大學的研究生教學做出了貢獻,而且放棄了假期的休息時間,主動參與了每年的暑期全國研究生班的教學工作,為中國數學人材的培養和成長做出了貢獻。所有這些都充分反映出張偉平教授不僅是一個出色的學者,同時也是一名優秀的教師。 |
|
張偉平 1955年生,廣西桂林永福人。1984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國畫係山水專業,獲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山水研究生專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教授、山水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主編:(世界美術工作室 . 中國《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山水畫工作室》)、教學範畫叢書《中國山水畫》。
美術專著:意筆山水教學[名師講座]係列叢書《山中有我》、《寫意山水入門》、《中國歷代名傢技法集萃》(樹法上册、石法下册)、《富春山居圖技法析覽》、《溪山行旅圖技法析覽》、《廬山高技法析覽》。
出版畫册:《跨世紀傑出中國畫傢——張偉平》、《寄情桂林山水間》。
參加展覽:2000年為中南海懷仁堂西廳特約作畫《山海匯觀》並被收藏;參加由中國美術傢協會主辦《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全國首屆中國畫展覽》、《全國中國畫展——深圳優秀作品展》、《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中國畫大展》;參加由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中國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山東省美術館等舉辦《中國新文人畫大展》 、《中國新文人畫5人展》;參加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美術研究所、《美術》雜志、《中國畫》雜志社主辦《2001 黃河中國畫大展》;參加在中國美術館舉辦《水墨延伸——2001人物、山水、花鳥大展》;參加臺灣中興藝術中心舉辦《桂林山水畫大陸名傢4人展》。 |
|
(1964.8—)又名張偉平,號樂水齋主。出生於杭州。1989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係,先後獲文學學士學位、碩士學位;2008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文化部青年聯合會委員、美術創作委員會委員、杭州市美協副秘書長、浙派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濟南華陽書畫院院長、浙江浦江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
作品入選“‘第七’、‘第八’、‘第十’屆全國美展”及“首屆中國畫山水畫展”並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銀奬。出版有《中國當代書畫篆刻傢綴英——張偉平作品》、《中國當代書畫名傢——張偉平作品》、《南北彩墨·張偉平作品集》、《藝術與生活·張偉平》、《張偉平國畫精選》、《中國當代名傢技法解析·南國春秋》、《中國當代名傢畫庫·山水篇——張偉平作品》等。中央電視一臺《美術星空》欄目、中央電視四臺《走遍中國》欄目做專題藝術報道與采訪。
係第七屆全國美展銀奬得主。 |
|
教授、博士生導師(又名:章程)
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學
學歷背景
1983年西南政法學院本科畢業,獲法學學士學位。1986年西南政法學院研究生畢業,獲法學碩士學位。
個人經歷
張衛平(章程),山東萊蕪人,1976年結束下鄉生活參加工作,1979年考入西南政法學院法律係,1983年本科畢業、1986年研究生畢業留校執教,1993年作為訪問學者赴日本留學,分別在東京大學法學部和一橋大學法學部學習研究,1996年任《現代法學》主編,1997年底離校去深圳某證券公司任職,1999年初調清華大學法學院任教至今。
1987年晉升為講師
1992年獲得碩士生導師資格
1993年從講師直接破格評聘為教授
1996年獲得博士生導師資格
任職情況
現為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訴訟法研究會副會長、民事訴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學院客聘教授、最高人民檢察院帶教導師。
獲奬情況
1991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評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碩士學位獲得者;
1996年被司法部、勞動人事部授予英雄模範稱號;
199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傢政府津貼獲得者;
1997年國務院、國傢教委評為全國百、千、萬工程人才;
199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評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專傢學者。
學術成果
學術研究
率先提出了我國民事訴訟模式的轉換問題,並提出了以民事訴訟體製轉型為導嚮的,一整套關於民事訴訟體製、模式的宏觀分析框架以及制度調整的理論與技術,形成了具有個人獨創性的民事訴訟體製及轉型理論。
主要著作
獨著
1.《程序公正實現中的衝突與衡平》(成都出版社1992);
2.《破産程序導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3.《訴訟構架與程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4.《探究與構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5.《守望想象的空間》(自選集、法律出版社2003);
6.《轉換的邏輯——民事訴訟體製轉型分析》(法律出版社2004)。
7.《民事訴訟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主要合著
1.《中國審判理論研究》(重慶人民出版社1991);
2.《破産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
3.《民事訴訟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
4.《民事訴訟現代化與制度建構》(法律出版社2000);
5.《司法改革:分析與展開》(法律出版社2003)。
論文
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主要有:
1.《民事訴訟基本模式:轉換與選擇之根據》(《現代法學》1996);
2.《訴訟標的及識別》(《法學研究》1996);
3.《我國民事訴訟辯論原則重述》(《法學研究》1997年);
4.《民事訴訟中的失權與正義性》(《法學研究》1999);
5.《自認制度及結構分析》(《清華法學評論》1999);
6.《再審事由研究》(《法學研究》2000);
7.《法院體製的非行政化—— 一種法院體製改革的基本思路》(《法商研究》2000);
8.《事實探知的絶對化及消解》(《法學研究》2001);
9.《交叉詢問:魅力與異境的尷尬》(《中外法學》2001);
10.《中國民事司法改革的基本框架》(《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2);
11.《民事再審:基礎置換與重構》(《中國法學》2003);
12.《證明標準建構的烏托邦》(《法學研究》2003);
13.《起訴條件與實體判决要件》(法學研究2004);
14.《論訴訟契約化——完善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作業》《中國法學》2004年第3期。 |